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針》
你是否有聽過「乾針」治療?在門診很多病人看到我拿起針灸針的時候,都會很訝異難道西醫也變成中醫了嗎?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古用新治的結合跨科發展。先來談談針灸,您知道鍼灸針的起源及原理嗎?如果你還在認為針灸只是起到治病那就錯了,今天讓我們來直觀的瞭解針灸針的功效。
武俠小說裡的銀針飛入飛出,極其精妙,像絕命毒師一樣銀針一出,必有一傷。其實要對針灸追根溯源的話,大眾所知它起源於中國,併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鏽鋼針。鍼灸的原理是以針刺和艾灸穴位相結合的方法。針刺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應用手法調整營衛氣血,艾灸是用艾絨搓成條或柱,點燃溫灼於面板穴位表面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是針刺入病人的穴位達到刺激神經與經絡,再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區域性,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補氣運血、調手陰陽、調節體內各臟器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雖然針灸是起源於中醫,但現在許多西醫也用到了針灸針做乾針治療頑疾,醫師單用中空的針具,或西方物理治療師用針灸針對患肌激痛點扎針,稱為乾針。我們醫師根據病人症狀,按照肌肉激痛點處(肌肉結節)及筋膜走向進行鍼刺,對於許多緊張型的肌肉疼痛,乾針能取得很好的放鬆治療效果,現代醫療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乾針或浮針,這在西醫裡也得到了綜合治療的應用。除此之外部分中西醫,針處加上電流,所謂的電針灸,不只治療疼痛、神經痛,甚至也可以用於減重。
在我門診,也時常進行乾針治療。
李婆婆,她算是我們醫院復健室的常客,前幾次改善了李婆婆的臂部疼痛:梨狀肌症候群,復健無法解決的,用亁針處理;近期正治療頸椎引起她喉部不適感及反覆落枕,估計再有幾次就差不多了。一次門診,我看婆婆拿起包包時眉頭皺了一下,右手舉不高,走路變得緩慢又駝背,計她的肩膀跟膝蓋也不行了,我請李婆婆在床緣趴下,挽起胳膊,在挽起袖子之後,看見肩膀及背部有紫色的皰疹,我問婆婆:「您的肩膀是不是痛到半夜睡不好呢?您上下樓梯有沒有困難呢?」「你怎麼知道?我的確肩膀到手會痛到沒有力氣,半夜因肩膀痛常常痛醒,前幾次一直想說的,但看您病人也多,可不太好意思。我這一身的病,怎能全都麻煩你了?」我說:「既然來都來了,在我能力範圍……」李婆婆接著說,她年輕時能吃苦,幹過農活,也在扛過重物。每天扛著百八十斤的田螺在市場上賣。有時一天打三份工,每天潮溼的環境,負重的強度,加大了膝蓋的負擔。常常睡得少,年輕時候也得過皮蛇。現年紀大了,全身關節都不行了,尤其是膝蓋,而睡眠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婆婆肩膀痛是因為免疫力差得到皰疹攻擊身體的神經所致,我處方了皰疹神經炎的用藥,我再讓她放平膝蓋,右側髕骨周圍有一定程度的腫脹,髕骨周圍有壓痛點。膝蓋並未發紅。屈伸有痛感。手觸並無明顯骨性變形或骨性增生;而軟骨被磨損得喀喀作響。
肩膀經過抗生素及早治療,婆婆的皰疹神經炎完全改善。然而婆婆的喉嚨痛及脖子僵硬,甚及膝炎,隨著數次乾針後大幅改善。
———————————————-
在中醫的理論,年紀大了的人,解決骨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固腎。另外,肝主筋。關節也有筋,各種韌帶肌腱都屬於筋,所以還與肝有關。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腎氣不盛,何以生肝?腿腳手臂指掌沒力,都是肝不給力。一聯絡經絡穴性,藏象原理。
西醫的乾針適用於治療肌肉筋膜發炎及僵硬。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紮在筋膜上,放鬆緊繃的肌肉,許多病人在一紮針下去就可以感受到疼痛減輕3~4成,就是因為長期緊繃的肌肉因扎針得到緩解。不過隨著患者日常活動、使用肌肉等狀況,經時間累積後疼痛可能會再復發,治療療效會呈現鋸齒狀逐漸下降。
另一種方法就是用針反覆在患處扎針造成該處組織輕度損傷,重新修復生長,這個原理與震波、增生注射療法類似,都是破壞組織進而讓組織重新修復。
在做乾針治療時,我拿起數根3寸針,為了避免病人害怕,在轉移注意力後,數針很快就進入肌肉了。雖然針長,有一些痛感、脹感,但沒想像中的可怕。當然乾針也是有風險的,除了比針灸痛以外,也是有類似針灸如出血感染及氣胸的風險。
髕骨帶使用方法 在 Kofgy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深蹲膝蓋內夾
對於初學者嚟講呢個動作做錯會好危險,因為初學者唔識如何使用額外嘅關節力矩同運用真正嘅關節動作,所以一下蹲膝蓋會直接內夾而造成膝蓋痛、增加前十字韌帶撕裂、髂脛束症候群等受傷風險。
點解會發生呢?
初學者最常見發生嘅原因係臀肌無力、足弓塌陷、三點發力不平衡,導致下蹲時無能力做出外轉及外展嘅動作令膝蓋內夾。
改善方法:
我哋可以進行反動神經肌肉訓練(Reac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透過運用阻力帶訓練我哋嘅臀中肌同臀大肌。
1.深蹲練習(RNT)
首先將阻力帶套係膝蓋對上位置準備深蹲嘅姿勢,進行下蹲時會因為阻力帶嘅阻力令膝蓋出現內夾姿勢。
然後呢個時候就要強迫自己做出外轉及外展嘅動作去制衡個阻力,從而訓練運用我哋嘅臀中肌同臀大肌。
最後當完成2~3組(8~12 次數)之後再挑戰無阻力帶下能否做出外轉及外展嘅動作。
2. 來回練習(RNT)
首先將阻力帶套係膝蓋對上位置準備深蹲嘅姿勢。
然後左右來回移動制衡阻力,去感受肌肉嘅使用。
最後當完成2~3組(8~12次數)之後再挑戰無阻力帶下能否做出外轉及外展嘅動作。
3.腳底肌肉運用練習
好多人無留意自己嘅腳部肌肉,喺訓練途中冇保持腳板三點平衡用力,從而令到足弓塌陷連帶影響膝蓋向內。
首先我哋可以進行半跪式嘅足弓訓練去感受足弓撐起,將膝頭打圈移動向下壓感受腳板三點平衡用力,之後嘗試足弓塌陷去令身體感受兩者嘅分別並習慣腳板三點平衡用力,從而改善腳底肌肉運用。
4. 動作
我哋除咗可以透過訓練臀肌之外可以由動作嘗試入手。我哋可以將髕骨對齊大約係第2/3腳趾位置然後下蹲並做出外轉及外展。
點解有啲奧運舉重嘅人蹲起時會膝蓋內夾?
對於訓練有素嘅人,佢哋識得運用額外的關節力矩,所以係站起身嘅瞬間刻意將膝蓋內夾,就好似邊站起身邊將膝蓋畫一個圓圈嘅動作,呢個係因為做深蹲時主要運用4組肌力發力(四頭肌、髖內收肌、臀大肌、膕繩肌),有經驗嘅人做深蹲時為咗完成大重量動作但蹲起時所運用的主動肌(四頭肌)力量不足以完全蹲起重量而需要借助更多髖內收肌一同發力才導致蹲起時膝蓋內夾狀況出現,此狀況對膝蓋造成傷患機會不高,也是奧運舉重訓練者常用的深蹲技巧之一。
最後一頁有奥運舉重運動員呂小軍影片例子,睇下訓練有素嘅人做出嘅關節動作。
Video Credit to @shenzhenweightlifting
影片中的1分55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RedMoEpwY&feature=emb_title&ab_channel=%E3%80%90%E6%B7%B1%E5%9C%B3%E8%88%89%E5%8D%94%E3%80%91ShenzhenWeightliftingYo%E3%80%90%E3%80%90%E6%B7%B1%E5%9C%B3%E8%88%89%E5%8D%94%E3%80%91Shenzhen+Weightliftinghttps%3A%2F%2Fwww.youtube.com%2Fwatch%3Fv%3DiQRedMoEpwY&feature=emb_title&ab_channel=%E3%80%90%E6%B7%B1%E5%9C%B3%E8%88%89%E5%8D%94%E3%80%91ShenzhenWeightlifting
大家唔可以單靠用肉眼睇人深蹲有膝蓋內夾或其他壯就咬定人一定做錯,因為我地需要學習更多人體不同結構與動態原理才能理解到不同壯況出現的原因或目的。對於初學者而言更加唔好自己胡亂模仿,應由基本知識入手。當訓練中有唔明嘅動作,就需要請教專業人士/教練。
圖:Hugo 文:Hugo/burger
#kofgym #squat #knee #injury #weak #training #strengthen #powerlifting #weightlifting #訓練 #深蹲 #健力 #奥運舉重 #阻力訓練 #膝關節 #香港健身
髕骨帶使用方法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在台階上滑手機,同事前來問了我關於膝蓋的問題。
"哥,我的膝蓋有點無力,然後會有聲響。"
我不以為意的反問 : "有痛感嗎?還是覺得卡卡的?"
"沒有。"
我點點頭 : "不會痛,就回去熱敷,敷三四天後還是不舒服,就去骨科掛號;檢查不會太複雜,先照片子看看骨頭有沒有傷,頂多再照個超音波確定裡面其他的部位;然後應該不會搞到MRI那個地步。
反正重點就是持續觀察,如果以前有受過傷又或是長期的狀況,就值得去看看。"
只是,接下來他就點開了副本任務........
"那為什麼膝蓋會有聲音?"
面對這種需要認真回覆的問題,我只能放下手機。
"跟身高有關係,也跟肌肉強度有關係。身高高的人,膝蓋承受的壓力就大,壓迫或是磨損後的軟骨韌帶,都會發出聲響;只要沒有長期的痛、酸、軟,或急性劇烈的痛感,那這種情況都算是正常。"
她又接著說 : "可是我從高中開始就有了耶。"
我反射性的回答 : "因為妳夠高啊,但肌肉不夠力,所以肌肉無法幫肌肉分擔壓力,妳大概是沒有在做運動吧,所以肌力不夠;我也是一直都有聲音,但練太極拳半年之後,就沒有再有聲音了。"
想不到這句話意外的、小小的點燃她了。
"誰說我沒運動!!我那時候都有跑步跟打籃球啊。"
(OK,這件事告訴我們,話點到為止就好,不要那麼多嘴......)
----------------------------
我開始需要整理一下思緒後,再認真回答 :
這主要跟肌肉量有關。肌力需要運動來建立,但運動不一定就能建立正確位置的肌肉。妳有跑步跟打籃球,這個部分主要在鍛鍊肺部跟心臟(心肺功能),但是對膝蓋的訓練很有限;相反的,在肌力不夠的情況下做這些運動,反而很傷膝蓋。
(而膝蓋受傷是非常麻煩的,因為它以軟骨為主要組成,軟骨裡面沒有血管,所以受傷了無法自己修復。壞了,往往就是一輩子的事了。)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一個身高155,但體重有95公斤的人要用跑步來減肥,可能體重還沒減下來,膝蓋就先受傷了;對這種人來說,他要先從飲食控制開始,然後先從簡單的、緩慢的自體深蹲來增加下肢肌肉量,增加膝蓋周遭肌肉的力量,然後才能開始做這些(傳統的)心肺訓練運動。
(從這篇貼文附上的照片來看)膝蓋基本上就是大腿骨頂著小腿骨,前面有膝蓋骨頂著(以確保你的膝蓋只能向後彎,不能向前折),而大小腿骨的中間就是許多的軟骨來當作緩衝;旁邊就是韌帶包覆著,以確保走一走不會散架。
這樣的結構其實很脆弱,而血管不多的軟骨,更是脆弱到損傷後無法自己修復(因為人體的修復,只能靠血液帶來養分與帶走廢物);而如果你的大小腿與膝蓋的肌肉夠強,那你在行走、跑步、上下樓時,體重加上地心引力所帶來的(幾倍到十幾倍)壓力,將全部由身上的關節來吸收分散,但結構相對簡單又位於前線的膝蓋軟骨將承受極大壓力,也因此會磨損。
相反的。如果你的肌肉量夠多,肌力也夠大,那就會幫助膝蓋在這個過程中分散壓力,這就會減少膝蓋軟骨的磨損,讓它使用得更長久。(配戴護具也有幫助肌肉用力與分散壓力的作用,那是另一層保護)
----------------------------
看到這裡,就可以知道膝蓋組成、結構,還有發出聲音的原因何在。
另一個例子是,我身高超過一百八,從高中時膝蓋就有聲音,走樓梯時更明顯;但自從我練了太極拳,半年後那個聲音就消失了,不是太極拳神奇,而是我膝蓋附近的肌肉變強壯了。
我記得我有放過影片上來 :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867912746765244
但也不是說大家馬上去打,會立刻見效;就連我好一陣子沒打,也要先做一些自體深蹲之類的運動,來讓肌力重新建立起來,這樣再去打太極拳的低架子,才不會傷害膝蓋跟拉傷韌帶。(記住!! 有使用就會有損耗。)
其實就連那些頂尖的籃球員也都要做許多的肌力訓練來維持核心肌肉的力量(以確保身體平衡,而不會對膝蓋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更要加強膝蓋周遭的肌肉。(但即便如此,柯比布萊恩的膝蓋軟骨也幾乎全部磨損了,因為他大半輩子都在跑、急停跟跳,這都是很傷膝的動作)
所以有使用,就一定會有耗損。某些名醫說自己絕不走樓梯,盡量不使用膝蓋來減少耗損,其實只對一半;因為除非你終生坐輪椅,不然(負重)走路、起立蹲下也會造成磨損,而且因為肌肉量不足,會更加速磨損。
是故,要保護膝蓋的方法,不是不使用(因為老天生給你腿,就是要你用的),而是合理的使用,這其中也包含合理的鍛鍊。
鍛鍊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徒手深蹲(就是很緩慢的、把胸腰挺直的做起立蹲下)、可以是坐在椅子上,然後在腳踝地方負重(例如裝滿水的寶特瓶),然後再膝蓋不動的情況下,持續做抬腿來鍛鍊大腿跟胯腰肌;也可以是拿張穩固的小板凳,然後緩慢的走上走下(記得換腳)。
當然還有更多種方式可以嘗試。
-------------------------------
而鍛鍊(不管是走路、跑步、肌力訓練)的過程中,一定也會造成損耗,因為那也是使用它;但用合理的損耗來建立足夠的肌力,來避免之後更大的損耗,這是可以接受的必要之惡與合理成本。
因為人體就像是機器。你要使用它,也要懂得怎麼保養它;只會用而不保養,它就會故障,而且你沒有辦法回原廠修理(塞回老媽肚子裡?),只能用副廠零件頂著用(植牙、人工關節)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夠對膝蓋的維持與保護有更正確的認知,也希望大家的膝蓋都能夠陪伴自己長長久久;因為不小心傷到了,那就是要花很多很多年養傷,那還算運氣好(而且會好也不會完全....這是台語)。
倒楣一點的,一次就傷一輩子了。
.
.
PS:第二章照片的髕骨被移除後的膝蓋正面圖,橘色圈圈則是我畫來示意膝蓋大致位置的對比。
PS2:相關的科普貼文請再看看這裡 : {膝蓋中了一箭後當不成冒險家:為什麼膝蓋受傷不容易痊癒?} 網址 :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1063
.
.
.
.
====
#今天不談心_談膝
#膝蓋要保養
#壞了就是一輩子
#很久沒有發燒腦長文
#懷念嗎?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