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次可以聽見三位大師上課,是很不容易的事啊~~
台灣心理學會所舉辦的本土心理學工作坊,邀請了黃光國教授、李維倫教授、林耀盛教授來共同講授,這麼難得的機會錯過可能要再等十年囉。
時間:5/3(五)09:30~17:00供午餐
地點:台大心理系南館地下A教室
報名費:一般會員500元,學生會員100元
https://forms.gle/vRsmASax4HRamZZS9
詳細時程 http://140.112.62.7/cpa/zh/2019/03/27/may_ip_worksho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黃光國教授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要一次可以聽見三位大師上課,是很不容易的事啊~~
台灣心理學會所舉辦的本土心理學工作坊,邀請了黃光國教授、李維倫教授、林耀盛教授來共同講授,這麼難得的機會錯過可能要再等十年囉。
時間:5/3(五)09:30~17:00供午餐
地點:台大心理系南館地下A教室
報名費:一般會員500元,學生會員100元
https://forms.gle/vRsmASax4HRamZZS9
詳細時程 http://140.112.62.7/cpa/zh/2019/03/27/may_ip_workshop/
黃光國教授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課程說明│黃光國教授】
我從一九八○年代初期開始參加楊國樞教授所提倡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到一九九○年代中期,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發生路線之爭,才體會到科學哲學的重要性。科學的哲學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精華,是他們建構知識的基礎,是從其文化內部產生出來的。在西方國家中,科學哲學和各門學科之發展,存有一種互為體用的關係。各門學科的發展,變成科學哲學反思想的題材;科學哲學的發展又能回過頭來,促進各門學科的發展。
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學者,對於諸如:邏輯實證論、邏輯經驗論、實在論、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之類的概念,若不是耳熟能詳,最起碼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然而,對於在台灣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學習者而言,諸如此類的概念,卻是一種異質文化的產品。他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這些概念如果沒有系統性的認識,在閱讀西文書籍的時候,對於這些概念通常只會有「字典式的理解」或「望文生義的理解」。他們在作研究的時候,大多是在國外最新的期刊上找尋研究題目,沿用外國的理論模式,將外國的測量工具稍加修改,套用國外的研究典範,從事 「複製型」的研究。久而久之,台灣的學術研究便是呈現出「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特色,整個學術社群也顯得相當的缺乏創造力。
當年在黃俊傑教授主持的「通識教育委員會」上,我曾經數度建議:臺大是臺灣的龍頭大學,又是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學,應該開設「科學哲學」的課,作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但台大哲學系移植西方既有的學術傳統,認為「科學哲學」就是「自然科學」的哲學,將之拆解成幾門課,當成一般課程在教;既不知道各種哲學主張之間的辯證性關係,更不懂得如何用它們來從事研究工作。
我建議幾次之後,發現毫無效果,最後只好自己披掛上陣,撰寫《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 2001)。 這本書剛出版時,很多人認為我是「撈過界」,修課的人也極其有限。後來修課的人越來越多,到我退休的前幾年,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初選,修畢的人也有七、八十人。
二○一五年,我從臺大退休後,受聘於高雄醫學大學,分別在南、北兩地組織研究團隊「思源學會」,鼓勵年輕教師及研究生深入思考並討論「中西會通」的相關議題。最近我綜合大家的討論,出版了一本書,題為《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全面回顧過去三十年間,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中所出現過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該書的出版,更使我警覺到華人難以接受西方科學哲學的關鍵,在其文化形態的根本不同。因此決定重寫《社會科學的理路》,添加兩章,追溯西方科學哲學的文化根源,並釐清各種哲學思潮之間的辯證關係,於今(2018)年8月中,出版第四版的「思源版」。
最近,我綜合過去三十幾年的研究成果,撰寫了一本題為《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開展與完成》的書(黃光國 2018)。該書的主要論點為:儒家倫理是支撐華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形式架構」(transcendental formal structure),是華人與西方(或其他)社會根本的差異所在,它儲存在漢語系統裏,會彰顯在任何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互動的場合,是我們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機制」,也是我們在華人社會中從事道德教育的基本素材,然而,華人追求「內在超越」的文化傳統卻無法將它轉化成客觀的知識體系,我們必需借助西方的科學哲學,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才有可能說明清楚儒家倫理與道德的特色。
《內聖與外王》出版後,在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方面,未來我將輪流開設兩門課,玆將我開設這兩門課的規劃分述如下:
(一) 知識論與方法論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的「思源版」出版後,我將從今(2018) 年九月開學後,在台大重新開設「知識論與方法論」的課。該課程有為有志於以學術作為終生志業的研究生所設計,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對於二十世紀以來西方自然及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能夠獲致一種「相應的理解」,作為他將來從事研究工作的「背景領域」。
(二) 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
由於西方文化的「離根理性」(disengaged reason)走的是「外在超越」的途徑;而華人文化傳統,卻是走「內在超越」的道路。對華人研究生而言,最困難的是:如何以西方科學哲學的基礎,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說明自身的社會和文化。因此,在上完「科學哲學」的「知識論和方法論」之後,第二學期我將以《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和《內聖與外王》作為教科書,開設一門「跨領域」的課,題為「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供各不同大學的學生選修。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我們研究團隊中,理論建構工作績效良好的教授,大多是反覆修這兩門課,從「做中學」中揣摩出理論建構的訣竅。因此,我鼓勵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為終身志業的研究生,這兩門課不妨多聽幾次,並經常參加我們研究團隊舉辦的研討會。
對於志不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大學高年級學生,我也鼓勵他們選這兩門課,因為科學哲學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的菁華,而「本土社會科學理論的建構」則有助於學生瞭解自身的文化傳統。修習這兩門課可以讓同學們更加瞭解甚麼叫做「跨文化」、「跨領域」的研究取徑。
黃光國教授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