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攝影 | 18歲
高職畢業的時候,那時候其實我並沒有直接升學,因為家裡的關係,所以去了一間傳產的工廠上班。
那時候的我18歲,記得從家裡到工廠大約要15分鐘左右,我會從家裡騎著腳踏車,到彰化的大埔路那邊的一間做火星塞和電動機車手把的工廠上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工廠研磨一種好像是火星塞的組成料件,直到下班。
那時候其實曾經想過,如果可以靠畫圖工作就好了,當時很喜歡畫很多東西,那個年代投稿、徵件還是都透過紙本、印刷品來作資訊的傳遞,網路還不存在,所以我也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好。
工廠待了三個月後,因為覺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家裡只是要錢,那我就找另外一份工作就好了,於是我找了醫師助理的工作。
助理工作待了三個月之後,覺得薪水太少,又跑去跟老闆說我認為三個月應該要調薪,老闆嘴上說好,但下個月並沒有調薪,於是我提出了離職,我離職的當天另外一位同事無故離職,於是老闆直接加6000元薪水,請我留下。
待了半年之後,老闆發現只有高職學歷真的不太行,所以我用了中午休息的時間看書考了乙級工程測量的證照,取得了可以保送的資格念了二專、二技。
『現在想想18歲的我其實蠻勇敢的。』
映畫写真
Artist | YUNI
Photography | NateHuang
紀錄於我的Patreon
#natehuang #夢 #美少女 #bishoujo #erotic #story #中平卓馬 #私攝影 #異色攝影 #異色写真 #飯澤耕太郎 #增山多鶴子 #衝擊映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
飯 澤 耕太郎 在 Astさんのキセキ攝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攝影 | 60歲的增山多鶴子
60歲才開始攝影的增山多鶴子,連續拍了28年,記錄下10萬張德山村的照片。
當初拍照的理由是因為,丈夫去參加二戰之後失蹤。
『她說如果家鄉要改建成水壩,等他回來的時候,會沒有憑據可以說明。』,所以開始拿起了傻瓜相機拍攝。
看了一下她的丈夫是1945年失蹤,然而她開始拍攝照片是1977,一直到2006水壩完成後,才以88歲的高齡過世。
與其像是飯澤耕太郎說的,她有持續拍照的才能。
還不如說,她只是很單純的在期待丈夫回來的家鄉的那天,可以與他分享這幾十年來想對他說的故事。
映畫写真
Artist | yuni
Photography | NateHuang
紀錄於我的Patreon
#natehuang #夢 #美少女 #bishoujo #erotic #story #中平卓馬 #私攝影 #異色攝影 #異色写真 #飯澤耕太郎 #增山多鶴子 #衝擊映像
飯 澤 耕太郎 在 Astさんのキセキ攝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攝影 | 觀自在菩薩
社群網路平台、從2006年日本攝影師小林紀生,在雅虎拍賣上進行了一場試驗性的展覽,後續有很多攝影家也陸續嘗試了,透過了網路來表現可能性。 (大意節自於,飯澤耕太郎 "與寫真同歡")
社群網路的使用,無論哪個平台,確實佔了多數人關注事情一定的配比。
人們可以選在上面分享任何想講的話、做的作品、或者與人交際,雖然我認為這端看使用者習慣,結果會不同。
但每個帳號的確會擔透過網路,影響使用者產生對你的看法,雖然不一定是真實,但卻可以造成很多影響。
網路經營就像是做一幅作品、或者一場表演一樣,它的確可以產生相對的價值與影響觀看者的思考。
舍利子
關於攝影 | 觀自在菩薩
社群網路平台、從2006年日本攝影師小林紀生,在雅虎拍賣上進行了一場試驗性的展覽,後續有很多攝影家也陸續嘗試了,透過了網路來表現可能性。 (大意節自於,飯澤耕太郎 "與寫真同歡")
社群網路的使用,無論哪個平台,確實佔了多數人關注事情一定的配比。
人們可以選在上面分享任何想講的話、做的作品、或者與人交際,雖然我認為這端看使用者習慣,結果會不同。
但每個帳號的確會擔透過網路,影響使用者產生對你的看法,雖然不一定是真實,但卻可以造成很多影響。
網路經營就像是做一幅作品、或者一場表演一樣,它的確可以產生相對的價值與影響觀看者的思考。
舍利子
狐狸Funi × RFYN
Photography | #NateHuang
飯 澤 耕太郎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