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嘅點解嘅]呀豬豬,你唔使畀我睇,你自己望下,你銀包張信用卡,係咪4字開頭?「嘩,你點知架,好犀利呀~~~~~!」(*)
原文:Japan facing credit card number shortage as people stay home and shop (https://bityl.co/3BtX)
TL;DR – 日本人人在家網購,政府又鼓勵無現金交易,結果唔夠信用卡冧把用!
1. 係喎,你拎你銀包張信用卡出嚟。係咪4字開頭呢?街頭魔法王呀。
2. 其實相當無聊,好多人都知,但要明白世上無知少女(或少男)很多。唔係話咩高估自己,但有時唔好低估人地嘅無知。我記得有次我示範用VLOOKUP,啲廢老同事驚為天人。覺得我電腦「好勁」。實則真實識我嘅都知我完全係腦盲,在男性中,電腦嘅嘢10分滿分,我應該排到1或2分(視乎你計唔計啲在老人院嘅阿伯)
3. 講返,信用卡就主要唔係電腦嘢,係銀行或數學嘢。信用卡,或者廣義一般嘅銀行卡,當然有套埃嫂系統。如果信用卡,MasterCard 同 VISA就16位數字,JCB都係16位(**),AE就15,銀聯就16-19位。大來……咩嚟的?三十歲以下應唔會識。
4. 其實唔好以為16個位好見使。因為頭六個數字係識別發卡機構嘅。VISA卡就一定係4字頭,而聽聞VISA卡嘅market share超過一半。舊文寫過,VISA係全世界最大市值金融公司,大過所有間銀行(https://fbook.cc/3ETw)。
5. 所以你估人地信用卡4字開頭,中嘅機會超過一半。蝦條留返自己食得了,想回報嘅記得訂閱Ivan Patreon(https://bit.ly/31QmYj7)。仲有大把好嘢
6. 咁剩返,Master就係5字頭(其實只係51-55,又呃多包蝦條啦),AE就34或37,銀聯62,大來?你肯定你街頭魔法嘅對象用大來?咁你鍾意畀老嘢包養都得嘅,職業無分貴賤(?)。但其實一般有人提起「大來」,我都會一臉天真咁問「係咩嚟架?」「哦,好似有啲印象,睇youtube見香港舊廣告有提過」。正如有人問我知唔知咩係BlackBerry,我都話:「知道!好食的!不過有啲酸」。亦正如有人問我知唔知當年藍莓幾錢,我都答:「因為對眼力好又防癌所以炒到好貴?」。本人是trash talk 之王。
7. 記住,16個數字,發卡機構已經霸咗頭6個位。而最後一個字,係check digit,同你身證份個括號一樣,唔知嘅自己Google(***)。即係,16個位,得返9個位用—其實都唔係好多。所以中國醒,十幾億人,而銀聯卡係用到19個位嘅(****)!印度?唔知喎。「印度有冇信用卡的?
8. 」
9. 講咁耐,就係想講,日本,而家唔夠信用卡數字用!
10. 就我片面理解,日本,並不是十分流行用信用卡嘅。當然大城市都用到,但目測普及程度不算極高。韓國就真係鄉下食豬手都收卡。無意講孰優孰劣或歷史背景,只講事實。
11. 當然仲有,在日本好多時有得碌卡我都唔碌,費事啲匯水呀手淫費呀嗰啲。而且日本人服務十分好(可能背後問我老母啦下),永遠唔會好似香港咁,你畀張五百蚊佢都jeep jeep 聲(呢個真係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聽到呢個jeep jeep 聲我就知有香港人),亦唔會問你「有冇兩蚊」,更唔會「冇得找」—喂至少人地講冇得找都係好有禮貌!仲講日文!幾優雅!我話你知,在日本呀,黑社會都講日文架!正如在意大利,啲乞兒都講意大利文!幾優雅!在日本買支151 yen嘅coke zero(證明我成日做)就可以找返一大堆散紙,很好(得,我知你想講後面啲人屌我嘛,但人地找錢好快的)
12. 咁相信呢,真係因為人人焗留在家,又開始有WFH(幾年前對好多日本公司嚟講,不可想像),就多咗好多人用信用卡
13. 仲有一點,日本政府舊年,力推無現金交易,有得儲分。所以亦多咗人碌卡,如是我聞。
14. 其實幾年前已經有人諗到呢個問題(唔使好天才都估到啦),就已經叫話加多幾個位。但當然要使啲錢,然後就日本作風,不變應萬變。慢慢嚟。同埋係將啲舊號碼循環再用,即係香港啲電話咁。之但係,就會有機會有詐騙咯。但聽講日本人好誠實嘛(聽講德國人都好誠實,所以有WireCard,講真的,換著係尼日利亞或大陸公司,一早有人質疑,呢啲就係盲點)
15. BTW,非車主,但其實,啲車牌會唔會唔夠用?我細個老豆車牌好似C定D字頭,而家去到乜?WW?之後點?係咪派晒就正式回歸大陸,港XXXXX咁?
(*)只啱毒撚用。你係吳彥祖嘅,應該估人地底褲咩色,或者上床用乜式都得。
(**)JCB嘛,應該好多人知,日本嘢。當然又係日本八十年代經濟起飛嘅象徵,同日本獨有自己一套電話制式類似,「好似銀聯咁」。香港都有出JCB卡,但極少,東亞同AEON(香港上市公司呀,有機會講下)。台灣反而就好多,台灣人戀日,又加上歷史,互為影響。你計及台灣人嘅人工同財富,台灣人去日本嘅發癲程度,應該勁過香港
(***)關於呢個check digit 中學雞年代好多都市傳說,無知真可怕,正如有人堅持話打街頭霸王可以在總統山拎鎖匙打澳洲佬出一陽指,後來就變成You must defeat Sheng Long to stand a chance。呢位同學,而家就變成一個fake news 撚
(****)無數例子,中國有呢啲late mover advantage,因為起步太慢,一跳就跳走咗。一開始設計就已經知道16個位唔夠銀聯用。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個星期至少三篇,一個月一舊水唔使,兩星期已超過4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最新收費影片:點解買金?點樣買金?點解港紙好快會下試7.85?咩公司20年冇減過派息?仲有咩疫情受惠公司少人講?
簡介及以前嘅片(未睇可訂):https://bit.ly/3iYMD0F
報名嘅,課程編號CC007:https://bit.ly/3ahugA3
報完名交咗錢,呢度log in:https://bit.ly/3gYXu9e
之後按最頂「按此觀看」就得
仲搞唔掂嘅,睇埋下面,或者搵客服,或者PM我。
-------------------------------------------------------------------------------
內容:
*美元弱勢,港紙將更弱勢
*紙將將由7.75趺落7.85
*買黃金:美元受壓銀紙亂印
*買黃金的四個實戰方法
*另類疫情受惠股
本星期內特惠售價: $80
課程編號:CC007
觀看期限:首次播放後一星期及限每影片4次
客服whatsapp: 6383214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硬係唔小心同「失傳」、「式微」扣在一起,不過跟生活很貼近的涼茶、蛇酒等傳統中醫藥文化,其實都是「非遺」項目,屬於「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類別。拋個名出來,真係嚇親街坊,不過唔使驚,你會唔會驚杯涼茶先?扭傷跌親時的救星──跌打師傅,身懷的正骨醫術其實都係例子。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概念通通識】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Explore | ... 的評價
- 關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評價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天天氣,哈哈哈
近年寫專欄,雖不收分文稿費,但有意義,可跟讀者分享一些觀點。承蒙錯愛,似乎大家也頗喜歡我的文章,天南地北,包括投資、經濟、科技、地緣政治,偶然還有旅遊和美食。從前較少人認識"修昔底德陷阱"一詞,如今中西方正進行史詩式意識形態鬥爭,更以香港為中心點,相信我的長期讀者絕不會感到意外。你們似乎更喜歡我的獨立思想,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我一般都有理據為依歸。 大部分文章並不牽涉中國政治,但近日香港情況令人憂心,所以參與討論,指出一些客觀事實。
絕大部分文章,都可在國内各平台刊登,但亦有數次被拒經驗。觀點絕不極端,只是偶爾題材被認為較敏感,例如去年連貿易戰都不容討論。
曾撰文,以民初大文豪魯迅名句,"今天天氣,哈哈哈"為題。 在國內遇上"今天天氣,哈哈哈",有點可惜,但不意外。不幸近日香港,也瀰漫着一股比霧霾更令人窒息的"今天天氣,哈哈哈"氛圍。本感到沮喪和痛心,但決定吸取魯迅先生另一經典教誨 -- 阿Q精神。凡事往"正面"想,扭曲人性又如何,這不就是活在亂世的一門生活藝術,簡直應被提升為集體回憶,核心價值,不知可否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今天天氣,哈哈哈"真的非常好用,幾乎是萬能的。以下十個做句例子,鼓勵大家發揮創意,多運用於日常生活,有助鼓吹"祥和之氣"。
1) 今周恒指走勢?……今天天氣,哈哈哈(可另加一句,唔升就跌)。
2) 香港引進同股不同權,是否有利投資者?……今天天氣,哈哈哈。
3) 百威在最後一刻決定放棄在港上市,是否單純基於估值,或另有考慮?……今天天氣,哈哈哈。
4) 阿里"回歸"香港,又是否純粹被港股終容許同股不同權所吸引?……今天天氣,哈哈哈。
5) 美國明顯已輸了全宇宙有史以來最重要,對,是唯一重要的5G之戰,但美股竟仍“斗膽“不停創新高,是否"垂死"的掙扎?……今天天氣,哈哈哈。
6) 美聯儲減息在即,毫無懸念。這是否按經濟數據的獨立決定,還是"獨立央行"已名存實亡?減息有助推低美元,幫助出口,推高美股,亦有助確保香港樓價繼續高企不下 -- 香港民生問題的最根本原因。純屬巧合,還是精心設計?……今天天氣,哈哈哈!
7) 港府雖承認修例全盤失敗,但仍對之後所犯更嚴重錯誤,毫無反應。如果一早答應正式徹回法案,和成立獨立調查,事情發展不會這麽差。至今仍只懂用武力鎮壓,不願尋找政治解決方案,是非常危險的做法。所有錯誤是否只因特首愚蠢和傲慢,還是另有苦衷?……今天天氣,怎麼說呢?哈哈哈(如覺原句悶,可作修飾)。
8) 中央是否真的如很多內地朋友所講,對管治香港,仍然充滿信心,孫猴子永遠走不出如來的五指山。大家都很受電影文化影響,示威者以韓流"逆權"為名,內地就喜用"讓子彈飛"來解釋任何亂局,目的只為“引蛇出洞“。是否真的不用擔心如香港以"大悲劇"收場,可引致前所未見的國際廻響,甚至經濟危機?……今天天氣,哈哈哈。
9) 這場風波開始時,早已警告小心"基因突變", 整個社運被少數極端份子所騎刧。亦曾逆言提醒大家,香港人口老化,中間年齡45歲,大多數人即使支持民主,也不可能支持最極端的訴求和最暴力手法。看完眾多恐怖文革式人民鬥人民視頻,非常悲哀。"基因突變"是否已發生,大家心裏有數!……今天天氣,唉,哈哈哈。
10) 所謂主流民意,被極端份子忽悠,走向瘋狂"mob psychology"。社運焦點竟由反修例,轉移至針對警察! 即使有個別警員犯法,固應一視同仁,繩之於法,但如就此全面抹黑整個警隊,漠視他們過去多年的努力成果,是否公平和明智?大家有没有認真想過,假如警察真的被示威者的道理說服而靠邊站(有可能),或因氣憤,不願再做磨心而"劈炮",後果如何?絕大多數香港人,是否真的想見到解放軍直接維持治安? 本已千蒼百孔的一國兩制,提前被"壽終正寐"?
朋友提醒我,未來可能連天氣都不可討論。在黑暗來臨前,再發聲一次,支持我嗎?……今天天氣,陰!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 馮建三 推薦序
世道低迷,世人傾向內縮。《再東方化》並不隨俗,作者的記錄與論述皆有所本,筆力所至,上溯古代下至當前,無論是歐美、日韓,而特別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劉俊裕教授無不意在從矛盾衝突中,找尋、確認與定位希望之源,進而以「文化」為論說的幅湊,吐納「經世」(治理)與「經濟」的思辯......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4892108192776/
▎新書發表會報名網址:https://goo.gl/8LHq88
▎專書資訊:http://www.liwen.com.tw/pro_detail.php?item=1222
▎線上試閱:https://issuu.com/chuliu/docs/caf0027
《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 馮建三 推薦序
世道低迷,世人傾向內縮。《再東方化》並不隨俗,作者的記錄與論述皆有所本,筆力所至,上溯古代下至當前,無論是歐美、日韓,而特別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劉俊裕教授無不意在從矛盾衝突中,找尋、確認與定位希望之源,進而以「文化」為論說的幅湊,吐納「經世」(治理)與「經濟」的思辯......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4892108192776/
▎新書發表會報名網址:https://goo.gl/8LHq88
▎專書資訊:http://www.liwen.com.tw/pro_detail.php?item=1222
▎線上試閱:https://issuu.com/chuliu/docs/caf0027
〈整合兩種文化 一新經濟耳目〉
世道低迷,世人傾向內縮。《再東方化》並不隨俗,作者的記錄與論述皆有所本,筆力所至,上溯古代下至當前,無論是歐美、日韓,而特別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劉俊裕教授無不意在從矛盾衝突中,找尋、確認與定位希望之源,進而以「文化」為論說的幅湊,吐納「經世」(治理)與「經濟」的思辯。
但是,老問題,什麼是「文化」?化繁為簡,引入「機械」後,也許可以豁然開朗,將文化分做兩種。
一種無須機械中介,不妨逕自稱為「不待機械中介的文化」,或說「現場文化」。文字與印刷術、照相機、留聲機、攝影機發明以前,所有歌舞、戲曲、祭祀、儀式、畫作、雕作、遺址…及口語傳說等等影音圖文(及其作者),必須各人親身前往現場參與、觀賞或聆聽。這個時候,文化生產者或其作品與接收者(或稱使用者、消費者、觀眾、聽眾、讀者、受眾,或者,粉絲,以下統稱「閱聽人」)必然同時在相同的現場。
再來就是「機械中介的文化」。工業革命後,先前生產與使用空間及時間已經分離的(閱讀)文化,規模更見擴大。然後就是靜態攝影、動態攝影(無聲電影)、聲音廣播、有聲電影、電視相繼出現,接著,(平版)電腦、互聯網及其服務(谷歌、臉書…)與手機,無一不在擴張機械中介的文化之範疇,無遠弗屆,日常生活浸淫其間;在(後)工業化社會,手機佔用人們的時間,不知凡幾。
當然,雖說二分,箇中難免存在灰色地帶。如數萬人在現場觀賞體育賽事、演唱會,或參與群眾事件,常有各種音響器材或個人器具(比如望遠鏡)的配合使用。更有趣的例子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今年正在評估,是否要將古巴的工廠說書人及其現象,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原來,早在1865年,古巴在政治改革過程,引入了說書人,讓捲煙人在工作時得到調劑,同時也能吸收知識。目前,儘管古巴煙草葉已經大幅萎縮,仍有約200人從事這個工作。每日早晨八點半,說書人開始朗誦或解說,一次30分鐘(,然後休息、再開始,反覆整日,)現場有150位捲煙人一邊工作,一邊似有若無地聽取;在工廠其他地方,另有250位煙品包裝及分級人,則得通過工廠內的播音系統,才能收聽。
斯諾(C.P. Snow)在著名的《兩種文化》講演,曾說「文學知識份子」與「科學家」分處兩種文化。他對「一分為二」並不滿意而「想(改)善,但…決定不這樣做…(因為)過份精細的分類,將無助於體現其真實價值。」因此,這裡依樣畫葫蘆,至少是藉此自圓其說,主張以機械中介與否,將文化分做兩種。這個區分法,至少會有五個「真實價值」。
首先,依此劃分,易於瞭解,彼此可以窮盡與互斥,又符合最佳分類的原則;並且,它不涉及研究者或政策制訂者的偏好,不會因人而異。
其次,是否通過機械中介,就會讓兩類文化涉及的閱聽人數量,產生變化。機械中介的文化,閱聽人眾;不經機械中介,閱聽人寡。量變通質變,兩種文化的性質,於是必見差異。若以商品經濟角度視之,就是兩類文化能夠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標準化的程度,會有差別;至於商品化又有哪些類型,以及商品化是否為兩種文化的最佳出路,是另一個議題。有了閱聽人質量的差別,相應的經濟邏輯,以及政治對策就會、或就得不同。事實上,依據這個機械中介與否的判准,最知名也較早從事的人,正就是1946年出版《啟蒙的辯證》一書之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與阿多諾(Theodor Adorno);該書列有專章論述的〈文化工業: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主要就在指涉書報雜誌、電影、收音機,以及業已起步但還不發達的電視。其後,法國人米耶(Bernard Miege)固然對於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觀有所景從,卻很正確地予以補充,佐以進一步的區分,由單一的culture industry,耙梳了運作邏輯不同的culture industries,也是根據機械中介與否對文化作了區分。其後,將米耶的論說引進英語世界的岡恩(Nicholas Garnham)則另以公共政策的角度,以英國為對象,主張左派人士對於文化政策的建構,仍可善用而不是完全排斥市場機制,雖然不能全然聽命市場,因為這會致使人們疲於奔命。 後起之秀,何孟哈夫(David Hesmondhalph)同樣沿用了這個分野。
再者,「文化(創意)產業」與《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這兩個術語/名詞,歷經一、二十年的演化,業已在許多國家產生普遍的訴求。「公約」已由150餘個國家贊同、加入、驗收或批准,理當具有法律案會有的規約或示範作用。「產業」固然是許多國家的重要政策或修辭,但青睞之政府,遠遠不及150之數。其中,台灣是特殊例子,值得一提。台灣不是「公約」簽署國,因受國際政治所限,卻在2010年,制訂並推行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台灣就此立法,且以文創之名行世,不知是否全球第一?確定的是,「公約」之受孕與成長,「受惠」於「產業」當中有關影視傳媒(「機械」中介的)文化的爭議在先,藝文…等等非機械中介的文化形式,後續才成為《公約》的入幕之賓。
第四,在經貿擴增、交通與傳播技術日新月異、世界走向息息相關的國際體制,依舊存在政經與文化支配的現象;同時,若要區辨文化產品或勞務跨國交換、流通或貿易的難易程度,「機械中介」照樣可以作為依據。一是高度可以跨國流通的文化內容,無不是需要機械的中介。依照現有科技水準,在沒有人為政經或文化因素而予以限制時,這類文化很輕易可以跨國交換、流通或貿易。具體言之,影音圖文等內容一旦(數位)電子化,從天南傳至地北,由東土奔赴西域,轉瞬間即已完成。二是不能經由機械中介的文化,必然屬於低度跨國的文化:涉及人員(如觀光客、留學生、教師、工商或政治考察…)的流通與接觸後所產生的文化經驗,無論是前往傳統的博物館、美術館、藝廊、文化遺產或古蹟,或是親至近數十年興起的商業主題公園。親身的接觸經驗無可替代,實質的走訪與觀摩體驗,不能數位傳輸。
第五,若從法律角度考察,引發爭議或說新聞報導較多的是機械中介的文化形式。比如,好萊塢指控某國、某廠商或某人「盜用」其成品,致有重大損失云云。這類指控可能也會涉及表演藝術…等等現場表演形式,但少了很多。這就是說,機械中介的文化,由於容易複製與流通,特別是在數位化而通過互聯網傳輸之後,複製、傳輸與使用頃刻同時完成,等於是提供龐大的經濟誘因,鼓動他人從仿製或拷貝中牟利。文化經濟學宿耆陶斯(Ruth Towse)等人在2000年9月,亦即數位影音分享先驅Napster啟動(1999年6月)後一年多,即已組織研討會,並出版專書《著作權在文化工業》,原因在此;陶斯說,「數位化的技術變化長足地影響了文化部門的市場…對於文化工業與消費者的意義重大。」
雖有以上的說明,但兩種文化經常聯合。
一是機械中介的文化,倒過來促進「現場文化」。比如,特定影音內容若能備受歡迎,人們經常前往現場,親身體驗該場域的文化。如《悲情城市》之於九份、《海角七號》之於恆春,「影音作品所帶動的觀光旅遊」(film-induced tourism)這個(不一定不可疑的)說法,緣此而來。好萊塢大廠在東京、香港、上海、洛杉磯、佛羅里達、巴黎…等地,授權設置了相應的主題公園,規模很大。二是現場文化通過傳媒,成為機械中介文化的一部份;以前的說書講故事,或是街談巷議,今日就是新聞或時事評論,搬上螢幕,不成問題。《看的方法》已是經典小書,也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當代廣告這個流行文化的重要創作泉源之一,正是西洋古典畫作!既有這個性質,傳媒機構提供資源,自己內製原先屬於現場文化的活動,然後通過機械仲介而對外傳輸,在所多有,直至1990年代初期,台灣最早的三家無線電視台都有專屬樂團,BBC的表演藝術團隊之年度預算,至今仍在2千多萬英鎊之譜。BBC去(2016)年的電視收入25億英鎊,英國其他電視公司從廣告或商業訂戶的收入,總計將近95億,幾乎是BBC的四倍;但是,BBC提供英國人收看電視新聞的76%時間、網路新聞的56%,英國人看電視約有70%是在客廳而其中35-40%是在看BBC(內製為主)的電視劇、新聞與綜藝節目…等等。看來,BBC整合現場與機械中介文化的績效與貢獻,頗有可觀;有人推估,僅以電視(BBC另有龐大收音機)部門為例,英國政府若改變BBC的財政,由英國人志願捐贈或容許BBC取廣告,因此也就不再強制家家戶戶提交執照費支持BBC,那麼,英國電視的「內容投資」將減少5-25%(「首播內容」降25-50%,嚴重影響創作部門)。
BBC這類公共服務媒體在歐洲、日本、南韓、澳洲與加拿大…等國,仍然是整合現場文化,以及機械中介文化的重要機構。劉博士的探索宗旨,是要另闢「文化經濟」的蹊徑,他似乎贊同,或說希望澳洲學者的看法成真:『創意產業…帶動…整體經濟的成長…是…「創新體系」的必要元素…透過新文化觀念、技術與經濟的協調整合…創造整體經濟進化、變革的創新體系』;這是已經『浮現的「文化經濟模式」』。未來,「殘餘的」補助模式還會存在,但是,若要與當前依然佔有「主導」地位的「文化經濟」模式、也就是僅將文化當作一般商品的模式一決雌雄,那麼候選人必然是「創意產業」。停筆移墨,本書戛然而止,尚未進一步表述,也就無法申論BBC這個性質、集合影音圖文於一身且有相當規模,並能善用技術的公共服務媒體,會與創意產業產生哪些連結與關係。
創意產業的提倡,出自「文化研究者」,不是經濟學者,這有意義嗎?可以探討。將霍爾(Stuart Hall)式文化研究引入美國的格拉思堡(Lawrence
Grossberg)說:「一旦你瞭解『經濟』無法脫離脈絡而抽象存在;如果你體認言說對於經濟關係的構成有其重要性;假使你體認各經濟體的複雜性質與多重性質,又如果你體認到,經濟可以當作是一種脈絡化的言說現象而存在,那麼,你會怎麼閱讀與搞、研究(do)經濟?」解構「經濟」與「文化經濟」及其關係,這是重要的事情;與此同時,另求「一新經濟耳目」的建構,這是一體兩面之事,值得文化研究者繼續投入心力。本書邀請讀者進入,共同努力。
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傳播、文化與政治》編委
2017.10.29 上下猴山939回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硬係唔小心同「失傳」、「式微」扣在一起,不過跟生活很貼近的涼茶、蛇酒等傳統中醫藥文化,其實都是「非遺」項目,屬於「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類別。拋個名出來,真係嚇親街坊,不過唔使驚,你會唔會驚杯涼茶先?扭傷跌親時的救星──跌打師傅,身懷的正骨醫術其實都係例子。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Explore |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三棟屋原為荃灣陳氏的民宅,建於1786 年,於1981 年列為法定古蹟,並在1987 年活化成為博物館。當中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剛翻新不久,值得一遊。 ... <看更多>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 <看更多>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在 【概念通通識】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簡介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稱 香港 非遺)的項目,以及 香港 政府保護 香港 非遺項目的挑戰及努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