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日再死:007與殖民帝國最後的燃燒咆哮】#葉郎電影徵信社
52歲的 Daniel Craig 先生原本打算在這個週末最後一次以 James Bond 身份登上全世界電影院的大銀幕,然後就繳回他的殺人執照,正式解甲歸田。結果2020年的疫情第二度展延了他的退休計畫,因為第25集007電影《No Time To Die 007:生死交戰》上映日期進一步延後到明年4月才要上映。
第七號情報員和來自東洋的哥吉拉並列為最長壽的電影人物。後者不老的秘訣是吸收輻射線回春,前者的秘訣則是定期讓扮演007的演員退休,換上新面孔來保持主角的青春魅力。52歲退休還不算早,初代 Bond 演員 Sean Connery 從007正史電影中退休的時候甚至年僅41歲。Connery 繳回殺人執照之後繼續無限展延的演藝事業還創造了另外一個不老的銀幕神話。
然而無論如何展延,衰老這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仍在路的盡頭耐心等候。幾年前歐洲媒體從說溜嘴的英國男星 Michael Caine 口中探知 Connery 可能罹患失智症的消息。相關報導當年遭到家屬以及 Caine 本人的嚴詞駁斥,而終於在日前 Connery 以90歲高齡過世後被其遺孀證實確有其事。
Sean Connery 曾被稱作兩百歲仍是性感種馬,而他在007電影中的僱主大英帝國則被稱作太陽永遠不會下山的日不落帝國。兩者都用各自的方式抵抗衰老,在白晝將盡的良夜之前燃燒咆哮。
而山仍在眼前.....
1988年,58歲的 Sean Connery 在大他2歲的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擔任特效獎項的頒獎人。他的開場白——”The name is Connery, Sean Connery”,引爆了滿場的歡聲雷動。這時候他甚至還不是得獎者,幾分鐘後他才會從另外兩個頒獎人 Nicolas Cage 和 Cher 手上領取《The Untouchables 鐵面無私》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但此刻卻先以頒獎人的身份喧賓奪主地迎接當晚的第一個起立鼓掌。
現場情緒沸騰的理由是 James Bond 終於回來了。
Sean Connery 演藝事業中最傳奇的一頁不是扮演007,而是他從007一職退伍之後再創高峰的經歷。他先前的007生涯催生了「動作英雄」和「續集電影宇宙」這些如今成為行業標準的概念。接下來 Connery 用自己的硬朗身體逼迫整個電影產業隨著他年齡增長而不斷修訂「動作英雄」的定義。
他先脫掉007電影中的假髮(事實上他在扮演 Bond 之前就已經開始禿頭),在1976年的《Robin and Marian 羅賓漢和瑪莉安》扮演遲暮之年的羅賓漢。《鐵面無私》之後的《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聖戰奇兵》、《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獵殺紅色十月》、《The Rock 絕地任務》接連獲得成功。60歲被選為地球上最性感男人的 Connery 不僅重新定義了男性的衰老進程,也為日後的熟年動作英雄 Liam Neeson、Bruce Willis 以及其實只小他15歲的 Harrison Ford 等男星大幅延長了職業生涯。直到2003年慘不忍睹的超級英雄電影《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天降奇兵》才使 Connery 下定決心息影。
Sean Connery 演藝事業中完全無關 Bond 的這個章節,其實真正切中了007宇宙的一貫主旨:重生。
007小說作者 Ian Fleming 原本一直認為007宇宙的壽命有其極限,1965年過世前寫作最後一部小說《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 金槍人》過程中就寫信跟編輯討論是否該見好就收,把該書寫成 James Bond 的大結局。
實際上007的命遠比他想的堅韌許多,歷經幾次衰敗都能成功接關、東山再起。比如最近一次是《Quantum of Solace 量子危機》不幸撞上好萊塢編劇大罷工而使預算暴增且口碑崩盤,然而下一部《Skyfall 空降危機》立刻拔地而起成為史上第一部突破10億美元票房的007電影。
No Time To Die、Die Another Day、Tomorrow Never Dies、You Only Live Twice 等等書名/片名中一再出現關於死亡和復活的關鍵字。故事的公式中也經常有死而復生的類似橋段,一再強調 Bond 的不死特質。比如《Thunderball 霹靂彈》的開場是一個刻印為 JB 姓名縮寫的棺木,然後鏡頭一轉 James Bond 本人卻活生生地站在棺材邊。
夢因欲望而生。一再在電影院中做這種重生的夢,反應的是現實中面臨衰敗而期待再起的強烈欲望......
下文還有 Netflix 電視劇《The Crown 王冠》失落的007章節:大英帝國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如何觸發007小說爆紅、鐵娘子 Margaret Thatcher 口中的蘇伊士症候群如何滲入007電影,以及 James Bond 和叛逃蘇聯的同性戀間諜的糾葛......
全文刊載於付費訂閱媒體端傳媒,請賞文字工一口飯。全文由此去:
https://bit.ly/3qabrXf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林榆芩牙醫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非骨性的笑齦要改嗎?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笑齦為什麼還是那麼美?|林榆芩醫師 為什麼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笑起來露一片牙齦(笑齦)還是那麼漂亮?主要原因是她的笑齦不是骨性的,沒有合併嘴凸,也不是上顎骨過長造成的,所以她的笑齦其實沒那麼礙眼。她的笑齦主要是牙冠(牙齒露出牙齦的部分叫牙冠,埋在齒槽骨內的叫牙根...
007 量子 危機 小 白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下好康】
『快閃贈票!地下電影 X 天馬行空,送你看《#複製柔伊》』
提到法國女星茱莉蝶兒,最廣為影迷熟知的肯定是主演理查林克雷特的《愛在黎明破曉時》系列三部曲,但除了演戲之外,茱莉蝶兒也曾以《愛在日落巴黎時》及《愛在午夜希臘時》,兩度入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證明了其編劇功力,且她也不停地有導演作品問世,名符其實的集演員、編劇、導演三重身份的全才女星。
《複製柔伊》先在去年的多倫多影展映演,同樣是茱莉蝶兒自編自導自演,據傳靈感來自《白色情迷》中奇士勞斯基對於「命運」的描繪啟發了這部電影,構思 20 年終於問世,卡司找來《再見列寧》歐洲影帝丹尼爾布爾以及《007 量子危機》龐德女郎潔瑪雅特頓共同演出。故事聚焦於一名遺傳科學家,育有一女柔伊,然而柔伊卻發生悲劇意外,這名遺傳科學家想盡所有辦法試圖讓柔伊重返人世。
現在只要完成下列步驟就能免費看《複製柔伊》
🔺活動日期:2020/3/6 (五) - 2020/3/8 (日) 20:00
🔺特映會資訊:
時間:3/9 (一) 19:20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 (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參加辦法:
Step1. 按『地下電影』粉絲團讚,按讚此篇 PO 文,並公開分享。
Step2. 於此篇 PO 文底下 TAG 一位朋友,並留言:『最喜歡的好萊塢才女?』(能簡單寫出原因更好喔)
完成上述步驟,將抽出 5 位幸運粉絲可以去看《複製柔伊》特映會(一人中獎,兩人同行唷🙌)
《複製柔伊》3/13 親愛的小孩👧
----------
●活動將於2020/3/8(日)抽出得獎名單,公布於本則貼文中。
●本活動因不可抗力之特殊原因無法執行時,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
007 量子 危機 小 白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國王是暴露狂,指出國王沒穿新衣,只會讓他更爽。但不指出他沒穿新衣,自己也不爽。
我雖然認為「失言類」新聞的重要性很低,不值得太關注。不過言論畢竟還是政治表演業主要的產出,如果不是在「失言」的脈絡裡,就該被好好檢視。
(回溯閱讀:為何不要太關注失言類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49896948839009)
但我漸漸感覺,好好認真去檢視政治人物的言論,然後把邏輯與事實上的錯誤挑出來,越來越沒有效果。
當然,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檢視者有時候也沒做好功課,太過急躁,修辭運用不妥等等。但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政治人物發出這些言論的目的就是要「邀請」看不過去的人檢視並指出錯誤,所以政治人物才會明知用詞太過絕對、簡化,有各種謬誤,還是選擇講或寫了出來。
這就像明知道自己沒穿衣服,卻還是要光著身子遊街的國王一樣。他的目的不是聽民眾的讚美聲,因為他也知道民眾知道他沒穿衣服。(國王泛指所有政治人物)
真正的目的是要激怒看到裸體國王的民眾,讓民眾忍不住衝著他叫、對著他罵,這麼一來就可以藉機會讓支持他的民眾在被迫之下動員。
這其實就是所謂的「#逆火效應」。當自己試圖要跟已經有既定立場的人傳播不利於他們維持立場的事實,反而會激起他們的反感,反過來成為被指責跟批評的對象。
逆火效應我可以接受,可以處理,但當這種效應被政治人物心知肚明地利用,成為替自己創造聲量的工具時,我就有點受不了了。
我很努力地要求自己隔絕原本的偏見跟立場,去看每一位政治人物的言論。然而隨著政治人物網紅化、飽和攻擊常態化,讀到欠缺邏輯、充滿謬誤的發言(不管是不是小編寫的)的機率就越來越高,我以前還會認真地去留言回應,提出建議或批評,但現在我老實說,那股動力已經消失。
我以為我是一個善盡公民義務的理性網民,在監督他們,但場景卻不知不覺變調,彷彿政治人物操作了現實寶石:我成了拿著蠟燭跟皮鞭的 S,跟很 M 的政治人物玩起刺激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很,但我並不想跟他們玩啊。
但如果我不指出他們言論的問題,當作這些言論不會有影響力,報以消極的沈默,反正自己不會上當受騙就好,也讓我覺得不對勁。
就因為這樣,我上個月中做了決定:暫停個人臉書帳號 3 個月,希望能想出怎麼做才對。
而之所以寫這篇,嗯,就是因為我還在想。
-------
我發現,政治人物的言論,很多時候跟偽科學謠言很像,時常利用四種策略:#簡化、#懷古、#複雜、#專家。
「簡化」是最為常見的手段。人類很擅長辨識模式,最容易辨識的模式就是黑白、好壞、是非、善惡、真假這種二元分立的模式了。而生產言論的人非常了解這一點,於是他們會設計出可以讓我們套用二元分立模式的內容,並提高兩者之間的對比或差異性。
在偽科學中,類似的套路很多,例如:
「你是理性的左腦人還是感性的右腦人?」
「男生的腦運作方式跟女生的腦就是不一樣。」
「你喝的是健康的鹼性水還是有害的酸性水?」
「你吃的是含麩質,會讓人過敏的麵包,還是不含麩質的純淨麵包?」
「你這碗豆花是基因改造過的實驗室大豆做的,還是非基因改造的無毒有機大豆做的?」
「蛋殼要褐色的才是好土雞蛋,白色的都是打抗生素養的雞生的蛋。」
「用這台慢磨機磨出來的果菜汁才能保留完整的營養,用一般那種快速打汁機打出來的都只剩下糖了,毫無營養。」
政治人物也非常喜歡簡化,除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統獨」、「藍綠」、「權貴 vs. 平民」之外,還有像是:
「反核都是無腦文科,有腦理科都支持核能」或是「支持核能都是藍營核工產業的餘孽,反核才是進步改革有理想。」
「依法執行死刑或是違法拖延死刑!?」...之類的。
你會發現,簡化大法的厲害之處,在於簡單、明暸,訴諸直覺,而且容易產生一種恰到好處的邏輯性,符合單純的世界觀,畢竟我們本來就會趨吉避凶,同時也喜歡獲得社群認同,但是世界上的事情真的非黑即白,善惡分明嗎?
稍微仔細想一下,會發現簡化法往往是有問題的、有謬誤的。但當謬誤產出的量如此的大,還來自於顯著的政治人物時,要去一一指出這些謬誤,真的很累,還會因為幫他們創造對立、搞大聲量,而讓他們很爽。
第二常見的手法就是「懷古」。
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不免會對現代生活與飛快的科技節奏感到徬徨、焦慮,甚至恐懼,偽科學謠言的製造者就會緊抓著這種機會,來施展懷古大法,也就是告訴你「以前比較好」。
這是一種訴諸親近感的說服方式,首先,我們很容易會覺得以前的日子比較好,因為那些日子已經成為歷史了,我們直覺認為悠久的歷史將好的東西保存了下來,人們也將經驗學了起來。但變動的、不穩定的現代則會讓我們感到危機四伏。你大概聽過的案例有:
「現代的加工食品都很糟、加防腐劑,鄉下阿祖會吃的東西才是健康的。」
「以前養的雞卡自然,現代的雞都打生長激素才大那麼快。」
「以前XX黨、OOO總統執政的時候,經濟多好、人民多有希望,現在YY黨、ZZZ總統做得那麼爛,把規矩都搞壞了、軍隊都沒有軍法了、神聖的婚姻都變質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現代加工食品都沒問題,或是現在的肉雞跟蛋雞飼養環境沒問題,我們別那麼快落入簡化二分法的陷阱。的確,這兩個例子中,兩樣現代的事物的確都有些問題,但是問題到底是什麼呢?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問題嗎?過去的東西真的比較好嗎?
以香腸為例,可參考延伸閱讀:https://pansci.asia/archives/61397
許多的案例都是這樣,如果我們對事情只有一知半解,懷古策略一施展,就會招喚出現代人對現代科技與快速變化的畏懼,這時我們很容易錯誤歸因,單純地把問題或不適感的成因歸咎於時代。
其他常用懷古策略的,像是告訴你人的性格跟命運可以分成幾種的占卜大師,或是告訴你吃腦補腦、吃鞭補鞭的醫學、或是說以前兩蔣總統如何反共、現在國民黨如何舔共,或是說以前台灣都走得出去,現在都封閉鎖國之類的,都算是結合了懷古跟簡化策略,充滿謬誤的言論。
第三個策略就是「複雜」。
有時候政治人物喜歡簡化,但有時候他們更喜歡複雜。因為在人們認知負荷過重,而且越來越重的此刻,複雜可以「關閉」人們探究的好奇心跟批判性,轉為放棄般的信任跟依賴。
現在最常見的「量子心靈」、「量子轉念」、「量子占星」、「量子觸療」、「量子創意」就屬於這類,其實都是在濫用複雜難懂的量子力學。
而在美妝食藥領域最常見的就是「幹細胞再生」、「DNA修復」、「活化膠原蛋白」之類的,這些詞我們都看過,但很少人真的了解這些詞的科學意義,出現在宣傳詞中,讓人感到很新奇而受到吸引,搭配上名人專家的背書跟大量重複曝光,就會給人一種自己懂了,而這些說法是正確的感覺。
有些政治人物喜歡說「卡在 XX 議題是因為某某陣營的意識形態,要用科學來處理才對」。老實說,身為科學傳播者,我巴不得政治人物更重視各種議題中的科學,但這種說法卻比不提科學還更糟糕,因為這反而是把議題簡化,然後又用科學把一般人理解跟參與的大門關上,彷彿這議題「只」需要靠複雜的科學解決。
而這也就連帶使用了第四種策略「專家」。
同樣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口中講出來,說服力就是不同,因為我們對這些人的信任感也不同,專家代表的是經驗、專業與把關,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交給專家去判斷,總是可以讓自己少一些風險。
有時候就算我們不認識這些專家,也會基於對某種職業或是他們現身的媒體或專書的權威感,以及他們呈現出來的積極正面感覺,而傾向於相信他們說的話,把決策交給他們,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月暈效應」。面對各種「專家說」,當然不該盲信,而是要回到證據,同時確認這個專家是不是真的專家,例如很多人掛著醫師、科學家、營養學權威的稱號,但只要稍微調查一下,就會知道他根本沒有這些資格。另外,有些專家喜歡跨行跨領域,這當然不是不行,而且其實該被鼓勵,但是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案例,聲稱跨領域,但其實只是對不熟的領域隨意發言。
就算是專業領域內的真專家談領域內的事,也要看看他是否確實從事與主題非常相關的研究工作、過往對主題的論述立場是否一致、以及與該主題沒有利害關係。
此外,一個專業領域,也不會只有一個人的聲音值得聽,因此也要了解專家說的到底是不是專業內的主流意見,以及說法是否過於偏激。
政治人物不可能是所有議題的專家,但他們的工作是產出具有影響力的言論,藉由言論來領導,所以有時候的確會被迫針對不熟悉的議題跟領域講話,但若能謹慎、保守一點,若講錯就認錯並修正,也未嘗不是好事。
然而越來越常見的情況是,政治人物為了搶注意力,卯起來對陌生的領域大發厥詞,然後事後再不斷修補,甚至強詞奪理,硬說自己也是專家。這種情況也是造成專家越來越不被尊敬,專業知識越來越被輕賤的原因之一,所以近年來反專家的潮流也不小,但政治人物剝削專家兵分二路,一邊隨意自稱專家,另一邊趁民眾對專家不滿的時候,吸納民意帶頭反專家。
除了這幾種常見的策略手段以外,政治人物簡直是照著維基百科的「謬誤列表」在設計言論,每天都可以看到絕佳的示範。
(維基百科:謬誤列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C%AC%E8%AA%A4%E5%88%97%E8%A1%A8 )
-------------
如果我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或許還能活潑地持續指出國王沒穿新衣,而國王說不定還真的會羞愧。但沒想到,身為一個中年人,國王竟然就愛我這一味!他就喜歡我大聲嚷嚷,因為我的反感讓局面更熱鬧,讓他更有人氣,這下子我真的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鄭龜嗑什麼暫停一天
007 量子 危機 小 白 在 林榆芩牙醫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非骨性的笑齦要改嗎?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笑齦為什麼還是那麼美?|林榆芩醫師
為什麼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笑起來露一片牙齦(笑齦)還是那麼漂亮?主要原因是她的笑齦不是骨性的,沒有合併嘴凸,也不是上顎骨過長造成的,所以她的笑齦其實沒那麼礙眼。她的笑齦主要是牙冠(牙齒露出牙齦的部分叫牙冠,埋在齒槽骨內的叫牙根)比例較短,以及笑肌牽引唇線上提較高的原因造成。不同的原因造成的笑齦處理方法不同,這支影片會以蓋兒加朵為例,介紹一些可用來改善笑齦的方法。
今天要開箱最近很紅的
#神力女超人 #蓋兒加朵
對我來說
蓋兒加朵除了有美貌與身材外
她的笑容也十分迷人
不過她的笑容對整形醫師來說
並不是最完美的
大家如果仔細觀察
會發現她也有 #笑齦 的狀況
因為牙齒牙冠的比例較小
以及笑肌牽引嘴唇的力量
加上她的唇線比較高
使她會露出一點牙齦的
不過其實其實不是太大的問題
我覺得她的笑容還是非常的好看
💡影片重點
00:00 搶先看
00:10 澳洲人覺得最帥的台灣男星
02:50 蓋兒加朵簡介
04:51 蓋兒加朵的笑齦
06:03 蓋兒加朵的嘴巴優點
07:14 蓋兒加朵整形之說
07:46 推測無法成為龐德女郎原因
09:53 有英雄個性的蓋兒加朵
10:17 總評蓋兒加朵
✏️相關文章
我需要矯正牙池?牙套美女怎麼來的
https://follow-heart.com/br_beauty
暴牙矯正讓您有好看下巴輪廓
https://follow-heart.com/loo_chi
二次矯正費用和效果值不值得
https://follow-heart.com/pla_pri
✉️歡迎追蹤
臉書粉專|https://follow-heart.com/tee_fb
IG追起來|https://follow-heart.com/tee_i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LNHTIDDMT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