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到谷關不止可以泡湯
一起走入山林部落
體驗泰雅族成年禮文化🏹
傳送門👉https://lyes.tw/blog/post/33359805
部落闖關總共有5道關卡
身為一名部落的男人(握拳)
無論射擊、鋸木頭、射箭都該是基本技能
來看看你的勇士生存分數有多少吧💯
一邊玩遊戲同時還能深入導覽松鶴部落的人文風情
好玩又好拍,還蠻有趣的耶🌱🌿🏚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最後一位泰雅族的文面國寶耆老,柯菊蘭,在這個月過世了。 文面是泰雅族一個傳統文化,其實跟刺青有點類似,只是它是刺在臉上,而且它的文化意義是不一樣的,一般是泰雅族他們在成年之後,男生如果善於狩獵或是女生如果很會織布的話,就可以接受文面,文面紋得越漂亮,代表他的技術越好;不同的家族也有不同的文面圖...
「黥面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Tracy 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Tracy 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媒亂] 都是哪些報紙在用「黥面」? - 看板media-chaos 的評價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OKRUN 路跑- 【#泰雅文化】紋面、黥面大不同! 第3屆 ... 的評價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4位紋面國寶泰雅珍貴遺產-民視新聞 的評價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全台僅存紋面國寶! 林智妹辭世享嵩壽101歲 的評價
- 關於黥面文化 在 黥面文化 :: 台灣之美 的評價
黥面文化 在 Tracy 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晚上 六龜國中、建興國小、寶來國中合唱團
帶著布農族的歌聲來到英國倫敦
當他們大聲說出來自「臺灣」的時候
現場掌聲如雷 我心裡更是感動
(那時我旁邊一群中國大媽臉有點垮下來
啊但是這就臺灣人的場 沒辦法
後來他們聽上半場就走了的😂)
能夠因為任何原因在異地聚集在一起的臺灣 很有力量
唱過合唱 知道它的難度
只要有一個人音不準 拍子不對 就不完美了
但經過一點一點調整修飾 最後唱完
那份感動真的會讓人想哭
最近很多原住民來英國呢
上週是屏東三地門的排灣族來布萊頓表演現代舞
昨天是布農族合唱團來倫敦表演
後天會有一個小演講是泰雅族的黥面文化
都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 是一個歸屬感
願我們都能好好守護臺灣 懂得臺灣的好
Cultural Taiwan UK
Taiwan in the UK
黥面文化 在 Tracy 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晚上 六龜國中、建興國小、寶來國中合唱團
帶著布農族的歌聲來到英國倫敦
當他們大聲說出來自「臺灣」的時候
現場掌聲如雷 我心裡更是感動
(那時我旁邊一群中國大媽臉有點垮下來
啊但是這就臺灣人的場 沒辦法
後來他們聽上半場就走了的😂)
能夠因為任何原因在異地聚集在一起的臺灣 很有力量
唱過合唱 知道它的難度
只要有一個人音不準 拍子不對 就不完美了
但經過一點一點調整修飾 最後唱完
那份感動真的會讓人想哭
最近很多原住民來英國呢
上週是屏東三地門的排灣族來布萊頓表演現代舞
昨天是布農族合唱團來倫敦表演
後天會有一個小演講是泰雅族的黥面文化
都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 是一個歸屬感
願我們都能好好守護臺灣 懂得臺灣的好
Cultural Taiwan UK
Taiwan in the UK
黥面文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灣最後一位泰雅族的文面國寶耆老,柯菊蘭,在這個月過世了。
文面是泰雅族一個傳統文化,其實跟刺青有點類似,只是它是刺在臉上,而且它的文化意義是不一樣的,一般是泰雅族他們在成年之後,男生如果善於狩獵或是女生如果很會織布的話,就可以接受文面,文面紋得越漂亮,代表他的技術越好;不同的家族也有不同的文面圖樣,他們過去的審美觀認為,有文面的才是好看的,沒有文面後代就可能不會受到祖靈的祝福,雖然最後一位文面國寶逝世了,但其實文面的技術並沒有失傳,只是受到文化衝擊和審美觀改變,現在已經沒有人繼續文面。
在現代全球化的環境裡面,想要保存這些傳統文化更加的困難,因為當你跟跟外來的文化交往得越多的時候,傳統文化被沖淡的機率也會更著增加。
目前文化資產局把文化資產分為有形跟無形,有形的話就是像我們平常能看到具體的空間跟樣貌,古蹟、古物、歷史建築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就比較像是非具體存在的東西,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就是來自某一個文化地區的一個創作,它就把它視為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資產,但這些文化傳統,因為你看不到它,所以你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破壞,所以它是比較難保存的。
但現在也有許多方式可以讓傳統文化被重新認識,像是有一位原住民的年輕歌手,舒米恩,他就每年都舉辦阿米斯音樂節,用這樣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去接觸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讓大家更認識去更接納這些東西。
這種無形的文化保護資產,它雖然聽起來非常的抽象,但其實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不斷發生,像是各種的繞境都是珍貴的資產,雖然它沒有被登錄,但這種文化習俗要怎麼樣被保存下來也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不過在美國的時候我有去美國印地安原住民的保留區參觀過,當時我有一個非常大的心結,就是「保存文化固然重要,但堅持使用傳統生活方式,卻會讓部落與外界社會落差加大」,像是語言、典章制度這些都不接軌的時候,可能會讓部落有重被隔離的感覺;傳統文化要如何與主流文化接軌,是非常難平衡的,或許有些傳統文化還是應該要適時的跟著演化,像是現在有很多新的科技,生活的方式,這些都應該是可以和傳統文化一起進步。
雖然聽起來很像社會達爾文,但傳統文化也必須適時的演化,不然文化確實會像生物一樣會面臨絕種。
👩🏫文面、紋面、黥面才不一樣呢
原住民文面有深厚的文化淵源與禮法,並不是單純的紋上圖樣,所以用「文面」取代「紋面」;黥面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又稱為黥刑,會在犯人的臉上刺字,記得不要用錯了喔!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ZaijAFkdc0/hqdefault.jpg)
黥面文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聖地之夏] 「鬼」的起源:八瀨童子與八瀨 / 李長潔
.
#琉璃光院沒開 #只好看鬼
.
乘著京阪電車到出町柳後,轉上叡山電鐵,可以去「#天狗」的居所鞍馬,或是到「鬼的故鄉」八瀨,再上延歷寺聖地。八瀨位於京都北方山邊,澗水明媚,其中瑠璃光院因瑠璃亭斑斕霓炫的楓照光彩而聞名,臥龍庭等幾庭園也相當精緻。來此地探訪除了夏季美景,更因為「#魔」的性質,也是這次主題要考察的關鍵,一探千年村落的寧靜與驚奇。
.
■ #鬼的起源
.
喜愛動漫的人們,一定都聽過「#酒吞童子」、「#茨木童子」,是日本妖怪敘事中時常出現的角色,連浮世繪都描述過源賴光大戰酒吞童子。酒吞童子與茨木童子其實都指向「#八瀨童子」,八瀨童子是「鬼」的源起,這些「鬼」因為聚集在京都北方的愛宕郡小野郷八瀬莊聚落而得名。也就是今天要上比叡山時,必定會經過的區域。
.
■ #役使鬼物
.
這裡所謂的鬼,其實是對居住在八瀨地區的舊住民(算是一種原住民)之族群貶抑,其特徵為黥面紋身、身形矮小、如兒童般好留長髮,被賀茂氏豪族驅趕於山中,隱匿度日。不過,八瀨人因熟悉山林,體力優異,常擔任比叡山法師(如 #傳教大師最澄)的山中嚮導或轎夫之役使工作,因此,有著比叡山上的高僧法師驅役鬼物八瀨的傳說故事。
.
稱之為「#童子」,有一說是因為鬼的髮型如幼童般,散亂或是隨意綁一個髻;也有學者認為,「童」是 #護法童子,為陰陽師或高僧所招喚隨侍的「式神」,而八瀨人曾助擊退愛宕山的凶惡天狗,故命之為護法。從故事裡,可以推敲出佛教勢力的進入(宇野日出生,2009)。
.
■ #鬼的子孫
.
天武天皇時,因平地與山地族群的衝突,故擁有書寫權力的京都政體將八瀨地區的人描繪成「邪惡,具有角,紅色面孔,披頭散髮」的鬼。從江戶時期,一直到現代的明治時期,八瀨地區的人們都還會稱自己為「鬼的子孫」。
.
在《#古今著文集》裡,就記載著酒吞童子的故事,出沒的地點便是八瀨聚落的西側、八瀨大橋過後的山區,可見深密洞穴,即是「鬼」的住處。由此也可見,「鬼」與八瀨居民的關係,這位妖怪,是族群政治的結果。
.
不僅如此,八瀨童子也與天皇制度有一種奇怪的關係,八瀨童子因解救被足利尊氏大軍追趕的後醍醐天皇,而獲得永世免除八瀨人民年貢諸役之福利,儘管在明治維新後此福利被刪除,但實際上八瀨地區年貢的具體數字為何,仍是相當模糊。而八瀨地區的奇祭「#赦免地踊」,便是對天皇恩賜的感謝。
.
雖然八瀨童子被視為一種底邊異族,但卻與天皇維持其妙的連結。例如近代的天皇葬禮,八瀨童子都擔任重要的抬棺者角色。在許多小說、漫畫中,八瀨童子也常被描繪為皇室私下役使的「#殺手」、「#忍者」、「#法師」等隱晦陰暗角色。
.
■ #琉璃光院沒開
.
然而,來八瀨,雖然是為了上比叡山,但夏日的山邊綠楓茂盛,滿滿的活力充盈八瀨山間。想說一定要去琉璃光院,欣賞夏季綠葉相映成趣,光影錯落,絕對不會比秋天光景來的遜色。誰知琉璃光院竟然是季節限定開放參拜的,想見到綠色琉璃,那就要在4月15日至6月15日期間拜放。只能心中充滿沒查好資料的懊惱,在門口拍下到此一遊的觀光客團體照。
.
#帶著媽媽去旅行 #偽學術
.
#參考文獻:
宇野日出生. (2009). 八瀬童子 歴史と文化八瀬童子 歴史と文化, 2007. 紙パ技協誌, 63(1), 7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1FlUUf0hFA/hqdefault.jpg)
黥面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大坑新開了一間精緻西餐廳,隱藏在一棟服務式住宅入面,眼力差一黥點也不容易找到它。老闆江偉成身兼大廚,三年前在同區也開了一間西餐廳「Mustard Cafe and Bar」,走家庭式小餐館風格,今次這間新餐廳卻走精緻路線,地方更寬敞華麗之外,也會用一些比較高級的食材,菜式更有心思。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pwm5iPKtwY/hqdefault.jpg)
黥面文化 在 OKRUN 路跑- 【#泰雅文化】紋面、黥面大不同! 第3屆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泰雅文化】紋面、黥面大不同! 第3屆「OKRUN愛在尖石」即將開跑 ♀️, 位置就選在泰雅族根據地之一的✔️新竹尖石鄉。 而對於泰雅族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 <看更多>
黥面文化 在 4位紋面國寶泰雅珍貴遺產-民視新聞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紋面國寶當時還有78位,只是到目前只剩4位,而他們大多是已經超過百歲的人瑞,現在可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 4位紋面國寶泰雅珍貴遺產-民視新聞. 34K ... ... <看更多>
黥面文化 在 [媒亂] 都是哪些報紙在用「黥面」? - 看板media-chaos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https://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112011091400445.html
我有話說-原住民並不「黥面」!
今日中時出現了這篇文章,批評媒體誤把中國傳統的「黥面」觀念,
拿來報導台灣原住民族的「紋面」文化。
我查了一下過去三個月的新聞,看看都是哪些媒體在使用「黥面」?
結果是:
20110826聯合報第A23版╱記者孟祥傑
周美花海外取經 返台展原民藝術
台灣首位原住民留日藝術博士周美花即日起至九月廿五日,在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舉辦「雅砌故鄉-周美花的秀林物語」
創作展,展出多件壁畫與油畫作品,並且以泰雅族「黥面」、
收穫祭等傳統文化為創作主題,希望藉由藝術創作,傳承原住
民傳統文化。
--------------------------------------------------------
20110903中國時報第C1版╱桃竹苗焦點陳權欣
泰雅族畫家 愛鄉愛土地 畫出原民之美 林世偉感動周美青
林世偉的畫作都與原民有關,他常跑山區,畫山水、畫美麗教
堂及黥面老人,充滿原民風情。
--------------------------------------------------------
20110907聯合報第A6版╱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我與他,今生有特殊緣分」 崇拜莫那.魯道 外省伯紋臉相挺
外省籍六十二歲的宋伯宇,早在電影「賽德克.巴萊」開拍前
,就是劇中英雄莫那.魯道的粉絲,他四年前效法賽德克族勇
士黥面,並自認上輩子可能是莫那.魯道的同族好友,「今生
才有特殊緣分」。
--------------------------------------------------------
20110913中國時報第A3版╱呂素麗
電影馬拉松 萬人共賞賽德克
「我是來朝聖的!」「賽德克.巴萊」上、下集中秋節在高雄
巨蛋首映,吸引全台各地萬名觀眾力挺,就讀高雄市樹德科技
大學表演藝術吳采蓁是太魯閣族原住民,特地畫上黥面、穿原
住民傳統服飾盛裝進場,用朝聖的心情,展現原住民的榮耀!
--------------------------------------------------------
進一步搜尋一年內的新聞,
自由時報有一篇報導使用「黥面」,
不過人家也很清楚指出,這是被醜化的名詞,
是歷史的謬誤,讓原住民因此相當自卑。
https://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6/today-north12.htm
20110516自由時報第A14P版╱宜花焦點╱游太郎
「紋面老」凋零 全台剩7人
紋面是泰雅、太魯閣及賽德克族的傳統文化,男人成年時紋在
上額及下巴,女人則紋在上額及兩頰,可惜在日治時代,被刻
意鄙視為「黥面」,導致台灣光復後讓後代族人相當自卑,這
是歷史的謬誤,每位紋面老人,終生都揹負著龐大的壓力,也
都有段令人鼻酸的故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138.119
※ 編輯: wetteland 來自: 210.69.138.119 (09/14 14: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