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駱以軍《明朝》#超級推薦 #2019最後一天來跟大家分享明朝
我們所處的世界,必然等同我們肉眼所見嗎?還是說,生命本身,就是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的各有見解?但即便千家百科 各有各的學科分派,最終仍難掩真相只有一個的事實存在?
本書故事是臺灣超會說故事的作家駱以軍,以中國歷史上,因瘋狂與怪異聞名的明朝,摻雜不知作者其人、傳說紛紜或民間流傳的戲劇小說與誌異資料等,佐附駱式文字招牌-從常人乍見平庸不過的生活日常,開枝想像散葉異度時空的文字炫彩,用宇宙維度的顛覆重構,及歷史轉科幻的馳騁想像,來對生命各項提出這樣的一個問號。
全書知識濃度甚高,包羅萬象的博雜浩瀚,給人一種目不暇給的感覺,甚至可視為知識長河流經的繪卷,不過提綱挈領,除卻「明朝」的走動翻飛,其實可以明湯顯祖膾炙人口的《牡丹亭》,及雨果獎長篇科幻小說獎得主劉慈欣的《三體》系列,作為理解重點。
一來,全書敘述展演的「視野」,或說人類生命歷史的存在流變,可能非是「過去-現在-未來」這樣平面直線的魚貫序列與因果推演,而是如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星際效應》(Interstellar)那樣,三維甚至多維宇宙次方的呈現,彼此影響,並且相互連動牽連。
且書中大篇幅探討慾望與遺憾,但這其實與佛洛伊德心理學想傳達的概念相類-慾望沉潛在意識的冰山下,遺憾留待在人的心中成為未爆彈,但基本都是在人肉眼未可得見的地方,而這一切幾乎都只能在夢中展現-
既似〈遊園驚夢〉夢境作為成全遺憾與滿足慾望的處所,也似莊周夢蝶,人並不知,究竟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滿是人與蝶、蝶與人及人蝶不分是耶非耶的錯亂。
所以書中才會說,「嚴格說,我們都是一堆墨」,誰也不知誰的真實日常,會否不過誰的小說繪卷,誰的筆下創作或實驗成果而已。是以,宇宙世界,彷彿俄羅斯娃娃的層層疊疊,觀看與被觀看間,並非是神與人,或外星與人類這樣簡單的區分可以了結。
於是,關於「存在」這件事的思考辯證(不管是不是人類),那樣浩瀚蔓延的無窮止盡,或許也只有無窮大的數學符號∞,或說神話創世,銜尾蛇(Ouroboros) 圓無止盡,生滅不息且無盡迴旋的象徵符號可以代表。
既論至此,更有一點有趣的觀察:或許可能是因為現世代,預期並寄予希冀盛世到來,卻不幸面對各項幻滅悲摧而導致厭世的遺憾,近幾年來,暢銷書榜上,屢屢得見人們對所謂歷史、神話與正統等顛覆再詮的貪饜。
不僅僅是在論述詳解上的呈現,那些佔盡人們休閒時光版面的小說戲劇等,歷史改編重詮或時光走廊的穿越變得非常常見,幾乎可說是到了滿地遍野的地步。
那麼,這個時候或許有人問,書中有書(自有或別有),且彼此世界交相跨越,這是否可成為小說的一種展演?其實,這樣的問法並不全然正確,事實上,書中有書的小說展演,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並儼然有百花齊放的態勢。
以前曾介紹過,早期書中書的寫作技巧,往常不過是作為一種追兇的線索、謎團破獲、特殊氛圍渲染營造,或作為劇情串接,用以與他人互動的媒介。所以書中書,不管是自有一書或別有他書,它本就有由此來古典新詮、後設改編甚而氛圍發想再現的作用與存在意義。
關於此點,只要想想古往今來多少人使用神話(希臘悲劇)、民間童話(格林童話)、經典名著(莎士比亞)於創作中或改編,就可豁然開朗了,如榮獲英國布克獎的加拿大國寶級女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近期挑戰莎士比亞的《暴風雨》的《血巫孽種》(Hag-Seed),即是一例。
後續才轉作推理懸疑相當盛行的結構佈局-以書中書虛實交相出界的迷離,亦即使書中人物與書中之書的內容主角遭遇漸趨一致,而讓讀者或主角在難辨虛實中深感駭異,乍見平行的兩線,實際是兩相隱射類同遭遇與身份混淆的雙面陷阱,成為彷彿惡夢輪迴人無以相避的呼應驚心。
而在世界暢銷小說的研究耙梳裡,我發現,世界暢銷小說的結構佈局與文本類型,確實存有共同的SOP與特色元素可循,這就像是神話學大師坎伯的英雄之旅,起承轉合的冒險行經,亦如人生所歷,自有其律可循,而一些乍見不可思議或無可想像的吉光片羽,其實也都存在意義。
但或許世界暢銷小說公式自有其SOP可循(寫什麼像什麼,文本分類原則即為其特性),人們並可由此建構出大綱雛形,再另行演繹個人創意、時代流行、人物劇情等寫作技巧的曲折細膩等。
但一部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不僅是文學,更是古往今來藝術美學範疇的對決,那就是--當作品形神兩相對立時,形似會不如神似,神肖是更甚於形肖的排比的。
就像金庸名著《倚天屠龍記》張三豐傳授張無忌太極,「你還記得多少?」直到「我全忘了」的問答精義。
據說修練太極拳的精義,就在於「用意不用形,意在形之先」,要能突破形的囿限,意會神傳,才能無往不利,但這樣高妙的境界,顯然並非吾等凡俗之人可輕易抵達。
另,古語有言,禮教吃人,而中國明朝,又是一個極為壓抑的朝代,這也就是為何中國明清戲曲主題,雨後春筍量產類比《牡丹亭》等的劇情,這都是因為,「存天理,去人欲」的禮教束縛,太過不近於人情也太過叫人窒息了。
《明朝》是一本混雜有真實歷史與想像虛構來轉寫的科幻小說,而科幻小說的類型特色,多針對宇宙世界的存在疑義、歲月時光的遞嬗之謎、生物種族(不管在不在地球上)的繁衍爭競,還有各項生命未解或遭另詮的質疑做開展論證,它正得這樣的神髓,不能也不該以形式囿限之。
所以,最末這裡我要借作家林斯諺《馬雅任務》開首題詞所轉引、美國科幻大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的名語,來為這篇書評作結:「科幻小說的心理功能,在於讓讀者逃離他所居住的現實世界;它解構了時間、空間,以及現實。」《明朝》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讀完全書,只能說,作家駱以軍真的是天才高妙的小說家,讀的時候總是感受到文字讓內心震撼,真的非常特殊的想像與字句精彩。
參考書目
駱以軍《明朝》,臺北:鏡文學,2019。
★真相只有一個的一樁懸案,如世界文明發生事件,可人類卻是各自表述觀察各有見解,分為神話、文學、人類、歷史、科幻、玄奇、文化、心理與社會等各學科概念。
★此處或可另參考華裔美籍作家姜峯楠(Ted Chiang)得獎顯赫的短篇小說集《妳一生的預言》(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即電影《異星入境》(Arrival)原著小說),人一生所見所歷的喜怒傷悲與事件,竟可彼此串聯一同示現。
★劉慈欣《三體》系列,因內容博雜,又有三部曲之廣,需另開新篇講,在此不另贅述;不過此一系列作為科幻小說的經典代表,特色元素的具備,倒是一樣都不少-世界(含宇宙)文明存在的探討、外星與人類的爭競友好,宇宙時間維度的遞嬗,生命浩瀚各種未解謎團等思考。
饜足效應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羅智成/星星是有益健康的
【聯合報╱羅智成】 2014.12.14 02:21 am
「星際效應」是一部很好看的好萊塢電影,值得坐在4D影院專心看三個小時,或更久。它傳達的是人類面對大尺度時空時的敬畏與雄心,佐以永遠是萬靈丹的親情或愛情。但是最主要的賣點,則是透過緊貼科學知識的想像,和更精熟的電腦動畫,來虛擬人類在大尺度時空—甚至是超時空旅行的可能體驗。
原先對許多人來說有如天書的「相對論」,以及後愛因斯坦的許多勇敢理論,如:黑洞、蟲洞都成為可以感知、可以目擊的天文現場。就此言,克里斯多福.諾蘭這部電影有如科普的史詩。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驗證一個科學假設,要衡量技術上、經驗上及理論上三個層面的可能性,才能走出嚴謹的一步;在電影中,導演透過他豐富的想像力與影像的完成度,就把原先十分抽象的科學假設,賦予了現實感,布置成華麗且頗具說服力的人性舞台。尤其是片中反覆吟誦著名詩人迪倫.湯瑪斯的詩作「別溫馴走進那安息之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充沛的節奏、結實的詩行,悲壯地歌詠人性對時間與宿命的頑抗,顯得更加浩瀚動人。
很明顯的,這部片子透露的根本信念,是面對「永恆」與「遙遠」,人類可以無止境的冒險精神和無限進化的科技能力來克服;不過就我而言,至少是此刻,人類面對浩瀚宇宙後的真相,擁有的只是單薄的信仰、必然的自欺,以及永無休止的好奇而已。
值美國刪減太空研究預算、減緩宇宙探測步伐的時刻,「星際效應」應該頗有鼓舞美國社會的效果吧?但是我被觸動的思維,比這複雜混亂得多…
人類為什麼要去研究星空?我想,最初,在沒有電燈之前的漫長時代,夜空大概是人類最熟悉,也是最大的觀察對象吧?對於這麼龐大的對象,總不會沒有好奇或一些認識吧?或者,這麼一個高高在上、非人間的景觀,會不會蘊藏什麼特別的知識,而離真理更近?
漸漸的,關於天空,各式各樣的功能被開發出來:曆法、航海、氣象預測或命運觀測…到了現當代,爭奪軍事戰略的制高點,以及投送、偵測、遙控科技的附加價值,可能才是許多國家爭先從事太空探測的動能吧?
但是我相信,大部分望著天空冥想或發呆的人,其實動機單純很多:壯觀懾人的美景、無法饜足的好奇、開闊脫塵的渴望,還有難以言喻的時空鄉愁,就足以讓他們駐足於曠野,騁神思於物外了!
所謂時空鄉愁,是指面對無邊無界的空間與時間,人類意識到自身知識、肉體與心智上的渺小,產生了無常與脆弱之感,渴望向比自身規模與位階更高的存在靠近,向萬事萬物最早先的巨大淵源回歸的孺慕情懷吧。
我猶記得,年輕時和友人跋涉於還沒濱海公路的嶙峋海岸,去露宿鼻頭角,然後看一整晚星星。那段記憶成為往後我大量書寫星星的靈感來源。往後,在沙漠布置的荒涼中仰望星空、在海洋巨大的水體上傾聽眾星喧嘩,那種天啟呼之欲出,對真理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天人交感,實在令人難以忘懷。你霎時明白,白晝時,透過對大氣層的著色,陽光其實一直阻擋著人類對宇宙更深更廣的視野,太陽才是最大的光害。因此太陽熄燈的這幾個小時的夜晚,往往是洩露天機的時候。
但是我們也正慢慢把夜晚壓縮、逼走,用城市、用五光十色的夜生活:鬧市裏的光害,讓我們許久不曾以肉眼接觸夜空,而在室內,電視螢幕和手機螢幕的光害妖嬈閃爍,更使我們目光如豆、大腦如豆。更無暇去領略宇宙現場的絕美與玄機。偶爾抬頭看看吧!星星是有益健康的。
(作者為作家、詩人)
【2014/12/14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