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亦是神明。
民間信仰多如繁星,較有「名氣」的也許是天后或是觀音,有自己廟堂,香火不絕,再數下去或是家家戶戶門前供奉的土地公,但無論拜大拜小,無不為祈福免災、趨吉避凶。但其實除了正規的廟宇神位,那些被恭敬地棄置街頭的神像,在橋底,在馬路邊,又是另一道奇景。
老一輩信奉萬物皆有靈,相信神像擺設具備神秘力量,不能隨便丟棄。有時走在舊區,不難發現閒置空間內,偶有神明企企理理被擱在一旁。也許因著舊舖清拆或搬屋,上手順手遺下神像,清潔人員不敢丟棄,便放到橋底陰暗處;久而久了,又有善信在雜物堆中建起簡陋的「神壇」;也有另一種情況,神像使用多年後可能損毀或者舊了,不知道如何處理的街坊,便放它們到廟宇或山邊,如早已聞名,位於華富邨、瀑布灣附近的神像山,以及較為隱蔽的牛池灣村後山,同樣滿山神佛,便是由此而來。
無論宗教流派,遍地神像的香港,建構出現代城市的另類面貌。你有你拜神,我有我信主,容讓多元價值共存且彼此包容,才是香港最珍貴的地方。
#深水埗 #土瓜灣 #牛池灣後山 #華富邨 #民間信仰 #路邊神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
馬灣舊村清拆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港.旅】好的保育是?http://bit.ly/3r9RtfC
#馬鞍山 郊野公園綠化帶改劃項目一旦確定,既損害生態環境,亦將對 #馬鞍山村 的文化遺產,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原來完整的社區關係與文化歷史,會被無情抹走。
過去在馬鞍山村服務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2015年,即完成基督教堂三座舊建築的翻新,並命名「#鞍山探索館(恩青營)」,集結 cafe、教育活動及文化導賞。恩光聖堂的外觀無大變化,內在展出昔日礦工生活,cafe 裝潢、菜色、餐具等亦貫徹礦場主題。心思滿滿,為的,只是有更多人認識歷史價值無法取締的礦場歲月。
比起大規劃清拆及重建,似乎保留建築原貌,把歷史的養分注入新用途,更能建構跨世代的社區聯繫。趁馬鞍山村還在,且有人,仍願意致力守護那段老去的歷史,只能多走幾趟 #昂平,把礦村的與世無爭,深深記在心裏。
圖片來源:鞍山探索館
溫馨提示:疫情關係開放時間不定
---
延伸閱讀:
昨日.今日.明日 馬鞍山礦村
http://bit.ly/37pfkQR
穿越200年歷史時空 馬灣荒廢舊漁村
https://bit.ly/3lFjAA6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港旅 #新界 #新界東 #平原 #周末好去處 #郊遊 #行山 #遊山玩水 #吃喝玩樂 #遠足 #礦工cafe #cafe #打卡 #礦場 #村 #歷史 #歷史建築 #保育 #活化 #郊野公園 #房屋 #發展 #信義會 #恩光堂 #社區 #我就是我
馬灣舊村清拆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強硬京官主管港務 香港前景堪憂
香港經歷超過半年的“反送中”運動,至今仍未有平息跡像。正當不少香港人期待北京會撤換負責的主要官員,並在治港方針上大轉向之際,北京突然宣布港澳工作系統的重大人事變動,由浙江省委前書記、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夏寶龍出任港澳辦主任一職。但這位港澳系統的新任一把手過往完全沒有港澳工作經驗,他的走馬上任會為香港局勢帶來轉機嗎?
中國國務院周四(13日)突然宣布,免去張曉明的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職務,改任為港澳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正部長級),而港澳辦主任一職,就由政協副主席夏寶龍兼任,而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則兼任港澳辦副主任。
過去大半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加上去年11月親北京陣營在區議會選舉大敗,中共的港澳工作系統,被質疑嚴重誤判香港形勢,中央先是在一月初撤換原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現在再把原港澳辦主任張曉明降級處理,釋放什麼訊息?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共官方版本的解讀。中共官媒的分析文章說,夏寶龍現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由他兼任港澳辦主任,意味著港澳辦“職能升格”,體現中央更加重視港澳工作。而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兼任港澳辦副主任,顯示港澳辦與兩個中聯辦將形成“一體化領導”,有利於港澳工作的開展。
夏寶龍主政浙江期間強拆十字架惹憂慮
而在官媒的解讀之外,更值得留意的,是夏寶龍過往的“政績”。現年67歲的夏寶龍,最為人熟知的,是2013年出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推行“三改一拆”,也就是以“整改舊住宅區、舊廠區和城中村以及拆除違法建築”為名,展開全省“強拆十字架運動”。全省估計至少有2000個十字架,甚至是整座教堂被清拆,引起當地的天主及基督教徒不滿,亦發生多宗流血衝突。
台灣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系教授張家麟,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夏寶龍在浙江強拆十字架後,一戰成名,亦憑著雷厲風行的宗教政策,得到了習近平的賞識。
張家麟說:“宗教中國化的政策,(就是)不要讓基督教太熱,夏寶龍的影響力挺大的,因為不止夏寶夏之後的浙江,在其他內地各省,像河北、河南各省,強拆基督教十字架,甚至強拆教堂的事件層出不窮,到現在還在發展當中,從來沒停止過,他是在浙江一戰成名。(但是)港澳與內地不一樣,所以在港澳的作為,能不能如同跟內地那麼強而有力,這是夏寶龍上任以後,他會去考量的。”
而夏寶龍的這項“政績”,亦引起了香港民主派的擔憂。香港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擔心,夏寶龍在對港政策上,“止暴制亂”的態度會更加強硬,提醒香港人要保持警剔,“不要以為會來一個更好的”。
無港澳工作經驗者掌港澳工作 是禍是福?
而夏寶龍的第二個特點,就是過往完全沒有港澳工作經驗。這一點,和一月初走馬上任,接替王志民出任香港中聯辦主任的駱惠寧,如出一轍。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02年起出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夏寶龍就曾經是他的副手,出任浙江省委副書記,因此政壇也把夏寶龍視為習近平派系 “之江新軍”的一個重要代表。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本台分析,夏寶龍和新任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一樣,完全不熟悉香港事務,說明習近平要安排一些不熟悉港澳事務的人,坐在有決策權的位置上。劉銳紹相信,夏寶龍會更忠實地執行習近平的港澳政策,對港政策也不會變得寬鬆,而是以強硬為主。
劉銳紹:“他們(夏寶龍和駱惠寧)不熟悉港澳,只能夠更忠實執行習近平的港澳政策,而張曉明等人,只能夠有實務而沒有實權。如果港澳政策還是以一種那麼強硬的方法,我暫時不認為夏寶龍來到會變得寬鬆,反而他會不會按照習近平的政策,慢慢攬大權,例如對香港司法制度的影響,對香港的管治,以至經濟的壓力等,如果北京,尤其是習近平治港政策不改,哪位官員上任都是一樣。”
下一個被拉下馬的會是誰?
然而香港社會各界目前最關心的,始終是這一點─當原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原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都在兩個月內相繼落馬,下一個,會是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嗎?
實際上,林鄭月娥在中央公布消息後,立刻發表聲明,歡迎夏寶龍兼任港澳辦主任,並表示港澳辦是主管香港事務的中央政府機構,與特區政府關係密切,由夏寶龍兼任港澳辦主任,體現中央政府重視港澳事務。
記者:方德豪/劉少風/呂熙 責編:胡力漢/許書婷/嘉遠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馬灣舊村清拆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
馬灣舊村清拆 在 #馬灣舊村 - Explor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然而,這秀麗的馬灣舊村,現已破落廢棄,鮮有煙火氣息。 即看交通路線:https://bit.ly/3lFjAA6. 曾幾何時,人們在此搭建水上棚屋,並以製作蝦膏為輕工業,漁產豐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