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號 關於生活專欄】
.
香港今年奧運豐收,人皆賀之,突然間運動變成焦點,街市阿嬸會講劍擊,文青會捉你討論「凱林賽」同「競輪賽」分別,連十世都冇人提起嘅超小國聖馬利諾都有人留意。填詞人個腦,又點會唔參與埋一份?學黃偉文話齋,填詞人同時裝設計師其中一種絕活,就係將任何嘢嘗試放喺自己作品中。
然後又開始摷吓,究竟廣東歌同運動呢個題目,有幾多詞人寫過呢?相信最多嘅,就係足球,而用足球做主題嘅原因,就係卡通片或動畫。〈足球小將〉呢首係「廣一」(唔係世一,係廣東歌第一),鄭國江老師包辦片頭片尾兩曲,張衛健殿堂作。之後有李克勤〈足球小旋風〉,至到千禧後周國賢〈黃金入球〉,至於純粹唔關動畫事但又講足球嘅,就有C AllStar 嘅〈足球先生〉,小克填詞,用字獨到:扱、斬、推、扭、恰西、挑、剔、剷、窩利⋯⋯旁述員常用動詞都被佢用咗三分一。(至於足球會會歌則另計,好奇可以搵下陳年〈擁南躉之歌〉同〈精工體育〉。)
至於其他運動,長跑有陳奕迅〈人生馬拉松〉(潘源良填),借練跑講對抗失戀嘅有連詩雅〈起跑〉(係呀我填嘅),當然仲有容祖兒〈跑步機上〉(黃偉文填)。〈單車〉,係講父子,運動成份唔太重,唔算,反而〈韻律泳〉(何韻詩唱)就入圍,兩首都係黃偉文填。有一首算偏門,何雁詩嘅〈洞天〉,講高爾夫球(何小姐本身係高手,歌名係向衛斯理同名小說致敬,點解會知,因為都係我填嘅)。拳擊都有一首,〈鐵拳之道〉(Kolor唱),填詞嘅連揸筆嘅基本腕力都冇,我自己唔知點寫出嚟。
當然仲有好多遺珠,一時間醒唔起,但可以肯定嘅係,每一項運動嘅動作或者專有名詞,都未必個個識,歌手同聽眾都有機會黑人問號,再者點將呢項運動投放感情,此難之二。另外歷代除咗某三兩位填詞人係經常運動之外,其他都係文官,你叫林夕寫摔交同擲鐵餅,唔係唔得,有得揀佢未必會揀咁囉。之但係歌詞同運動紀錄一樣,係不斷玩突破嘅,如果Mirror、Error 可以講奧運,叫佢哋唱馬術同自由體操亦唔係冇可能嘅事。
.
——〈歌詞運動會〉
文/梁栢堅
.
關於生活專欄載於九月號《藝文青》。九月號《藝文青》已上架,可在7-11便利店、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報攤購買。
.
#梁栢堅 #奧運 #藝文青 #藝文青9月號 #asartisticasyou #asartisticasyou43
高爾夫球名詞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需要的是「財務自由」還是「自由」?
吳軍 2021-3-15
「財務自由」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財務自由這個詞流行起來似乎是近幾年的事情,以前這個概念也有,就是「錢多得一輩子也花不完」。但那時,好像沒有太多人會追求「錢一輩子也花不完」這個目標,因為大家知道做不到。而當「財務自由」這個詞在國內流行起來之後,這件事一下子就成了很多人的目標,彷彿這個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甚至有些人希望30多歲就能退休。一個名詞就可以讓社會上那麼多人的目標從此改變,可見「概念」的力量。
財務自由這個詞,其實在美國的歷史也不長,它是2000年前後互聯網熱潮的產物之一。當時在互聯網熱潮中,很多人一不小心進入到一家後來上市的小公司,而那家並不盈利的小公司偏偏股票被炒到天上去了。很多人一算,從股票上掙的錢足抵得上一輩子的工資了。於是他們就覺得不用再去上班了,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財務自由了。
這樣的事情當時在留學生中產生了不小的震動。我身邊就有兩個這樣的人。他們原本和普通留學生一樣,租民房,開二手車,但畢業後因為碰上一家好公司,一下子賬面上的財富就增長到了兩三百萬美元到上千萬美元不等。這兩個人一個是碩士畢業,一個是博士畢業,畢業後的基本工資分別只有年薪5萬和8萬美元,而股票的收益一下就超過了他們一輩子的工資。
和他們一同畢業的人,因為去了其他的公司,雖然每天做的事情都一樣,收入卻差得遠了。大家就在想,怎麼這兩個人運氣這麼好呢?當時學校里很多讀書的人就紛紛退學去工作了,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前後三屆的博士生校友,80%以上的人都退學了。當然,學是退了,錢卻未必掙到。
「財務自由」究竟能改變什麼?
從世界上的總財富和總人口的分布來看,絕大多數人是不可能只工作十年就獲得財務自由的。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都在追求這樣一個不太切實際的想法呢?這並不能責怪大家,因為人們生活並不容易,會自然地渴望一種安全感。
我下面引用美國社會學家們做的分析來說明,和你描述幾個場景,你可以思考一下,這些場景中人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我把裡面的描述換成了中國的情況,這樣你更容易體會。
很多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會遇到一些窘境,比如:
第一個場景,比如你今天肚子疼,想請假,又怕老闆說工作態度不好;或者晚上答應女朋友去看電影,但是老闆讓加班。請假吧,得罪老闆,不請假吧,得罪女朋友。於是這時很多人就會想,之所以生活這麼不方便,就是因為沒有錢,有了錢我就不用上班了,想做什麼做什麼。
第二個場景,最近你的車壞了,需要花一萬元大修,雖然你也拿得出這筆錢,但是原本打算給女兒換一個手機,就要等到下個月了。這時你可能就會想,如果我有花不完的錢,就不擔心一個月有兩筆大支出了,甚至可以乾脆把車賣了買輛新的。再比如,如果不幸家裡有人得了大病,有些家庭可能很快就會陷入經濟困難。很多中產階級和赤貧之間其實只差一場大病。想到這些,人們就會覺得,有了錢,就能獲得安全感。
第三個場景,孩子要上學了,可是要進一個好學校實在是太難了。這時很多人就會想,如果我有了錢,就可以送孩子去上私立學校,甚至可以送他出國上更好的學校。
最後一個場景,有些來自中小城鎮或者農村的青年人,父母家裡還是有些經濟負擔;結婚後,如果自己給父母比較多的錢,配偶有時會不高興。這時人也會想,如果我有劉強東那麼多的錢,不僅想給父母多少就給多少,還可以回老家給鄉親們發錢。
上面列舉的這些窘境,似乎都是有了錢就能解決的,因此很多人都會希望,能夠財務自由就好了。
但問題是,如果真的實現了財務自由,人的生活到底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實際情況和人們的想象其實差別很大。在美國,對於工薪階層的調查顯示,大家想象中,財務自由能帶來的好處主要是這些:
選擇職業時不需要太考慮工資收入的因素。
去國外度假不用太考慮預算。
可以為自己的愛好花錢,比如滑雪、攝影、打高爾夫球等等,不會捨不得。
買汽車、甚至買雪橇摩托和快艇可以直接付現金,而不用分期付款。
可以還清房貸。
在親友面前可以更大方。
從這些願望你可以看出,美國人理解的財務自由其實還不在於有「花不完的錢」,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安全感和自由。
那麼我們再來看那些確實獲得了財務自由的人,他們發現自己的生活在財務自由之前和之後,究竟發生了哪些改變呢?我總結了很多投資銀行的調查,主要也有這麼六點:
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一點和前面人們願望中的第一點是相似的。
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這一點其實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不過,這並不是說財務自由的人每天工作的時間會減少,這可能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事實上,絕大部分財務自由的人幾乎不會完全退休,更多地是像巴菲特那樣,即使年紀已經很大了,仍然在參與一些工作。
雖然有很多投資,但是如果能用低息借到錢,還是要借錢,而不是一次性支付現金。事實上那些獲得財務自由的人賬算得都很精,如果自己的錢留在賬上的投資效益比房貸、車貸的利息更高,就不會為了痛快而一次付清全款。
對自己的財務做了很好的規劃,特別是做好了風險防範。
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讀書學習,包括做冥想,回顧過去。
可以構建更好的社會關係。
你可以看出,當一個人真的獲得了財務自由後,他想要的、得到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過去想要的那些。
為什麼說真正的目的是安全感和個人自由?
所以說,財務自由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我覺得有這樣兩點:安全感和人的自由。或者說,這才是財務自由的目的。當一個人真的擁有了安全感和人的自由,錢多錢少對生活質量和幸福水平的影響就不那麼大了。
先說說安全感。在現代社會,安全感很重要,我們不希望因為一場大病、或者因為得罪了老闆,人生就會走上另一條路。這就是安全感。
很多人覺得有了錢就有安全感,或者有了錢才能有安全感。這是對安全感的誤解。你想,有的人為了更多地獲得錢,違法經營,最後反而失去了安全。今天,大家獲得安全感不光是靠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靠社會,善用社會的力量。
隨著中國社會總體財富的積累,社會福利增加,養老等社會保障逐步完善,大家在這方面的安全感就得到了提升。當我們和上司老闆產生矛盾時,如果能夠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就不會缺乏安全感了。在美國遇到勞資糾紛時,大家通常是採用法律的手段來解決,而不會覺得走投無路。我相信,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工作中的安全感。
如果安全感不再是問題,那麼財務自由的真正意義就在於個人的自由。而獲得個人自由,又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自身的條件,一個是社會的條件。
先說說自身的條件。
我在清華當老師的時候,其實就擁有個人的自由。雖然我當時掙錢不多,但是足夠花,而且有盈餘。這份工作不要求每天坐班,在工作中,科研做什麼項目、怎麼做,也由我自己決定;至於我獲得的科研經費,也是由我決定怎麼花。雖然我頭上還有各級領導,但是從理論上來講,大家都是教職工,各做各的事情,而且他們也會聽取我們這樣的年輕人的意見。
我唯一要求人的地方,就是要獲得科研經費。當然,國家和企業的經費在那裡,總會有人得到,只要你做的不比同行差,總是能拿到經費的。從這裡面也可以看出,如果真的把追求自由作為目標,不一定需要很多的錢。當然,我能獲得這些自由,也是因為在我研究的細分領域,當時國內沒有人比我做得更好。但當時讓我覺得自由,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很樂意做我每天的工作。
再說說社會的條件。
一個好的社會,是要給大家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通過稅收調節,或者說二次分配,將一部分人的財富變相分給那些迫切需要的人。這種環境形成後,在社會中的人就普遍地獲得了一定的經濟自由。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家工作的時間會逐漸減少,從而獲得在工作時間上的自由。而這樣一個環境需要社會中的所有人一同來營造。
因此,概括起來講,與其指望自己通過掙更多的錢獲得自由,不如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同行做得好一些,而且一同打造出一個更好的社會。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稍微約束一下自己的物質慾望,少一些攀比。
小結
2019年我和馮侖有過一場對話。當時在場的觀眾問我們,怎樣像你們一樣獲得財務自由呢?馮侖講,再多的錢其實都不夠花,因為人的慾望可以是無限的。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有成本,只有慾望沒有成本。你可能覺得有一個億這輩子就夠花了,但是當你真有了幾十個億時,你會發現要花錢的地方很多,這些錢不夠花。
財務自由是通向自由這個目的的手段,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個人的自由。如果能夠有其他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要只想著掙錢,甚至因為掙錢而失去了自由。你可以回顧一下前面講的,那些真正獲得了財務自由的人在生活上的六點改變,就會發現,即使沒那麼多錢,那些改變我們也是有機會做到的。
當然,財富仍然是一個有效的改善自己生活的手段,每一個人還是會希望自己的錢多一點,自己儲蓄或者投資能夠更有效率一點。
划重點
1、財務自由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我覺得有這樣兩點:安全感和人的自由。或者說,這才是財務自由的目的。
2、很多人覺得有了錢就有安全感,或者有了錢才能有安全感。這是對安全感的誤解。今天,大家獲得安全感不光是靠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靠社會,善用社會的力量。
3、概括起來講,與其指望自己通過掙更多的錢獲得自由,不如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同行做得好一些,而且一同打造出一個更好的社會。
高爾夫球名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怪你過分美麗?介紹 Ocean Vuong ‧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一看書名,已覺得「文藝」吧?我不算文藝,更不懂文學,但近年不少亞裔小說家在美、英等國家嶄露頭角,剛好我留意到作者的名字,和他大獲好評的首本小說作品,就看看吧,感覺一新。
說是小說,其實是作者的回憶,以「給母親的信」方式寫成,以自己、母親和祖母的一連串經歷和感受,穿插而成,像紐約時報書評形容,本書並非帶領讀者「以思想達致感受」,而是「從感觀令我們思考」。的確,在短短兩百多頁的「信」,讀者完全進入了作者的感觀和思想世界。
Vuong 非常年輕,1988年生,2019年出版本書前,已經是位年青得獎詩人,在美國大學任教。他在出生於越南,與母親、祖母等家人途經菲律賓,以難民身分在美國東北康涅狄格州 Hartford 市定居,中學後去紐約升學,讀了幾個星期「市場推廣」,不能接受這教「對人講大話」的學科,結果改為學習英文寫作。本書內容也是他的成長回憶,他母親和祖母的故事,還有他的初戀男孩。
Vuong 顯然是一個個性內向、溫柔甚至纖弱的小男孩,自己和家人連英文也未曉,就到了美國這個東北中型城市,就是面對種族歧視、貧窮環境下,也許都不太清楚在發生什麼事。他說,從母親那裡學到,因為言語不通,對任何人打招呼的第一句話,是「sorry」(對不起),不是「hello」什麼,但這也不是因為自卑,就是這樣習慣罷了。(有點像我們係唔係都先說「唔好意思」?)
母親和祖母飽受戰火傷害,都有她們傷痛的過去,影響一生。書中比喻,帝王蝶每年由加拿大遷徙去墨西哥,有些中途停了下來,不能完成,就離開世界了,就是完成了的,他們短短生命中,也永遠不會能回家。至於書中下半部較多描述他發現和探索自己的性別身分,及十分深情和細膩地描述他的愛人,一個與他自己一樣溫柔,但更不幸運的美國男孩。
作者在書中於文體上作了多種不同嘗試,包括部分以近似詩詞(poem)方式表達,而且在文字上對不少字語給他的個人感受,都描繪得很仔細。即使他很小時候已經學習英語,始終英語對他是第二語言,不知是否因為這理由,他對英文甚至個別詞語像是比英語為母語者更客觀地、更敏感地感受,溶入他的思想中。
例如,他問,文字和藝術,為什麼要充滿毀滅,不能以「重生」(regeneration)正面地形容?
//You kill that poem, we say. You're a killer. You came into that novel guns blazing. I am hammering them out, we say. I owned that workshop. I shut it down. I crushed them. We smashed the competition. I'm wrestling with the muse. The state, where people live, is a battleground state. The audience a target audience. "Good for you, man," a man once said to me in a party, "you're making a killing with poetry. You're knocking 'em dead."//
真的,過往沒留意,英文裡,「成功」、「做得好」的代名詞、助語詞等,多是充滿暴力和殺戮的。只是英文這個語言,還是反映人性的一面?為什麼要這樣?還有,我們有沒有留意或想過:
//It's not fair that the word laughter is trapped inside slaughter.//
「Trapped inside」。如此的形容!
Vuong 寫的是感受,但在書中有兩個地方突然「認真」地點出兩個社會問題。第一個是問,為甚麼多種族混血的著名高爾夫球手 Tiger Woods,多數人都只說他是位黑人(非洲裔美國人),而不提他也是亞裔美國人?原來,他父親的經歷和把兒子命名 Tiger 的背後,也有個與越南不可分割的感人故事。另一個他提出的問題,是美國藥廠以混有海洛英成分的止痛藥導致的嚴重公眾健康、成癮和吸毒問題,藥廠大賺,政府管理無方,變相官商勾結,大量民眾成為「北美病夫/婦」。這兩個,都是他身受其害,割肉之痛的問題,也許他也想用他的文字,引起多一些關注。
本書據說正在改編電影,始終關於同性戀、移民、亞裔美國人等熱門字眼,荷里活有興趣也無可厚非,但相信電影難以影像代替作者文字的效果,但希望可以表達 Vuong 眼中的美麗吧。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 在這世界我們總能短暫美麗。令我不禁想起,只怕《怪你過分美麗》。
#OceanVuong #OnEarthWeReBrieflyGorgeou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