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不到該怎麼開始的時候,「開始」就對了
《一人公司》閱讀筆記:https://readingoutpost.com/company-of-one/
《一人公司》作者說道,你不必浪費時間去找出你對什麼事充滿熱情,也不必期望哪一天突然找到內心的勇氣,只管全心投入你想做、正在做的事情。熱情與勇氣幾乎無法控制,它們也可能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很糟。
你專心在解決問題或者做出改變時,熱情可能也會隨之而來。因為你確實「投入」在你正在做的工作當中,而不是「想像」著你可能對某件事充滿熱情。專注於你能為世界提供什麼,而不是世界能給你什麼。
單純在有需求的領域上努力把事情做到非常好,探索這些技能如何應用到其他領域,並用小方法測試你的想法,看看是否有人願意買單,這反而是更容易做到的事。因此,保羅建議我們採取工匠思維,專注於自己能提供的價值。
熱情與勇氣通常是行動之後的產物,我會推薦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來幫助記憶,由中世紀波斯詩人魯米(Rumi)所說:「當你開始踏上路途,路就會自己展現」(As you start to walk on the way, the way appears.)。
追蹤IG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ingoutpost/
#一人公司 #語錄 #名言 #格言 #閱讀 #勵志語錄 #書評 #讀書筆記 #名言佳句
魯保羅名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亞馬遜大火都喚不醒人類團結 期望快點找到ET
近月全球最關注的新聞,本來不幸是香港,但近日被巴西的亞馬遜雨林大火搶掉一點注意力。我毫不吝嗇,如有需要,全都拿去吧……PLEASE!
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是一個全地球生態環境的災難。亞馬遜雨林經常被稱為「地球之肺」,負責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然後循環再製造氧氣(佔全球約20%)。如這功能被大量破壞,大氣層將累積更多溫室氣體,令到全球氣候變化更加速惡化。今夏歐洲多國,又再次刷新最高溫度紀錄。
今年至今巴西的森林大火數目破紀錄,已近8萬宗,比去年大幅上升85%,從衛星照片分析,巴西近半範圍受到影響,超過250萬平方公里。金融中心聖保羅受到嚴重空氣污染影響,日間都變成黑夜。巴西約佔亞馬遜雨林盆地60%的面積,鄰近國家如玻利維亞和秘魯等的情况亦非常嚴重。
為何以多雨潮濕出名的亞馬遜雨林有那麼多大火,當然不可能全都是天然的,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很簡單,當然是人類自己,原來99%以上的火災都是當地農民和伐木者等採用所謂焚林開墾(slash and burn)方法所引起的,清除他們認為沒有商業價值的森林,改為可作耕種和畜牧用途的農地。
廿一世紀初的十年,「去森林化」(deforestation)的速度本來比現在還快,但後來環保意識獲提升,稍有回落。今年急速反彈的原因,肯定是跟有「巴西特朗普」之稱的狂人新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上台有關。他雖沒有像特朗普般,全面否認氣候變化的存在,但他號稱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錯誤以為必須為此犧牲環境,大幅削減環保局財政預算,並經常明示暗示農民可隨意非法燒毀森林,今年的非法縱火票控量反而大跌三分之二!
這愚蠢做法真的對經濟有幫助嗎?答案是沒有,令到整件事更悲哀。博索納羅上台8個月,今年巴西GDP增長不到1%,失業率仍高達12%,股市升14%,貨幣巴西雷亞爾(Real)兌美元更大跌了7.5%。
上周博索納羅更與正在主持G7峰會的法國總統展開隔空潑婦罵街式罵戰,博索納羅竟罵馬克龍的夫人醜陋(無辦法,年紀大,本為馬克龍的中學老師),而馬克龍當然還擊,批評博索納羅不配做巴西總統。
G7峰會加了一場氣候變化的討論,特朗普當然借故缺席,結果決定七國加起來,捐出2000萬歐元(約1.7億港元)給巴西,用來救火。這個數目,平均每國不到300萬歐元,連荷里活明星Di Caprio個人所捐的500萬美元都比不過(約3900萬港元),簡直是侮辱。所以博索納羅也說,巴西並非G7的殖民地,除非馬克龍道歉,要不然將拒絕捐款。
氣候變化影響全人類 各國必須放棄私利
這場大火,其實也應能提醒全球人類幾個非常重要的訊息。
(1)面對人類的最大挑戰,並非大家之間的膚色、語言、國家、宗教、甚至意識形態的區別,我們應該齊心合力,一齊盡力尋找解決影響全人類生死存亡的氣候變化問題。
去年我已指出過,人類千萬不要笑恐龍,他們雄霸地球近2億年。從最早的人類歷史算起至今,才勉強20萬年,看到現在中、美(加俄)的紛爭,連小小香港都弄到亂七八糟,能樂觀嗎?
(2)博索納羅與馬克龍的爭拗,正代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博索納羅指罵馬克龍企圖假扮站在道德高地,批評巴西不顧環保,摧毀「地球之肺」,但歐洲則早在數百年前,已幾乎全面「去森林化」,其實是在以帝國主義思維,企圖阻止巴西發展,莫非想把巴西的60%土地,保留為「國際郊野公園」(小小香港也有類似矛盾)?
發達國不能只批評 有責重新造林
欲要紓緩這個矛盾,更需全球衷誠合作,放開一己私利,尋找多種解決方法。第一,發達國家必須付上在自己境內、部分重新森林化(reforestation)責任,不可完全阻礙發展中國家的正常和合理提升生活水平的目標。發達國家亦有責任協助發展中國家提倡環保,包括提供技術支援和金錢補貼等。發展中國家本身亦應尋找更環保、減少損害環境的發展模式。除此,大家亦應加速發展低碳排放,更高效率的農業和食物生產等技術。例如牛隻排放大量甲烷(methane)(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牛肉出口國),對全球暖化的「貢獻」竟與汽車差不多!這亦是早前狂炒Beyond Meat的主因,而並非健康原因,鹽份比真正hamburger還要高。
(3) 特朗普(加英國脫歐)為全球開了多方面非常差的先例。正當最需要全球鼎力合作(global effort),同心應付氣候變化之時,特朗普竟然否認這千真萬確的現象真實性,甚至退出重要的巴黎氣候協議,竟把全球帶向逆流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
極端主義引向去全球化 遺忘氣候問題
全球不少缺乏獨立思想能力,被這歪理忽悠的應聲蟲,竟仍繼續推崇各種莫名其妙的極端民粹、國家、種族、意識形態主義,嚴重傷害國際和個別社會的穩定、和諧、甚至安全(當然包括香港)。他們都忘記了放棄停止或最少減慢氣候變化的大業。
原來美國一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亦是這次亞馬遜火災的重要推手。中國雖不願打,但被迫必須對美國還擊,唯有大幅減少從美國購買大豆和玉米等農作物,改從巴西入貨,大豆今年增加了30%。巴西農民為了滿足需求,決定加速縱火燒森林,增加可耕農地。
華改向巴西買大豆 貿戰成火災幕後推手
即是說貿易戰導致嚴重資源錯配和浪費,本來美國已有大量高產能農地,但因貿易戰,大豆和玉米價格暴跌,大片農田被廢棄,農民受苦,反要政府補貼。而巴西可說因此「得利」,但又犧牲了亞馬遜雨林。特朗普總統,你滿意未?
另外要澄清一件事,很多人認定中國是最不環保的國家,但這是個錯誤的觀念。中國是人口大國,總二氧化碳量確是全球第一,每年約10億公噸,比第二位的美國多近一倍。但以較公平的人均排放來看,中國人均只有約7噸,不到美國人的一半,甚至比大家以為很環保的德國和日本的約9.5噸都低。
今年對全人類來說,其實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年。1969年7月20日,人類首次登陸月球。岩士唐(Neil Armstrong)的名言: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至今仍值得思考。其實人類太空任務(manned space mission),非常無聊,毫無科學價值,且勞民傷財。但從人類發展史上來看,意義當然非常重大,既證明牛頓定律的偉大(用不上相對論),亦是頂尖火箭工程學的體現。加上當年Apollo 11的電腦計算能力,比現在一個電飯煲還要少很多,更證明當年用人手加slide rule計算的數學家和工程師有多厲害。
往月球途中,Apollo太空人回頭看,形容地球為一粒「Blue Marble」(藍色波子),非常漂亮,但也如琉璃波子一樣脆弱,容易受到傷害。不知道是否仍看到萬里長城,但肯定看不到世人的紛爭,只見到一個渺小的星球。
懷疑登月造假相信地平說 人類似乎退化
50年後的今天,非常悲哀,人類似乎在退化,特朗普不相信氣候變化,亦有不少人仍懷疑連登陸月球都是假新聞(fake news),整個過程都是在電視台的片廠內拍的!但這也不以為奇,有些NBA球星(如Kyrie Irving)甚至相信地球是平的!如真的回到伽利略前的思想,全球化(globalization)真的沒意義,因為根本不相信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
如果氣候變化都喚醒不了人類團結起來,對付這共同挑戰,那麼最後方法可能是盡快尋找到外星人(Extraterrestrial, ET)。過去30多年,加州的SETI Institute(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一直致力監察外太空電磁波輻射,分析大量數據,企圖發現智慧生物的存在。最新的是用微軟共同創始人、已去世的艾倫(Paul Allen)捐款研發的Allen Telescope Array(ATA),但可惜至今仍未有發現。
二戰後,被稱為「原子彈設計師」(architect of the atomic bomb)的Enrico Fermi對ET問題產生興趣。只一個銀河系,已估計有2000至4000億顆恒星,星球數量更應此數之十倍以上,那麼有其他高智慧生物的概率應近100%。但為何我們仍未接觸到?此疑惑被命名為Fermi Paradox。
人類以外高智慧生物存在機率近100%
1960年代的一位太空物理學家Frank Drake,更訂下一條Drake Equation,包含多個因素,如恆星的形成率,擁有星球環繞的恒星比例,可支持生命的星球比例,可支持發展智慧生命的比例,之中又懂得發射訊息的比例,和這些智慧文化發射訊息的時間長短等。總結下來,估計銀河系內人類有可能接觸到的高智慧ET文化,數量約在1千至1億個之間。最新的近代估計約為1500萬個,但準確性很低,上落差可以是100倍。
但如何計算,答案都不是零,為甚麼仍未找到呢?很多不同想像出來答案,我認為最有可能的有4個:
(1)原來人類文化真的是獨一無二,或最少遠比Drake equation的估計少,因為某些假設是錯的。如果we are really alone!我們更應拋開分歧,好好地一齊珍惜我們的地球!
(2)宇宙很大,我們尋找的時間仍不夠長,技術亦仍有不足,尋找的方法仍未正確。如果是這樣,人類也應充力合作,一齊努力尋找我們的天際ET鄰居。
(3)原來所謂高智慧文化,都有快速自我毀滅的傾向,所以留下來能探測到的痕迹未必很多,不容易發現到。如果這是真的,人類更應自我警惕。
(4)有人認為ET文化和智慧可能遠高於人類,差距可能比我們人類跟昆蟲更大。他們眼中的人類,只是一堆只懂經常自己打自己的「低等生物」,甚至類似傳染病的病毒。所以當然避之則吉,不會現身。
(中環資產持有微軟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魯保羅名言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文所用版本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作為為池鳳桐 。
19世紀一位美籍作者寫了一本風行一時、稱為《我國》的名著(OUR COUNTRY, Josiah Strong)熔『基督教信仰』與『種族優越主義』於一爐。全書大旨肯定上帝特選英美民族,尤其在北美建國的盎克魯-撒克遜民族肩負皈化世界下等民族的使命。作為認為上帝God特選白種英美民族,賦予他們最優越的德性,最偉大的理想:個人的政治自由與最純潔的基督信仰。上帝不只給了這個民族最高超的使命,同時也給他們無上的智慧與能力來完成這個使命。這個最高等的民族血統有驚人的繁殖力量,八十年間繁殖了五倍。在北美的英美血統,繁殖的快速,史無前例,兩百年間增長了二百五十倍。作者預言,到下世紀末葉,即1985年間,美英血統民族將遍佈南北美洲,以及全部非洲澳洲,控制全部亞洲。當地的『下等民族』,即有色人種,將遭淘汰,因為這是天演定論,無可逃避。歷史從未見過一個如此偉大的民族,上帝不只給了他們純真的信仰和高潮的理想,更賦予他們無比的創造智慧與經商的能力。他們善於製造巧於經商,擅長經濟,因此全世界的財富都落入他們的掌握。這個偉大的民族已經執世界之牛耳,到下一世紀(即20世紀)一定會佈滿全球,傳播最純真的基督信仰。那些『下等民族』,早在選民到來之前已遭毀滅,化為灰燼。美國的西部將成為世界基督文化的中心。美國的盎克魯-撒克遜民族為天定的最完善民族,負有救世的偉大使命,以純真的基督信仰,建立未來的基督王國。
1899年英國大詩人(Kipling)創造流傳至今的名言:白種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大意為白種人以優越的智慧技術,強大的武力財富,征服了世界各國弱小下等的民族,傳授他們基督文化,教導他們走向文明,建設更美好的世界。在他看來,這是白種人不可推卸的負擔,必須奉天承命,將文明傳授給下等民族。(可以說,在羅馬帝國末期,傳教士也有這種心態;當然,就白種人的這種自大來看,我們不能僅歸結為宗教或者文化上的自大而已,事實上,就宗教比較學的意義上講,基督教確實是一個相當先進的宗教,它既能在城市立足也能在鄉村紮根,既能征服蠻族感化下層民眾,也能俘虜具有高度文明的社會,吸引上流階層。因此不得不將它放在更寬大的視野下去觀看。事實上,本文對於教區的研究正是如此,乍看起來,對於教區體制的興趣似乎只是對基督教會組織方式的研究,然而事實並非完全如此,真正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基督教特有的組織方式大大影響了中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的歷史發展,而成為一種社會的組織方式。)
19世紀的歷史發展確實玩弄人類的命運,工業化的國家,恰巧是白種人,基督信仰正是他們的宗教。他們的傳教士自然也不免有選民的優越感,負起白種人的負擔,到世界各個角落,為上帝征服下等民族。傳給他們優越的文明和純真的基督教信仰。
對比當時的情況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傳教的使命感是具有歷史的一貫性的,不過不同的是,在當時,傳播基督信仰的人確實是站在很高的高度,以一種溫和且富有技巧的方式進行傳教的,而不是象19、20世紀那樣依靠炮艦武力,並裹挾著資本主義的貪婪動機傳教。這恐怕是古今基督教傳教最大的區別了。由於保持著一種和煦寬厚的傳教動機,以及一支具有高素質的傳教士隊伍,羅馬帝國末期的傳教活動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勝的。這一時期自然比保羅時期的傳教工作要來得順利和容易些,但是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作為一個崩潰了的帝國的巨大遺產,即便其志向再是高遠,其精神再是高尚,最終還是不得不在蠻族的刀劍之前低頭的。因此,這一時期,傳教工作常採用各種輔助措施得以進行,或以物質利益誘勸,或以精神感召皈化。對於一些保留異教特徵的風俗、建築,也不吹毛求疵,而是表現出相當的寬容。在這種態度下,大批的蠻族領地被基督教化了。一般來說,實現基督教化有以下幾大外部特徵:建造教堂(基督教的傳播總是和一定數量的教堂的拔地而起分不開的),宗教禮儀教規(後來成為比較正規的教會法)的傳入(比如受洗、彌撒)和教會組織的出現。
當然,我們在這裏首要關注的是教會組織的生長、發展情況。一般而言,教會的組織化、一體化是基督教化最重要的制度保證。在廣袤的歐洲大陸以及不列顛建立教會組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將在下面談到),不過一般來說,歐洲大陸基督教化的過程或者說基督教世界的教區化基本上按照以下的模式得以展開和完成:首先是建立一個據點,然後是和一個大的主教區或者都主教區有時甚至是羅馬建立聯繫,於是被納入到等級化的教階體系中。可以這樣說,一旦一個新的開拓點被納入到了固有的教區體系中,那麼這個地區的教區化過程也就完成了,而用另一種話說,也就是教會的等級化權力可以經由組織化的管道下流滲透到這裏了,於是教會的影響力與控制力也就覆蓋到這裏了。在中世紀的漫長歲月裏,我們將不斷看到這種組織體系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教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