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 REOPEN 美學走入城市 】
文:李雨蓁 Lí Ú-chin、圖:立足城市 City Story
今天晚上, #高美館 重新開幕了,館內外大幅的白色調,讓空間更加明亮,Go Go Machine Orchestra 跑跑機器人 的音樂和正門的投影,揭開美術館的序幕。一旁的居民,若無其事的做著平日的運動,這是市民的美術館。在內惟埤走著,看著森林與湖泊中倒映出的城市光影,令我想起了這些年,幾件美學案例對高雄的啟發。
#一座美術館可以翻轉城市
近幾年,不只是台灣,世界各國城市間紛紛爭相興建藝術相關場館,很多城市的模範指標都是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
1991年,在當地市政府與議會齊心邀請下,古根漢到畢爾包設館,並由法蘭克.蓋瑞操刀在內維翁河充滿廢棄工廠與造船廠的碼頭區,興建弧面流線的美術館,開幕頭3年,遊客為地方政府帶來超過1億歐元的稅收;開幕頭4年,全市觀光客暴漲700%,更創造超過5000個工作機會,效益遠遠超過興建成本。
2018年,歐洲都會化獎(Urbanism Awards)頒發年度歐洲風雲城市,從社會、經濟、環境、良好的政府治理與商業成功等元素評選,畢爾包脫穎而出。
然而,畢爾包的成功並不只靠古根漢。水岸區域的活化、地鐵與輕軌串連的大眾運輸升級,文化投資帶動工業經濟的轉型,都是畢爾包從年輕人外流的城市,轉變為償還負債,人均收入高於全歐30%城市的原因。
與其說一座美術館能翻轉城市,重要的更是不分黨派,官民齊心合作,改變城市的決心。
#台灣在地創作也能爆發龐大能量
去年底到年初,藝術圈最夯的展覽,就是MoNTUE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這檔展覽將過去許多只能從美術史冊、書籍圖錄裡看到的經典名畫,甚至有些僅存於文獻史料口耳相傳的佚失作品、遺作手稿,包含石川欽一郎的《河畔》、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陳進的《三地門社之女》及《少女》大理石雕像紛紛從散落各地的私人藏家、公立博物館和國外美術館借出,讓一般民眾得以親眼目睹近百年前台灣畫家的原畫真跡。
在沒有政府資源、大幅宣傳下,居然靠著網路好評口耳相傳,到了展覽最後一週天天爆量排隊,甚至延長展覽時間到夜間。如此成功的策展,也證明了民眾對台灣本土美術史「遺失歷史」的高度興趣。透過策展,銜接本土過去與未來創作能量,並在國際上取得定位,這正是新世代美術館建築潮以外,另一項更重要的事。
#將美學引入城市品牌與在地產業
奧地利第三大城林茲(Linz),人口約 20 萬人出頭,二戰前林茲就成為奧地利的工業中心,但70年代面臨重工業衰退,城市品牌競爭不如維也納與薩爾斯堡等困境。於是林茲做出了認同上的轉型,和藍領生活結合,引進在地精神,並且強調「未來」而非過去,將當地文化的重點放在了「當代藝術」與「電子藝術」。
1979 年林茲開辦 #電子藝術節,和「聲音之雲(Klangwolke)」戶外聲光音樂會,結合多瑙河水岸風光,夜間開唱時,聲光煙火齊射,色彩斑斕,完全顛覆了城市過去的意象。在林茲制定的文化發展計劃中,科技和新媒體佔了關鍵角色,1995 年更設立了公私合營的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GmbH),提供互動科技,互動裝置和藝術結合的教育學習環境,並下轄「未來實驗室」,和林茲大學「媒體藝術與科技中心」結合,推動技術與創意並進。
而林茲在地其他文化建設,如倫托斯美術館(Lentos Museum),Ok 當代藝術中心等,也均和電子藝術相關活動密切合作。同時這些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地新建館舍,也成為多瑙水岸重要的光影風景。發展以來,電子藝術活動和周邊高等教育合作,培育了充沛的資訊媒體人才,使得林茲的文化產業能蓬勃發展,特別是資通媒體和研發教育諮詢業營業額顯著增加,成為鋼鐵與石化以外的另一重要產業。
總計在 2005-2010 年間,文化軟硬體建設和觀光創造了6000 個左右的就業機會。林茲在電子藝術上的投入,和官民通力合作的結果,也讓林茲獲選 2009 年歐洲文化之都,在當年帶來 10 倍的觀光人數成長,活動過後,林茲站穩以「數位媒體為介面的文化之都」形象,進一步於 2014 年加入 UNESCO 創意城市網絡,獲選為「媒體藝術城市(CIty of Media Arts)」。近期的新目標更要利用舊菸草工廠活化,打造林茲成為奧地利主要的創業產業創業中心。
#高雄再造靠藝術?
從畢爾包、林茲這些國外城市的成功案例,我們都能看到,從藝術帶動城市復興,並非不可能;而從近年台灣藝術與設計策展品質提升,我們也看到了在地需求與供給端的龐大潛力。
然而,這些城市並非只有館舍或藝文活動,還包含整體城區的改造規劃、交通動線重整、教育資源投入、結合文化的產業佈局等多種策略,並且在取得市民高度共識下,打造出城市新形象。
未來,高美館透過輕軌可以連接當代美術館、駁二、流行音樂中心等文化設施、一直到高軟、5G/AIOT園區等產業地帶,高雄如何用藝術做為能量,創造城市新動力,就是這波城市轉型的一大挑戰了!
高雄 城市 生活 美學 相關 的 案例 在 走讀世界遺產 About World Heritag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我們要排隊進入林百貨時,想想台北還有全台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需要保存下來!
菊元百貨現況為國泰世華銀行金控大樓
位置: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50號
2014年6月14日臺南末廣町林百貨重新開張
無論從文化還是商業角度都是年度盛事
做為全臺資本主義重鎮的島都臺北難道1932年都黑壓壓的一片嗎?
有沒有見證臺灣的現代性發展
值得市民記憶並紀念的老百貨公司呢?
其實比林百貨早開幕兩天
全臺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
今日還存在於同樣的位置
在透過Janus Kuo郭肇立老師
向當年與方汝鎮建築師鼎一事務所合作負責改建的朱祖明建築師
確認1979年的世華銀行整建
其實並未傷及菊元百貨結構主體
甚至締造「七重天」傳說盛名的電梯可能也還存在之後
敝人便整理多年來蒐集的網路資料
向臺北市文化局提出古蹟指定的申請表格
至今數週仍無回音
日前看到撫臺街洋樓 - Futai Street Mansion張貼國泰世華銀行遷移的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pcb.1015208654…/10152086542006599
很擔心菊元將來的命運
為了不讓這座使榮町得到「臺北的銀座」美名
全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不明不白的消失
一定要趕在產權單位決定處分資產方式之前
先指定為古蹟把建築保下來
將來才有復原再現七重天風華的機會
拆了就甚麼都沒了
(博愛路現在是城中都市更新超級熱區)
也曾擔心這樣是否打草驚蛇反倒讓產權方加速拆除而不敢大肆聲張
但是歷經太多失敗的搶救案例
痛感大都是因為社會發覺的太晚
來不及凝聚關注與共識
這次決定要加強提報力度宣傳至文化局有所回應
若成功了對於國泰這家老字號企業也是文化形象的大加分
請各位關心此案的朋友們
撥空一起來寫提報單
也可儘管參考引用剪貼全轉許多朋友努力蒐集提供的提報資料不用客氣
若有更多資料也歡迎提供給大家參考或自行附上
在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觀逐漸超越產權侷限的今日
讓文化局感受到市民的訴求
內文資料及圖片多出自網路
由於蒐集年代已久
恕無一一附上來源出處連結
本相簿用途非商業營利使用
只是希望為這座城市留下一點珍貴的集體記憶
若有原作者或影像版權持有者認為引用有版權爭議
煩請告知移除
非常感謝!
具古蹟或歷史建築價值建造物提報表(非所有權人適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地址:11008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一號四樓東北區
【提報表格內容參考】
提報類別:
古蹟
名稱:
菊元百貨
其他別名:
現況為國泰世華銀行金控大樓
地址或位置:
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50號
種類:
其他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
請填入適當名稱:
商業建築、百貨公司
所有權屬:
私有
創建年代:
1932年
歷史沿革:
工業革命以後,日常生活用品透過工廠製造,生產的速度和數量大增,中產階級興起,都市化的生活型態也讓商品種類日漸繁多,傳統店舖不再能滿足民眾的購物需求。18世紀初英國誕生了歷史上第一間百貨公司,到了19世紀,歐洲各大城市都能見到百貨公司的蹤影。20世紀初,日本著名的百貨三越、白木屋、高島屋等也接續開幕,為城市的人們帶來截然不同的消費體驗。
1932年,具有臺北州臺北市協議會員身分的商人重田榮治,在臺北城內日本人的住商區域榮町,開設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重田榮治為長州藩(今山口縣)人,曾參與八國聯軍,後來到臺灣,於大稻埕經營棉布批發,店名「菊元榮商行」,位於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貿易對象拓展至南洋,1928年於臺北城內購地,建造現代化百貨公司。新廈基地在日本時代初期屬於撫臺街以南之西門街,為日本政府接收清代衙署做為陸軍幕僚廳舍用地,是故未納入1899及1905年之市區改正範圍,1926年町名重劃後屬於榮町三丁目,並因周邊行政單位已遷入新落成之總督府而逐漸開發。
菊元百貨由地產商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營繕部門設計興建,樓高六層,加上頂樓的瞭望臺,高度僅次於總督府的高塔,當時有「七重天」稱號。百貨內一樓到四樓是賣場,五樓是有名的菊元食堂,六樓則提供展覽和演講使用,這樣的樓層分配原則,在今日百貨公司仍然延續。而菊元百貨店所在的臺北城內,也因為是日本人生活區域,消費能力高,進口商品也為最高級,可說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櫥窗。
戰後菊元百貨店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為臺灣中華國貨公司,繼續做為百貨公司營業,爾後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總社也設於該處。1968年該樓由南洋百貨公司負責人龔漢生標得,1977年南洋百貨公司倒閉,由葉依仁取得經營權,改名洋洋百貨公司。1979年洋洋百貨公司倒閉,葉依仁潛逃海外,建物由世華聯合商業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兩大前身之一)接收,並由鼎一建築師事務所方汝鎮、朱祖明建築師進行外觀改建,菊元做為城市共同記憶的歷史宣告完結,但建築結構主體仍存,量體大小及建物高度也未改變。
1932年比菊元晚兩天開幕的臺南末廣町林百貨,以及1941年在高雄開幕的鹽埕町吉井百貨,與菊元為臺灣最早的三家百貨公司。如今吉井百貨為後來的使用者華南銀行拆除改建大樓,而臺南的林百貨甫修復竣工重新開幕,做為臺南結合歷史、商業與藝術的著名文化地標。
7/21新增Gimo蒐集到的戰後史料:
目前證據已經顯示,菊元百貨在戰後各經營單位接手下,在1979年前,都沒有受到重大改變,直到1979年後才有明顯的拉皮改變。可推測內部裝潢與空間仍有許多值得珍藏檢視之處。在戰後若干的報紙報導中也可發現使用單位維持百貨的用途,整修之後仍依照樓層規劃商場空間。
菊元百貨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在戰前戰後都不斷出現在民眾的書寫與回憶中,且不分中外。日本時代的沖繩人以有著菊元百貨的台北當作小東京,也曾是美國在台葛超智的活動範圍。在戰後又是反共義士接受軍友社招待的機構,南洋百貨也曾經在衡陽路與其他百貨互相競爭,曾經的南洋百貨、洋洋百貨,也都不乏今日名人的身影,如包氏兄弟身世、媚登峰企業老闆的年輕回憶等等,雖然也不乏負面的大資本家倒閉之歷史事實,但整體而言,可說是台灣人接受資本物質的百貨洗禮歷史中,歷史最連綿之處。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建築特色與百貨精神相互反映,當年的高樓層與櫥窗,流龍,頂樓望台的場所特色,讓台灣民眾體驗新穎的現代化經驗,在台南林百貨已修復完畢的今天,值得台北相關單位重視維護。
名人相關:
一、
自爆豪門身世 包偉銘、小柏、小松:我們是私生子
日期 作者 報別 版名 報導地 版次 專欄
2005-12-01 朱梅芳 中國時報 星聞宅配 台北報導 第D4版
摘要: 【朱梅芳/台北報導】 在哥哥包偉銘主持的SUPER X「銘麗雙收」節目上,包小柏、包小松自爆3兄弟是私生子身世。包偉銘說,父親在世時,當年是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南洋百貨」的老闆,他坦承曾怨恨過紅顏薄命的母親,說到母親癌症過世,3人仍哽咽落淚。
二、
莊雅清從電子女工到瘦身女王-媚登峰傳奇
莊雅清回憶說:「我白天在洋洋百貨公司站櫃,因為大夜班工資高,晚上到電鍍工廠當作業員。」後來陸續半工半讀,總算唸完莊敬高中補校。
三、
民國六十八年,台灣地區爆發一件震驚全台的重大經濟犯罪案件,前軍情局局長葉翔之兒子葉依仁夫婦涉嫌重大經濟犯罪,所經營的兩家大型百貨公司居然宣告倒閉,捲走新台幣四十多億元逃避到美國當寓公,成為當時台灣地區重大經濟罪犯,當時的省議員黃順興曾向行政院提出書面質詢,促請行政院調查洋洋百貨公司倒閉案中,是否牽涉到特權營私的違法情事。
整體特色:
1.建築特色
菊元百貨店和當時臺北城中大多數展現華麗古典風情的商店建築不同,當它在建造時,世界建築風潮已經逐漸從裝飾藝術進入現代主義,不再為繁複的歷史主義裝飾所束縛,簡潔明快的外觀象徵著新時代率性自由的精神,但最具話題性的空間元素,還是當時並不多見,稱為「流籠」的電梯。
臺灣最早的電梯出現在臺北火車站對面的鐵道飯店,爾後總督府、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和遞信部皆有裝設,但一般民眾並無機會搭乘。直到菊元百貨店設置電梯,成為前往臺北觀光的熱門景點,許多人進城專程前來搭乘,連穿著連身制服,戴著白手套的電梯小姐,代表著時代風尚的尖端而被成為仿效對象。
2.環境特徵
位於博愛路衡陽路口,自日本時代起即為繁華熱鬧之商業區。臺灣總督府雖然將清代臺北城牆拆除,但日本人還是居住在以往「城內」的範圍中,並致力建造歐洲風情建築,將生活環境打造成整潔乾淨的現代化風貌,一方面做為臺灣其他地區的市街模範,另一方面也透過美麗街景明信片傳達的影像,吸引日本人持續移居臺灣。該區域戰後持續做為商業區使用,至今仍屬於都市計畫商業區用地。
現況:
閒置
其他:
本案見證從戰前到戰後,政權轉移過程之商業發展及社會流行文化史,並經由臺北大學郭肇立教授親自向朱祖明建築師訪談求證,1979年的改建並未拆除菊元百貨建築主體,僅翻修外牆改為玻璃帷幕,是故雖外觀改變,內部仍保有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原建物構造,將來若環境允許、各方面條件齊備,也具有妥善回復舊貌的可能性。從歷史價值、社會意義及美學角度,皆具有高度保存價值,故建議指定為市定古蹟。
相關參考書籍,歡迎補充: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9090
竹中信子《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 1926-1945)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4451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6056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9753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2860
高雄 城市 生活 美學 相關 的 案例 在 老屋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還來得及!請大家幫忙!
把全台第一間百貨公司的建築保留下來!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2528780383618&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