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梭、絲鰭姬鯛
笛鯛科
形態特徵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2-3.4倍。兩眼間隔平扁。眼前方無溝槽。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前緣的下方;上頜骨無鱗。上下頜骨具帶狀齒,外列齒擴大,前方數齒呈犬齒狀;鋤骨具三角形齒帶且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齒帶。鰓耙數22-23。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側線鱗數60-65。背鰭硬軟鰭條間無深刻;背鰭與臀鰭最末之軟條皆延長而較前方鰭條長;背鰭硬棘X,軟條11;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約等於頭長;尾鰭深叉。體色變化較大,由藍紫色到紅紫色,頭背有散亂之黃色蠕紋及小暗藍點散佈。背鰭淡橘黃或淡色而有紅色緣,另具二條不明顯之黃色縱帶;胸鰭淡紅色;尾鰭黃綠至藍紫色而有紅色緣;腹鰭及臀鰭色淡。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濱鯛亞科(Etelin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近海水深約40-400公尺岩石底之海域。獨自游動或聚集小群。夜晚時會垂直洄游至上層水域覓食,主要以小魚、甲殼類、海鞘及被囊類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及大溪地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東澳洲及Lord Howe Island。臺灣主要分布於北部、南部及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味美之食用魚。一般以底層延繩釣捕獲。煎食或煮湯皆宜。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menpic.php?pic=http://fishdb.sinica.edu.tw/images/ASIZP/500dpi/ASIZP0806536.jpg&asiz=ASIZP0806536&id=ASIZP0806536
鰓耙 在 超知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粽子救得了屈原嗎?】
#超知識 科普文章正式上線啦~
端午節將至,大家也陸續買起粽子,而在端午節吃粽子這習俗,相信許多人都聽聞過這是戰國時代楚國的厭世哲學家屈原,因為諫言不受重視反被流放,最後看到秦軍大舉入侵國都郢都,絕望之下投身汨羅江自盡。
而由於長年的流放,屈原在這二十年來和基層民眾接了不少地氣,(也許就相當於現代宮廟主委的概念),導致他自盡後當地漁夫滑著小船努力找尋屍體,後來成了划龍舟的習俗。而在遍尋不著屍身的情況下,當地民眾更發起了包粽子餵魚,防止魚吃掉他的屍身這個行動,造就了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但其實食用粽子的習俗比屈原投江還早,讓人不禁懷疑這個傳說可能是當時為了解決滯銷農產品的問題、重新包裝的商品行銷案例。
不過在爭論究竟是否是汨羅江農民產銷班「發明」了端午節粽子餵魚行銷之前,我們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問題要討論,那就是:「#汨羅江的魚真的會吃人肉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魚的「食性」,也就是「魚到底吃什麼?」談起。說起魚類的食物,大家可能有過餵魚的經驗,因為他們吃「飼料」就認為牠們應該是草食性的吧?但其實許多飼料裡面都有動物性蛋白質,這其實反映了許多魚是「肉食性」,甚至「雜食性」,事實上常見的鯉魚就是雜食性的!
提起肉食性的魚類,大家第一時間的印象應該是滿嘴利牙兇猛無雙的食人魚吧!難道屈原的屍體是被這種魚威脅嗎?其實食人魚都原產在南美洲,雖然現代因為有人放生寵物而有些食人魚入侵黃河和其他流域,基本上古代中國的河川中是沒有食人魚的。但也別放心得太早,中國水域中不乏淡水肉食性的魚類,這就帶我們來到下一個問題「汨羅江裡面有哪些魚?」
說起汨羅江流域,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們附上的地圖,可以明顯看出他是屬於洞庭湖水系其中一條淡水支流,因此裡面的魚種應很大的互通之處。這個水系包含近113種魚類,其中最多的就是名列「中國四大家魚(附圖有他們的照片)」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
礙於篇幅,我們就先針對這四種很可能出現在汨羅江的主流魚種食性來做討論。
這四種魚都屬於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也就是大家相對熟悉的鯉魚的親戚,但他們的食性差異可不小,青魚以小河蚌、螺螄等底棲動物為食,完全是肉食系動物;草魚則魚如其名,除了幼體會吃底棲生物以外,長到2公分長以後就會轉型草食魚種,可說是半路出家「#佛系」魚種;鰱魚則是屬雜食性,以浮游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基本上就是個不挑食的好孩子;最後一種鱅魚最為特殊,牠的食性為先前為止完全沒提到過的「濾食性」。
濾食這種行為對生活在陸地的我們相對陌生,因為這是海洋生物的一大生存特技,原理基本上就是一口吞下大量海水,透過身上的濾網 (以鱅魚來說是鰓耙) 把海水濾出,留下浮游動植物作為食物。這種覓食方式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花很多力氣吃飯(怠惰阿~),在生態上有利於維持較大的體型,屬於軟骨魚的最大型魚類:鯨鯊,以及哺乳類的許多大型鯨魚(鬚鯨類),尤其是地球上最大動物:藍鯨都是濾食的愛好者!
既然汨羅江中很可能有肉食性魚類,那麼屈原投江後真的會被啃到只剩骨頭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生態的角度去思考覓食偏好:「在平常吃慣的底棲動物和小魚後,他們真的會選擇吃人類的屍體嗎?」。其實這些肉食性、雜食性的魚類往往都只是「以大欺小」,只會把比自己小的動物作為目標(通常是體長的1/4),面對人類這種龐然大物沉入水中,只怕這些魚兒躲都來不及,而且屈原聞起來成分和其他食物差異太大,嗅覺靈敏的魚類不太可能主動捕食。
但要考慮最後一種,也是最可能的情況:屍體在水中泡太久被細菌腐爛分解,吸引另一種食性:腐食性的底棲魚類(例如水族箱常見的垃圾魚)來分解,但到了這種程度,應該已經不是丟粽子下去就能阻止牠們的了!
所以,汨羅江的魚真的會吃人肉嗎?大概要等到屍體泡爛之後才會變成魚兒們的盤中飧吧,到了這種狀況下丟粽子下去也無濟於事了。在端午節品嚐粽子時,我們不妨反思一下這個有趣的傳說,說不定可以讓粽子嚐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超知識1 #生物篇
作者:超知識團隊亞特
鰓耙 在 大頭家-活體空運、急凍生鮮商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文名 紅牙(魚或) 大陸名: 紅牙(魚或) 俗名: 三牙;春子
有毒魚類: 否 食用魚類: 是
科中文名 石首魚科
科號科名 F381 Sciaenidae
模式種產地 Tranguebar, India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10 - 40 公尺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9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西部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英文俗名 Snapper kob, Silver teraglin, Snapper salmon, Tiger-toothed croaker, Tiger-tooth croaker, Tigertooth croaker, Toothed croaker, Longtooth salmon, Longtoothed salmo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尖,頭頂扁平,眶間隔寬廣。口裂大,傾斜,下頜長於上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後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成犬齒,前端每側有兩枚特大犬齒,下頜前端中央有1-2枚大犬齒;吻緣孔5個;無吻上孔與頦孔;吻緣葉完整不分裂;眼眶下緣達上頜中央的水平線。鼻孔2個,橢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前鰓蓋後緣為鋸齒狀,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最長鰓耙為鰓絲的0.6倍。從頭至尾皆為圓鱗,背﹑臀鰭上無鱗,尾鰭前2/3布滿小圓鱗。胸鰭基上緣點在腹鰭基起點前,鰓蓋末端下方;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前;尾鰭楔形。耳石為白姑魚型,即三角形。腹腔膜銀白色有棕色斑點,胃為卜字形,幽門垂5-6個,腸為2次迴繞型,鰾為耳石型,附枝40對,僅有腹分枝,第二對以後不呈翼形開展。背鰭淺褐色;尾鰭上半葉黃褐色,下半葉鮮黃色;臀鰭及腹鰭前半部鮮黃色,後半部無色;胸鰭無色,鰭基內緣具一深褐斑;體側自胸鰭基上緣點的水平線以上為灰紫色,以下白色。口腔內白色,口緣黃色。鰓腔為黑色,鰓蓋上有褐斑。
棲所生態 近沿海之中底層魚類,上下頜具強壯銳利之犬齒,性凶猛,活動力強,多活動於10-40公尺深之海域。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北至台灣海峽,南至澳洲等。本省分布於西南部。
漁業利用 全年皆有漁獲,一般漁法為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肉質較粗,多油炸後食用。
釣法:手感沈底,沉底定置竿法
鰓耙 在 魚の秘密シリーズ!(鰓耙サイハってなに?)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魚好き必見!今日は日本産淡水魚3種を使って 鰓耙 (さいは)を見てその魚の食性を知る!方法を紹介!マニアック動画ですw … ... <看更多>
鰓耙 在 鰓耙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濾食性」魚類魔鬼魚,覓食的方式是任由大量海水湧入口腔,吞食當中的浮游生物,再將多餘的海水經魚鰓排出體外。… See more. All reaction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