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時代的終結|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朝停廢大規模的航海活動,是中國海洋事業的一個大撤退,一個「偉大」的航海時代終結了。
明代中葉以後,中國船隻在印度洋,基本上已是消聲匿跡。即使是在東亞和南中國海域,亦不再有當年鄭和出航的那種壯舉。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民間私商新勢力的崛起。此時,官方的海禁政策擋不住民間私商冒險的出海,亦商亦盗滄海間。惟,同樣都是出海,後者已不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那種形態和性質。
明季之「真倭」、「假倭」,諸如曾一本、林道乾、林鳳,乃至鄭芝龍等,這批海商兼海盗集團,雖然展現他們在海上的活力,卻已不是宋元時期官民結合機制下的商販活動。船隻方面,在缺乏正常化的海外貿易環境下,中國海上私商不再有像當年鄭和船隊那般造建碩大的寶船,反而改為向中小型帆船發展,以便能更為快捷、靈活的逃避明朝官兵的追擊。
明朝政府何以罷廢大規模的下西洋活動?明中葉以後,不論明朝皇帝主觀意愿上是想要抑或不要,明朝的國力已是不能再承擔。這與明中葉以後採取緊縮性的海外政策有關,也與明朝本身國勢的衰弱、官營手工業的衰敗有關。
當年,如果沒有雄厚的人力、財力為後盾,鄭和下西洋是很難成功進行的;如果沒有「威」(強大的國力)為後盾,鄭和下西洋怎能那麼順利,怎會有那麼大的成效。這種情形,就好像今天中國的強大,才是中國在國際間立足所必須之後盾。現實就是如此。光靠幾句儒家教化的格言,不過是外交辭令緣飾門面的文化光環,是不足以立足世界的。
然而,自從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死於軍中,此後,明朝國勢日顯困窘。明宣宗兵撤安南,是必然的結果。北方外患加遽,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征,在土木堡之役反被敵人俘虜,成了階下之囚,國體喪盡。這時的明朝已是無暇再編織綺麗浪漫出海招諭的盛世大夢了。
明成祖死後,明朝官方的動員能力也大為減弱。即使是宣德年間,明宣宗為了派遣鄭和進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下西洋,曾做了最後的努力,下令征召潮廣、江西二都司及直隸鎮江諸衛的2萬4千名兵員,充當鄭和下西洋的海軍人員,把當時的運糧軍官調發往營造下西洋的準備工作。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雖完成使命,但在這期間,也引發了為參加下西洋做準備工作的官軍們紛紛畏難逃跑的事件。
明中葉以後,明朝官營手工業也日趨衰敗。官營手工業的匠戶逃亡者眾。就算明朝政府如何諭令挽救,也徒勞無用。當年建造下西洋寶船的官營造船廠日漸蕭條。建造鄭和寶船的龍江造船廠在明初有400多戶的造船匠,他們最初的待遇還算不錯,後來卻江河日下,常有賠補之累,許多造船匠生計陷入困境,紛紛另謀生路。到嘉靖九年(1530),只剩下100多戶船匠,匠戶減少了四分之三。
官營造船的質量下降,船廠腐敗經營,欺隱侵匿,貪污成風,偷工減料也普遍存在。作為下西洋主要物資基礎的官營基盤已動搖,若縱有「再世鄭和」,又怎能再掀壯舉?
大規模下西洋所需的費用,對明廷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早在永樂末年,對鄭和下西洋之壯舉,國內朝中已有反對聲浪。明成祖死後,仁宗即位,就「從前戶部尚書夏原吉之請,詔停止西洋取寶船,不復下番」。宣宗時雖復行下西洋之舉,卻也是最後的一次,至正統年間又復禁。
成化年間,宦官為了討好迎合皇帝,向明朝國家檔案部門索取「鄭和出使水程」的資料。當時的車駕郎中(後升任兵部尚書)劉大夏以當年鄭和「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弊政」為由,把「鄭和出使水程」等珍貴航海檔案資料藏匿,甚或銷毀。
劉大夏銷毀鄭和檔案的主張,雖愚不可及,卻是代表了當時不少「忠義之士」的憂患情懷。歷史常常就是這般的愚弄人。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龍 德 造船廠 弊 案 在 立法委員 馬文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審議國防部海軍沱江艦後續造艦預算,海軍卻已將全案加價標出去給龍德造船廠,立法院還在審查預算,案件竟然已經標出,想想 #獵雷艦弊案 殷艦不遠,就算有人護航拍桌以對,我仍然為人民公帑監督,絕不妥協…..
------------------------------------------------------------------------
🚦【沱江艦】後續艦預算疑義重點?
一、 尺寸與噸數加大,水下排煙改水上排煙等設計,會不會影響其匿蹤效果?是否戰術測評驗證?如果沒有怎麼進入量產階段,建議應該先造一艘驗證沒有問題後,依海軍構型統一之需求,一次9艘量產。
二、 原型艇採兩大兩小柴油引擎搭配4具噴水推進器,有良好的超空性能,甚至拿美軍LCS濱海作戰艦相比,其迴旋半徑均小於LCS,後續艦是否以四部大主機搭配噴水推進器設計?此點海軍沒說清楚,須要求說明,如果後續艦變更設計,請海軍說明理由,並重新執行戰術測評IOT&E,因為沒有驗證過的東西不適合直接進入量產階段。
三、 所有武器系統的研發設計,都是依據作戰單位的需求,後續艦將反潛系統及相關聲納裝備拿掉,原因為何?如測評結果不佳,應朝工程設計研改方式進行為,何直接將該系統拿掉?如此能滿足作戰需求嗎?另該系統成本多少錢,需不需要扣除當初造價成本。
四、 國防武器無論是現貨軍售或自行研發,均須以全壽期通盤考量成本,而依海軍在沱江艦說明,明顯未考量全壽期成本需求,現階段造艦成本高出原型艦部分須請海軍依照工作分解架構WBS列出兩者差異,重大構型變更部分需先完成測評,才可進入量產。
五、 沱江艦量產後續將取代錦江級艦,其人員編制與錦江級艦多出10員,海軍131艦隊人員編現比為何,現有人員足以面對後續9艘量產後,需增加90員兵力,現有兵力能否操作與維保需求,海軍因應為何?
六、 當初原型艦以自供裝備部分,如方陣快砲等,後續所採用之構型如與原型艦不同,請問海軍這些不同構型的武器裝備,是否能與迅聯指管系統整合,且經過戰術測評驗證?如果沒有如何進入工程量產階段?
七、 海劍二及海劍玲2020執行作戰測評IOT,2022年量產,尚未與原型艦與後續艦做系統整合測試,現階段如何確認其系統整合沒有問題,且可以經過戰術測評,請海軍不要以假設性問題回答國會質詢,確實驗證拿出科學的數據來驗證。
🚦相關新聞請點閱🚦
🛥海軍造艦預算審查火爆 朝野立委拍桌以對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3532351
🛥沱江艦後續建造 每艘逾50億元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20181212001684-260417
🛥沱江艦量產版有差異 海軍承諾先完成作戰測評
https://news.ebc.net.tw/News/Article/143442
🛥沱江艦「量產型」預算遭砍1億、凍結3億 國防部:完成首艘並測評後才會量產
https://www.storm.mg/article/7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