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安居,無論在哪一個年代都是大眾關心的命題。即使刻下未能做到「置業」或「安居」,我們今天能有個安定的「瓦遮頭」,都是過去七十年漫長房屋規劃的成果。
從五十年代至今,香港的住屋問題依然逼切。在2018年冬季號號,我們回顧了香港60多年來各種居住空間形態的變遷,從寮屋至公屋,私人屋苑至劏房,從而對本地房屋議題帶出各種提問。近日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策劃的《香江憶舊:1950至1972年的徙置歷程》,則讓我們穿梭時空,回顧五十年代徙置區的人民生活情狀。其時戰後人口急升,避禍港人回流加上內地難民湧入,香港人口由60萬人急速躍升至210萬,形成嚴峻的住屋需求。1953年的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促使了港府落實房屋政策,首座「徙置大廈」因而落成以安置災民,是為公屋雛形。
最早期興建的H型徙置大廈,樓高只有5至7層,若不計打樁工程,最快可於兩星期完工。在早期的徙置大廈,生活空間甚為狹窄,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只有22.3平方呎,單位只是一個窄長斗室,因房間狹窄,加上沒有煙囪,居民若要住食公共走廊煮食。在展覽圖片中,我們便可看到分隔兩戶的內牆設置了通氣孔,以改善空氣流通,其時,港府對於適切居所甚無概念,居民私穩更不在考慮之列。
徙置區作為清拆寮屋及將居民安置到公屋之間的中途措施,人口可達五萬、十萬的規模,有如一個社區。沿著展覽,除了可以窺探徙置大廈的內觀,還可以看到昔日有趣的社區生活片段,尤其徙置區舉辦的各種區內活動,如黃大仙徙置區街坊福利會曾舉辦清潔運動;慈雲山新區(徙置區的稱謂已不使用)舉行的香港節嘉年華會; 其他徙置區亦曾舉行兒童節嘉年華會,以及拔河比賽等。這些活動不單記載了昔日徙置區以至香港的人口結構及衞生狀況,也是政府在六七暴動後為穩定社會而設的娛樂盛會。
而在1960年代,徙置區亦是香港「特色景點」之一,不少外國遊客因而慕名到訪石硤尾,當中更有來自美國國會的訪問團到訪徙置區的天台學校。雖然這些大廈的設施非常貧乏,但因為很多居民的背景及生活經驗相近,稠密的居住環境卻意外造就了城市中少有的鄉鎮式社區,讓徙置區盛載了過去一時的生活面貌。
在今日劏房林立,人與人之間也築起難以逾越的樊籬,回看這段70年前的徙置歷史時,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獅子山下仍然有沒有奇跡,相信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
《香江憶舊:1950至1972年的徙置歷程》網上展覽
https://heritage.uchicago.hk/news-and-events/resettlement?locale=zh_hk
#徙置區 #石硤尾大火 #公共房屋 #劏房 #2018就係香港冬季號
黃大仙 天台學校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教改大錯特錯,通識
通通不識 ~丘成桐~
丘成桐是土生土長的
國際知名數學家,多
年來,只要香港有大
學出現校長空缺,都
不期然會想起他。但
他從不動心,不是對
香港沒有感情,而是
有感這一代年輕人不
尊師重道,大學校長
夾在政府和學生之間
,無法在學術上貢獻
所長。愛之深,責之切,丘教授接受本刊
訪問時,直指回歸後
中學教育完全失敗,
孕育出一代缺乏歷史感、文化觀,沒有理想、楷模的年輕人!
丘成桐整個成長階段
都在香港度過,接受
的是港英殖民地教育
。17歲培正中學畢業後,入讀香港中文大
學數學系,三年便完
成四年制的大學課程
,隨即赴美國加州柏
克萊大學深造,在著
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
教授指導下,僅用二
年就取得博士學位。
1982年,因攻破困擾數學界四分之一世紀
的「卡拉比猜想」( Calabi'sconjecture ),丘成桐獲頒被視為
數學界諾貝爾獎的「
菲爾斯數學獎」(Fields Medal)。
對於香港教育的變遷
,丘成桐了然於胸,
也感觸良多。去年12月,他回港為恒隆數
學獎擔任評審,出席
參賽者答辯會。剛升
讀中文大學一年級的
金獎得主梁辰楷令他
留下深刻印象,欣賞
梁同學基於興趣鑽研
數學,動機單純。但
另一方面,他又察覺
時下香港年輕人普遍
積習深重。
做校長要怕學生又怕
政府
今年68歲的他對教育仍然孜孜不倦,中美
兩地飛,擔任哈佛大
學 William Caspar Graustein講座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研
究所所長。過往每逢
香港有大學遴選校長
,丘成桐總被認為是
適合人選。可惜他始
終興趣缺缺,「不能
夠發揮我所長,回來
有何用?」他道出做
校長的目標是:要能
夠在學術上做出成績
!「現時大學校長的
困境是既怕學生,又
怕政府,結果什麼也
做不來。」
母校中文大學正展開
遴選新校長程序,接
替2018年離任的沈祖堯。早前有中大學生
代表要列席新校長遴
選委員會,遭校董會
拒絕。在此之前,不
同院校學生衝擊校委
會或圍堵校董會事件
時有所聞。
丘成桐不怕大學政治化,但最看不過眼年
輕人動輒拿美國來相比,「以為美國很民主,民主到可以胡說
八道」。
「我在美國47年,從
未聽聞有一間大學可
以讓學生加入遴選委
員會,事實上連教授
也未能加入」。他以
哈佛為例,自己作為
教授,僅獲校董會發
電郵邀請表達意見,
最終決定權仍在校董會。「一個剛中學畢
業的學生,對大學運
作一無所知,學問未
有基礎,何以會覺得
自己有資格選校長呢
?」
他坦言高等教育本來
就是不民主,「假如
民主,為何是我作為
你的導師?為何是我
決定你能否取得博士
學位?雙方地位非對等,因我比你知得多
,否則何須跟我學習
?」丘成桐憶述自己
就讀中大時, 當時覺得遴選制度很合理,「不知為何這十多年
間完全改變了!我覺
得很多事情是因為中
學教育失敗,學生缺
乏對民主和文化的基
本了解!」
抗爭不忘尊師、守法
丘成桐經歷香港火紅
年代,讀書時亦有參
與社會抗爭、保釣運動,那時社會對立不
比現時少,有些學生
更被懷疑是共產黨,
但師生間仍然互相尊重。
對於有人形容現時的
學生有如文革時期的
紅衛兵,丘教授覺得
學生尚未對老師作出
身體傷害,但言語上
的傷害亦相去不遠矣
!「在美國,學生雖
會直呼我,但基本上
是尊重的,因為知道
我們教授的學識比他
們高。」他慨嘆,中
港台學生法律觀念一
直都很薄弱,近年更
變本加厲。他舉例說
,四十多年前參與保
釣運動時,一些同學
過馬路「衝紅燈」,
他想阻止,對方卻稱「我們在搞革命,何
須遵守法律?」
丘成桐認為,抗爭要
在法律下進行。「沒
有法律基礎,民主便
不存在!會變成我丘
成桐口中說的就是民主,你說的便不是,
我比你更民主,但這
怎算民主!」對於有
年輕人宣稱香港是一
個民族,應該獨立,
丘教授以「可悲」、 「不幸」來形容,認
為這是因為香港過去
十多年取消中國歷史
作為必修科,導致年
輕一代對自己的文化
根源缺乏認識,未能
建立與中國的感情所致。
丘教授直指,回歸後
教育政策制訂者難辭
其咎,在中學取消中
國歷史作為必修科,
以及加入通識教育都
是一個災難!「教改
大錯特錯,不教歷史
是絕大錯誤,所謂通
識教育是假的,真正
的歷史內容 學生是
必須知道的!」
教育政策制訂者難辭
其咎
丘成桐以親身經歷說
明讀史的重要性,父
親丘鎮英去世前擔任
中文大學前身崇基書
院哲學系教授,在父
親的薰陶下自幼熟讀
古文詩詞及歷史,一
套《史記》讀得滾瓜
爛熟。他憶述,年輕
時讀到唐朝盛世便覺
興奮,戰敗亡國就黯
然傷心,透過學習歷
史產生了家國之情。
另外,學習詩詞歌賦
也能牽動對中國文化
的情懷。
「不教歷史,學生難
以對國家有感情依託
。」丘成桐認為,即
使不教中國歷史也應
該教香港歷史,所有
歷史都不教無異數典
忘祖!對於很多人擔
心教歷史會被當局利
用來洗腦?丘教授以
他中學時期讀鴉片戰
爭的歷史為例,當年
港英政府避重就輕,
將鴉片戰爭稱作「貿
易戰爭」,但課本上
寫「貿易戰爭」又如何,大家都知道是怎
麼一回事。「共產黨
可以自己宣稱文革好
,但最低限度大家知
道個中事實,可以用
理智分辨是非好壞。」
他惋惜時下年輕人連
一些基本的事實亦無
從掌握,公然用「支那」這種字眼,他們
不知當年中國人所受
到的侮辱和慘痛經歷
,對這字眼毫無感覺
,才會說出這種無聊話!丘認為任何一個
國家的人民都需要有
歷史文化作為支撐。「我兒子在美國長大
受教育,了解美國歷史,因此感情上就對
美國文化有依託。」
他批評,部分香港年
輕人緬懷港英年代,
卻對港英、英國歷史
很無知。
至於香港的通識教育
,他認為是另一大災難,令學生變得「通
通不識」!「有一批人,以為自己識得美
國或歐洲的教育,認
為學生的書包太重,
便以通識取代其他科目,以為從報紙上學習,便不用強記背誦
,其實有什麼教育不
用背誦呢?我兒子在
美國讀書,會被叫上
台模仿林肯總統發表
著名的蓋茲堡演說,
不也要先把演說全文
背誦!」
多年前,丘成桐已批
評香港教育不重視精
英教育,只着重平均
主義,把精英學生的
水平拉低。他曾憶述
,上世紀50至70年代出現過不少傑出的數
學家,近20年少了很多,與精英教育減少
不無關係,「以前香
港多私立中學,很多
都很高質素;二三十
年前開始轉為津貼學
校後,水平就下降了
。」
青年乏理想 難買樓是藉口
對於部分年輕人怨聲
載道,丘成桐認為政
治問題、缺乏上流空間、以至買不到樓都
只是藉口,主因是缺
乏理想。他以自己為例,14歲時喪父,要
背上債務,家境貧窮
。為了幫補家計,中
學開始兼職做補習。「八兄弟姊妹居於沙
田土泥建的村屋,遇
上颱風搖晃不定,隨
時會倒塌,日子還是
照過;試過為了方便
到培正上學,寄居黃
大仙天台學校簡陋課室。」當年不理現實
的困厄支持下去,全
因心中有當數學家這
一更宏大的理想。
那些年追求理想的動
力來自對知識的渴求
,沒有考慮到生計問題,「數學是很精采
的事,我覺得為做數學,有得食就足夠,
其他都不在乎,但現
時的年輕人想法不一樣,他們希望賺很多錢!」丘指出,美國
的年輕人會花一生時
間從事環保工作,希
望保護地球,亦有人
會遠赴非洲,為當地
人改善衞生條件或維
護人權,他們追求的
都是崇高的理想,反
觀在香港較少看到這
種情操。
他認為,香港年輕人
缺乏理想亦與缺乏文
化修養有關,禍源亦
是教改,因為要對歷
史文化有感情寄託才
能建立個人理想,才
能從中學習如何成為
一個偉人。「年輕人
需要楷模,缺乏文化
基礎,猶如原始人,
何來楷模?」他舉例說,讀生物學的年輕
人或會希望成為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分
子生物學家 James Watson和 Francis Crick,或者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研究物
理的或會追求像愛恩
斯坦或牛頓般傑出,
對政治有興趣的或會
以林肯、華盛頓或孫
中山作楷模;如果腦
海一片空白,對歷史
偉人毫無認知,如何
能認定楷模,跟隨其
足跡走下去!
獲丘成桐盛讚的2016年恒隆數學獎金獎得
主梁辰楷就以二十世
紀初著名英國數學家
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作為楷模,哈
代鍾情純數學,其著
作包括A Mathematician’s Apology《一個數學
家的辯白》,認為探
究數學是為了數學的
單純,而非其應用價值。哈代的故事近年
被拍成電影《數造傳奇》(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香港信報財經
特約記者 張婷婷
總編輯 鄧傳鏘
台灣教改亦然。
馬英九在位八年,完全失職,課綱放任前朝扭曲的價值觀持續。
課綱修訂,居然有受教育的學生代表要參與。
這是什麼跟什麼?
學生就是不懂,所以還在學習,怎麼會由他們來指點,學校要教什麼?教科書怎麼編呢?
天地巔倒,是非不分,政治介入,假民主之名,把孩子推上台上當打手。最終就是害了我們後代子孫。
2020,一定要把教育拉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