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永遠是你會停留的地方。
五月天,可以是說是我這個世代最具代表的樂團,時常在作品中溶入愛與和平的元素,從地下到主流,從年少到經典,五月天一直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扮演陪伴的重要角色,在許多的回憶中,都有一首歌曲鑲嵌在記憶深處。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的經濟與秩序重整,許多過去認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在今年都成為奢望,我還記得今年五月底時的線上音樂會,表演現場只有五月天與工作團隊,觀眾席上空無一人,卻依然創造了超過四千萬人次的觀看佳績。
彷彿在苦悶的時刻,給了人們一中一點撫慰的勇氣。
大前年、前年、我都在五月天的跨年演唱會中度過,去年很可惜完全搶不到票,今年我猜大概也是,在演唱會門票如此難搶的情況下,五月天卻依然沒有忘記這個家,沒有忘記辛勞付出的醫護人員。
今年的北中南巡迴演唱會,桃園、台南、台中各五場,相信音樂與五月天也提供六千張票,交由這三個地方的地區衛生所、護理師護士公會等單位,希望在忙碌的工作步調外,也能停下腳步聽聽音樂,重新找回生活的動力。
音樂的力量很強大,那是心靈的茁壯。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當他們看盡世界的風景,唱遍了各大的舞台,最後仍然決定將最特別的時間留在台灣,很多事情不能說,但可以用行動來證明,對賺錢來說,這鐵定不是最賺錢的選擇,卻是情感連結中最重要的選擇。
附上一首歌詞 - 任意門
作詞:阿信 作曲:怪獸
行天宮後 二樓前座 那個小房間 日夜排練 我們聽著唱片
唱片來自 那唱片行 叫「搖滾萬歲」 和駐唱小店 都在士林邊緣
我們都想 離開這邊 追尋另一邊 苗栗孩子 搬到台北求學
水手之子 重考擠進 信義路校園 和高雄學弟 當時看不順眼
我們曾走過 無數地方 和無盡歲月
搭著肩環遊 無法遺忘 的光輝世界
那年我們都 衝出南陽街 任意門通向了音樂
任意門外我們都任意的飛 是自由的滋味
七號公園 初次登場 是那個三月 自強隧道 漫長的像永遠
椰林大道 誰放棄了 律師的家業 頭也不回地 越來越唱越遠
外灘風光 躍出課本 是那麼新鮮 從回民街 再飛到尖沙咀
男兒立志 成名在望 不論多遙遠 一離開台北 卻又想念台北
我們曾走過 無數地方 和無盡歲月
搭著肩環遊 無法遺忘 的光輝世界
無名高地到 鳥巢的十年 一路鋪滿汗水淚水
任意門外我們用盡全力飛 管他有多遙遠
我們曾走過 無數地方 和無盡歲月
搭著肩環遊 無法遺忘 的光輝世界
那個唱片行 何時已不見? 是誰說過「搖滾萬歲」?
任意門裡我們偶爾也疲倦
平凡的我們 也將回到 平凡的世界
生活中充滿 孩子哭聲 柴米和油鹽
曾和你走過 麥迪遜花園 任意門外繞一大圈
你問我全世界是哪裡最美?
答案是「你身邊」 只要是你身邊
行天宮後 二樓前座 那個小房間 獸媽準備 宵夜是大雞腿
每個夢都 像任意門 往不同世界 而你的故事
「現在正是起點」
想優先知道一些資訊的就加入社團,不要錯過細部資訊的就粉專按讚勾選搶先看
重新開始日更的IG : Awater0911
喜歡影片的可以到 : https://awater0911.pros.si/v9nmb
喜歡跟我討論議題或提供資料的可以到社團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想要認識我與聊天的歡迎來直播找我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麥迪遜花園五月天歌詞 在 Ian討厭想標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資深X JAPAN粉絲我,居然前陣子才剛看完「WE ARE X 重生之路」這部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雖然獲得了日舞影展最佳剪輯獎,監製還是另外一部獲得奧斯卡的音樂型紀錄片「尋找甜秘客」的約翰巴斯克,但我覺得「重生之路」剪輯的方式,並不合我這種資深樂迷的口味。
Sugar Man跟X JAPAN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怎麼可能用同樣的思維去看待?
「重生之路」的重點以「X JAPAN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公演為時間軸,一邊訪問YOSHIKI,然後訪問所有的團員,並且穿插舊的訪問片段,然後SUGIZO的畫面是非常少的,這點倒是非常尊重X JAPAN跟粉絲。
這部紀錄片其實比較像YOSHIKI本人的半自傳型紀錄片,整個敘事圍繞著他而展開,然後述說樂團的成軍到成名,TAIJI的離開,主唱TOSHI受到邪教的控制,然後提出離開的要求,解散前的THE LAST LIVE~最後の夜~,HIDE的意外。
這些事件背後,團長YOSHIKI的感受,都在紀錄片裡被記錄下來。
其實看了紀錄片我才發現,YOSHIKI是一個非常纖細的人,他的歌詞中充滿了哀傷,他的靈魂也不斷地以一種面向死亡的方式在戰鬥著。
這種面向死亡的方式,是非常非常存在主義式的,一方面他在生命的過程中,經歷父親的早逝、好友兼團員的意外、主唱進入迷亂,這些過程都在不斷地刺激他纖細的心靈。
但是他並沒有以死亡來回應這些破滅與死亡,而是與鼓、鋼琴、舞台、創作來回應這些生命中的悲傷以及無奈。
所以對他來說,每一次的表演都期待著死亡的到來,或是說,是用生命交換而來的。
在「Art of Life」這首長達半小時的作品中,歌迷最能感受到YOSHIKI那種用生命打鼓、彈奏鋼琴的死亡破壞力。
每次演出結束,他都會倒臥在舞台上,由工作人員攙扶離開,早期我看影片都以為YOSHIKI也太愛做效果了,後來我才發現,那是因為連續快速打鼓沒有停止,所產生的缺氧狀態。
我曾經在某一次重量訓練的過程中體驗過,因為中間休息太短,缺氧的感覺來得非常快速,整個人一下子天旋地轉。
YOSHIKI是用這種方式在舞台上跟死亡戰鬥著的,即便醫生早已宣布他,不能再進行任何形式的演奏。
那種帶著傷痕用生命的爆炸性力量來面對死亡、回應死亡的表演形式,才是X JAPAN得以感動歌迷的一種方式,許多不同國家的歌迷都表示,他們透過X JAPAN的音樂,度過了人生中許多喪親的過程。
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共鳴,一個視覺系重金屬帶有古典的搖滾樂團,在華麗的裝扮與誇張的表演下,為什麼能帶給人們心靈的平靜,這是非常值得討論的一個問題。
看完紀錄片我才發現,原來團長YOSHIKI就是用這種方式去回應自己人生中的那些苦痛的過程,然後把這些感受寫進歌裡面去。
死亡是一切意義的終結,但同樣地,旁人的死亡也提醒著我們,要更努力的活下去,為了那些死去的人,為了探尋死亡的意義,要更精彩、更光明絢爛的活著。
這一點非常有日本的傳統精神,透過X JAPAN的音樂,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去觸動同樣處於傷痛中的人們,然後引起共鳴。
紀錄片裡訪問了很多樂團,居然史丹李也是YOSHIKI的粉絲,另外也訪問了台灣天團五月天,可惜並沒有加入台灣巡演的片段。
就推薦給喜歡搖滾樂的朋友。
從高中至今,我每一個時期都會拿出X JAPAN的CD播放,不誇張我改考卷的時候都要聽「Art of Life」,才能宣洩到改考卷的鬱悶。(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