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容易被誤診的小兒猩紅熱
#症狀跟感冒非常類似
#絕對不能輕忽的紅色皮疹
今天回診病情大翻盤
初三晚上噴了酒精全身出紅疹
原本急診室兩位醫師確診是急性蕁麻疹
🔎前情提要 https://pse.is/JNFRV
連續燒了4天,昨晚燒上39.9度
塞了第三次的屁股
記得在急診室時,醫生特別叮嚀
正常如果是因為過敏的發燒
大約2~3天就會退燒
但是公子已經高燒4天
症狀沒有緩解
也沒有甚麼咳嗽流鼻水的症狀
覺得不太對勁
昨天臨時掛了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
意外的掛到了黃璟隆醫師的門診
說明了症狀之後
副院長說了一個讓我非常意外的病名
「這個不太像是蕁麻疹,應該是 #猩紅熱!」
我跟老公兩人都傻了
我聽過這個名詞
但完全不知道那是甚麼阿
猩紅熱主要症狀:
✅發高燒
✅皮膚粗糙
✅長疹子
✅喉嚨發炎(呼吸道感染)
or
✅傷口化膿(皮膚感染)
猩紅熱一般會由呼吸道感染
一般出現在幼兒身上
如果從呼吸道感染會出現咳嗽症狀
也有可能像我們是從皮膚表面
細菌從被蚊子叮咬的傷口跑進去而感染
所以沒有咳嗽症狀
一般會有出現膿包
(我們沒有太明顯的膿包,但確實有被蚊子叮的傷口)
公子這幾天全身都出現紅疹
摸起來粗粗的
今天開始出現皺皮
另外還有一個症狀是出現 #草莓舌
舌頭紅腫得像草莓表面突起
還有臉紅的跟猩猩一樣
#只有嘴巴鼻子周圍沒有紅@@
剛開始發作的症狀確實跟蕁麻疹有點類似
⚠️但是如果治療不徹底或是未正確診斷
可能會引起急性風溼熱、風溼性心臟病、急性腎絲球腎炎等疾病
真的太可怕了!!!
--------------
【#什麼是猩紅熱?】
✅幼兒常見的呼吸道細菌傳染,成人大多具有免疫力,這種細菌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可能會造成傷口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
✅猩紅熱的流行季節為每年的 #冬春兩季,15 歲以下的孩童比較容易被感染。雖感染後造成的死亡率不高,但如果沒有及早治療,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傳染途徑】
猩紅熱在人口聚集的地區具有高度散佈力,主要是接觸病人或帶菌者的噴嚏、咳嗽飛沫或接觸而傳染。潛伏期為 1 至 7 天,若未經治療,傳染期為 10~21天,但若給予適當的治療後,則可縮短傳染期為 24~48小時。
【#臨床症狀】
✅高燒、噁心、嘔吐、頭痛、咽喉痛、畏寒、腹痛。
✅發病後 12 至 48 小時內,會出現腋下、鼠蹊部、頸部、軀幹之皮疹,接著蔓延至四肢;其中以腋窩、肘部及腹股溝的皮疹特別明顯,摸起來像粗粗的砂紙,一般,不出現在臉上。
✅臉部潮紅,嘴巴周圍泛白。
✅舌頭紅腫得像草莓表面突起,稱為「草莓舌」
✅扁桃腺上有灰白滲出物,軟顎、後咽部及懸雍垂紅腫發炎,嚴重者會有出血點。
✅皮疹 3-5 天後會慢慢消退,約 1 週後手掌、手指、腳掌、腳趾漸有脫皮現象。
【#是否會傳染】
如果是因為呼吸道感染的猩紅熱,在接觸病童前應戴口罩,以防被傳染,家中有其他幼童,應予以隔離。
【#治療方式】
以前沒有抗生素的年代,猩紅熱是非常可怕的傳染病,嚴重到像現在 #武漢肺炎 一樣,需要通報主管機關。現在有了抗生素之後,只需要服用7-10天的抗生素就可以治療,而且抗生素期間應依造醫師指示不可任意間斷,避免傷及心、腎。疹子退掉之後皮膚會出現掉屑的情形
【#飲食建議】
高營養、容易消化、低鹽、不具刺激的食物
--------------
現在又39.3了.......
#一定要勤洗手戴口罩
#每天都直接39度媽媽難過
#還好有回門診
#感謝林口長庚總副院長黃璟隆醫師
#結果白白被打了一針蕁麻疹
#媽媽好怕過年
#病毒細菌永遠防不勝防
#酒精還是不能噴太多真的很刺激
「鼠蹊部疹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鼠蹊部疹子 在 Ryder林公子有四下巴 x 捲毛媽's 育兒正能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鼠蹊部疹子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鼠蹊部疹子 在 林子民中医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鼠蹊部疹子 在 鼠蹊濕疹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DCARD、PTT和台灣e院 ... 的評價
- 關於鼠蹊部疹子 在 鼠蹊濕疹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DCARD、PTT和台灣e院 ... 的評價
- 關於鼠蹊部疹子 在 鼠蹊濕疹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DCARD、PTT和台灣e院 ... 的評價
- 關於鼠蹊部疹子 在 康健雜誌- 【夏天好容易起疹子,原來可以這樣..(驚)】... 的評價
- 關於鼠蹊部疹子 在 腿上紅疹誤認皮膚病中年男胰臟癌末期 - YouTube 的評價
鼠蹊部疹子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我努力克服幻覺的侵擾,從長夢醒來嘗試重新連結現實的一切,卻發現世界已經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樣子——有些朋友剛離開了這個世界,有些信找不到地址可以投遞,有些建築被硬生生拆掉,有些人民被強制驅離他們所在的城市,有些地表開始變貌,有些生物將要滅絕,有些人想見再也見不到了,懷疑是不是幻覺正入侵這個我所感知的現實空間。
服用大量的精神藥物之後產生的副作用,大抵有以下幾種,趁還清醒的時候稍做記錄,強烈的口渴,喉嚨乾燥,會有眼前出現清澈的泉水和湖泊的幻覺,有時候會短暫失去意識,像記憶出現斷片,前面記得的畫面一下子跳到完全不連續的畫面,明明記得剛在看電視,怎麼現在會躺在浴缸裡,中間的過程則是完全沒印象,不是喝醉才會有的狀況嗎?摸摸自己的下腹部,好險浴缸裡沒有冰塊,我的腎也還在,沒有動什麼奇怪的手術,送到黑市去兜售被摘除的器官。
然後是癢,我覺得渾身發癢,就像有蚊子在叮咬,有跳蚤爬過每個毛細孔,再來就是螞蟻,正在想著的同時果然有數千隻密密麻麻的螞蟻在我的手臂上,我的脖子上,我的臉上也有,我的背部,我的肚腹,我的鼠蹊部,還有我的大腿和小腿,連我的腳趾頭和耳朵內側也不放過,超級無敵癢,好像那種癢已經滲透到皮下組織,已經鑽入我的眼皮,甚至侵入我身體各部位的臟器。
耳朵被嘈雜的嗡嗡聲環繞著,房間頓時暗了下來,大批不知從哪兒來的蚊蠅蛾蚋,毫無縫隙地瀰漫在空氣中,我的皮膚已被尖銳的指甲抓得遍體鱗傷,一粒粒像水痘般的疹子,最先出現在胸部和背部,很快地蔓延到全身,它們被我抓破,從破裂的傷口流出腥臭的血水,我聞得到卻看不見,我的眼睛根本無法睜開,這時候鼻腔的黏膜倒是挺管用的,只怕蟲子不一小心吸進鼻子,所以我摀住鼻孔只留下小小的孔隙吸呼,困難的吸氣,困難的呼氣,我要專注,我可以的。
那些蟲子們大概已經算好時機,吸吮我的體液,對蟲子來說可能是頂級的美味佳餚吧,想到自己也會成食物鏈的一環,不由得噁心感從胃裡翻攪出來,我好想吐,痛痛快快的吐,把我全身的不舒服感和心理上的病態全部吐出來,把那些幻想的人們加諸在我身上的惡意也一併催吐乾淨,馬桶很快就滿溢,那些穢物如我所願的流到磁磚地板上,我已無法想及接下來在這些災難過去後,要如何收拾狼狽不堪的殘局,我只能往死裡吐,拼盡我的洪荒之力吐到胃裡到也吐不出任何東西為止,口腔淨是各種酸液混合的味道,還有尿,好像是蟲子的尿混入我口腔中的穢物,馬的。
打開收音機,播放的聖誕歌曲。廁所裡為什麼會有收音機,我也不清楚啊,總之,剛才的那些蚊蠅蛾蚋全消失了,我的眼睛終於又可以睜開來,我用手拂去鏡子上的霧氣,身上的疹子和腫塊,破皮的傷口和抓痕也不見了,既沒有嘔吐物,馬桶和磁磚地板也乾乾淨淨,我想起昨天妻子剛打掃完畢,她還特別強調用洗劑仔細刷過,難怪廁所亮麗如新,只是天花板上的燈異常昏暗,像我曾經坐過的布達佩斯地下鐵,所有的光景像百年前的回憶,快速掃掠我的眼前。
鎮定劑非常有效,濃郁的睡意再次襲來,鼻炎錠讓我鬧胃酸,我還夢見過有幾名微小如圖釘般的工人要合力把我的鼻子鏟走,其實我是樂見其成的,不然在持續低溫或冷熱交替的日子,我總是為著鼻子過敏的毛病困擾,又想到沒有鼻子的佛地魔,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裡,好像可以是個令人畏怖的反派,但此時又暈船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海浪,是個適合沉睡的天候,即使我的枕頭都浸泡在海水裡,用手一直划動就能變成槳吧,航行到荒島上,遠離手機和電腦,我的退休生活就這樣展開了,把所有過往的陰影全部疊加在一起,就讓下水道裡咧著尖牙的小丑給一口吃掉,飄浮,旋轉。
多麼美好。
文 / 銀色快手 2017.12.26 AM 05:41
鼠蹊部疹子 在 林子民中医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風膜(蕁麻疹)的西醫觀點
沒來由地,身上忽然冒出一塊塊的疹子,紅腫、奇癢無比......。
蕁麻疹又叫做「風疹塊」,有70%以上都找不出原因。有的患者擦藥後雖然暫時止癢,但過沒幾小時又開始發作,病情嚴重的甚至可能會拖超過一個月。部份患者的免疫系統過度敏感,病情惡性循環變成慢性蕁麻疹,服藥十幾年都治不好。
「蕁麻疹的特色就是時好時壞,發生的時間跟部位都不固定,經常忽然發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邱啟勝說,有患者蕁麻疹發作時癢得受不了,就醫後稍微好轉,但才回到家沒多久又發作,不停跑急診的結果就是生活品質很差,有些病人甚至整晚都沒辦法好好睡覺。
大多數過敏都是暫時的,但有些人一直無法適應,就會演變成慢性反應。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說,有些人一開始可能是因為海鮮引起蕁麻疹,戒吃海鮮後仍反覆發作,就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過度敏感,「一旦啟動就煞不住車」,過敏反應遲遲停不下來。
聽到「蕁麻疹」三字就長疹子?
慢性蕁麻疹棘手的原因,除了反覆發作難根治外,其實有絕大多數的患者都不知道過敏原是什麼。一般醫院都可以做過敏原檢測,只要抽血就可測至少40種常見過敏原。最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有灰塵、蟑螂糞便、黴菌、花粉、貓狗毛,食物則包括魚蝦蟹、貝類、花生、牛奶等。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每天會接觸的東西太多了,污染也很嚴重,想揪出過敏原並不容易。「測不到的機會滿大的,」邱啟勝坦言過敏原永遠都測不完,例如去夜市兩個攤子各買一支烤香腸來吃,吃完如果過敏發作,很難去追查究竟罪魁禍首是誰,因為兩家香腸裡的食品添加物可能不同。正因為追查過敏原很困難,他建議有過敏病史的人最好養成記錄吃哪些食物、藥物,或是接觸哪些東西後會過敏的習慣,不但可以隨時提醒自己避開過敏原,也有助於就醫時提供資訊。
過敏原千百種,不只是灰塵、花粉、海鮮會引起蕁麻疹,溫濕度、衣物摩擦皮膚(例如皮帶或襪子太緊、褲子摩擦鼠蹊部、女性穿著內衣等),甚至連情緒、壓力都可能是過敏原因。例如近年來就有愈來愈多年輕的上班族女性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情緒緊張而導致蕁麻疹發作。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說,有個患者對海鮮過敏,只要聽到「要去吃蝦」就全身起蕁麻疹;邱啟勝也碰過有患者只要聽到「蕁麻疹」三個字,馬上就會長出疹子,這些都是因為心理壓力而引起的。「抽血檢查只是輔助,因為大多數過敏原因都找不出來,」楊賢鴻說,醫師看診時都會東問西問、盡量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工作環境或情緒壓力,用藥方向才會比較正確。
輕微者用抗組織胺,嚴重者用類固醇
目前治療蕁麻疹的第一線用藥是抗組織胺,可以止癢、阻止微血管繼續擴張。傳統型抗組織胺會有口乾舌燥、嗜睡、頭昏無力等副作用,常令病人困擾不已,不過現在已經有「第二代抗組織胺」,吃了比較不會想睡。
「其實讓人愈想睡就代表抗組織胺愈強效、對付蕁麻疹的效果也愈好,但患者多要上班上課、開車騎車或操作機械,還是用第二代藥物較適合,」邱啟勝說明。若是嚴重急性蕁麻疹或慢性蕁麻疹,醫師會考慮使用類固醇,短期少量服用不會有副作用。
「類固醇對於免疫的混亂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他指出,類固醇是一種強效型的抗發炎用藥,研究也發現,類固醇在發炎前期就能從源頭抑制,使身體不會產生組織胺等物質,可以用來治療過敏、自體免疫失調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若與抗組織胺並用治療嚴重過敏,效果通常都不錯。很多人擔心吃了類固醇會有「月亮臉」等副作用,邱啟勝強調,除非是特殊狀況,不然都會盡量短期(一個月內)使用、藥量也不大,可避免浮腫等副作用。
如果吃藥一陣子後,情況比較穩定、不太發作了,就可以試著減少類固醇的藥量。然而臨床上也發現,有些慢性蕁麻疹患者必須靠長期服用類固醇才能控制病情,只要一停藥或減藥馬上就會發作。他說,如果必須長期用藥且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改用劑量較輕的免疫調節劑來減少類固醇使用量。
*摘錄自康健雜誌150期
鼠蹊部疹子 在 腿上紅疹誤認皮膚病中年男胰臟癌末期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腳上長了紅疹,別輕忽,可能是胰臟癌警訊!有位50多歲男性病患,一開始,小腿只冒出幾顆紅疹,以為是皮膚病沒有重視,但半年內,紅疹竟然長了10多顆, ... ... <看更多>
鼠蹊部疹子 在 康健雜誌- 【夏天好容易起疹子,原來可以這樣..(驚)】...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一顆顆紅色的小痱子紛紛冒出,又癢、又疼、又腫,令人難受,並容易長在皮膚摺疊處,如手肘、腋下、膝蓋窩、鼠蹊部,或臉上、下顎、前胸、上背等… 有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