【(初階)半馬體能分配策略調整】
叉傑克是最近一兩年的工作夥伴,專業是寫程式和打電玩,原本不跑步,開始共事後他才接觸跑步,總共只比過三場半馬。上星期他戴著心跳錶用了我之前擬的配速策略完成半馬……昨天碰面時非常興奮地跟我說「你的配速策略實在太管用了,那天我完全沒想到可以跑到那樣的成績,而且是第一次在比賽中覺得跑得很爽!」他興奮的表情讓我印象深刻!
經由叉傑克和我最近接受到的回饋,半馬成績2小時以上者在最後三公里通常無法再把心率往上拉(速度大都提不上來),所以我把初階的策略做了微調,如下:
◉1~10K:讓心率維持在2.5~3.0,按照身體感受調整:1. 若感覺好,可以讓心率保持在3.0;2. 若感覺差,可以讓心率保持在2.5,調整步調
◉10~18K:可將心率提高到3.0~3.5,比賽至此,雖然心率提高,但肌肉疲倦,配速可能會持平或變慢,請以心率為準,不要去追配速。
◉18K~21.1K(最後三公里):如果已經覺得有點勉強,請維持3.5的強度;但如果覺得還可以,最高可拉至4.0,此強度應該可以再撐15分鐘左右,目的是跑到終點時剛好衰竭。
他也把這段過程寫成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xjackgo.blogspot.tw/2015/11/pb27.html
==
原始策略:
http://rocky549.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14.html
希望還有機會收到更多跑者的回饋。
10k配速策略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比賽中體能分配失當的休克經驗!】
有位跑者用了我在臉書分享的半馬配速策略後發生休克,被救車載走。當他傳訊息給我時嚇了我一跳!他給我的信件中說:「人生第一次落馬,還搞到送醫急救,確實有點危險。再發生昏迷前,我並沒有感到不舒服就瞬間倒下,之後醒來就在急診室。」
他用信件把GARMIN CONNECT上的檔案傳給我分析且通了幾封信之後,才發現問題所在。趁此機會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以免同樣的情況再度發生。
我先問他的最大心率和安靜心率,他回信給我的實測數值是最大心率176bpm與安靜心率46bpm,因此各心率區間分別是:
ⓄE強度:59 – 74% = zone 1.0~2.0 = 123~142bpm
ⓄM強度:74 – 84% = zone 2.0~3.0 = 142~155bpm
ⓄT強度:84 – 88% = zone 3.0~4.0 = 155~160bpm
ⓄA強度:88 – 95% = zone 4.0~5.0 = 160~170bpm
ⓄI 強度:95 – 100% = zone 5.0~ = 170~176bpm
圖01為他比賽中的心率曲線圖,我們可以看到他在三公里以後,心率就大都在160bpm以上,也就是心率區間4.0的強度。人在乳酸閾值配速下最多只能維持60分鐘,也就是說在心率區間3.0~3.9,大約能撐到60分鐘就會開始衰竭。
而我之前列的SOP中前十公里的策略是:
「讓心率維持在2.5~3.0」
(完整的策略可以參考這篇:http://rocky549.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14.html)
目的就是要在前半段不要到閾值區間,所以我覺得這位跑者後面發生狀況的原因在此:前面因為比賽的緊張與興奮感,不自覺加到自己無法維持全程的速度。
只是他的狀況很危險。一般人前面衝太快,後面頂多就是失速變慢,跑出不好的成績罷了,休克的比率很少。要像他一樣跑到休克是不容易的,因為人的身體都有防衛機制,有危險時會自動放慢,可能他的機制比較不靈敏,所以本身就要特別注意。
依他傳來的分析,3~10k都飆到4.0(心率160bpm)以上的區間,後面又要拉到4.5(心率165bpm),此時因為比賽的氣氛一HIGH起來,防衛機制被抑制沒啟動,那最後當然很危險。
依過去的觀察發現,菁英選手反剛更容易休克……也許是菁英選手的意志力已被訓練得很強,正常的防衛機制已被拆除殆盡,所以時常會超過界限而發生危險。
我認識很多鐵人都有休克過。畢竟練鐵人的意志力都很驚人!我之前也有過兩次比賽休克的經驗,一次是在墾丁半超鐵熱衰竭,一次是在苗栗標鐵脫水休克。也是最接近死亡的經驗。
這位跑者在給我的信中也提到:「坦白說,我現在有點陰影!目前被家人禁足中,本週六也已經在台大新竹分院掛號心臟科做一個仔細檢查。」我一開始也有點害怕,但有過兩次經驗的心得是:休克就像溺水,那當下很危險(有可能喪命),但渡過之後的身體就跟之前一樣完全正常。
==
註:謝謝這位跑友願意分享數據和經驗讓大家參考與警惕
10k配速策略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馬/半馬的比賽體能分配策略】
有不少跑者習慣先決定目標成績,再計算配速,用來分配全馬賽事中的體能。但我會建議盡量不要拿「配速」來當作比賽的體能分配依據,這樣會在比賽中會變成在追配速。像是有些人把《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中的「M配速」當成全馬的配速,這是很不妥的。(丹尼爾博士在書中寫到的所有配速)都不能當成比賽配速的標準,這些配速是用來作為「訓練」的基準,不能用來「比賽」,這是許多人常會誤解的部分。不只跑力較低的跑者不應該以M配速來預測他們全馬成績,跑力高的人也不建議如此做,在比賽時最好的體能分配策略是用「心率區間」。
下面我擬定了兩份以心率區間為依據的體能分配SOP。使用這兩份SOP的前提是心率區間要設定正確,也就是最大心率、安靜心率要實際檢測,儲備心率百分比也要依下列五個區間來設定:
ⓄE強度:59 – 74% = zone 1.0~2.0
ⓄM強度:74 – 84% = zone 2.0~3.0
ⓄT強度:84 – 88% = zone 3.0~4.0
ⓄA強度:88 – 95% = zone 4.0~5.0
ⓄI 強度:95 – 100% = zone 5.0~
【插圖說明】區間「2.4」的意思是在M強度區間,約在儲備心率的78%左右,在訓練或比賽時的心率監控,其實不用看心率多少,確定目前處在哪個心率區間比較重要。
對於路跑比賽來說,心跳表是目前最好的體能分配利器。除非是少數很認識自己身體的跑者,能自行憑經驗配出好成績。但大部分的跑者,在比賽前半段都會「自我感覺特別良好」,造成後半段失速。根據心率的來分配體能,能讓跑者在比賽中發揮出自己該有的實力,不會因為不小心跟著別人的步伐就跑太快,這樣反而容易在比賽中爆掉。因此學習在比賽中使用心率錶來監控自己的心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對於比賽配速較無經驗的跑者來說,它能有效幫你發揮最佳表現!
下面介紹半馬和全馬的配速策略:
【全馬(初階/初馬跑者,成績在四小時附近者)】
Ⓞ1~20K
心率控制在區間1.7~2.1,介乎於E與M強度之間,前面的20公里就當作是暖身跑。
Ⓞ20~35K
心率在區間2.1~2.4,此時應該仍然感覺遊刃有餘。
Ⓞ35~42K
心率在區間2.4~3.0,最後七公里,千萬不能急,平穩地到達終點即可。
==
【全馬(進階跑者,成績在3小30分以內者)】
Ⓞ1~20K
心率控制在區間2.1~2.5,維持著適當的配速前進。切記不要讓心率超過2.5。
Ⓞ20~30K
讓心率維持在2.5~2.6
Ⓞ30~35K
讓心率維持在2.5~2.8
Ⓞ35~40K
讓心率維持在2.9~3.5
Ⓞ40~42K(最後二公里)
最後2公里,不管心率了,若有餘力的話就盡量把力氣用盡吧!直至衝過終點線!
==
【半馬初階(成績在2小時以上者)】
Ⓞ1~10K
讓心率維持在2.5~3.0,按照身體感受調整:
1. 若感覺好,可以讓心率保持在3.0
2. 若感覺差,可以讓心率保持在2.5,調整步調
Ⓞ10~18K
可將心率提高到3.0~3.9,比賽至此,雖然心率提高,但肌肉疲倦,配速可能會持平或變慢,請以心率為準,不要去追配速。
Ⓞ18K~21.1K(最後三公里)
如果已經覺得有點勉強,請維持4.0~4.5的強度,但如果覺得還可以,最高可拉至5.0,此強度應該可以再撐15分鐘左右,目的是跑到終點時剛好衰竭。
==
【半馬進階(半馬成績在2小時以內者)】
Ⓞ1~3K
讓心率維持在3.0
Ⓞ3~10K
讓心率維持在3.0~3.9,按照身體感受調整:
1. 若感覺好,可以讓心率保持在3.9
2. 若感覺差,可以讓心率保持在3.0,調整步調
Ⓞ10~15K
可將心率提高到4.0~4.5
Ⓞ15~19K
可再將心率提高到4.6~4.8
因比賽至此,雖然心率提高,但肌肉疲倦,配速可能會持平或變慢,請以心率為準,不要去追配速。
Ⓞ19K~21.1K
(最後二公里)
如果已經覺得有點勉強,請維持4.8的強度,但如果覺得還可以,最高可拉至5.0,此強度應該可以再撐15分鐘左右,目的是跑到終點時剛好衰竭。
==
之前花了不少時間想找到相關的資料,但國內外都找不到用心率來比賽的書或文章,這是我用過去比賽和教練的經驗所整理出來的。目前有二十位跑者左右試過這份SOP。當然……還需要更多的回饋與不斷地調整。
所以,希望分享出來之後能有更多跑者試用後給我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