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馬丁路德金恩 發表 #我有一個夢想 演講
馬丁·路德·金恩(英語: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是一位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他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而成為美國進步主義的象徵。
1963年8月28日,逾25萬民眾聚集在首都華盛頓市中心國家廣場上——號召「為了工作與自由:向華盛頓進軍」。
這場大遊行的口號是「為了工作與自由」,遊行由許多民權、勞工以及宗教團體共同組織,這些團體各有不同的目標及訴求,其中又以 「六大」團體最為積極:包括以詹姆斯·法默為首的「種族平等大會」、以馬丁·路德·金恩為首的「南方基督教領袖聯合會」、以約翰·劉易斯為首的「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以菲利普·倫道夫為首的「火車搬運工兄弟」、以羅伊·威爾金斯為首的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以惠特尼·楊為首的「全國城市聯盟」。
這次遊行的最主要運籌和戰略組織者是金恩的同事貝雅·拉斯丁。對於金恩來說,貝雅·拉斯丁的角色引發了爭議,因為貝雅·拉斯丁是贊同甘迺迪總統關於改變遊行重心提議的關鍵人物之一。
甘迺迪總統擔心這次遊行會對推動民權立法進程產生不利影響,於是他最初全盤否定了這次遊行。但是,組織者們堅定地要將遊行進行到底。
隨著遊行的推進,甘迺迪政府決定支持遊行以確保成功。起初甘迺迪擔心遊行人數達不到10萬,於是他邀請了更多教會領袖進行援助,還督促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發動工人參加遊行示威。
華盛頓大遊行最初設想是引起人們對美國南方黑人所處的絕望境地的關注,以及讓國家首都的當權者們直面遊行組織者的擔憂和不滿。組織者原本計畫譴責聯邦政府未能捍衛公民權力,保障民權工作者和黑人的人身安全。但是,組織者懾於總統的壓力和影響,最終遊行並沒有像最初計畫的那樣尖銳。
這次集會上發表了後來舉世聞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我有一個夢想》被公認為美國演講史上最優秀的演講之一。華盛頓大遊行,特別是金恩的演講使民權運動成為美國改革家的首要議題,也推動了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
--------------------------------
👀更多報導:
現場直擊》「黑人的命也是命」 全球遍地開花 台北街頭首辦集會聲援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1875
非洲裔黑人抱怨在廣州遭遇種族歧視 被旅館、房東驅趕 露宿街頭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0841
美警殺黑人暴動》明尼蘇達州第一大城宣布「緊急狀態」 部署500國民兵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1635
美國示威》明尼蘇達州為何會有那麼多索馬利亞人?被種族議題掩蓋的宗教衝突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1743
「馬丁路德金恩演講」的推薦目錄:
- 關於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信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史上最偉大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文版_馬丁路德金恩 的評價
- 關於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Martin Luther King I HAVE A DREAM 馬丁.路德.金恩我有 ... 的評價
- 關於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Dr. Martin Luther King's “I have a dream” | 在台灣高中英文課堂上 的評價
- 關於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martin luther king i have a dream中文-在PTT/IG/網紅社群上 ... 的評價
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周H&M,有不少引起我興趣的電影。
舊版的教科書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通常會提到坦能堡會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戰算是改變德國戰略的重要因素。
德國的位置在歐洲的中央地帶,這也奠定德國的先天戰略劣勢,那就是容易被夾擊,尤其一戰開打前,德國的敵對勢力─英法俄,分別位在德國的東西兩方。面對被夾擊的可能,德國高層想到的方法是:利用高機動力,先集中主力擊破一個方向的敵人,再利用時間差,調轉主力擊敗另一方面的敵人。
戰略既然決定,下一步是要決定對象,也就是要選擇先攻西線的英法?還是東線的俄國?由於德國的戰略是建立在快速移動上,當時鐵路密集度高的西線就成為目標,所以德國最終決定了「西攻東守」的配置,將主力調往西線(順帶一提,在此選擇下,德國後來又研究迅速攻破西線的戰略─施里芬計畫)。
正因為主力在西方,德國在東線的兵力顯得稀薄,這讓俄羅斯有可趁之機,而俄軍也的確發動了攻擊。但就在坦能堡戰役,德軍大破俄軍,加上西線戰場的攻勢被英法扛住,以至於形成僵持的壕溝戰,德國高層之後將戰略改成「東攻西守」,這也成為日後德國在一戰東線戰場獲勝的遠因。而負責坦能堡會戰的指揮官─興登堡、魯登道夫,後來更憑藉著戰攻,最終成為德國一戰後期的實際掌權者,興登堡更因為在一戰的威望,後來成為德國威瑪共和的總統(順帶一提,魯登道夫在威瑪共和時期雖然未能像興登堡一樣飛黃騰達,但在德國國內依舊擁有相當大的號召力,以至於他曾經聯合其他勢力發動政變,不過被輕易鎮壓,而魯登道夫聯合的勢力,正是希特勒的納粹黨)。
雖然我是熟悉坦能堡會戰的背景以及影響,但對於中間的過程我卻完全不了解,所以如果有部電影是講這場戰爭的歷程,我會非常有興趣想要觀看,並了解這場戰爭究竟為何會被大肆宣傳。
泳渡英吉利海峽......你在跟我開玩笑嗎?竟然真的有人能辦到這件事呀!
說到有名的游泳,我很容易想到毛澤東。老毛是位游泳健將,我有次看某部紀錄片,裡面提到老毛因為大躍進政策的失敗,被逼出了權力核心,而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奪回權力。在文革初期,老毛為了造勢(並證明自己身體很健康),於是進行所謂的暢游長江。簡單來說,73歲的老毛在1小時左右的時間游了15公里。
聽起來很驚人是吧?但紀錄片中,有位老兄是這麼說:「那段長江,水流湍急,毛仰遊在水面上,他人又胖,浮起的大肚子可一路順流而下,一下就漂過好幾十里。」我翻譯他這段話的意思是:與其說毛澤東游了很長距離,不如說他是被水一路沖下去。
所以在河裡游泳,可以借助水流,但在海裡游泳......我實在太難想像,這到底需要多麼強大的體力?真想看看這件事情如何發生的呀?
我相信只要上過英語課的人,應該都學會馬丁路德的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我學生時代還被抽到要朗誦這篇,這對外文能力超爛的我,簡直是恐怖加煎熬的記憶,以至於我太久沒回想,都快忘記當時發生什麼事了。)
我除了想看這著名的歷史場景,同時我想到另一件事。
其實馬丁路德金恩在當時的黑人運動中,只是其中一個流派,也是大眾通常下意識比較肯定的流派:非暴力不合作。
乍看之下,這很好呀,在法治內利用遊行、罷工之類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益。但我想問個問題......真的能用這些方式讓政府釋出權益嗎?
以罷工而言,勞工跟資方請問誰能撐得比較久?我想大家心裡有數。遊行?我國那麼多次遊行到底有幾次是真的有重大突破或進展?
所以相對馬丁路德金恩,當時還有另一個流派,由麥爾坎X提倡的暴力抗爭(甚至這可以延伸到另一股勢力:結合社會主義的黑豹黨,說到黑豹黨,這段在我國基本冷門到聞所未聞的歷史,可以參考我前一陣子非常欣賞的電影「猶大與黑色彌賽亞」,另外在「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這部電影中,也有黑豹黨的部分片段)。
我這麼比喻:面對兩個向你抗議的人,一個是站在你門外呼口號抗議,另一個是直接衝進你家砸客廳,你比較重視誰?
當然,我想在觀感上,絕大部分人在絕大部分時候都非常反感暴力抗爭,因為他帶來的損害以及牽動的層面巨大的多,但不得不同意:他對所謂的當權者也有效的多。
事實上,晚期的金恩有感於非暴力方式的無效,開始向麥爾坎X的路線靠近;又非常值得玩味的,是麥爾坎X有感於暴力抗爭隊及效果有限,也開始向著金恩的路線靠攏。
相異的兩人,竟在日後相互吸引探索,而這兩人的結局卻如此相同:都死於暗殺。
馬丁路德金恩現在被塑造的很高大上,但其實,不可能用所謂的「聖母模式」成就一切。馬丁路德金恩一開始舉辦的遊行,其實參與人數很少,但他後來刻意把遊行辦在黑人的下班時間,這就形成一種人數倍增的假象,因為下班人潮在畫面上也被算出來了。甚至金恩會預先請記者準備拍攝,其中之一藥浴被拍攝的場面,就是有警察暴力執法,這樣就能用鮮血換到更大的宣傳版面。
我真是挺想看看,不同的電影對於金恩的描述為何。我不是說金恩是個小人,我只是想強調金恩不是個完人,正因不是完人,因為真實,我們這些後人才更容易和歷史人物產生連結感呀。
其他的電影我也都挺期待,除了一部,那就是這當中我唯一看過的一部:羅馬假期。
說沒有很期待,是因為我看過,所以劇情就部怎麼期待了。但其實這部電影要我重看,我絕對OK。原因......有奧黛麗赫本難道還不夠嗎?
對於本周電影,或是我分享的知識,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一起來聊天討論喔。也可以多多分享本篇文章,讓對歷史以及電影有興趣的同好有更多共鳴或討論的機會喔。
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歷史影像【53年前的今天,美國兩場世紀刺殺案後⋯⋯】
1968年6月8日,超過兩百萬的美國民眾,不分族群種族、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都會荒野,自發性地沿途守候在紐約往華盛頓的鐵軌旁,等待載著民主黨總統初選參選人、紐約市參議員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靈柩的火車經過,為其送行……。
「美國需要的不是分裂;不是仇恨;不是暴力和法紀蕩然,而是彼此之間的愛、智慧和同情。」
4月4日,馬丁・路德.金恩遭刺殺那天,羅伯.甘迺迪曾不顧警方勸阻,第一時間向群眾公開消息,這場不到5分鐘的短講,被認為是美國史上最經典且撫慰人心的演說之一。沒想到兩個月後,自己也遭遇同樣命運——遇刺身亡。
攝影師保羅.弗斯科在這班喪禮列車上,記錄8小時移靈送葬全程,以及窗外送他最後一程的民眾。
「如果羅伯.甘迺迪能逃過一死,美國乃至世界格局會不會有所不同?」53年後再回顧這些影像、話語、刺殺案前後的美國歷史發展,讓人也不禁試想種種「假設」與「如果」。
#攝影 #刺殺 #政治領袖 #歷史 #美國 #沈昭良 #報導者 #RFK
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Martin Luther King I HAVE A DREAM 馬丁.路德.金恩我有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365天每日一問】Day 149 歷史上的今天:我有一個夢1963年8月28日,美國的民權領袖 馬丁 . 路德 . 金恩 博士,發表了著名的 演講 「I HAVE A... ... <看更多>
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Dr. Martin Luther King's “I have a dream” | 在台灣高中英文課堂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台灣高中英文課堂上,背誦 馬丁 ‧ 路德 ‧ 金恩 博士的「我有一個夢」 演講 ,相信是許多台灣學子共同的記憶。這則發表於1963年的 演講 是美國民權運動的關鍵; ... ... <看更多>
馬丁路德金恩演講 在 史上最偉大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文版_馬丁路德金恩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有一個夢想」,來自美國黑人平權領袖 馬丁路德金恩 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在1963年8月28日,於美國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所做的 演講 摘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