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review of my commentary on Mark, cowritten with Dr. Andres Tang: 近年,關於馬可福音的著作可謂多不勝數。然而,在統一馬可福音理論的研究上,並沒有太大突破。其實,這個範疇的研究甚至比以往更加複雜。在華人學界裏,近年出版了兩本註釋書,其一是由精於敍事研究的孫寶玲博士所著。孫寶玲博士的研讀方法,有部分是按主題來研讀的:基督論、門徒訓練,以及國度。1 這個主題研讀的進路與敍事發展的結合十分合理,然而,我們為此還要多下功夫。有眾多馬可福音的著作出現,可能是因為難以確定耶穌故事背後的目的或其修辭上的原因。論到新約的敍事,馬可福音可說是個好例子,能夠擴闊我們在詮釋學上的界限。
普遍來說,在學者當中,有頗多研究馬可福音的詮釋方法:有些學者會按著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歷史鑑別資料來詮釋馬可福音,而打從十九世紀開始,這種策略一直備受關注。其他學者嘗試把馬可福音歸入不同的體裁,然後按其體裁來詮釋馬可福音。但是,這只會陷入一片僵局:有太多可供選擇的詮釋,卻沒有充分的解釋。因此,本書只會專注於馬可福音敍事的文學發展,並視這些敍事為單一、獨立的單元。本書不會涉及來源和編修的討論,因為這些討論已經有人討論過了。為甚麼我們不去好好享受這個故事,而硬要把它抽絲剝繭,將之與其他福音書作比較呢?
筆者希望本書在兩方面對華人學術界有裨益。在說明這兩個貢獻之前,讓我先指出一點:本書在對馬可的意義和對其讀者的意義之間遊走不斷(這是我慣常的詮釋風格)。馬可讓他的聽眾得見耶穌在試探裏的私人世界。2 只有敍事者和馬可知道耶穌的真正身分。反之,故事中的人物並不知道耶穌的真正身分;3 只有馬可的聽眾知道。4 至於那兩個貢獻是:第一,本書以一個獨特的敍事進路為目標,使之能突破眾多令人混亂的詮釋策略。今天有很多「敍事」進路,當中有些進路注意到,馬可福音的空間描述是分段之處。我認為,我們以往對空間的研究並未足夠,因為我們依然有著現代地理科學的思維方式。我們要將一個書卷歸類為敍事,它必須要有以下三個元素:場合(occasion)、地點(location)和人物(character)—但是這樣的歸類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很多敍事進路會平均、平等地處理這三個元素,但我認為以地點為焦點,必能使我們獲益良多,因為地點並非只是地方而已。有別於今天的地理科學,在一世紀,地點象徵著不同的東西,而釋經應該以這個社會結構為基礎。
本書的第二個貢獻是神學反思。不同研究範疇之間甚少緊密合作,但是我相信這是個值得做、必須做的詮釋練習。文本對今天世界的直接應用,必須連於詮釋學的反思。在西方某些角落裏,早已有人嘗試這個跨學科的進路,但卻不一定成功;在東、西方,仍有一些未經啟蒙的黑暗角落,那裏的學者的研究十分狹窄,以致他們會提出一些漠不相關、狹窄的解說。現有很多這樣的學者繼續研究個別的樹木,卻忽略了整片森林。我很感恩我曾在雪菲大學就學,那是跨學科研究的聖地,我在那裏學懂不要忽略那片更廣闊的學術森林。自從我加入了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教授團,曹偉彤院長一直鼓勵我們要做跨學科研究。對於這一點,我很樂意照辦。當然,我一直確信,富創意的跨學科是在這個資訊世代的惟一出路,這可見於我過去的著作。雖然之前有些系統神學家的神學詮釋有點偏離聖經文本,又或是純粹以經解經(這是所有聖經學者都感到懊惱的事),本書卻在寫作過程中謀求取得平衡:神學詮釋是在釋經之後才進行的。本書嘗試說明,我們可以怎樣透過釋經來進行神學詮釋,其間並不需要單單訴諸於聖經神學或系統神學,而是可以透過獨特的釋經方法,把釋經與神學詮釋兩者結合。本書嘗試展示出跨學科的研究不單是必須的,也是十分有用的。
除了以上的兩個貢獻,本書還有一個額外的貢獻,便是兩位作者既分屬好友,也是同事,我們互相認識對方的學科,能夠連貫地對話。因此,本書與其他由同一學科的同儕所寫的系列文章,或是由兩個作者各自研究、截頭去尾的合著有點不同。本書的釋經部分由我執筆,神學詮釋的部分則由我的同事鄧紹光博士撰寫。我相信,我們的努力標誌著聖經研究和神學視野的融會貫通,這兩個學科不單需要對方,也能夠互補不足。盼望我們的努力對我們自身和整體來說,都是個有意義的突破!
(節錄自原書的作者〈自序〉)
註釋:
1. 孫寶玲:《馬可福音——福音之始》(香港:明道社,2011),頁15 ~ 20。
2. Stephen P. Ahearne-Kroll,“ Mysterious Explanations: Mark 4 and the Reversal of Audience Expectation, ” in Between Author and Audience in Mark: Narration, Characterization, Interpretation, ed. Elizabeth Struthers Malbon (Sheeld: Sheeld Phoenix Press, 2009), 69.
3. Ahearne-Kroll“, Mysterious Explanations,” 67.
4. Ahearne-Kroll“, Mysterious Explanations,” 71.
http://www.logos.com.hk/acms/content.asp…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