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係香港2021秋季號 #現已出版
#中環街市PopUpStore率先上架
#歡迎大家過來先睹為快!
搶先試閱:012.beinghongkong.com
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
#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
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
#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
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
#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
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
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
其他精彩內容:
#REplant// 香港時菜Season Hong Kong
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
#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
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
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
#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
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歡迎訂閱 https://bit.ly/3Ew9eN1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香港街道 #BeingHongKong #HKStreetIssue #精彩內容sneakpeek
同時也有8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Topaau土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沙嗲牛肉麵、西多士、乾炒牛河、炸豬扒配雞翼⋯⋯這些「邪惡」又吸引的,全是茶餐廳常見美食。價錢親民、方便快捷,是香港飲食文化一部份。大部份港人心中都有一間心水茶餐廳。有間因食物高質不少人千里迢迢也要走入元朗一嚐美食,那就是:永順食店。 位於元朗一條街道,位置不顯眼,店前卻有長長車龍和人龍。最遠近馳...
香港街道文化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就係香港2021秋季號 #現正接受預訂
率先試閱:012.beinghongkong.com
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
#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
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
#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
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
#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
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
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
其他精彩內容:
#REplant// 香港時菜Season Hong Kong
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
#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
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
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
#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
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香港街道 #BeingHongKong #HKStreetIssue
香港街道文化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霓虹之城,光輝若此。
香港曾經是個霓虹之城,浸泡在萬紫千紅的霓虹光影裡。人人皆曉的招牌設計加上搶眼色調,霓虹燈絢麗百變,就如公共空間裡的藝術品,為城市帶來斑斕色彩,代表著城市的繁華和地道創意之餘,亦見證着香港街道文化的不斷變遷。在描繪香港的電影、攝影、藝術品和電玩中,霓虹燈從不缺席,可謂全球公認的香港視覺符號。英國攝影師Keith MacGregor曾說,霓虹燈的光芒為城市帶來安全感,亦賦予這個不眠都市生命力。但隨著燈箱和LED越趨普及,以及一家家老牌店舖退場,霓虹燈如今越見罕有。幸而近年不乏城中有心人,逐一撿拾城市瑰寶,記錄背後故事。
「M+進行: NEONSIGNS.HK探索霓虹」,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首個以本地霓虹招牌為題的網上展覽,透過多媒體互動,帶領觀者探索香港霓虹招牌的獨有城市景觀。這個網上博物館,展示了超過 4,000 張由公眾提交的香港霓虹招牌照片,以眾人之力拼湊出一幅香港霓虹地圖,為消失中的景物留下永久記錄。圖片同時輔以解說,觀者能從中了解店舖歷史之餘,亦可從日異月更的街景中一探社區舊貌,追溯城市經濟發展。在這虛擬展覽裡,訪客亦可以順著導賞團路線,「聲音漫步」霓虹之城,透過不同領域的創作人作品,多角度感受油尖旺。而展覽另一邊,還有王家衞御用攝影師夏永康的系列攝影《被遺下》,捕捉霓虹燈下眾生相,從普羅大眾居所、工作空間看窗外五光十色,以風格化方式展現這些最接近霓虹燈的人物內心。
「It's a neon world, it's a garish, exuberant, possibly empty world if you are not careful」杜可風如此形容香港霓虹。可能這是一個最安靜的復活節假期,未能外出旅行,在網上觀展,重溫香港霓虹之城的勝景,可在四日假期慢慢發掘。
圖片來源:「M+進行: NEONSIGNS.HK探索霓虹」網頁
#霓虹之城 #neonlight#西九文化區 #M+ #互動網上展覽
香港街道文化 在 Topaau土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沙嗲牛肉麵、西多士、乾炒牛河、炸豬扒配雞翼⋯⋯這些「邪惡」又吸引的,全是茶餐廳常見美食。價錢親民、方便快捷,是香港飲食文化一部份。大部份港人心中都有一間心水茶餐廳。有間因食物高質不少人千里迢迢也要走入元朗一嚐美食,那就是:永順食店。
位於元朗一條街道,位置不顯眼,店前卻有長長車龍和人龍。最遠近馳名的,要數沙嗲牛肉麵,湯底濃郁,花生味夠香。麵質亦同樣講究,只選用出前一丁和蟹王麵,後者尤其好吃,口感彈牙又掛湯,牛肉份量也不吝嗇,胃口大絕對能心滿意足,美味程度算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另一款招牌,炸豬扒三文治同樣出色,炸漿夠薄夠脆口,豬扒有肉汁不嚡口,預先有揼鬆,中間夾了塊芝士,夠邪惡,令三文治不會太乾,中和了口感。種種跡象,都能感受到老闆對食物的要求和功夫。食店賣的只是平價茶餐廳食物,但樣樣都力求做到最好,難怪店前總是車水馬龍了。
永順食店原先只是間默默無名的工友食堂,老闆為人低調不靠宣傳,卻憑著一番功夫和誠意打響名堂。在香港,用心的小店仍然不少,要在食物中找到心思,小店仍然是一件瑰寶。
永順食店
地址:元朗安寧路2號冠煌樓地下
電話:2474 7074
#沙嗲牛肉麵 #元朗美食 #西多士 #永順食店 #炸豬扒 #茶餐廳 #香港美食 #元朗
更多土炮好片:
柴灣40年古法叉燒 新桂香燒臘
https://youtu.be/zx_wqdZJEbQ
旺角中式老餅家 鎮店之寶雞仔餅
https://youtu.be/dIxQeKU_ROw
水滾茶靚 港式點心 歎一盅兩件
https://youtu.be/eK8bjW4RIvE
==============================
土炮好片,馬上訂閱YouTube: http://bit.ly/2H7BpYW
==============================
如有各區好人好事、小店情味故事、本地攝影作品、社區有趣大小事等等,歡迎Inbox土炮報料,有機會在專頁上刊登!
香港街道文化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還有人記得昔日的「喜帖街」嗎?利東街重建後, 變成了高尚商場住宅,精心佈置,光鮮華美,品牌連鎖店進駐,更新了灣仔核心地段的市容。但它又與附近街道的風景大相逕庭,太原街、春園街鬧市是人們樸實生活的場所,旁邊的掘頭巷汕頭街,小店林立,寧靜和諧。落成幾年的新「利東街」,在這一區找到它的位置了嗎?
灣仔「利東街」近年的轉變是好是壞?細閱明周2793期《利東街仕紳化十年記》了解更多。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香港街道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841年1月26日,英國皇家海軍於港島水坑口,即今日的上環登陸。香港開埠,自此揭開「由小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會」故事的序幕。香港開埠180周年,滄海桑田,地圖記錄着滄海如何被沙石填成平地,再建出高樓大廈。
「好像上癮般,環環相扣,其實我儲地圖就是喜歡觀察變化,每10年看地圖的建築物、填海、街道的轉變,看到百多年前香港的地圖,猶如去了歐洲,但為何香港現時不同了?」文化導賞員任正全語帶苦澀笑道。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28/T4OG2DP74FGAPCKXVJB5VT4LI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香港 #開埠 #鵝頸橋 #維港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