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文社與《台灣文學》略考》
發行日據時代代表性文學雜誌《台灣文學》的啟文社,是由張文環、陳逸松、王井泉以及中山侑等人於1941年5月共組的出版社。由於不滿日本皇民作家西川滿主編的《文藝台灣》,於是於1941年5月27日創辦了《台灣文學》。
舊址位於太平町3丁目28番地的啟文社,比對之後,非常意外地發現竟然與蔣渭水大安醫院同址!當年的大安醫院一共同時有三個門面,舊址對應了延平北路二段上的義美延平門市(29號與31號)、行冊(33號)與廣隆進菁仔行(35號)。
《臺灣文學》為季刊形式的雜誌,共發行了10期10冊。發行資金由王井泉、陳逸松、張清港援助,主要主編為張文環,中部地區由《臺灣文藝》發行人張星建負責、南部地區由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負責;從創刊號至1942年7月11日的第2卷第3號由蔣渭川的日光堂書局代理,之後轉由現址約於延平北路一段62號,舊址位於上奎府町2丁目24番地的清水書店代理販售。隔年1943年7月31日第3卷第3號秋季特輯號,再改由台灣文學社發行。同年11月13日於現今中山堂的公會堂召開台灣決戰文學會議後,呂赫若主編的《臺灣文學》終刊號第4卷第1號,於12月25日發行後停刊。
出版僅有短短兩年餘,《臺灣文學》卻囊括了日據時代最活躍的作家們作品,諸如賴和、楊逵、呂赫若、龍瑛宗與黃得時,當中也不乏日籍名家西川滿等。張文環的著名創作《閹雞》刊於1942年7月11日的《臺灣文學》第2卷第3號,王昶雄的代表作《奔流》則收錄於1943年7月31日的第3卷第3號,同期並收錄了張冬芳翻譯的老舍《離婚》。
除此之外,《臺灣文學》並力邀台灣最著名的畫家參與,包括林玉山、林之助、楊三郎、李石樵、李梅樹、陳春德與日本桑田喜好等等,創刊號封面為李石樵所繪。
曾經代理《臺灣文學》的日光堂書局與啟文社同樣位於太平町3丁目28番地,根據蔣渭水後人蔣朝根說法,蔣渭川的所在位於這個舊址三開間最北邊的一戶,比對現在地址,應為現今廣隆進菁仔行的位置,延平北路二段35號。
再對照《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當中可見蔣渭水文化書局的標示,而在蔣渭水於1931年8月5日離世後,蔣渭川於1934年於原址開設日光堂書局,隨後的《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與《1936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皆能見到日光堂書局的標示。
往後的古籍地圖雖然沒能覓得啟文社的標示,但是從地址能夠確認從前的所在與現行的對應位置——蔣渭水的大安醫院與義美食品延平門市。
至於啟文社會位於這個地址?按照邏輯推論,他們或者是商請蔣渭川的日光堂書局照應協助,畢竟《臺灣文學》最初的五期皆由日光堂書局代理發行,全部在同一地址編輯製作可能時效更加倍迅速;也或者,啟文社只是單純在這裡和他人共享了一個辦公空間?
真相還待後人嚴謹考證,可是一個地址竟然能夠囊括台灣的文學、醫學、民主以及美味,真是太讓人驚訝了呢。
鹽分地帶詩人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牽牛囝仔 ◎林芳年
牽牛囝仔依偎在林投樹邊
他做笛子打發時光
默默地 默默地
牽牛囝仔面黃肌瘦 飲盡滴滴淚
老牛偷偷地投他一眼
那是為他叫屈與同情
我給他兩枚五塊銅板
他眼睛頓閃光輝
-
◎作者簡介
林芳年,筆名李秋華,為鹽份地帶代表作家與北門七子之一。
林芳年1914年生於台南佳里,是詩人林芹香的長子。1929年畢業於麻豆公學校高等科。1933年應作家吳新榮邀請,加入「佳里青風會」,同年發表第一首新詩〈早晨之歌〉於《臺灣新民報》。1935年6月「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成立,林芳年加入成為會員,同年與莊培初創刊《易多那》文學雜誌,內容有小說、詩、評論,但出版一期即停刊。1935年至1943年間,大量發表新詩、小說、文學評論,創作量豐富。戰後因語言隔閡停筆二十餘年,1946年起任職於台糖公司,期間多發表關於企業管理文章,1968年起重登文壇,發表小說〈情脈〉、〈森走的自由〉;散文〈春窗雜筆〉等。1978年林芳年發表〈鹽分地帶作家論〉。1984年獲吳三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1989年因肺癌去世,享年76歲。
(改自東華大學「詩路」林芳年小傳)
-
◎小編宇軒賞析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誕生後,鹽分地帶作為具地方色彩的文學團體,儼然化身為一股代表臺灣鄉土的聲音;相較於被戲稱為「薔薇詩人」的風車詩社詩人群,鹽分地帶等左翼文學陣營的寫作者們更加貼近現實,而能夠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
鹽分地帶詩人林芳年在寫作上的策略也是如此,在這首〈牽牛囝仔〉中,呈現出的畫面細膩地寫出當時人民的生活形貌。從寫實的部分來觀察,牽牛囝仔「依偎在林頭樹邊」、「做笛子」、「面黃肌瘦」是詩人所見畫面的紀錄;而牽牛囝仔「飲盡滴滴淚」、老牛「為他叫屈與同情」都是詩人透過想像,在內心經過轉化而成的臆想。
全詩所顯現出最大的張力在於最後一節。在前面情境的鋪陳之後,詩人給了牽牛囝仔銅板,牽牛囝仔的眼睛「頓閃光輝」,對應著前面百無聊賴、低迷的氛圍,在這裡產生了巨大的對比與可能性。
既然為注重寫實主義的鹽分地帶詩人之作,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去思索創作背後的社會情境:牽牛囝仔為何必須牽牛?所牽的牛為何是「老牛」?如果我們去細讀詩作中的線索,或許會發現很多可以呼應當時社會環境的設計,進而去回顧、省思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CC0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鹽份地帶 #林芳年 #牽牛 #南國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9/2020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