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劇透:
近年我鮮少會由開場那一刻已經尷尬得想離場,感謝《我的印度男友》補足了我這個體驗。
我的印度男友主要講述印度裔男主角(Krishna)一直討厭香港,長期處於失業,直至遇上女主角(Jasmine),開始找到人生目標,就是追求Jasmine,然後在千辛萬苦之下,二人經歷種種波折終修成正果。
首先,我本身挺喜歡印度電影,在電影之中見證到印度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是一件樂事,只不過這一部宣稱帶有香港本土風味的電影,結果卻強差人意。強差人意的地方是主要表現在:許多地方描述不夠細緻,導致劇情轉折時說服力不足,對觀眾來說就會覺得沒有邏輯。
舉例來說,就是Krishna第一次跟Jasmine見面時,對她是沒有什麼好感,甚至近乎討厭。忽然不知怎地,某一日看見她穿着印度服裝,就忽然狂熱地愛上了她,展開近乎痴漢式的追求
跟Jasmine的表白又是奇怪。其實不是來一段感動的音樂,然後說一些看似很感人的說話,整件事就會浪漫起來。
Krishna說第一眼看見Jasmine的時候已經愛上了她,這已經是謊言,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他正跟Jasmine朋友起衝突,按道理是沒有好感。這個推論是有理據的,證據是在之後日子,Jasmine跟一班人在公園練舞時,Krishna對她態度惡劣,且不應她要求收細喇叭音量反倒較大。甚至Jasmine上Krishna的家,他也沒有好臉面給她看。他應該是在第N天之後才喜歡她,而不是第一眼。
然後Krishna說很喜歡女主角的內在美,可是整套戲表現出來給觀眾,Krishna都是為Jasmine的美貌所傾倒,他們連朋友都不是,對話也少得可憐,電話號碼也在故事後期才有,二人沒有深刻的交流下,男主角連女主角也不太認識竟然會欣賞內在美?而且電影也對女主角內在美的欣賞沒有半點的刻劃,那麼哪來的喜歡內在美?
最後,近乎MK式的愛情觀也是令人尷尬。Krishna表白入面,最後說:「我最鍾意你,有邊個人夠我鍾意妳?可以為妳做任何嘢?」、「我知道妳都係唔鍾意我,我哋都係做返陌生人啦,我唔再騷擾你啦。」然後就在演傷心戲,女主角一出現就轉身離開,像極MK的戀愛。
Krishna對Jasmine的喜歡,一直表現在跟蹤、在側旁唱歌跳舞、瘋狂F F,說白一點就是類似痴漢幻想式的戀愛,就是你很想念一個人,然後幻想自己為對方付出了許多,但真實是對方感受不到一點你的愛,只感受到煩擾。
最要命的是,電影為了表演男主角真的很喜歡女主角,就把女主角塑造成一個無理無腦的港女。「如果你鍾意我,你就落車然後跑一個站嚟追我。」誰人會說出這樣的對白?如果想拒絕就直接拒絕,不用放出這樣無腦無理的要求吧?
在這一點來說,其實我認為是塑造人物上算是失敗,電影塑造Krishna的形象上,沒有表現出任何他的性格魅力,反覺他就是一個終日遊手好閒,撩事鬥非、無自信、也不敢找工作害怕失敗。幾經Jasmine的勸喻下,終於去試一份外賣工作,但稍有挫折就放棄,需要Jasmine的不斷在一旁的扶持,最中肯的評價就是他對自己的評價:「好廢」
人物角色塑造的失敗結合男主角痴漢式的追求,使男女主角最後一起顯得更加奇怪。作為一名男性,我也看不出男主角這種痴漢式追求哪裏討好。Jasmine喜歡Krishna的動機實在太缺乏,沒有任何的鋪排或者營造,某一天Jasmine對Krishna角說我鍾意你,突兀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所以當男女主角互相肯定大家的心意,在海邊互相擁吻時,沒有感到一絲的浪漫,反而覺得非常尷尬,不停問自己我到底在看三小。
結局又是一個敗筆,瞞騙男主角女主角死了,藉此想欺騙觀眾感情的套路有點陳腔濫調,而Jasmine母親對男主角態度的轉折又是很大突兀,她一直都是反對二人感情的最大阻力,因為她的價值觀就是覺得金錢比較重要,希望Jasmine能嫁一個有錢的Richard。但是她突然轉軚肯定男主角,是因為看了Jasmine一本日記,覺得Jasmine真的很愛男主角,變好了很多。最可笑的是那一大本日記只有兩頁有寫字,第一頁還是標題,而日記能改變母親放棄有錢生活的那一段文字,大意就是:男主角很聽我的,我愛他。
節奏奇怪,而且好些角色說錯對白的鏡頭也剪進電影之內,反倒女主角的演技是沒有問題。值得肯定是,電影當中會講及印度和香港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印度人在香港會遇到的種種歧視問題,讓香港人正視歧視問題也是不錯,但總的來說這部電影實在有點失望。
@west_wingm
#我的印度男友 #愛情 #電影 #文字 #香港 #西樓月如鈎 #故事 #散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獨家爆料 #愈記 #娛樂爆料 #XX事件 #大解構 #娛樂大混醬 #愈記超市 #全港最平最齊 #大埔 #黃大仙 #沙田 #青衣 00:00 開始 00:24 愈記超市大埔分店 00:38 愈記超市名稱由來 01:04 南亞裔街坊訪問 02:13 香港街坊訪問 03:08 凍肉部 03:48 各...
香港印度人有錢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Get out》 和 Liberal Racism——膚淺和深沉的種族主義 | 盧斯達 on Patreon】
亞特蘭大發生「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死了八個人。報道說,槍手是因為性上癮,最後發癲,要消滅「引誘自己的邪惡」。不管真相如何,由於涉及亞洲人,事情必須特別處理,升級為「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美國肯定有種族歧視的,亞裔起來大吐苦水很 legitimate,但事情涉及亞裔和黑人必定「分別對待」,視為種族歧視事件,本身亦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結構性螺旋一樣。種族主義,以及任何事情都要賦予種族矛盾色彩的現代大論述,其實都是同一種 generalization。
拜登就職典禮,找到黑人少女念了一首漂亮的詩,標榜著拜政權「反對種族主義」,不過事情之後的發展就十分種族主義。各地出版社都在翻譯那首詩,有一個羅馬尼亞翻譯家 Victor Obiols 卻向外界控訴,因為他不是黑人、不是年輕女性、又不是激進主義者,所以出版社雖然認同他的文字才能,但還是應承了之後反口,最終決定不讓他接這個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 Victor Obiols 作為男人、白人,慘被「逆向歧視」。
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發生之後,美國人說,歧視是結構性的,民選政府一代一代跟替,都無法改變,唯有靠「教育」,一聽這些,你就預示到教育會被整得如何體無完膚。隨著自由派佔領媒體、娛樂產業、政府高層、教育事業,世界有得變得更加共融嗎?有,至少在表面上,但如果你敢異議,你就會被 cancel 。特朗普就是如此。
然而一些黑人卻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一個更聰明更深密的種族主義思想體系,在反種族主義的旗號下,已經出現,被剝削者的上空出現了一種更深的控制體系。
2017 年黑人編導 Jordan Peele 的《Get Out》就展開了充滿火氣的辯證。在故事中,黑人男主角交了白人女朋友,周末邀請他去住,最後發現自己墮入一個大陰謀。白人一家在拍賣黑人身體,通過催眠和換腦手術,將白人的意識搬進黑人體內,進行奪舍,長生下去。黑人主角和女朋友的爸爸聊天,發現他們對黑人很包容。未來外父說,自己爸爸是個長跑好手,在 1936 年的柏林奧運會跟一個黑人運動員比賽,最後落敗,這證明「黑人比較差劣」的神話破產云云。
然而這個白人家庭及一眾「白人親友」強調自己接納黑人時,也不斷強調男主角的黑人身份。有人問黑人的床上功夫是否特別好、有人問作為黑人活於這個時代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有人問他玩哪一種運動 (好像黑人必須是運動好手)……最後你發現,未來外父的爸爸——那個白人跑手——其實沒死,只是換了一個黑人身體,每晚還在練跑,輸給黑人的執念還未消散,就乾脆換一個黑人身體。其中一個人甚至直白地說,「黑人是新時尚」,最後的逆轉更揭發白人女朋友是「黑男集郵者」,將一個一個黑人誘拐,然後奪去其身體。
奧巴馬當了總統,舉世歡騰一個進步紀元來臨,但 Jordan Peele 卻用細節抽打著這種膚淺印象。未來外父對他說,奧巴馬是他遇過最好的總統,如果有機會,會再投給他,然後一家人又好喜歡女兒的黑人男朋友,這有甚麼問題?問題是戲中的白人,對黑人男主角的接納是虛偽的,首先是滿足了自己作為「非種族主義白人」的自以為義的虛榮心,另外他們對男主角的接納,說穿了是迷戀,尤如戀童癖愛兒童,他們則是戀黑癖,一切黑人的都是好,不管是他們的文化乃至身體。黑人特質是白人想像出來的,例如性能力、運動體能、甚至——必須被白人承認和拯救的受害者,白人投射出自己決定的黑人之後,再去居高臨下地憐憫之、承認之,從中繼續維持著「主人」的權力順位。
他們與黑人男主角的對話細節,完全表現出這種順時代的共融接納,並沒有諸族相忘的效果,反而是不斷增強黑人的特殊之處,維持著黑與白的嚴格界限。在他們的歡迎和愛慕之中,黑人男主角反而更知道自己被孤立,不屬於那裡。他需要有兩副面孔,一副是自己的,一副則是用來面對和取悅白人接納者的。在討論《Get Out》的評論中有人用這樣一個新詞形容這種結構性虛偽:Liberal racism。戲中的白人不只包藏禍心,更是種族主義,只是另一品種的種族主義。
如果將這種概念大而化之,有沒有 liberal sexism?大財團支持「粉紅經濟」,支持同運;政學商媒要修改法例,讓不願變性但自我認同為女人的男人進入女更衣室,是促成不同人們之間和光同塵,還是突出了差異?
美國開局就已經有黑人人口,故此才要有「種族共融」,是為了作為整體的美帝國,否則國家就會分裂;「第三世界有錢就會走向民主自由」的民主化理論,是為了華爾街和工業家走向中國市場的意識形態造勢;「多元文化」興起是因為世界經濟要逐漸走向一體化,經濟同體化要吸納不同國家的人口,那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信仰,因此實行出來,敏感的人就不會歡慶,而是察覺到當中的驚慄。
處於生產和經濟上游的國家,要不斷吸納各國菁英和有生力量,就要做好論述準備,但作為主人的他們,肯定不會真心覺得自己跟有色人種一樣。就像拜登也會 Freudian slip,說現在美國快要被印度人佔領。你以為他是玩笑,他是真心感嘆的。因為現代社會的訊息、交通、經濟甚至政治都在走向理想中的一體化,交往越來越多,人口流動越來越快,菁英的文化工程師就會不斷研發各種共融理論,將各種人群收服到系統中,令他們在菁英的幻術中自我感覺良好,感覺良好就會消費和向心,而不是破壞和脫群。
因為資本和權力的領土越擴張,就越需要「世界意志的統一」。以前是黑人、女人、勞工,現在還加入精神病者、跨性別、病態肥胖、伊斯蘭、亞非拉的不同族群……他們管這些人是「弱勢」,需要他們幫助,在幫助過程中他們也很爽;而有些被定義為「弱勢」的也很開心,因為他們可以分到一些平權政策下的特權和方便。
我們處於一個過於漂亮的時代,檯面的人在檯面上不會再抱持「有好圍籬才有好鄰居」 (Strong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的古訓,這太保守太不進步了,他們將圍籬搬到更深沉的結構之中,但在表面上卻宣稱他們已取消圍籬,建成了人類未曾達到的共融。(拜登最近要求墨西哥移民不要再湧入美國) 他們比納粹那些極端卻膚淺的剝削,聰明太多了。
關於香港在本地和國外應該如何表現自己的路徑,也一樣如此。黑人在種族剝削的社會裡,自然練就「以白人的定義」過活,香港人在外國人眼前,自然也是扮演既定形象。有時你看見他們那麼同情你,你也不好意思表達得太過兇猛,唯有馴服自己,做一個去性化的小朋友,否則大家就對不上戲。人生,就像人際交往,不也是裝個樣子嗎?所以上一代上了神檯的民主派,也總是告戒大家不要使用暴力,因為這樣國際就不再覺得我們馴良和值得救助了。然而 BLM 呢? BLM 使用暴力,我不看得那麼絕對。就算他們溫柔恭儉讓,溫柔恭儉讓給誰看?我們活著,總是想著滿足那雙凝視自己的眼睛,最後我們在別人的眼睛中失去自己。在同情者的同情中,你會發現自己是 Inferior.
在中國眼中,在西方眼中,香港人各自都有兩種模樣。為了「升 level 」,香港人一般有兩種精神變態的路徑。一種是投靠作為強國的中國,藉此消解 Inferior 的感覺;一種是希望成為白人。怎樣在意識上成為白人呢?就是擁得「同情別人」的位置。所以我們一向喜歡慈善,樂善好施,而且把白人世界的那一套搬來香港,別人同情黑人搞文革,他們也要同情,這才有「反送中為何不和應 BLM」的離奇質問,所以才有多年來很多人錯誤將中國新移民和政商菁英一併視為另一種 Inferior 再同情一番的做法,他們以為自己是西方,是美國。
據說尼采是這樣看憐憫這種美德的:
//我們最深切的、最個人的苦痛都是旁人無法理解和触及的,我們將它隱藏起來,甚至對那些最親近者,那些與我們同一個鍋裡吃飯的人。然而,無論何時,一旦別人發現我們在受苦,他們都只會輕浮地理解;同情的本質就是褫奪那些最真實地屬於我們個人的痛苦。由此,我們的「施主們」比我們的敵人更加貶損我們的價值和意志。絕大多數對於不幸者的施捨都含有冒犯他人的輕率,施捨者飾演命運的角色,卻又完全無知於你我不幸的根源與脈絡!
由這不幸導致你我靈魂新的統轄與平衡、舊傷的治愈、往事的安頓——所有與此不幸交織著的一切在親愛的同情者看來都無關緊要,他只想施予援手,卻根本想不到不幸對個人是必需的;想不到恐懼、匱乏、貧困、黑夜、冒險、承受風險和過失對於你我是必需品,正如它們的反面;真的,恕我說得神秘一些——惟有身臨其境地穿過整個地獄才能抵達個人的天堂。不,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同情的宗教” 命令他們施予援手,而他們相信伸出援手最快者便是最好的!//
所以當你說你是某一種弱勢,我不會有反應,我對自己的弱勢之處,也不反應。我不同情你,也不同情自己。因為我不想居高臨下去看你,我也不會看不起自己。你跟我不一樣,是應當的。在同情之中,人與人建築起頗為虛偽的連結,在催產素的作用下,我們有一刻覺得大家都是一樣,弱勢者不再弱勢。
但那只是幻象。弱勢者在別人的同情中,不用真實掙脫自己的弱勢,而是反而依靠著自己的剝削者渡日。這剝削的套路,比起明刀明槍打壓你,要深得多。
同情不會令人變強,憐憫他人不會令你自己變成貴族。自憐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站起來。這正是金字塔本身的設計。系統當然是不會想任何人破牆而出,不想任何人能夠 Being for itself。
最近在三藩市有個講廣東話的阿婆據報被白人男子欺壓。「系統性歧視」說是系統性,是不容易解決的,於是阿婆就用棍自己解決,打到對方流血送院。這……直接多了。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香港印度人有錢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Get out》 和 Liberal Racism——膚淺和深沉的種族主義 | 盧斯達 on Patreon】
亞特蘭大發生「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死了八個人。報道說,槍手是因為性上癮,最後發癲,要消滅「引誘自己的邪惡」。不管真相如何,由於涉及亞洲人,事情必須特別處理,升級為「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美國肯定有種族歧視的,亞裔起來大吐苦水很 legitimate,但事情涉及亞裔和黑人必定「分別對待」,視為種族歧視事件,本身亦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結構性螺旋一樣。種族主義,以及任何事情都要賦予種族矛盾色彩的現代大論述,其實都是同一種 generalization。
拜登就職典禮,找到黑人少女念了一首漂亮的詩,標榜著拜政權「反對種族主義」,不過事情之後的發展就十分種族主義。各地出版社都在翻譯那首詩,有一個羅馬尼亞翻譯家 Victor Obiols 卻向外界控訴,因為他不是黑人、不是年輕女性、又不是激進主義者,所以出版社雖然認同他的文字才能,但還是應承了之後反口,最終決定不讓他接這個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 Victor Obiols 作為男人、白人,慘被「逆向歧視」。
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發生之後,美國人說,歧視是結構性的,民選政府一代一代跟替,都無法改變,唯有靠「教育」,一聽這些,你就預示到教育會被整得如何體無完膚。隨著自由派佔領媒體、娛樂產業、政府高層、教育事業,世界有得變得更加共融嗎?有,至少在表面上,但如果你敢異議,你就會被 cancel 。特朗普就是如此。
然而一些黑人卻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一個更聰明更深密的種族主義思想體系,在反種族主義的旗號下,已經出現,被剝削者的上空出現了一種更深的控制體系。
2017 年黑人編導 Jordan Peele 的《Get Out》就展開了充滿火氣的辯證。在故事中,黑人男主角交了白人女朋友,周末邀請他去住,最後發現自己墮入一個大陰謀。白人一家在拍賣黑人身體,通過催眠和換腦手術,將白人的意識搬進黑人體內,進行奪舍,長生下去。黑人主角和女朋友的爸爸聊天,發現他們對黑人很包容。未來外父說,自己爸爸是個長跑好手,在 1936 年的柏林奧運會跟一個黑人運動員比賽,最後落敗,這證明「黑人比較差劣」的神話破產云云。
然而這個白人家庭及一眾「白人親友」強調自己接納黑人時,也不斷強調男主角的黑人身份。有人問黑人的床上功夫是否特別好、有人問作為黑人活於這個時代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有人問他玩哪一種運動 (好像黑人必須是運動好手)……最後你發現,未來外父的爸爸——那個白人跑手——其實沒死,只是換了一個黑人身體,每晚還在練跑,輸給黑人的執念還未消散,就乾脆換一個黑人身體。其中一個人甚至直白地說,「黑人是新時尚」,最後的逆轉更揭發白人女朋友是「黑男集郵者」,將一個一個黑人誘拐,然後奪去其身體。
奧巴馬當了總統,舉世歡騰一個進步紀元來臨,但 Jordan Peele 卻用細節抽打著這種膚淺印象。未來外父對他說,奧巴馬是他遇過最好的總統,如果有機會,會再投給他,然後一家人又好喜歡女兒的黑人男朋友,這有甚麼問題?問題是戲中的白人,對黑人男主角的接納是虛偽的,首先是滿足了自己作為「非種族主義白人」的自以為義的虛榮心,另外他們對男主角的接納,說穿了是迷戀,尤如戀童癖愛兒童,他們則是戀黑癖,一切黑人的都是好,不管是他們的文化乃至身體。黑人特質是白人想像出來的,例如性能力、運動體能、甚至——必須被白人承認和拯救的受害者,白人投射出自己決定的黑人之後,再去居高臨下地憐憫之、承認之,從中繼續維持著「主人」的權力順位。
他們與黑人男主角的對話細節,完全表現出這種順時代的共融接納,並沒有諸族相忘的效果,反而是不斷增強黑人的特殊之處,維持著黑與白的嚴格界限。在他們的歡迎和愛慕之中,黑人男主角反而更知道自己被孤立,不屬於那裡。他需要有兩副面孔,一副是自己的,一副則是用來面對和取悅白人接納者的。在討論《Get Out》的評論中有人用這樣一個新詞形容這種結構性虛偽:Liberal racism。戲中的白人不只包藏禍心,更是種族主義,只是另一品種的種族主義。
如果將這種概念大而化之,有沒有 liberal sexism?大財團支持「粉紅經濟」,支持同運;政學商媒要修改法例,讓不願變性但自我認同為女人的男人進入女更衣室,是促成不同人們之間和光同塵,還是突出了差異?
美國開局就已經有黑人人口,故此才要有「種族共融」,是為了作為整體的美帝國,否則國家就會分裂;「第三世界有錢就會走向民主自由」的民主化理論,是為了華爾街和工業家走向中國市場的意識形態造勢;「多元文化」興起是因為世界經濟要逐漸走向一體化,經濟同體化要吸納不同國家的人口,那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信仰,因此實行出來,敏感的人就不會歡慶,而是察覺到當中的驚慄。
處於生產和經濟上游的國家,要不斷吸納各國菁英和有生力量,就要做好論述準備,但作為主人的他們,肯定不會真心覺得自己跟有色人種一樣。就像拜登也會 Freudian slip,說現在美國快要被印度人佔領。你以為他是玩笑,他是真心感嘆的。因為現代社會的訊息、交通、經濟甚至政治都在走向理想中的一體化,交往越來越多,人口流動越來越快,菁英的文化工程師就會不斷研發各種共融理論,將各種人群收服到系統中,令他們在菁英的幻術中自我感覺良好,感覺良好就會消費和向心,而不是破壞和脫群。
因為資本和權力的領土越擴張,就越需要「世界意志的統一」。以前是黑人、女人、勞工,現在還加入精神病者、跨性別、病態肥胖、伊斯蘭、亞非拉的不同族群……他們管這些人是「弱勢」,需要他們幫助,在幫助過程中他們也很爽;而有些被定義為「弱勢」的也很開心,因為他們可以分到一些平權政策下的特權和方便。
我們處於一個過於漂亮的時代,檯面的人在檯面上不會再抱持「有好圍籬才有好鄰居」 (Strong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的古訓,這太保守太不進步了,他們將圍籬搬到更深沉的結構之中,但在表面上卻宣稱他們已取消圍籬,建成了人類未曾達到的共融。(拜登最近要求墨西哥移民不要再湧入美國) 他們比納粹那些極端卻膚淺的剝削,聰明太多了。
關於香港在本地和國外應該如何表現自己的路徑,也一樣如此。黑人在種族剝削的社會裡,自然練就「以白人的定義」過活,香港人在外國人眼前,自然也是扮演既定形象。有時你看見他們那麼同情你,你也不好意思表達得太過兇猛,唯有馴服自己,做一個去性化的小朋友,否則大家就對不上戲。人生,就像人際交往,不也是裝個樣子嗎?所以上一代上了神檯的民主派,也總是告戒大家不要使用暴力,因為這樣國際就不再覺得我們馴良和值得救助了。然而 BLM 呢? BLM 使用暴力,我不看得那麼絕對。就算他們溫柔恭儉讓,溫柔恭儉讓給誰看?我們活著,總是想著滿足那雙凝視自己的眼睛,最後我們在別人的眼睛中失去自己。在同情者的同情中,你會發現自己是 Inferior.
在中國眼中,在西方眼中,香港人各自都有兩種模樣。為了「升 level 」,香港人一般有兩種精神變態的路徑。一種是投靠作為強國的中國,藉此消解 Inferior 的感覺;一種是希望成為白人。怎樣在意識上成為白人呢?就是擁得「同情別人」的位置。所以我們一向喜歡慈善,樂善好施,而且把白人世界的那一套搬來香港,別人同情黑人搞文革,他們也要同情,這才有「反送中為何不和應 BLM」的離奇質問,所以才有多年來很多人錯誤將中國新移民和政商菁英一併視為另一種 Inferior 再同情一番的做法,他們以為自己是西方,是美國。
據說尼采是這樣看憐憫這種美德的:
//我們最深切的、最個人的苦痛都是旁人無法理解和触及的,我們將它隱藏起來,甚至對那些最親近者,那些與我們同一個鍋裡吃飯的人。然而,無論何時,一旦別人發現我們在受苦,他們都只會輕浮地理解;同情的本質就是褫奪那些最真實地屬於我們個人的痛苦。由此,我們的「施主們」比我們的敵人更加貶損我們的價值和意志。絕大多數對於不幸者的施捨都含有冒犯他人的輕率,施捨者飾演命運的角色,卻又完全無知於你我不幸的根源與脈絡!
由這不幸導致你我靈魂新的統轄與平衡、舊傷的治愈、往事的安頓——所有與此不幸交織著的一切在親愛的同情者看來都無關緊要,他只想施予援手,卻根本想不到不幸對個人是必需的;想不到恐懼、匱乏、貧困、黑夜、冒險、承受風險和過失對於你我是必需品,正如它們的反面;真的,恕我說得神秘一些——惟有身臨其境地穿過整個地獄才能抵達個人的天堂。不,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同情的宗教” 命令他們施予援手,而他們相信伸出援手最快者便是最好的!//
所以當你說你是某一種弱勢,我不會有反應,我對自己的弱勢之處,也不反應。我不同情你,也不同情自己。因為我不想居高臨下去看你,我也不會看不起自己。你跟我不一樣,是應當的。在同情之中,人與人建築起頗為虛偽的連結,在催產素的作用下,我們有一刻覺得大家都是一樣,弱勢者不再弱勢。
但那只是幻象。弱勢者在別人的同情中,不用真實掙脫自己的弱勢,而是反而依靠著自己的剝削者渡日。這剝削的套路,比起明刀明槍打壓你,要深得多。
同情不會令人變強,憐憫他人不會令你自己變成貴族。自憐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站起來。這正是金字塔本身的設計。系統當然是不會想任何人破牆而出,不想任何人能夠 Being for itself。
最近在三藩市有個講廣東話的阿婆據報被白人男子欺壓。「系統性歧視」說是系統性,是不容易解決的,於是阿婆就用棍自己解決,打到對方流血送院。這……直接多了。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香港印度人有錢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獨家爆料 #愈記 #娛樂爆料 #XX事件 #大解構 #娛樂大混醬 #愈記超市 #全港最平最齊 #大埔 #黃大仙 #沙田 #青衣
00:00 開始
00:24 愈記超市大埔分店
00:38 愈記超市名稱由來
01:04 南亞裔街坊訪問
02:13 香港街坊訪問
03:08 凍肉部
03:48 各類醬料選擇
04:04 娛樂八卦
04:40 大孖| 羊牛鴨醬
04:55 日丁九州拉麵
05:21 大孖| 羊牛鴨醬
05:41 大孖記沙嗲醬
06:15 霸王花河源米粉
06:54 蓬盛橄欖菜
08:15 文記麻辣混醬
09:50 自家品牌川野家博多烏冬
10:26 義記香辣油咖哩
11:35 文記秘製魷魚醬
13:20 文記秘製鹹魚醬
14:10 聯泰義記蠔油
14:23 大孖秘撈魚蛋醬
15:22 自家品牌的拉麵烏冬米粉米線
16:09 愈記超市送出禮品
【獨家爆料】安彬事件大解構│娛樂混醬│愈記超市│全港最平最齊│
大家喜歡看我的娛樂爆料,我當然不會令大家失望啦
這條影片我將會跟大家分享一下在2019年發生 一單轟動魚圈的新聞
當中一些不為人所知的秘聞, 大家一邊剝花生我就一面介紹
一間好便宜的生活百貨超市 “愈記超市”,
它在大埔、 黃大仙 、沙田和青衣都有分店
我會將它的分店地址放在留言置頂, 好讓大家比較那一間方便,
在你家或公司附近, 愈記的老闆娘是姓俞的,
老闆送了一個心給太太,並且希望她記住自己,
所以就叫做愈記超市,估不到這個愈記超市的名字
蘊含着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抵買和多選擇就是這間“愈記超市”的特色,
就連非常懂知慳識儉的南亞裔人士,都懂來這裏購物,
你們便知道有幾便宜了,不信你看看街坊的意見 。
你來自哪裏?印度,你怎樣發現這個店舖?
這間店很好,全部都好平,有幾平?
是否比起其他店都平?全部都平過其他店
有其他什麼可以介紹我們香港的觀眾嗎?
告訴我吧,還有什麼?這個這個這個我都很喜歡
做甜品用嗎?對啊,這個經常煮的,印度人經常煮這些
21 他住在香港5年我住了8年,很高興認識你們
多謝你們推薦食品給我們香港觀眾,
祝你新春快樂,恭喜發財,謝謝你(印度文)
是的我懂印度文的,你喜歡在這裏購物?
這裏在大埔街市附近已經很旺區,亦有很多商店商舖
但是這一間愈記超市開了之後,我見到什麼也有得賣
有傳統雜貨店和街市雜貨店,還有小型超市地道雜貨店那種吸引點
不用經常去大型超市,好值得幫襯,還有這裏實在太抵買,超平
而且種類繁多,你不喜歡出鏡那我就不拍攝你的臉
平過別處一大截,雖然舖位細細,
由基本柴米油鹽到少量中日韓泰國人氣食品、少量廚房用品都有,
大部分價錢和質素比大型超市、網上商店更加便宜又多選擇
尤其大埔這一間分店更設有凍肉區及以「大醬園」著稱。
靚太,為什麼你說這裏很平呢?平呀,因為我經常有購買這些煮醉鴨舌醉雞翼
這個牌子是最頂級的,很多大師級都用,16元外面一般平均價錢都要18甚至20
這個並非四周可以買到,大的雜貨鋪才找到,用來煮什麼
鴨舌醉鴨舌,醉雞,正嘢,我要這個
他們更加有齊全港膾炙人口的本地生產老子號醬料,
例如余均益、綿香、悅和、勝利大澳蝦醬、大孖醬園、
40 文記、義記、泰興、順發孖記等等,
當食材遇上醬料, 就好像一場美麗的邂逅 ,所產生的變化 ,簡直令人回味無窮 。
就好像我今日要跟大家分享的魚圈八卦新聞 ,當中有些不為人知的人和事,
令人聽落去津津樂道, 讓我一邊介紹醬料, 一邊跟你道出娛樂大混醬。
這件事我給一個化名男主角叫
........按入去睇片
平時在書房剪片太耐,突然之間在家想食小吃
就可以放入氣炸鍋串起些牛肉粒,出來就用這個大孖 沙嗲醬
自製串燒,無添加防腐劑、味精,用來撈麵好好食,食得安心
大孖記羊牛鴨醬, 以後炆嘢唔使咁大陣仗
兩羹醃肉隔離都聞到飯香, 請埋街坊返屋企共享
大孖沙嗲醬, 輕而易舉燒肉腸
沙嗲味濃郁齊齊拍掌 , 唔使搭飛機都好似去咗南洋
為何説彬彬其實對樹熊騎牛搵馬呢 ,
樹熊除了孝順之外 ,還好知慳識儉 ,在他拍‘吹脹雲霄’時
當時........按入去睇片
這一隻蓬盛的香港橄欖菜又幫到你幫到你,超級易煮,
霸王花河源米粉, 易熟好味介紹埋阿嬸
半夜肚餓唔使諗, 自己煮唔使麻煩你賓賓
彬彬跟樹熊拍拖時, 騎牛搵馬, 幾乎有錢仔都不會放過
有一次彬彬跟一位朋友去到一班有錢人的私人派對
那班人個個都揸林寶堅尼 ,派對完了離開的時候
彬彬問都冇問 ,就坐上了其中一人的林寶堅尼入面
車主就覺得好莫名其妙 ,完全不認識她 ,
彬彬竟然未問過車主同意就跳了入別人的車,
車主禮貌地說:不順路,
彬彬好老尷的下車,之後這位車主就跟朋友講,
車主的朋友圈就這樣唱彬彬, 傳到來我這裹
他們成班人都覺得彬彬份人真很混帳 ,那麼厚面皮,不止這樣 ...
混醬都要找隻優質的醬料,介紹返, 我就用這一個文記麻辣混醬,
它是頂級醃料,用來製作雞煲、打邊爐湯底、
撈炒粉麵、蒸排骨、蒸魚、炆各種肉類、炒蜆蟹海鮮等,任君配搭。
雲吞麻辣醬撈烏冬, 簡便好味適合大懶蟲
食物配搭創意無窮 , 撈炒煮炸龍飛鳳
不知是否每個姐仔都是這樣, 她有另一位同事, 叫江門米線
剛剛........按入去睇片
覺得當晚布爹利其實當時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流曬口水
介紹返,提起車仔麵又真的會令人垂涎欲滴
義記香辣油咖哩, 水魷、豬皮、豬紅、韭菜、魚蛋,買回去飛水
兩湯羹加落去,撈起撈起,撈到風山水起,
一打開個蓋就聞到好香的咖哩味,多層次的香辣感一試難忘。
用途廣泛,適用於咖哩雞、牛腩、魚蛋,
中菜的咖喱魚頭煲及星洲炒米等等。
義記香辣油咖哩本身不太辣, 不像魚圈生存那麼啃
要被迫品嚐人生的甜酸苦辣,事件經過網民推敲大家的instagram,
........按入去睇片, 怕傷了爆汗的心
自從布爹利向大眾道歉之後,自己炒自己魷魚,
停止所有工作,介紹返, 文記秘製魷魚醬,
它得到「醬料百搭醬、海鮮醬」的美譽,
街坊介紹它可以炒脆肉瓜、炒粉麵、炒蜆蟹、蒸魚雲、
蒸排骨更加一流,文記秘製魷魚醬, 撈落魚蛋蘿蔔豬大腸
個個聞到香味爭住搶,百搭選擇佢至強
其實布爹利和彬彬 ,好難再在這個圈裏面鹹魚翻生
介紹返,鹹魚都可以好好味的, 就好像這個文記秘製鹹魚醬
烹調真正的「魚香」茄子,蒸豬肉、蒸魚、炒椰菜、
通菜都十分惹味,撈飯食最開胃!
文記秘製鹹魚醬,辟腥味道夠鹹香
文記歷史好悠長,老字號未聽過真係烏啄啄,
........按入去睇片
620大姐都話看看大眾對她有什反應先
介紹返,這裏有個大孖秘撈魚蛋醬,
醬味帶咖哩的香、指天椒的辣、蒜頭的惹味,
用途廣泛,撈魚蛋、燒賣、腸粉米粉河粉、撈麵撈飯、撈蔬菜
大孖秘撈魚蛋醬, 指天椒咖哩沙爹惹味共享
輕鬆煮美食廚房歌唱, 咁易整都唔識就撼頭埋牆
........按入去睇片 但她覺得自己還有機會 ,
介紹返 , 其實愈記有自家廠房,生產自家品牌的拉麵烏冬米粉
當中呢度有啲粉麵、烏冬更加平絕港九新界,
........按入去睇片
醬料的甜酸苦辣 ,我們任意可以品嚐 ,亦可隨便配搭
但做人就不可以隨便混醬 , 如果你一時自私貪戀短暫的甜蜜
換來的後果,可能是一世的苦楚
這條影片, 又可跟你們提供買平嘢,食平嘢的選擇
又可以八卦下魚樂無窮,引伸到待人處世
如果覺得我這條影片有趣的話
記得幫我用whatsapp facebook分享給朋友,
留個表情符號以示支持,這條影片十五分鐘之後 ,
就有有獎問答遊戲 , 愈記超市將會送出他們自家廠房的
米線烏冬拉麵米粉各一包,這裏十一種醬料,
隨機送出兩樽, 價值每位接近三百蚊,送出給10位幸運兒
希望大家記得踴躍參加 , 轉頭見 .
1 文記麻辣混醬 (即食撈辣麵醬)
文記醬料有四十多年歷史。全人手香港製造。
文記嘅醬料簡直係家傳滬曉,叻煮餸嘅人一定會聽過呢一個品牌
將芝麻、花生及小蝦米烘香,才磨碎與辣椒同炒,香味豐盈,自成一家。
此醬是頂級醃料,用來製作雞煲、打邊爐湯底、
撈炒粉麵、蒸排骨、蒸魚、炆各種肉類、炒蜆蟹海鮮等,任君配搭。
工作忙起上來偶爾都是煮個方便麵又一餐,現在學懂了撈烏冬,5分鐘搞掂,
可以取代方便麵了。有時間的話煎個豬扒、雞扒,或者好像我一樣煮個溫泉蛋,
仲好食過出面呀 ,但係成本慳好多,如果而家唔係咁方便出街食飯
最好就一次過買曬呢啲醬返屋企,一路食住烏冬,一邊同你哋八卦下娛樂混帳
撈烏冬醬汁:
醬油 2小匙
蠔油 1小匙
麻油 1.5小匙
白醋 1小匙
糖 1.5小匙
蒜蓉 少少
麻辣混醬
2 大孖沙嗲醬
3. 文記秘製魷魚醬
文記招牌秘製魷魚醬 (不含魷魚)
配水魷魚、豬皮、蘿蔔、魚蛋、牛柏葉、各類冰鮮海鮮等。用水滾熟食物再晾乾水分後,用魷魚醬撈一撈隨即可吃! 為何叫做魷魚醬?因為這醬料的最原始配搭就是水魷魚,後來也用來撈螺肉。之後又有了「醬料百搭醬、海鮮醬」的美名,因為不少街坊鄰里向我們分享了各式各樣的烹調妙法——炒脆肉瓜、炒粉麵、炒蜆蟹、蒸魚雲、蒸排骨——是可用來炆煮各項肉類的辣醬。小故事分享:這醬汁是文記醬料的靈魂!從前我們是做車仔麵小販檔的,很多客人都喜歡以這辣汁配搭各類粉麵米!現在不少麵店、小食店都掛名為「文記車仔麵」/「文記小食」,因為文記就是好味的招牌。文記老闆文健佳為人勇敢,當年為保家庭、飯碗,與同行的小販競爭,最終成功立足於觀塘,所以文記在當年是廣為人知的!
4. 義記香辣油咖哩
今晚9pm?直播 ,娛樂大混醬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香港印度人有錢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昨晚梁文道陶傑那件事,還是漏了很多東西未講得清楚。梁文道是有哲學根底,一向思維都相當準確。但這件事他未能從基本上原理去講,只是用一些比較學術上的講法。陶傑是讀文學的,所以他的論理其實可以不用看。我從來都不覺得他講小農DNA有何意義。他意圖反駁梁文道話以前有人講民族性,也有些書講民族性。但講那些東西是沒有意義的。第一,這是犯了訴諸權威的謬誤,而且還是過時的權威。這些種族主義或者民族主義的歧視,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覺得日本人是不用提防的,他們覺得打空戰也不用提防日本人,因為日本人全都近視,是不能瞄準到對方。結果開戰的時候,當然很「大鑊」。去到1980年代,仍有歧視認為海地人是三大愛滋病的可疑人之一。這是一種偏見。
首先,陶傑的小農DNA是含義不清,也沒有解釋能力的東西,但他卻把視作為很多問題的答案。像大陸有人撞車,或橋塌下來是因為小農DNA的問題。土豪也是小農DNA,這是甚麼問題的答案。這個答案是不含任何準確意義。
第二,當中的大錯是甚麼呢?他們一講民族性,那是決定了一個人某一種非主要的性格,而決定不到主要的性格。舉例,我附近住了一個印度人,那你只會想到他會不會燒很多香,拜神,是不是經常吃咖哩。這只會影響到一個的外圍的特性,但影響不到一個人的核心性格。一個人的核心是由先天和後天而成的,那是人性的大辯論,普遍認為先天的影響較大,後天是提供機會讓先天發展出來。先天已和民族完全無關,但後天最重要的父母養育是怎樣。如果自少經常暴力虐待,很難心理健康的。然後文化背景已經是外圍的影響了,因為它決定不了一個人的性格。如果請一個人,那是blue blood,那我會知道那是一個有錢有教養的人。一個屋村出身的人,也是一個好的形容,因為若他來是做一份高級的工,那你會想像到他是聰明和艱苦奮鬥的人。如果我告訴你,那是一個中國人,那你所知道的只是他應該會講中文,他應該會食咸魚臘腸,但你是不能知道他最重要的特質。如果一個人是港大一級榮譽畢業,你大約知道那個人是否聰明。但一個人好壞善良與否,是完全不能用民族性來解答。一用來解答,那你即是指整個民族都是壞人或蠢人。那是錯的,因為所有民族都有好人壞人,所有民族都有聰明和蠢人,所有民族都有勤力,有人懶散。用民族性這外圍因素去解答一個人的核心特質,那是種族主義。陶傑就是種族主義者,因為他那些說話,也得罪菲律賓幾次。奧巴馬話racism is in our DNA,正正就是陶傑這種人。因為我們如果不會思考,很易會墮入racism陷阱中,那是dna的一部分。他同樣是sexist,甚麼東西都想到性方面。
相關討論:
http://forum.memehk.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4297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