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心血來潮有個諗法:「不如請大家分享嘅自己想睇但又無時間睇嘅書。」
點解咁做?一來,係因為我想更深入咁認識呢度嘅朋友。二來,我亦想借呢個機會,擴闊下自己嘅眼界。
最終,我執咗十七本書;其中十三本係 Patreon 會員提名,另外有四本係我自己嘅推介。希望 2021 嘅上半年,可以寫起晒以下呢十七本書嘅精讀掫要同評論,同 Patreon 嘅會員分享。
加入 Room 101 by 利世民
https://www.patreon.com/join/LeeSimon/checkout?rid=6507958
=== 我 是 分 隔 線 = = =
【#1|Benoit Mandelbrot, The (MIs)Behavior of Markets 】 點解市場咁唔穩定,不可測?當一個系統裡面有好多互為因果嘅關係,其實好自然就係唔穩定同不可測。知道咗喇,咁又點呢?相信大家最想知嘅答案係:「假如明知市場嘅特點,又可以點樣征服市場?最低限度,點樣先至唔會轟烈陣亡?」最後,雖然多數人見到呢個題目都會諗到財經金融,但其實一理通,百理明,任何社會現象背後嘅演變軌跡,亦大同小異。
【#2 |Timothy Brook, Great State: China and the World 】 呢本書嘅重點係:「目前我哋見到嘅中國,其實延伸自被蒙古征服之後所建立嘅大國家結構(Great State)。」書裡面十三個單元,可以單獨去睇,但串埋一齊,又有個更大嘅故事。最重要係,歷史書,睇落好似講過去,但作者好多時都係講緊目前;當然,更值得大家推敲嘅,係究竟從作者所鋪陳嘅歷史,究竟 Great State 嘅未來又會點。
【#3 |Steven Pinker,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 雖然我哋成日都覺得,兩次世界大戰好暴力,死好多人;有啲社會,好似美國,槍械泛濫,日日都有人死。但實際上,今時今日嘅世界,人與人之間嘅暴力,少過以前好多。人類文明嘅定義,就係唔再講打打殺殺,係咪?但點解會有呢個現象呢?如果話人性本來就係殘酷惡毒,又係乜嘢原因令人嘅獸性受到壓抑呢?又或者,過去幾十年來相對嘅非暴力,其實只係異數?
【#4 | Neil Postman,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 呢本書最初出版係 1985年,當時最主流嘅娛樂係睇電視。但到今時今日仍然有人話,呢本書嘅講法一樣可以用來分析 social media 。當一個觀念可以貫穿唔同嘅時空,佢就符合經典呢個定義。究竟 The medium is the metaphor 呢句說話,係乜嘢意思?假如話電視係「公仔箱」,咁手機又應該係乜嘢呢?
【#5 | Ray Dalio,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 Ray Dalio 搵好多錢,好叻,我最初留意佢,亦都係因為 Bridgewater Associates 旗下基金曾經跑贏大市。不過,如果因為佢搵好多錢就睇佢寫嘅嘢,就好容易失望,因為我唔相信成功可以複製。好多年前,Principles 仍然係一份可以免費 download 嘅 pdf,我都已經搞過讀書會討論分享。Ray Dalio 係個有諗法嘅人,佢亦都好落力去宣揚佢相信嘅價值觀。Principles 裡面所描繪嘅做人態度,我形容係「極端理性主義」;究竟咁理性嘅人,係咪好不近人情呢?當然,我咁講得,就梗係覺得唔係喇!我甚至乎覺得,極端理性主義,先係真正嘅大情大性。
【#6 | Simon Sebag Montefiore,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 話說有種心理病叫「耶路撒冷症候群」(Jerusalem Syndrome),去到耶路撒冷嘅人,會忽然感覺到聖靈嘅感召,做出一啲好怪異嘅行為。但生活響耶路撒冷嘅人,又會點呢?呢本書嘅作者野心好大,用一個地方嘅人同事,去刻劃三大宗教三千年嘅歷史。其實,過去我一直有個疑惑:明明地球咁大,大把地方嘅條件好過耶路撒冷,點解幾千年來,呢班人究竟係爭緊啲乜嘢?
【#7 | Eric Hobsbawm,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 】 因為想從一個馬克斯主義者嘅角度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嘅歷史,所以其實我一直都想開始讀 Hobsbawm 嘅著作。既然有朋友提名呢本書,就不如由呢本開始喇。
【#8 | Michael Sandel,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 好多人鍾意 Michael Sandel ;佢嘅 Justice 同 What Money Can’t Buy 我都有認真去讀。坦白講,我認為 Sandel 叻在將知識普及,但就唔算得有咩個人又或者創新嘅構想。不過,就算係唱「別人的歌」,只要唱得好都值得欣賞嘅。Meritocracy,粗粗地咁可以解做「有能者居之」究竟 Sandel 會點樣去反對?
【#9 | Robert Greene, The 48 Laws of Power 】 Greene 嘅書,我淨係睇過佢寫嘅 Mastery。如果無記錯,當時應該係睇完 Malcolm Galdwell 嘅 Outliers 之後,順手睇埋。我對 Greene 嘅評價係:「一個好識得將唔同嘅故事炒埋一碟上枱嘅作者。」
【#10 | David Benatar, 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 】 呢個提名好特別;雖然我只係好簡略咁睇過些少背景資料,但直覺已經話我知,呢本書個種離經叛道嘅程度,係 handle with care 嘅級數。
【#11 | Niall Ferguson, The Square and the Tower: Networks and Power from the Freemasons to Facebook】 呢本書其實都係我自己嘅書單上面好耐;我想睇呢本書係因為佢嘅主題係 Network (The Square) vs Hierarchy (The Tower) 。但令我有少少猶豫嘅係呢本書有少少標題黨;我都幾肯定,有人以為本書係講 Freemasons 同 Facebook 嘅秘聞就衝咗去買。
【#12 | Matthew Walker, 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 】 提名呢本書嘅朋友,問我有冇話一定要咩範圍。其實我近年嘅興趣都好雜;好似之前 James Nestor 嘅 Breath ,我唔單止有睇,做埋實驗㗎。
【#13 | Jane Mayers, The Dark Side: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the War on Terror Turned Into a War on American Ideals】
【#14 | Jane Mayers, Dark Money: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Billionaires Behind the Rise of the Radical Right 】 呢兩本書,The Dark Side 係講 911 後嘅美國,Dark Money 係講 Obama 年代共和黨嘅分裂同變異。一睇就知,作者好唔鍾意共和黨;但我又睇吓,究竟呢個本書可以有幾咁深入,有幾多大家未聽過嘅秘聞。
【#15 | Kate Fox,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r 】 似乎係本輕鬆小品;既然呢期咁多香港朋友都諗住去英國,又或者已經身在英倫,寫呢本書嘅推介,應該有市場啩。
【#16 |Kevin Kelly, What Technology Wants 】Kevin Kelly 我嘅形容係「奇男子」「先知」;先知,其實都係早過你知,但佢就早過我哋知一啲好重要嘅嘢。例如早在 2008 年佢就提出,話有 1000 個真正 fans 就可以做一個專業嘅 creator;呢個講法,比起依家大行其道嘅 passion economy,早咗十年。但我認為 Kevin Kelly 嘅真正代表作,係呢本 What Technology Wants。Kevin Kelly 對科技嘅發展,好樂觀;就算終有一日,機器嘅智能,將會做到甚至超越人類,但咁又點?汽車快過人類,咁你係咪打跛雙腳吖?工具嘅存在,被動咁睇係解決問題,但主動咁睇係去增加我哋嘅可能性。Kevin Kelly 用嘅例子係:如果莫扎特出生早一百年,當時冇鋼琴,咁佢仲係唔係咁偉大?雖然呢本書係十年前嘅作品,但先知嘅預言,就梗係要攤一陣先至可以公道咁評論,係咪?
【#17 |Garry Kasparov, Deep Thinking: Where Machine Intelligence Ends and Human Creativity Begins 】今季壓軸係 Kasparov 講返佢象棋事業高山低谷嘅自傳。雖然呢本書唔少篇幅講佢對 Deep Blue 嘅對弈。但就算你唔識,又或者唔鍾意捉棋,都不得不配佩 Kasparov 嘅 insight:「既然人類遲早都會輸比電腦;我寧願做歷史上第一個輸畀電腦嘅世界冠軍。」當然,輸咗棋之後,佢一定好多反省,但佢嘅結論係唔應該抗拒電腦,反而係要諗點樣用電腦令人腦嘅功能更強大。Kasparov 都有講到 Singularity,但佢比 Kevin Kelly 更樂觀;唔好忘意,Kasparov 曾經當住全世界面,畀電腦活生生咁蹂躪,連佢都話人工智能是個好東西,或者我哋都應該趁早了解其實呢個係一個咩心態。
香港鋼琴級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和吉他的淵源》之五
至此,才恍然大悟:那一把「台中馬丁」,和接下來的 FG-140 為甚麼會不見了:原來是 FG-140 的出現,造成了「台中馬丁」的失蹤;而,Adamas 的出現,則是 FG-140 不見了的原因。
至於,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的發生。。。。。。我就不想講了。但是,我知道吉他主人必須為所有這一切的後果負責。
話說到,畢業以後,除了考醫師執照以外,就是真的面對錄音室裡面的錄音了。
在1979年底,坂部在大阪幫我在找來的樂手和錄音室,錄音師等,都是很棒的專業好手;經過選擇,我還是必須自己完成一些歌。而且,還有幾首歌曲,我必須自己編曲,錄音完成的:包括,後來完成的「之乎者也」,「鄉愁四韻」,還有會重唱的「光陰的故事」等歌。看來有的歌勢必得要自己來彈吉他,而且,有的歌根本沒辦法找別的吉他手來彈。
比如說那一首 譜曲余光中先生詩的「鄉愁四韻」。這首歌「鄉愁四韻」的旋律誕生的很早,在 1975 年大三時 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出版的「中國現代民歌集」經過楊弦先生譜曲錄音發表之後,我也根據唱片後面的這首歌的歌詞,試譜了一首自己的版本。
這首詩因為它的節奏非常好,格式非常整齊典雅,很適合用吉他來伴奏成一首當時七零年代正開始展現雛形的 現代民歌。楊弦的版本 可能因為跟詩集「白玉苦瓜」的淵源連結的比較緊密,詩意歌聲蕩氣迴腸,鄉思家愁四溢環繞。
我想做的是另外一種東西:那幾年我很入迷於前衛搖滾,一些樂隊,“Yes”,“Emerson, Lake and Palmer” , “Pink Floyd” , “ Jethro Tull” 的音樂我聽得非常多 (對了,奇怪,怎麼好像都是英國的樂隊?)。
其中尤其以 前兩者 我最入迷。
ELP 有一張唱片,將 穆索斯基 的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全篇用電子合成器樂團的方式改編成了搖滾樂,其中有一首歌是用唱的(是的,他們音樂以演奏為主),由貝斯手兼主唱 Greg Lake 作唱的 ”The Sage” 是我在大學前期幾年非常愛好的一首歌。 這首歌應該是前所未有的用鋼弦的木吉他獨奏伴唱,而且被彈出來的樂句,全是古典吉他的模式。
我為這樣的模式感覺非常的著迷。
那「鄉愁四韻」這首歌,是不是能夠用這樣的吉他的演奏方式,來彈奏一段很長的間奏呢?
另外,因為「鄉愁」這樣的一種時代的大主題,在 1950 年,二戰以後出生的我們這一代,已經比較遙遠了,用吉他來彈奏一段相對遙遠,但是其實從小就接觸在環境裡的一種濃厚情緒情感,應該是可行的。
為了這樣的一種音樂的表達,我花了大約整個的一學期,數個月的時間,在那一把「台中馬丁」上面不斷地摸索 吉他可能的指法來仿效 中式樂器應該有的彈奏方式。好了,這首歌和它的間奏,我應該彈了有五百多次有了。都很熟了。
但是,錄音用的樂器呢?我需要一把木吉他。一把好的木吉他,而且不能是仿製品,比如那把「台中馬丁」。是時候買一把正經的原廠馬丁(MARTIN,是的,這樣拼音)了。
很奇怪的,有一些朋友,日後大家詢問起來,第一把買的馬丁,都是買 D-45。
D-45 是馬丁的最高級數的琴。
價錢當然很貴。但是你如果覺得自己是真的音樂的愛好者,你就會把它買下來。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說過了,在它的琴頭的正中央,方方正正大大的用珍珠母貝鑲得很漂亮的「MARTIN」 那六個大字母。
誰都看得到。
這樣的心態,其實不難理解。一個試圖要在音樂界闖出一個名堂的年輕小傢伙,必須讓人家要真真實實的看得起他的第一步,應該就是要買一把馬丁吉他。
而且要 D-45。
你看那支琴的琴身,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條邊,包括正當中圓形的 大音孔,都整整齊齊,閃閃亮亮的,潔潔淨淨而且 溫柔七彩的 用那可貴的珍珠母貝的飾條 鑲得像一件珍貴閃耀的古董樂器;擁有它。
並且,年輕的彈奏這樂器的主人啊,以後不變成塞哥維亞 或是鮑布狄倫,都不可能。現在還記得起當初想要擁有這把 真實的馬丁吉他的,那股狂熱。
這裡要提到,在我三十歲之前,有任何在樂器方面的需求,我就會去找我的老友,位於西門町中華路一段 七十八號的「新麗聲樂器行」的老闆 阿忠,楊上忠。阿忠和我都是從小就在西門町長大的小朋友。從我們開封街的家走到他們家的樂器行,不超過兩百公尺,一路上都是福星國小的校區。
阿忠和我並不同年紀,他大我六歲,在對面的福星國小,他和一樣是大我六歲的哥哥是同班。我從最早組 洛克斯合唱團用的那些樂器, YC-45, Leslie 900 型的鍵盤樂器和喇叭;還有那一把 Adamas 的吉他;還有後來為「劉文正時間」當音樂總監要用而購買的 Roland 電子合成器;還有後來在中華體育館開演唱會用的鋼琴 YAMAHA CP-80;一直到後來,連 爸爸想要買一套爵士鼓到高雄家裡「健身」,都是找阿忠老友為我解決這些其實一般來說不易解決的需求。
阿忠,就幫我從香港的通利琴行,訂了一把 D-45。
_____
#You編
圖片的這把琴就是 D-45,圖中的背影是當年在紐約林肯中心一起演出的 Fabio。愛琴故事來到了第五篇,未完待續!還有更多琴中故事會在百年百琴特展裡展出......
#愛琴故事
#百年百琴吉他特展 #免費開放入場@華山中四A館
#因為愛琴演唱會@華山Legacy #購票請洽:
http://bit.ly/guitarmaniac2020
香港鋼琴級數 在 Mini Mir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學琴陰暗面】今次是負面碎碎唸~ 間中有網上朋友問及成人學琴的問題,我都很樂意盡綿力給建議。(如圖) 其實另有些事,我一直覺得也需要考慮,卻不敢提及…… 我已沒有在教,但身邊還是有很多在這行業各個岡位工作的朋友;遠離了教琴的工作後,也整理到一些新看法。
總覺得,學琴來說,很多人有種先天障礙叫「香港人精神」,通常會中下列幾點:
1. 希望所花的錢和時間,可以物「超」所值。
2. 想有琴手的「形象」多於「內涵」。
3. 嚮往速成,暗地相信揠苗助長是好事。
4. 總是欠動力,或「沒時間」練琴。
5. 羞於彈奏給別人聽。
6. 對別人的演出則有很多意見,多「彈」少讚。
7. 只熱衷學熱門鋼琴曲,難以發掘自己所愛。
8. 集中看技術。
9. 覺得考級才能証明自己的能力。
10. 要用級數向別人証明自己的能力。
11. 學了也沒有心靈層面的滿足感。
12. 沒想過也要學鑑賞歌曲。
--所以很多人學不好。
可能有人會說:吓?有乜問題呀?
你唔係咁嘅咩?你又有幾清高呀?
Well 其實我也有病徵(哈哈哈)。有時也會遇到經驗導師是中晒所有points,但他不覺有何問題,甚至乎有種:人人都係咁㗎啦,我不過係普通人…… 之心態。
過往我都寫些正能量的教琴分享,但有時又覺得大家一起側側膊漠視這些問題也不是辦法,總有要有人宣諸於口。
畢竟成人不同兒童,已沒有追證書的必要,所以可以多想想自己想要V. S.需要甚麼呢。
上述問題有些源自華人的典型性格,有很多關乎香港的急速節奏,只有少數人是天生免疫。中一、兩項都算,但當大部份人都中了多項的時候,就建構了現今有很多人學樂器、整個城市卻沒有音樂和藝術氣息的情況了。
避免有上述心態,會事半功倍的。若有人撫心自問真是沒有中任何一項的,我欣賞你啊!
P. S. 謝謝inbox出題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