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的先生是位越野高手,輕裝備就
能登山,而且常常從北宜公路跑回宜蘭🥺
每每看他po出登山照,對我這種討厭爬山的人來說,簡直是OMG!昨天看到這張「陶塞峰」照片驚為天人,不說還以為是國外❤️
PS:陶塞峰,是由日本的鹿野忠雄 民族考古學者所命名,海拔約3500公尺。
以下是他們的硬斗行程,大家掌聲鼓勵👍👍👍👍👍
20210926 南湖東峰+陶塞峰
0:00 勝光登山口
03:00 雲陵山莊
05:00 審馬陣山
07:00 南湖山屋
08:10 南湖東峰
09:15 陶賽峰山腳
09:45 陶賽峰頂
11:40 離開南湖山屋
15:00 雲陵山莊
17:00 6.8舊登山口
18:00 勝光登山口
#南湖東峰
#陶賽峰
#黃世華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英雄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曾經與列寧會面,在歐洲地下組織呼風喚雨的諜報總指揮明石元二郎,最後卻選擇台灣作為他的人生終點。 勘誤:01:30 此處「後藤新平」為安藤利吉口誤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英雄Telegram|ht...
鹿野忠雄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Off學【高山,是大自然寫給台灣的情詩】
「化石一般冷漠,廢墟一般孤寂,幽鬼一般險惡,隔著一道瘦削斷崖所形成的虛無空間,和主峰對峙。」魔幻的文字並非出自《魔戒》,而是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對玉山東峰的描述,「我的心好比是重逢闊別多年心愛的人,心中的激動久久無法抑制。」
從日出到日落,到夜晚滿天星河,在愛山人爛漫的眼裡,舉目所見都是新奇,怎麼樣都不膩......
---------------------------------------------
【給最懂生活的你,歡迎訂閱 Off學電子報】
https://bit.ly/2NbKvrx
鹿野忠雄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家看書之好書推薦-桃色之夢: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
1926年日籍研究者鹿野忠雄,在太平山神代谷與「曙鳳蝶」相遇;1932年宜蘭農林學校學生在烏帽子捕獲第一隻「寬尾鳳蝶」,從此 #太平山 便與這兩隻桃紅色的夢幻之蝶密不可分!🦋
回顧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會發現處處充滿桃紅色的蹤跡呀!👀 由山林經驗豐富的自然史研究者-吳永華老師帶領我們揭開歷史面紗,透過橫跨一世紀的標本典藏品、文獻資料、日記回憶錄及許多珍貴圖片,縱貫百年人地事物,讓趣味盎然的自然史躍然紙上!🤩
封底小驚喜-採用1937年松浦作治郎在太平山採集的臺灣扁柏標本🌳樹葉會隨著手的觸摸溫度呈現不同的變化🌈彷彿跟著這些樹木一起穿越時空,見證歷史軌跡!現在就進入書中世界,來場桃色之夢吧~💭
📚購書連結
🔶友善書業合作社:https://fribooker.wordpress.com/bookstore/
部分社員書店未配合販售,請先致電詢問唷!:
🔶國家書店: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99946
🔶五南文化廣場:https://www.wunanbooks.com.tw/product.php?isbn=9789860421767
鹿野忠雄 在 英雄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曾經與列寧會面,在歐洲地下組織呼風喚雨的諜報總指揮明石元二郎,最後卻選擇台灣作為他的人生終點。
勘誤:01:30 此處「後藤新平」為安藤利吉口誤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英雄Telegram|https://t.me/HeroStoryTW
編劇:阿睿
剪輯:Sam
與台灣同病相憐的索馬利蘭▶ https://youtu.be/voJsPtHE2AE
英雄故事網站|https://herostory.tw
英雄故事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rostorytw/
#明石元二郎
#日俄戰爭
#臺灣總督
鹿野忠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鹿野忠雄 在 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 鹿野忠雄。... -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Formos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鹿野忠雄 (1906-1945)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他短短的一生中,將寶貴的20年青春歲月,全力投入於臺灣大自然的研究,締造了輝煌的學術成果,卻不幸地成為太平洋戰爭的犧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