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6月號
誠意
前幾篇講述的是吾祖先研究致知之工夫,由知物,而知天地、知命、知性,而明道、明德、明教,乃達知人之目的, 與「格物」「致知」,皆為學問之事也。學問為知識之分門別類,由一而生多,由簡而變繁,但道德為人類共生共存之原則,既然是原則,則萬殊終從一本,因此越講越多約法。
吾祖先對於「誠」有多種解釋和詮釋:「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至誠無息。」「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者,自成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惟天下至誠為能化。」「誠之者擇善固執之者也。」「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至誠如神。」可以見到「誠」是相對抽象的。
我祖父陳立夫先生認為「誠」可比喻為一種動能,由於他的工程背景,以及他將誠用不同於傳統的科學方式比喻, 導致很多人對他這樣的詮釋有所批評,其實這些人對爺爺的比喻完全不理解。日月代明,四時錯行,淵泉時出,川流躍動,鳶飛戾天,魚躍於淵,我們仰觀俯察之余,可見吾人居住之宇宙為一大有機活動體,其一直不斷在動,如同《中庸》所說的:「誠者,天之道也。」《中庸》另外提道: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可見誠為開端,由誠有形,進而動,最後變化,因應了「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也因此有「故至誠無息,不息則 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以上僅僅是一般人理解看似的物理的原理,「誠」在人身上也一樣為動力。
學問與道德,本來就應是相輔相成,相因相成,但有時候也會成為反比,因此老子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然而空有學問而無正確之精神和道德則枉然。人做任何事都需要對自己誠,一旦不誠則失去動力。好比我們念書,考試前明明知道自己還沒讀熟,但會欺騙自己說夠了,就去和朋友玩樂; 如果對自己誠,則有動力將一切事物做好,做到極致。《中庸》雲:「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所謂「以求至乎其極」,即盡性。而對自己越誠,則越能撇開自我偏見喜惡,中立地看事物,「誠者不勉而中。」也因為中立看事物,而能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清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以上這些都源自於「誠」,而人對任何學習、待人、處事、接物,都需要意誠才 能做得徹底,因此「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也能應用在人身上,而人一旦懂了「誠」,有了「誠」,就能不斷鞭策自己,所以說「至誠無息」。
格物致知為求學問的方法和廣度,但空有方法卻不實際去做,也是枉然。知道了方法要確實貫徹,唯有靠誠意,因此誠意實為人事物的根本,不欺騙自己也就是成功的首要原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對所有事情能確實貫徹做好萬全準備,則我們對要發生的好或壞便都能應對如流,因此可以達到預知,「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而就是因為有了「誠」,所有提升自我的動力便有了,也就能成功地完成事物,「誠者,自成也。」
鳶飛戾天解釋 在 鳶意思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鳶飛魚躍是什麼意思? 【解釋】:鳶:老矗。鷹在天空飛翔,魚在水中騰躍。形容萬物各得其所。 【出自】:《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 <看更多>
鳶飛戾天解釋 在 鳶意思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鳶飛魚躍是什麼意思? 【解釋】:鳶:老矗。鷹在天空飛翔,魚在水中騰躍。形容萬物各得其所。 【出自】:《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 <看更多>
鳶飛戾天解釋 在 中庸速解-第十三課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詩云:「 鳶飛戾天 ,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98)。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99)。」 經文白話 解釋 01: 君子所行的道,能夠廣大的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