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網路上大家分享日本空運疫苗的文字與圖片
航空公司飛機上那隻鳳凰
讓我想起第一次去京都與金閣寺相遇時
看見屋頂上的金鳳凰一般
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日本人另一種在體內的神秘精神
分享給大家後我寫在「#斷不了」
這本書中
關於那段遭遇的描述:
我就這樣看到此生第一眼的「金閣寺」。
「這個距離拍最好,大家可以在這邊這麼遠拍最美,好嗎?太近看不到全部的!」
「金閣寺」在池水的另一邊,這個看上去最美的拍照角度,
是工作人員誘導大家發現的,
「金閣寺」的每個工作人員都極其和善,
深怕你大老遠前來,沒拍到你想要的畫面。
周圍很多大陸遊客,興奮地拿手機跟遠方的「金閣寺」自拍。
我想起陳敬跟我說過
京都人對於觀光客非要去「金閣寺」的朝聖的看法,
因為「金閣寺」並不是京都最古老的建築,
甚至還是被火燒過、重新再蓋的現代建築,
實在不懂大家為什麼這麼瘋狂。
但我也同時好奇,那僧人焚燒寺廟與神像的諷刺,
造成這種連神明都救不了自己的遺憾,
京都人費盡全力把它復原,
然後重新呈現給世人,
到底是要見證什麼?
是真金終究不怕火煉嗎?
還是生命終究是要有一場絕對?
三島由紀夫因為在這裡構思出讓他成為經典的「金閣寺」:
細部的美,其本身就充滿著不安。
它儘管夢想著完整,卻不知道完結,被唆使去追尋另一種美、未知的美。
於是預兆聯繫著預兆,一個一個不存在這裡的美的預兆,形成了金閣的主題。
這種預兆,原來就是虛無的兆頭。
虛無,原來就是這個美的結構。
這些細部的美在未完成之時,各自都蘊含著虛無的預兆,
木質結構尺寸比例精細而纖巧的這座建築物,
就像櫻花落在風中飄蕩似的,
在虛無的預感中戰慄。
我想著三島份虛無預感中的戰慄
我能否就在這裡,僅僅靠這一次駐足或一片誠心,
就能堅強我自己一點點
將來能再為誰付出永遠的勇氣?
但我望著「金閣寺」的那潭水入迷了!
我特別望去三島由紀夫曾描述到這隻屋頂上的金鳳凰:
「其他的鳥都飛翔於空間之中,唯獨這隻金鳳凰展開璀璨的翅膀,永遠飛翔於時間之中。」
「永遠」這兩個字,
是我現在最想追尋的東西,還是我怕,
以後就永遠是這樣子了?
我努力地想三島由紀夫筆下的「金閣寺」的男主角,
那個叫做溝口的男孩,
是一個患有先天性口吃、長相極為醜陋的男孩,
可是
他對於美的追尋,從來沒停止過。
就像他愛上「金閣寺」的美,
這個美讓他無所畏懼剃度出家,進入了「金閣寺」。
但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
在金閣寺的溝口卻陷入深深的不安與悲哀。
那個悲哀來自於溝口當時內心的獨白:
「這美麗的東西不久即成灰燼,那麼,真實的金閣寺便和我幻想中的金閣一模一樣了。」
一輩子追尋美的溝口,
最後為了擺脫美的觀念和美帶給他一生的羈絆,
決心縱火焚燒金閣寺,然後,一起死。
可是沒想到,溝口焚燬金閣後逃離現場,
掏出口袋裡的小刀和安眠藥,扔到那潭水中
他點燃一支香菸,邊抽邊想:「還是活下去吧!」
故事在那邊結束。
現實生活的金閣寺也是被廟宇中的僧侶所燒,
但這世上
卻鮮少人在乎
重建金閣寺的人重建的心理過程。
那份對金閣寺的愛變成了毀滅,
因為毀滅才能讓愛在這個當下永遠的被記著。
水裡的「金閣寺」,因為幾尾鯉魚游向我而蕩漾搖曳,我走向水邊,水中的日光與雲朵,不再高不可攀,近的讓你想躍入水中。
我不知哪裡來如此不敬的想法,
尤其在浮現那麼多深刻又燃燒的回憶後,
其實真正想要的是一個掉入水中可以大叫大笑,
什麼浪漫什麼包袱都不要有的幽默感,對嗎?
樹林後面傳來男孩的叫聲,
那一聽就知道是從年輕的身體裡喊出的高興,
我趕緊順著樹林的聲音找,想知道笑聲是誰?
一群穿著白襯衫打著領帶的中學男孩,在陽光下投擲錢幣,
看看誰能投進願望的石碗中。
願望一旦變成一種公開較勁的比賽,好像就算失敗了,
也因為過程中一直有被大家打氣加油,
有一種沒關係再來一次的瀟灑。
另一旁還有一群小學畢業旅行的孩子們,
很認真的在記錄老師要他們曉得的歷史,
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想知道老師會跟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們說什麼,
當我身在他們之中,試圖看那些專心紀錄的筆記,
「金閣寺」曾有的毀滅與重生,
完全不是老師逃避的內容,
而孩子們的眼神,更讓你覺得他們同樣想探索這世界更多的可能,
你突然覺得自己跟他們是一份子,
「迷茫」不是青春的專利,
是人生中要踏到下一個階段的必要過程,
是一場即將要畢業的旅行。
「毀滅與重生」一直就是一門功課?
而你終於經歷了,那你會是一座「金閣寺」嗎?
我現在也好想有一個老師,
可以給我上一堂「毀滅與重生」的課,
我也想記下這些筆記,然後練習拿到最後的滿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福利鎮是陽朔縣的一大文明古鎮,陸路距陽朔僅8公里,水路9公里,灕江鑽石水道穿鎮而過,水陸交通便利,通訊發達。這裡峰巒疊嶂,別具特色,景色宜人,水鄉風味濃鬱,地帶開闊,風光引人入勝。灕江下游簡稱劉三姐水上公園,在福利境內景點繁多。從福利碼頭至普益留公村水、陸為7.5公里,水面寬160米,遊覽的主要景點...
鯉魚公神像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港刈香 #千歲爺的化身鯉魚公
仔細看西港慶安宮的建築外觀和裝飾雕塑,不難發現有許多栩栩如生的鯉魚,連屋頂上也有!相傳慶安宮所在地過去是有湧泉的小池塘,有鯉魚在其中游動,是風水絕佳的「鯉魚穴」。
.
鯉魚是吉祥的象徵,也是千歲爺的化身。在王船的頭桅及中桅上,有鯉魚形狀的風向旗標,相傳能庇佑境民豐收、航海滿載,當送王燒化王船到桅杆倒下時,便成為信眾搶奪的目標。然而在熊熊火海中搶奪鯉魚公是非常危險行為,也容易發生爭執,這項習俗就被禁止了。後來廟方開放信徒迎請鯉魚公分靈回家供奉,保佑信眾闔家平安富貴。
.
每到西港刈香期間,上千尊被分靈出去的鯉魚公,會從台灣各地被請回慶安宮「鑑醮」,充電補充靈力,排場十分壯觀。由於鯉魚公的神像多為用紙糊成,如有年久破損,廟方也會請師傅修復。從回娘家排排站的歷代鯉魚公,也能看出隨著時代變遷,糊紙工藝技術演進的縮影呢!
.
.
想聽更多關於西港刈香的故事嗎?
島內散步進香團・「台灣第一香」:西港刈香
場次時間|05/23講座、05/30-31導覽
詳細資訊|https://bit.ly/2QMtnKu
鯉魚公神像 在 黃智賢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泉州
週末的短旅行,走一趟台灣的原鄉:廈漳泉。
我感覺,我需要。
1
週六傍晚,到了泉州。
泉州不是第一次來。
可是,每次都有每次的驚喜與感動。
泉州,又叫鯉城,因為形狀似鯉魚。
鯉魚城,太多故事了。
泉州跟漳州一樣,是台灣人的根,原鄉之郷。
閩南文化的精緻,台灣信仰的源流,是撇不開泉州的。
台灣許多香火鼎盛的大廟,莫不是早年先民從泉州分靈而來。當然也有許多是從漳州分靈而來,端看先人是從泉州或是漳州而來。
2
台北的龍山寺,就是朝清乾隆年間,從泉州晉江縣安海龍山寺的觀音菩薩,分靈來台北艋舺的。
多少台灣古老有傳統的寺廟,當年不論興建翻修,也都必須得從泉州請來老師傅。
只因泉州師傅才有那個功底。
南管,布袋戲,都跟著先民來到台灣。
3
泉州自有自己的氣派與積累。
從閩越族時期,到秦末漢初封國、設郡縣。
到東漢和東晉大亂,族群大規模從中原南遷。
所以,泉州會有一條河,稱之為洛水,有一江,叫做晉江。
閩南人自稱,也被人稱為“河洛人”,説的話,叫做河洛話。
到了台灣的閩南人,也是如此。用閩南語讀唐詩,特別有韻味還特押韻,其來有自,不是沒理由的。
4
泉州很開闊。
唐宋之後,泉州成為海上絲路要港,是當時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宋元時期,泉州更是大開大闔,貿易航行,北到日本,南往印度洋。
馬可波羅還稱泉州是兩大港之一。
許多外國人聚居泉州,帶來各種多元的文化與信仰。
所以泉州不止有開元寺、龍山寺、關公廟與媽祖廟。
大批波斯人住在泉州,帶來了摩尼教,也就是金庸筆下的明教。
泉州至今保留了世界僅存的摩尼教神像。
就是草庵裡,宋朝存至今,利用整塊山石雕成的光明佛石像。
幾百年來,被信眾中國化了的這尊光明佛像,就這樣安然存在,在泉州。
5
泉州文風自古興盛。
可是,泉州人習慣開闊、闖蕩。
所以航海經商,也都難不倒泉州人。
雖然有明清兩代的壓抑,但泉州的開拓性,現在更是最好發揮的時機。
6
金門缺水。
泉州二話不說,把最好的水源,給了金門。
源源不絕,給的,是無止境的鄉親之情。
可不止是水。
台灣人可知,光是泉州,就是台灣永不會枯竭,取之不盡的生命泉源?
謝謝泉州。
台灣人,為什麼要跟14億同胞為敵?
為什麼不跟自己的親族同胞擁抱?
台灣人,能不能聰明一次?
PS
1
草庵裡的對聯“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是弘一法師寫的。
就是韓國瑜常講的那句話的出處。
2
“五店市”保存了許多古宅,下次我還要再來,好好看個幾天,體會古宅的氛圍。
鯉魚公神像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福利鎮是陽朔縣的一大文明古鎮,陸路距陽朔僅8公里,水路9公里,灕江鑽石水道穿鎮而過,水陸交通便利,通訊發達。這裡峰巒疊嶂,別具特色,景色宜人,水鄉風味濃鬱,地帶開闊,風光引人入勝。灕江下游簡稱劉三姐水上公園,在福利境內景點繁多。從福利碼頭至普益留公村水、陸為7.5公里,水面寬160米,遊覽的主要景點有:福利老街古民居建築,畫扇一條街、福利大光亭、三姑石、天后宮、鸚鵡山虎頭攬勝、渡頭風光、駱駝過江、唐門隱龍岩、三色潭、玉筍世界、得月樓、應求宮、留公古建築等,可謂一步一景,皆能與灕江上游比美,在境內最具開發潛力的旅遊專案有福利鯉魚洲(又稱豆腐洲)度假遊樂中心、白麵洲民族風情園、狩獵場、農家生態游、水上游東場、李家唐門隱龍岩、龍尾瑤族旅遊風情自助遊、矮山溫泉等。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畫扇遠銷東南亞、日本、美國、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有“中國畫扇第一鎮”之稱。據說很早很早以前是“伏荔”三種荔枝的姑娘的化身。也有傳說是劉三姐升天是留下的物件。在三姑石旁邊還有十多株榕樹,樹蔭遮天,是夏天清涼解暑的好地方。每年農曆五月初八就是福利人祭祀媽祖的日子 當地人普遍親切地稱媽祖為“婆婆” 後來,又塑了一尊代表仁義忠孝的潁考叔的神像,稱其為“公公” “五月八”也就變成了共祭“公公”和“婆婆”的廟會期 “五月八”由會期改名為文體節,2000年改稱民俗文化旅遊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