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定位的三個盲點》
很多人對市場定位是淪落於廢話層次的詮釋。甚麼叫做廢話?就是產品一定要有需求量,又有獨特性云云。難道沒有需求又不獨特的產品會大賣嗎?而且麥當勞的產品,請問有特色嗎?
市場定位的第一個盲點是:很多定位都是存活偏見,倒果為因的詮釋已經成功的案例。
二戰的時候,聯軍想為他們的戰機裝甲,他們看到被掃射後還能夠飛回來的飛機身上的子彈洞,發現有幾個部位是最常被射的。因為資源短缺,當時他們的想法就只是在被射中最多的地方補上鎧甲就行了。當時就有一個數學家指出這個做法的漏洞 —— 被射下的飛機飛不回來。
能夠被射中而又飛得回來的,那些部位應該不是最致命的,要賭的話,倒不如把鎧甲補在那些沒有被射中的部位。
這就是一般研究行銷和市場定位的盲點,我們都只能研究那些已經成功的,就好像那些二戰被人家打飛機打不下來的飛機。
想學習創業的人,都喜歡聽一些講座,請來那些在某領域很成功的商家做嘉賓。
看起來是有道理,但他可能只是打仗的時候,恰巧沒被打下的飛機。
現實中,失敗的經驗遠比成功的經驗珍貴,你不能為了看彩虹而選擇不要天空下雨。
而且90%創業會在三年內倒閉,也就是說倒閉的機率是比成功的機率大出很多,那90%失敗的經驗也就遠比成功經驗更貼近現實。
還要記得,10%能夠生存下來的創業,也不是每一個都成功,一些只是還能存活,能夠成功賺大錢的是少之又少。
機率越低的東西,隨機和運氣的成份其實就越高。
一個機率這麼低的企業成功,雖然沒中彩票的機率那麼低,但如果我要研究脫穎而出的企業,差不多就好像要研究中頭獎的人為甚麼會中頭獎。
跟打下的飛機飛不回來的例子不同的地方是:失敗企業的那些創業家、員工和客戶都還活著。與其研究成果案例,還不如用心的研究人家的失敗!
第二個盲點就是:迷信大數據,不少現在的人會大呼大數據的時代來臨了,不依賴大數據的公司肯定會倒閉,但如果我們用心思考一下,試問Nokia要倒閉之前,沒有參考過大數據嗎?
實際上他們當年擁有的大數據就是告訴他們智能手機不會成為主流。
這個道理跟人工智能的道理一樣,更多的AI專家是怕人工智能會殺人,不是因為人工智能突然間有了自主意識而變成殺人狂,他們更擔憂的是人工智能出錯而意外殺了人。
人工智能是不會一弄好就甚麼都會,而是是需要很多的人為訓練,最後才會演變成像有智能。大數據還是需要被人詮釋的,而當年Nokia的詮釋就讓他們翻車了。
你可能會認為那個年代的大數據沒有現在這麼精準,現在的大數據是很精準的,能夠幫你大海撈針。問題是越先進的的大數據,是可以累積更龐大的數據和資訊,現在你已經不是在一個大海撈針,因為大數據會給你帶來更多更大的海,這個詮釋會容易嗎?
Nokia也參考了那時候的大數據,他們當年的財力和資源都是頂級的,難道其他公司的大數據會比他更強嗎?
品牌定位的第三個盲點:一些人進入市場,是因為看到人家做,他們就跟著做。另一些人的市場觀,是看到人家做,他就不做。
那麼哪一個才對?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就應該是人家做,你就不做,這個才有品牌差異化。
實際上不管跟還是不跟,如果你做決定的主要理由是因為看到人家進入一個潮流,你做錯決定的機率是很大的。
你進不進人這個行列,不只是看市場流行甚麼,還要看你的能力是甚麼。
舉例,馬來西亞那些人氣最出名的網紅,講話都是語氣誇張,表情都是七情上臉,其實也有不少人也跟隨這個模式,不是每個都行。我在去年的行動管制開始,就看到很多人直播或做視頻時,突然間都變成寶萊塢TVB式,這些網紅 Wannabe已經紅了嗎?
其中大家模仿已經成功的網紅,主要原因也是第一個盲點 —— 存活率偏見。
你只是看到用這個模式飛機沒有被打下來的概率。
那難道不跟隨他們,你就會有品牌嗎?
我當年進入教NLP的行業,不是看到有人做,所以我就跟;也不是因為沒有人做,所以我進入了就沒有競爭。
特別是後者,很多人會誤以為沒有人入場的話,自己進去就可以壟斷或喝到頭啖湯。
實際上你功夫很爛的話,給你插到頭香也沒用。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麥當勞 市場定位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買中國製鏡頭,就能打贏貿易戰嗎 | SOSreader】
工聯會議員 #陸頌雄 突然妄議中美貿易戰,說自己作為攝影愛好者,一直希望用上「優質自主國產品牌」的器材,並且以 #Laowa MTF 7.5mm F2這支鏡頭作為例子,說中國製造也趕上來了,做到連日本原廠都做不到的高質素,「我們中國現在也有爭氣嘅自主品牌」。
鏡頭的確是不錯的
碰巧我對於攝影器材也略有研究。關於這個鏡頭的質素,陸頌雄說得沒有錯。Laowa是一個中國光學品牌,近年出產了不少質素不錯的新鏡。Laowa的專長似乎是做廣角鏡,有幾支設計給不同鏡頭接合的超廣角鏡,而且標榜Zero-distortion,零變形。
廣角鏡設計其中一個困難之處,是控制影像被壓縮之下出現的畸變。例如Laowa另一隻廣角鏡LAOWA 15MM F/2 FE ZERO-D,是給Sony的全片幅無反相機使用,在不少外國評測網站,確實獲得好評,大多數認同這類鏡頭銳利足、變形小。
MTF 7.5mm F2和上面的FE 15mm廣角鏡,市場定位類似,就是專注於異常大光圈的廣角鏡。MTF鏡頭的對像是Panasonic和Olympus的M43/MTF機身,由於這兩家相機使的感光元件較小,所以所謂的7.5mm在實際使用,其實是等於15mm。在一些評測之中,這隻鏡頭也是質素佳,性價比高,「不輸原廠」。
其實Laowa不算特別便宜
但Laowa並不是一間「具完整規模」的光學公司,正如中國也從來沒有完整構成一條產業鏈。我就說鏡頭好了。研究Laowa的產品線,你會發現它主要是做廣角鏡,另外也有個別的超微距鏡頭。即是說,她將資源集中在某些產品,填補市場上的特定位置。而Laowa現在可買到的,都是手動對焦鏡,不設自動對焦,亦沒有長焦、中焦產品,估計是在這些關節,原廠已經落了子,沒有太多可以進入市場的空間。
Laowa在攝影圈子風評的確不錯,但其實並不是真的太便宜。Laowa MTF 7.5mm F2賣3500元(官網資料),但其實是因為MTF鏡頭本身就比全片幅鏡便宜,這在「原廠」Panasonic和Olympus的產品定價也是如此。這兩家公司的原廠廣角鏡,是有自動對焦模組的。不過Laowa的殺著是做到F2.0大光圈,而一般的廣角鏡最大也就F4左右。
可見Laowa並不真的是打價格戰的品牌,而是主要打「分眾行銷」(Segment Marketing)。如果說以便宜見稱的中國光學產品,「七工匠」就真的稱得上便宜,產品線也更廣泛,由廣角至人像鏡都有,不過光學質素就比較參差。
問題是整體產業鏈的圖畫
其實在德日廠商之前,Laowa並不失禮,但陸頌雄想說的其實是愛國和貿易戰。「打贏貿易戰,國人自強不息,堅持自主創新,撐起優質國貨!」歷史上每一次中國人要抵制X國貨,其實都沒有成功過。尤其是攝影愛好者對這個產業結構,就更應心知肚明,中國攝影人不可能用市場力量來反美。
首先就是相機和鏡頭的製造商,主要是德國和日本,美國沒有參與很多。美國尚且也沒形成相機工業﹗中國人就算是反日示威,也拿著日本相機出去拍攝「社運現場」,反日尚且如此,何況反美。在相機鏡頭的領域,亦根本沒有反美的位置。
另一方面,中國又怎樣自主創新?就算焦段不齊全,光學水平不足,鏡頭尚且可以忍著用中國貨,那相機本身呢?主流的數碼相機,六七家都是日本企業,萊卡是德國製造,還有最重要的感光元件——早期還有美資的Kodak,現在幾乎壟斷在日本的Sony手上,其他人大廠都是用她的。
另一家能夠自主研發和產生的,是Canon;具生產能力的還有Samsung,在早年其實她有涉足相機業務,但前些年退出市場,但感光元件製造能力還是有的。最近就有市場傳言,講富士的感光元件未來可能轉由Samsung製造。總之,這個產業的機要,若不是靠偷和搶,很難突然趕超,看電腦晶片就知道。但如果你想靠合資或組裝來偷技術,今時今日美國乃至世貿不會放過,而且廠商也可以加緊將廠房搬到泰國、越南、印度……
最後就是鏡頭本身。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沒可能不知道德日鏡頭的厲害之處,建基於長年的歷史和工藝,不是灑錢就可以做到。例如德國的Voigtlander,開業歷史最早可以追到1756年,之後經歷幾次易手。它在19世紀和20世紀所製造的相機和鏡頭,今日仍然是二手市場的奇貨,裝上菲林仍然可以拍出令人驚異的影像。
然後歐洲又有一堆自己的遺產。瑞士有Alpa、Kern、法國有Foca、Angenieux……一堆品牌的鏡頭到了幾十年後,還有人使用、收藏和買賣。德國的萊卡、蔡斯就更不用說了。
蔡斯在德國戰敗時,遭美國和蘇聯軍隊洗劫,前者將機械和專家移至西德,剩下的就落入蘇聯軍隊手中。後來蘇聯靠這些爛飯殘菜,也革新了該國的光學技術,出產了一系列高質山寨貨。蔡斯隨德國分裂亦一分為二,但兩家公司還是領先世界。例如東德蔡斯以「Carl Zeiss Jena」出產的鏡頭,幾十年歷史,裝在現代的相機裡,還是驚人。這樣的鏡頭我也有一些。摸著這些工藝品,你會不禁喚發一陣思古幽情。一分為二之前的蔡斯,水準究竟有多高?
山寨德國起家的日本光學,其實是投入了軍事資源來發展。例如Canon和Nikon光學事業,與日軍的炮艦瞄準儀、望遠鏡、狙擊槍部件等軍事訂單很有關係,之後輾轉為民用,才如此順利。中國欠缺這個機緣和歷史,二十世紀這個黃金時期,中國不是在內戰、搞共產主義,就是在初級的勞工密集階段,沒錯在以前(例如文革時期),中國也做一些機械單反菲林相機,但很難跟高端的光學工藝沾得上邊。進入電子時代之後就更難。
上面說那麼多歐日品牌的光輝史,是想強調品牌在這個升級換代、產品周期悠長的市場之中,品牌聲譽非常左右消費者。如果是手機,不用蘋果,也許有時用下華為,分別不大,反正你一兩年就會換機。但相機和鏡頭卻不是。如果你要投資很多錢,你會選擇歷史悠久的品牌。光說鏡頭,你不會想鏡頭幾年之後就脫鍍膜、離膠、霧化、對焦偏差之類。你不那麼輕易給新品牌機會,新興的後來者Samsung也是這樣心灰意冷離場。而相機行業的公司的聲譽,動輒就要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建立。
市場既然打不開來,就算中國有工業產能、精密技術,生產出來還是要有人買。如果市場已經被分完了,你再投入更多,都不會有甚麼收獲。
每個攝影愛好者都會有一堆器材,好像皇帝翻牌子,夢寐以求的,總是那些萊卡、蔡斯、原福、經典老鏡老機;電子時代,就是那些越見精密的日本機。中國製的,都會翻一翻的,但不會是日常飲食。等於久不久食一餐麥當勞,小食多滋味。
在親中陣營中,我就覺得Leica迷鍾樹根老實得多,雖然我不懂欣賞他拍的相片,但他用花掉的錢來投票,宣揚了人望高處的天性。陸頌雄的防潮櫃裡,有多少中國自主品牌的器材呢?這顆Laowa MTF 7.5mm F2,恐怕是很快被冷落的華妃,臨幸幾次之後,你便知道,還是和妃跟德妃好。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麥當勞 市場定位 在 台灣的未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追求的是真品牌嗎?
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這句話意思是人的外在形象很重要,不要外表污穢,讓人瞧不起。但是在一切講求快速回收的社會裡,普遍的觀念變成是只要穿上金裝,就能立即成佛。
但是還有另外一句俗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思是憣然悔悟、停止做一切傷天害理的事情,就能成佛。這就是以本質、實質為包裝,完全不摻假,這才是真佛。
這兩句話相當明白的對比出來,要有實力的內涵,自然能具備真正的價值,不是靠華麗的外表來偽裝實力與價值。
拿到商業上來說,社會上許多人對品牌的認知是品牌就好像一件金裝,在進步管理科學的廣告行銷術包裝之下,只要出得起價錢,就能夠把自己的公司與產品包裝得漂漂亮亮,並且自我感覺這就是品牌。
你覺得是好品牌, 不一定代表真的是
但這真是品牌嗎?如果這就是品牌,台灣應該有許多企業早就會是世界知名品牌了,我們的政府與民間已經投資在這種觀念的「品牌」努力將近二十年了,卻還是進不入世界百大排名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來看看世界上數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到現在還名列世界前一百大的老品牌企業,消費市場接收到他們的印象是什麼:
麥當勞:美式家庭餐廳的代名詞、品質、低價、標準化、快速、務實經營、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市場定位堅定,不隨意擴張行業以外的事業,但是產品與服務內容則是時時創新。
可口可樂:原味挺立一百多年,卻又不斷在原味之外上新創產品,跟生活品味與健康觀念融合。
奇異電器:致力解決人類最棘手的問題,它製造出電燈、留聲機、飛機發動機、發電機、等等。許許多多產品都巨大的改變人類的生活。
迪斯奈公司:企業宗旨清晰,配合時代科技發展,以卡通的故事與「人」物型態提供一代又一代人類溫馨與歡樂。
西門子家電:自1906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吸塵器,1935年世界第一台可調溫的動烤箱,1959年首先提出嵌入式廚房電器理念,西門子家電始終展現技術、創新和設計、優良的品質、現代的設計和可靠的性能,滿足廣泛的現代生活需求。
賓士汽車:是世界上資格最老的汽車廠家,以生產高品質、高性能的豪華汽車聞名於世。賓士汽車標誌的三叉星象徵著陸上、水上和空中的機械化。在它的四周加上了一個圓圈,是幸福的意思,表明賓士汽車為車主們帶來幸福。
世界品牌前茅是如何做到的?
以上這些企業都是挺過了第二次甚或第一次世界大戰、幾次的全球經濟大蕭條、能源危機、數代人的接班換代、持續的科技大躍進、社會倫理與價值觀變化、環境保護主義、管理思維與模式變化、勞工權益的大幅增長、人類生活型態變異、市場消長等等嚴峻挑戰,至今依然名列世界品牌前茅,原因在哪裡?
隨手捻來,你可以看到品質、科技、創新、貼近基本需要、人性、生活的改善、立場的堅持、價值的貢獻、適應需求與克服種種挑戰等等,在經過長久時間的堅持、突破種種困難,才獲得現在的成就。
你現在努力經營的企業都有這些元素嗎?你現在還認為靠廣告、產品包裝、網路行銷、講動人的品牌故事,就能夠建立真正的品牌嗎?想要成為世界知名品牌企業,首先還是從建立品牌的認知做起吧。
作者劉觀生於2017年加入格博顧問團隊,為中華地區著名的品牌管理專家,曾經擔任中華工商研究所研究員、台灣高鐵公司的顧問以及中華民國品質學會會員。劉先生的專長為品牌內化經營,即如何用正確的品牌價值觀達成品牌績效及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