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動人的一場復活節特別音樂會直播:來自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復活節音樂會網路直播,演奏巴赫的「約翰受難曲」(Johannes-Passion)
在世界各地遭受冠狀病毒的蔓延,各國都在實施居家隔離,沒有一處還能持續舉辦音樂會。在德國各處的復活節的傳統通常都會將巴赫的受難曲拿出來演奏。今年的耶穌受難日(Karfreitag)在現在的情勢,仍在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內舉辦一場格外特別的直播演出,教堂內只有十位音樂家並且互相保持相隔1.5公尺的防疫社交距離。但除了在教堂裡的音樂家現場演唱演奏,此外在合唱的段落還再透過網路串流,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加入,齊心協力的完成巴赫偉大的作品,將音樂的真諦與信息帶給世界。
🔗 https://www.facebook.com/mdrkultur/videos/220971662483130/
#直播同時有七千人在線上觀賞
📍湯瑪斯教堂、巴赫紀念墓碑與巴赫博物館為歐藝音樂營之後的「音樂巡禮」固定行程之一~
——————————————————————
【巴赫的約翰受難曲】
1723年4月22日,巴哈就任萊比錫湯瑪斯教堂的音樂總監,那是一個非常吃力的職務,他的職位在主任牧師和副牧以下,不僅要負責訓練 St. Thomas 學校詩班的器樂和聲樂,還要負責教義問答和拉丁文的教學,並輪流監督學校的紀律。主任牧師恩乃斯替已經年衰,學校頹廢,有55名住校的公費生,音樂是主要科目。巴哈在聖多馬教堂之外,還兼任萊比錫大學教堂的音樂指揮,要負責供應四間教會的聖樂。
在這段期間,除了清唱劇以外,以1723年的聖母頌讚曲(Magnificat),和1724年約翰福音受難曲最為著名。1754年巴哈的兒子C.P.E. BACH所寫故人略歷道:他一生共創作了五首受難曲,只有兩首以完整的形式流傳於世,約翰受難曲與馬太受難曲 ,是他教會音樂的代表作 (1731年的馬可受難曲曾一度遺失,最近被用清唱曲no.198再組,而路加受難曲已經證實為偽作,2001年版葛洛夫Grove音樂大字典已經不再把1898年由巴哈協會出版的路加受難曲列入巴哈的作品,1725年的 Picander 受難曲已經遺失 )。
巴哈早在科登時代就準備根據約翰福音寫作約翰受難曲,但一直到萊比錫時期的1722至1723年才告完成,內容取材自約翰福音18-19章,受難曲的歌詞有福音書聖經經文、聖詩與自由歌詞三種,與當時代其他受難曲相較,歌詞採用多首聖詩是巴哈最特殊的地方。後來孟德爾頌寫神劇聖保羅(Paulus)就是受他影響。相較於馬太受難曲著重於告誡人類的罪惡,約翰受難曲則更強調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約翰受難曲借用 G. P. Telemann 的受難曲形式及神劇的風格把比喻的形象納入歌詞中,於是有禮儀和訓誡雙重意味。並轉呈負有協奏曲風格和聖詩的受難曲。聖詩在「約翰受難曲」是以會眾角色發聲,也就是說,巴哈不讓群眾「觀賞」受難曲,他透過聖詩,把所有觀眾溶入,成為戲劇中的角色,被迫做出信仰回應與反省。
——————————————————————
【德國薩克森省萊比錫 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 當年巴哈擔任風琴師兼合唱指揮的教堂】
萊比錫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以巴哈精心培養的湯馬斯合唱團及巴哈的指揮而聞名。1723 年至1750 年,巴哈在此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指揮,他所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這裏首演,使這座湯瑪斯教堂舉世聞名,巴哈篤信宗教也極為虔誠,作品蘊藏了巴哈獨特的內涵與修養,反映了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文化特質,影響深遠。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上,有巴哈及孟德爾頌彩繪像,巴赫之墓置於祭壇前,鍍金的祭壇、雕飾精美的講壇,令人讚嘆。
音樂之父巴哈,全名為約翰‧塞巴斯迪安‧巴哈,當年是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主事兼管風琴師,從 1723 年至 1750 年這位作曲家去世,一直都是在該教堂工作。湯瑪斯合唱團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 1212 年,每週週末作禱告時合唱。教堂前面的巴哈紀念碑 (Bachdenkmal) 是一處頗有魅力的地方。1539 年聖靈降臨節期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在這裏佈道。最後巴哈也安葬在湯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青銅墓碑下,靜靜地躺著安息了近四百年的音樂之父巴哈。幾百年來,他的音樂仍在這所教堂內被不停的演奏著。在這裡,時光好像是循環不已的,正如巴哈的音樂一般。
巴哈故居目前則以「巴哈檔案館」之名對外開放,就在他彈了 27 年管風琴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對面。教堂內的主祭台下長眠著巴哈之墓,刻在地上的名字、擺著追思的玫瑰花,不是為了主,而是為音樂之父。事實上,巴哈在萊比錫的日子是平靜又平凡的,不過是個庸庸碌碌作曲帶團彈琴賺錢養二十個小孩的辛苦音樂家。巴哈有很多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家族,這裡是指大家長J.S.Bach。不過巴哈的作品,的確對後來音樂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巴哈檔案館事實上佔了整棟樓,三樓的博物館對外開放,五樓的檔案中心需要預約,提供研究用途。只是很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推開一個小小的門進入樓梯間、走上三樓再推開另一個門才找得到。由於都是舊民宅改裝,室內空間都不大,朝聖性質還是比教育意義大。名人紀念館的展示都不脫幾種主題:居住原貌、手稿、生平、使用過的器物、作品等,這裡還有一間小小的視聽室,可以帶著耳機坐在舒服的沙發上聽巴哈的音樂作品。一樓的紀念品店空間小,倒是貨色齊全,古典樂迷來此很少有不帶走幾樣當作伴手禮的。
巴哈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就作曲而言,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意即以管風琴為主的『威瑪時代』,以器樂曲和管絃樂曲為主的『柯登時代』,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萊比錫時代』。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幸賴孟德爾頌等十九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才能輝煌於今世。
馬可樓經文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 動人的一場復活節特別音樂會直播:來自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復活節音樂會網路直播,演奏巴赫的「約翰受難曲」(Johannes-Passion)
在世界各地遭受冠狀病毒的蔓延,各國都在實施居家隔離,沒有一處還能持續舉辦音樂會。在德國各處的復活節的傳統通常都會將巴赫的受難曲拿出來演奏。今年的耶穌受難日(Karfreitag)在現在的情勢,仍在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內舉辦一場格外特別的直播演出,教堂內只有十位音樂家並且互相保持相隔1.5公尺的防疫社交距離。但除了在教堂裡的音樂家現場演唱演奏,此外在合唱的段落還再透過網路串流,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加入,齊心協力的完成巴赫偉大的作品,將音樂的真諦與信息帶給世界。
🔗 https://www.facebook.com/mdrkultur/videos/220971662483130/
#直播同時有七千人在線上觀賞
📍湯瑪斯教堂、巴赫紀念墓碑與巴赫博物館為歐藝音樂營之後的「音樂巡禮」固定行程之一~
——————————————————————
【巴赫的約翰受難曲】
1723年4月22日,巴哈就任萊比錫湯瑪斯教堂的音樂總監,那是一個非常吃力的職務,他的職位在主任牧師和副牧以下,不僅要負責訓練 St. Thomas 學校詩班的器樂和聲樂,還要負責教義問答和拉丁文的教學,並輪流監督學校的紀律。主任牧師恩乃斯替已經年衰,學校頹廢,有55名住校的公費生,音樂是主要科目。巴哈在聖多馬教堂之外,還兼任萊比錫大學教堂的音樂指揮,要負責供應四間教會的聖樂。
在這段期間,除了清唱劇以外,以1723年的聖母頌讚曲(Magnificat),和1724年約翰福音受難曲最為著名。1754年巴哈的兒子C.P.E. BACH所寫故人略歷道:他一生共創作了五首受難曲,只有兩首以完整的形式流傳於世,約翰受難曲與馬太受難曲 ,是他教會音樂的代表作 (1731年的馬可受難曲曾一度遺失,最近被用清唱曲no.198再組,而路加受難曲已經證實為偽作,2001年版葛洛夫Grove音樂大字典已經不再把1898年由巴哈協會出版的路加受難曲列入巴哈的作品,1725年的 Picander 受難曲已經遺失 )。
巴哈早在科登時代就準備根據約翰福音寫作約翰受難曲,但一直到萊比錫時期的1722至1723年才告完成,內容取材自約翰福音18-19章,受難曲的歌詞有福音書聖經經文、聖詩與自由歌詞三種,與當時代其他受難曲相較,歌詞採用多首聖詩是巴哈最特殊的地方。後來孟德爾頌寫神劇聖保羅(Paulus)就是受他影響。相較於馬太受難曲著重於告誡人類的罪惡,約翰受難曲則更強調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約翰受難曲借用 G. P. Telemann 的受難曲形式及神劇的風格把比喻的形象納入歌詞中,於是有禮儀和訓誡雙重意味。並轉呈負有協奏曲風格和聖詩的受難曲。聖詩在「約翰受難曲」是以會眾角色發聲,也就是說,巴哈不讓群眾「觀賞」受難曲,他透過聖詩,把所有觀眾溶入,成為戲劇中的角色,被迫做出信仰回應與反省。
——————————————————————
【德國薩克森省萊比錫 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 當年巴哈擔任風琴師兼合唱指揮的教堂】
萊比錫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以巴哈精心培養的湯馬斯合唱團及巴哈的指揮而聞名。1723 年至1750 年,巴哈在此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指揮,他所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這裏首演,使這座湯瑪斯教堂舉世聞名,巴哈篤信宗教也極為虔誠,作品蘊藏了巴哈獨特的內涵與修養,反映了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文化特質,影響深遠。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上,有巴哈及孟德爾頌彩繪像,巴赫之墓置於祭壇前,鍍金的祭壇、雕飾精美的講壇,令人讚嘆。
音樂之父巴哈,全名為約翰‧塞巴斯迪安‧巴哈,當年是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主事兼管風琴師,從 1723 年至 1750 年這位作曲家去世,一直都是在該教堂工作。湯瑪斯合唱團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 1212 年,每週週末作禱告時合唱。教堂前面的巴哈紀念碑 (Bachdenkmal) 是一處頗有魅力的地方。1539 年聖靈降臨節期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在這裏佈道。最後巴哈也安葬在湯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青銅墓碑下,靜靜地躺著安息了近四百年的音樂之父巴哈。幾百年來,他的音樂仍在這所教堂內被不停的演奏著。在這裡,時光好像是循環不已的,正如巴哈的音樂一般。
巴哈故居目前則以「巴哈檔案館」之名對外開放,就在他彈了 27 年管風琴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對面。教堂內的主祭台下長眠著巴哈之墓,刻在地上的名字、擺著追思的玫瑰花,不是為了主,而是為音樂之父。事實上,巴哈在萊比錫的日子是平靜又平凡的,不過是個庸庸碌碌作曲帶團彈琴賺錢養二十個小孩的辛苦音樂家。巴哈有很多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家族,這裡是指大家長J.S.Bach。不過巴哈的作品,的確對後來音樂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巴哈檔案館事實上佔了整棟樓,三樓的博物館對外開放,五樓的檔案中心需要預約,提供研究用途。只是很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推開一個小小的門進入樓梯間、走上三樓再推開另一個門才找得到。由於都是舊民宅改裝,室內空間都不大,朝聖性質還是比教育意義大。名人紀念館的展示都不脫幾種主題:居住原貌、手稿、生平、使用過的器物、作品等,這裡還有一間小小的視聽室,可以帶著耳機坐在舒服的沙發上聽巴哈的音樂作品。一樓的紀念品店空間小,倒是貨色齊全,古典樂迷來此很少有不帶走幾樣當作伴手禮的。
巴哈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就作曲而言,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意即以管風琴為主的『威瑪時代』,以器樂曲和管絃樂曲為主的『柯登時代』,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萊比錫時代』。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幸賴孟德爾頌等十九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才能輝煌於今世。
馬可樓經文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書上桌•曾思瀚Sam Tsang】
壞鬼比喻系列最後一本
馬可於馬可福音所做的,斷不是在將事情「簡單化」(simplistic),他其實是匠心獨運,刻意為之的;而這些比喻正好給我們提供解讀整卷馬可福音的範式(paradigm)。
——Sam Tsang 曾思瀚,摘錄自《壞鬼比喻:馬可福音篇》,〈前言〉
壞鬼比喻:馬可福音篇--糾正新約比喻的常見詮釋 | 曾思瀚Sam Tsang | 基道 | $78 | 159頁 | 2017-07
————————————————————————————————
本書是作者曾思瀚耶穌比喻系列的最後一本 。
作者明言,馬可的比喻或許正好展示出解讀整卷馬可福音的範式,並闡明尤其是作門徒和耶穌受死的敍事的精義,由此揭示出,在政治動盪顛簸、宗教危機處處的時代,這個寄寓於猶太社羣中掙扎求存的邊緣羣體,即馬可的羣體、基督的追隨者,他們到底如何尋索他們的召命。
全書探討六個馬可比喻,各以「不一樣」的閱讀方式開始,藉此帶出各比喻的關鍵觀念、上下文及敍事脈絡,再將經文置放於作者及讀者的世界,加以推敲細讀,從而反思比喻對當代讀者的意涵。
而各章末則附有宣講比喻的建言及反思問題,鼓勵讀者進深思考並活出比喻的信息。
#壞鬼比喻 #馬可福音 #糾正新約比喻 #撒種 #燈和量器 #芥菜種 #凶惡園户 #曾思瀚 基道書樓 #旺角店 #銅鑼灣店
旺角店: 2396-3528
銅鑼灣店: 2996-5299
Whatsapp Query: 973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