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我的便當文有沒有覺得日子過很快🤣🤣
那就是我的感覺
怎麼才做完,就又要做了啊
今天是火雞肉三明治🥪、水果🍊、優格
Trader Joe’s的優格真的好好吃!
加一點水果更升級
再佐一包超級果汁G3
因為媽媽我真的好怕他們去學校中標🥲🥲🥲
所以每天一定均衡飲食+營養補充品提升免疫力💪🏻
以前我總是覺得圍繞著孩子轉的自己很沒價值
我內心一直希望可以回職場上班、證明自己
所以我開始做一些小創業
但沒有找對方式,反而兩邊都做不好
現在經營FB商務之後就很平衡哦~開心🥰
這兩天我在研究雙恩的課後補習科目
感謝🙏我的朋友Vivian 人美心善
跟我分享了很多在美求學可以幫助孩子的地方
也給我了很多課程資訊
她是住在我家附近,透過FB認識的朋友
小孩都已經上高中準備考南加大
算是我育兒路上的大前輩啊~
美國學風雖然很自由開放,
但是其實如果想要考到好的大學,
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
不但學科要好,課外也要培養1-2種專長,
如果專長是有競賽,
或是運動項目是在高中有校隊的都很加分,
目前我準備給雙恩安排 Writing, coding ,游泳🏊♀️
哥哥合氣道會繼續
妹妹的話準備試試看鋼琴🎹
所有科目加ㄧ加不單是時間不夠用了
算一算,學費一個月可能要$2000鎂
我跟Vivian就異口同聲的說「那真的要很會賺錢耶」
哈哈哈哈哈😂😂😂😂
恭喜我們正式進入美國求學路~
爸爸媽媽會加油,希望雙恩Enjoy it!!
高中課外競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相信今天已經不少人看到對於「蔣渭水臺語漢詩吟唱賽」的評論建議。其實我當時一看到報名簡章時,也愣了一下,為什麼沒有臺灣詩詞?為什麼只限定高中職生?
要評論一個活動是很容易的,但每個活動背後畢竟都是許多有志者去推動,各單位去折衝協商之下的結果,每個看似詭異的規定,背後都有形成的背景。
簡單的講,「臺語吟詩」是游院長想長遠推行的文化運動,所以目前看似不足的規定,其實都是某種「熱身」的呈現而已,正是所謂「先求有,再求好」;評論者所提出的建議,其實都在未來的規劃中。
比如說,為什麼只有「臺語」吟詩而沒有客語?理由之一當然是因為目前以臺語吟詠的詩社較多,臺語吟詩老師較為好找。第二是如果今年辦得成功的話,才能說服更多金主和人才擴大辦理客語組吟唱比賽。
而且如果你夠臺派,就會發現一件實屬不易的改革:這場比賽,對於語言的名稱使用的是「臺語」,而不是「閩南語」。(反觀我們的語文競賽和教科書......)
再比如說,為什麼只有高中職學生可以參加?首先,一樣的獎金如果分成五六組參賽,獎金就絲毫不起眼了,因此今年全部挹注在一組上。而選擇高中職的原因,是希望這個活動若能長久辦下去,會有越來越多人從國中、國小就開始準備,無形地往下紮根。
又比如說——最大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指定曲與自選曲都是「中國」詩詞?其實在數次與游院長開會的過程,不少詩人也提議應該要用臺灣詩人的詩詞,游院長也曾經當眾吟唱林獻堂的詩作,所以評論者咄咄逼人的「游院長是否知道臺灣有詩人」等種種提問,游院長不只是知道,甚至算知之甚詳。那麼為什麼最後還是沒有半首臺灣詩詞呢?
只能說政治人物還是有其過份細膩的考量。對於高中職生而言,若頒布他們未曾讀過的詩詞,光是理解就要額外花功夫;加上還要找老師學習臺語發音、吟唱,更是難上加難。可以想像某些媒體會下標:「學生比賽竟出課外題?家長:放過孩子吧!」因此,最後的決議是:為了減輕參賽學生的負擔,今年以國文課本曾經教過的詩詞為主。
本意是要減輕參賽者負擔的規則,最後卻成為最主要的箭靶,主辦單位實在有苦說不出。
這就是為什麼「紀念文協成立一百週年」、舉著「蔣渭水」的旗幟,卻沒有臺灣詩詞的原因。你可以說這比賽跟文協、蔣渭水完全沒關係,但這已經是各種金主、指導、主辦、協辦、承辦單位能互相讓步和願意出錢出力的最大公因數。至於有人氣到說要抵制,其實作用不大,因為報名人數其實本來就不多,要不然何必到校鼓勵學生參加XDD(相反的,如果你是高中職生,千萬不要抵制,趕快去找老師學吟詩,因為抱走20萬元獎金的機會很高......)
也有評論者提出臺灣文學館已經有《全台詩》、《臺灣漢詩三百首》的出版,為何比賽不好好利用?不只上述兩套成果,我還可以補充尚有相關的臺灣漢詩專輯正在編輯中,事實上這些成果也可能會在蔣渭水漢詩吟唱賽的未來賽事中結合,評論者算是預先破哏了。只是因為前述原因,今年尚未收錄臺灣詩詞罷了。
另外我也在想,有些評論者下筆批評相當不留情,或許是知道這活動由「水牛伯」游院長推動,誤以為這是官方辦的,認為民進黨政府比賽吟唱「中國」詩詞太不應該、全民買單太過份。這個比賽雖然是游院長倡議發起,他四處找朋友、拉贊助、聘請全台詩詞吟唱名家當顧問,但完全是民間舉辦,沒有花到納稅人一毛錢。
我們試想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今天就因為他沒有選用臺灣詩詞,全民抵制這比賽,用「予伊死」的力道抨擊,這個原有長遠計畫、打算往下紮根、逐年增加語言類別和本土作品的比賽,在今年就一屆黯然退場,這真的是大家樂見的嗎?或許比賽辦法不盡如人意,但在各種勢力拉鋸之下,這已經是各界出錢出力人士能夠點頭的結果了。
如果我們著眼的不只是「有沒有發揚本土文人作品」,而是「臺語讀書音」和「傳統文人調吟詩」有沒有被繼承,這個比賽還是值得大力推廣的。因為用臺語吟詩,關係到的並不只有「作品文本」而已,還有逐字的讀書音如何發音、變調,吟唱時如何以臺灣傳統「文人調」延引,這些也都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並非侷限在文本是不是臺灣人寫的而已。再者,選用的這些詩詞要認真講,也不是「中國」詩詞,而是「唐國」、「宋國」詩詞,我們的臺灣先賢一百年前也是吟這些唐宋詩詞的,如果針對這些選用詩詞有意見,應該要怪國高中課本編輯為何不選臺人作品。文化無國界,美國學生參加戲劇比賽,若演出「羅密歐與茱麗葉」,應該不會有人指責莎士比亞不是美國人。
我也期待在明年續辦第二屆時,能夠如同計畫的那樣,逐步增加客語組或者選用臺人詩詞。如果屆時並未達成這樣的進階目標,不必等評論者抵制,我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高中課外競賽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德國的Abitur
早上繼續把昨天的芒果煮完.
從昨天下午我就已經開始煮芒果了. 這次14顆芒果可以有5公斤的果肉. 然後你可以看到我的成績. 有準備兩罐要送人. 另外3瓶芒果糖漿. 剩下的芒果羔這樣放. 糖量夠就不需要太擔心壞掉這個問題...
分了兩鍋煮. 煮完後還可以喝芒果紅茶...
你會覺得奇怪: 上面的不是第一張主圖照片的敘述.
我只是先把剩下的照片講完..... 因為有一長串來到這裡的一些心情要寫XD
這幾天有很大的感嘆.
今天是我兒子的Abitur 詳情可以看這個簡體網站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795977 . 我覺得非常清楚. 因為牽扯到德國中學的體制. 我兒子女兒讀的是文理高中. 這些畢業生之後絕大多數都是進大學讀書.
就像我們的聯考. 但不是一考定終身. 一個科目的考試除了筆試還有口試. 而且平常的學業成績也會一併納入計算.
朋友中有很多人對於小孩的教育很注重. 曾有人問我德國的學校教育問題. 趁機也可以了解一下.
Abitur 考試. 你可以根據你的最佳科目選擇三科.裡面一定要選的一科就是德文!
我兒子女兒讀的學校因為從一開始就是有篩選得考試的數理化專門的高中. 當然大多是德國長大的人. 這個學校以平時成績不輕易打高分聞名. 但是代表這個邦出去比賽得獎的都幾乎會有這個學校. 我女兒說這個學校參與奧林匹亞競賽是常態. 但其他的學校則不是如此.
之所以強調這些是因為接下來的事實很殘酷.
因為學校的平時成績打得嚴. 所以當初從五年級就進入學校讀書到了高一( 10年級) 結束的階段就會有一波轉學潮. 這些人大多是日後要往醫學院或是法學院發展的學生. 他們要爭取那個小數點以後的高分才能進入醫學系( 因為在校平時成績計算就是最後兩年為主) . 聽說, 離開這個學校去他校讀高二以後的兩年都覺得外面的世界是天堂.... 因為只有原來的這個學校會有從入學就經常到下午4點才放學的課業. 其他的一般文理學校都很輕鬆....
我兒子的德文應該算是不錯的. 但因為小四才來. 在此之前, 雖然每年至少兩次兩個月在這裡生活. 並不能真的對德國的" 教育" 及" 心理" 層面有一樣的體悟. 所以縱使老爺很早就要求他們讀課外書籍( 多數是小說等) 但仍舊在最近我問他時. 他覺得自己的德文不夠好. 而今天要考的是德文. 他說沒甚麼需要準備的. 因為是給一篇文讓你去解析. 不是選擇題.
另兩個科他選的是數學及化學. 這兩個是他進這個學校的主因. 而他的化學也已經是全國前十名的好. 所以也不太需要準備這個根據全國學生準備試題的考試. 記得以前我都是死背化學元素表. 而他則是對每個元素都聊得津津有味. 當然不用那樣強記歸類.
兒子也說, 他的Abitur成績不需要很好. 因為他要申請的化學系不需要比小數點. 算是比醫學院, 法學院冷門的. 以他平時的成績表現. 德國最好的化學系一定會收他....
你很難想像一個要考Abitur的小孩最近成天上網玩西洋棋的樣子. 他不只一次跟我說現在的學校很無聊. 都不是他想上的課. 他希望趕緊畢業趕緊去學他想學的化學.
我們陳家這一代的小孩受的教育就是讀書就要讀醫學相關行業. 要讀就要讀大家都想要的科系. 然後大家擠破頭. 也不知道到底適合不適合?
聽到我兒子說那些話時. 我真的好羨慕. 因為我就是那個讀完書考完國考拿到藥師執照. 但從沒想過自己" 喜歡" 甚麼的人.
這是今天我讓兒子帶的便當. 今天考試要考5個小時. 前兩天我就已經問他要帶甚麼當中餐. 讓我好好幫他補補~
我第一個建議的是壽司....
但被他拒絕了. 他說那很奇怪.
跟著我這些年一路走來的你們. 肯定知道我當初做麵包的原因. 也包括當初兒子中午那個紫菜飯糰被同學取笑. 才開始走上自己做麵包的路. 時至今日. 雖然中餐店或是超市都已經可以看到壽司的蹤影. 兒子還是不想要這樣吃. 於是今天就是這樣的三明治便當. 是昨天用酪奶做的斯佩爾特帶蓋( 食譜已經在部落格) .
而我一直都不知道的, 是這兩個混血小孩在那樣的菁英高中裡是甚麼樣的生活? 本來以為那些注重小孩教育的父母的小孩們. 會比較有世界觀. 但事實並非如此.
是一直到最近我女兒才跟我說這些事, 剛開始進去學校時, 常有同學會問她某件物品的中文怎麼說. 等她熱心地說出口才知道. 他們不是想學. 只是想怪聲怪調取笑你.
混血女孩五官比較不同. 其實在哪裡應該都吃香. 尤其是這個德國青少年哈韓哈日的年紀. ( 而且這個學校的男女比例4:1甚至更低.)不過卻會招來同性相斥. 例如, 會有認識不深的同學的朋友直接叫妳" 中國來的" . 雖然也會有同學去糾正那個女生隔壁班同學: XX是台灣來的. 但那也無濟於事. 她就只是想幫妳取這個綽號然後在大家面前這樣叫妳.
我不知道我身高200的兒子是怎麼面對殘酷的男性競爭世界. 但我很高興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學習目標. 還真的可以去學得更多. 他最常跟我說的事情是他不想管別人說甚麼XD
歧視到處都有. 我很慶幸這樣一路跟著他們一起走.
而我真的有感覺到兒子女兒會特別照顧我這個身在異鄉跌跌撞撞的媽.
啊~ 小孩長大真好. 但也好捨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