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菜又崩盤了,意外嗎?】
先說結論:現在政府對農業做的事情,就是效果不顯著,才會香蕉、鳳梨到現在高麗菜一路崩盤。而且只要農委會主事者沒有農業專業,又不願意貼近基層去深度瞭解,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下面是我請教幾位農民朋友後的觀察。
通常農產品盛產後,政府官員有三招:
第一:召集官員排排站吃,呼籲大家踴躍效法。
這招效力有限,無法消化過量的產出。但有趣的是,卻可以創新發明出煮香蕉皮的新吃法。
第二:輔導加工或收購當肥料。
加工廠的配置不是為了生產過量而建,所以要加工廠擴大產能來消化過多的農產品,工廠的營運會是問題。因此政府通常會與業者合作,研發相關新產線。但是這通常緩不濟急,而且新的加工產品未必會成功。另外對農民來說,收購做肥料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要保證價格,不然農民不會滿意,而政府負擔也會增加。
第三:政策性宣告蓋保存場(冷鏈)或者外銷機制。
冷藏不是無效,而是能保存多久?外銷不是無效,而是外銷需要一個穩定的供需市場,不能時有時無。
如果上面三招真的有效,為何還在崩盤?
這裡先提出短期的解決方案:
年初香蕉崩盤,我想大家一定記得我提過用空拍機與人工智慧估算栽植面積、判斷農民是否費心照顧的香蕉園。如果可以優先處理還未上市的次級品,政府或許有機會去探討是否在盛產前就提早耕鋤未上市或次級品的香蕉(這配套會跟作物別有差異)。至少這會比最後當肥料收購好。甚至,以文旦柚子為例,提早收割把皮拿去煉精油,會比等成熟後當水果銷售更有價值。
如何解決高麗菜長期的問題:
以目前高麗菜來說:高麗菜種植規劃從育苗、田區整理、資材到位、種植管理、收穫,整個期間約80-90天。
農委會9月11日有發出預警,而高麗菜崩盤兩個禮拜過去了,回推盛產時間為何政府預警提早發布60天還無效呢?
這就是必須要瞭解農民作業的實務。當你田租好、開始育苗(或者買苗)、打好田、肥料也灑進田裡了,就等定植了。這時候你收到農委會預警,你會怎麼選擇?答案是,我資材都買了,資訊不夠即時,所以我還是會種下去,賭一把。盛產是一回事,但也搞不好碰到別的葉菜短缺,還是可以賭到好價錢,這就是農民心態。這樣心態履試不爽,農民才不管他是不是會導致產量過盛。
所以農委會要有贏過農民僥倖心態的新作法:有沒有辦法讓農民規劃種植之前,就可以知道所在地區目前種植的高麗菜有多少,陸續上市的數量及時間,也可粗估90天後自己種植的產品的出產量跟價格。這時候農民可以思考自己的成本而考量自己種不種,這不是農民最欠缺的嗎?
上述的概念很簡單,其實就是運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 和智慧影像識別。至於涉及農作物類別的應用細節則較為複雜。但是過去這一年,我青農朋友初步對西瓜等一些作物的嘗試,確認技術上是可行的。當農民覺得這指標可以有正確指引作用的時候,只要繼續維持資訊完整、透明,每年就有機會是豐年好年。建議不同地方可以針對不同作物開始試驗,如果這機制在農收後生效了,就可以開始複製。
現在是大數據的年代,農政單位應該體認目前的瓶頸,以開放心胸接受新觀念。最重要的,不要政治掛帥、遇事推諉,不然樸實的農民最後會用選票表示不耐。
歡迎大家透過以下連結,一起來加入我的Line@!
https://line.me/R/ti/p/%40who9307k
也歡迎加入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ncheng624/
Youtube : https://goo.gl/YfuPNd
香蕉皮肥料作用 在 張善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麗菜又崩盤了,意外嗎?】
先說結論:現在政府對農業做的事情,就是效果不顯著,才會香蕉、鳳梨到現在高麗菜一路崩盤。而且只要農委會主事者沒有農業專業,又不願意貼近基層去深度瞭解,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下面是我請教幾位農民朋友後的觀察。
通常農產品盛產後,政府官員有三招:
第一:召集官員排排站吃,呼籲大家踴躍效法。
這招效力有限,無法消化過量的產出。但有趣的是,卻可以創新發明出煮香蕉皮的新吃法。
第二:輔導加工或收購當肥料。
加工廠的配置不是為了生產過量而建,所以要加工廠擴大產能來消化過多的農產品,工廠的營運會是問題。因此政府通常會與業者合作,研發相關新產線。但是這通常緩不濟急,而且新的加工產品未必會成功。另外對農民來說,收購做肥料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要保證價格,不然農民不會滿意,而政府負擔也會增加。
第三:政策性宣告蓋保存場(冷鏈)或者外銷機制。
冷藏不是無效,而是能保存多久?外銷不是無效,而是外銷需要一個穩定的供需市場,不能時有時無。
如果上面三招真的有效,為何還在崩盤?
這裡先提出短期的解決方案:
年初香蕉崩盤,我想大家一定記得我提過用空拍機與人工智慧估算栽植面積、判斷農民是否費心照顧的香蕉園。如果可以優先處理還未上市的次級品,政府或許有機會去探討是否在盛產前就提早耕鋤未上市或次級品的香蕉(這配套會跟作物別有差異)。至少這會比最後當肥料收購好。甚至,以文旦柚子為例,提早收割把皮拿去煉精油,會比等成熟後當水果銷售更有價值。
如何解決高麗菜長期的問題:
以目前高麗菜來說:高麗菜種植規劃從育苗、田區整理、資材到位、種植管理、收穫,整個期間約80-90天。
農委會9月11日有發出預警,而高麗菜崩盤兩個禮拜過去了,回推盛產時間為何政府預警提早發布60天還無效呢?
這就是必須要瞭解農民作業的實務。當你田租好、開始育苗(或者買苗)、打好田、肥料也灑進田裡了,就等定植了。這時候你收到農委會預警,你會怎麼選擇?答案是,我資材都買了,資訊不夠即時,所以我還是會種下去,賭一把。盛產是一回事,但也搞不好碰到別的葉菜短缺,還是可以賭到好價錢,這就是農民心態。這樣心態履試不爽,農民才不管他是不是會導致產量過盛。
所以農委會要有贏過農民僥倖心態的新作法:有沒有辦法讓農民規劃種植之前,就可以知道所在地區目前種植的高麗菜有多少,陸續上市的數量及時間,也可粗估90天後自己種植的產品的出產量跟價格。這時候農民可以思考自己的成本而考量自己種不種,這不是農民最欠缺的嗎?
上述的概念很簡單,其實就是運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 和智慧影像識別。至於涉及農作物類別的應用細節則較為複雜。但是過去這一年,我青農朋友初步對西瓜等一些作物的嘗試,確認技術上是可行的。當農民覺得這指標可以有正確指引作用的時候,只要繼續維持資訊完整、透明,每年就有機會是豐年好年。建議不同地方可以針對不同作物開始試驗,如果這機制在農收後生效了,就可以開始複製。
現在是大數據的年代,農政單位應該體認目前的瓶頸,以開放心胸接受新觀念。最重要的,不要政治掛帥、遇事推諉,不然樸實的農民最後會用選票表示不耐。
歡迎大家透過以下連結,一起來加入我的Line@!
https://line.me/R/ti/p/%40who9307k
也歡迎加入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ncheng624/
Youtube : https://goo.gl/YfuP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