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
《 直升機基礎知識漫談 》
這是所有登山人都應該瞭解的直升機小知識,謹獻給齊柏林導演,也感念他為台灣這片土地的付出。
---
今天早上7點鐘,我與2位岳界夥伴剛剛支援一場花蓮壽豐分隊的高難度山搜任務結束,搭乘空勤總隊UH-1H直升機(暱稱U機),從新木瓜返回壽豐分局。
萬萬沒想到,中午正在召開山搜報告會議時,大隊長突然接獲有直升機墜毀的消息,在會議結束後前往支援—我離開分隊後才發現,原來那是齊導演的飛機,對照猶在耳旁的螺旋槳聲和分隊的忙碌聲,那種墜機事故的感覺是如此真實,又那樣錐心。
山難搜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直升機,藉由這個事件和乘坐經驗,和大家分享直升機的特性和限制,希望大家能更深入了解這種既方便,又很不方便、危險而昂貴的交通工具。
---
Q1: 直升機很危險?
A: 是的,其實直升機很脆弱,起飛、降落、滯空時尤甚;且只要天候不佳、氣流不穩,都不能飛。因為非常可能被突如其來的亂流搞到失事。
根據統計,2012年台灣公務直升機10年平均失事率10.08次/10萬小時,但2010年國際民航運輸業失事率僅4.0次/十萬小時(蔡建和, 2013),這個數據雖然無法做精準比較,但也大略能感受到直升機比飛機危險的多。
Q2: 直升機很方便?
A: 對,超方便,好幾天的行程10分鐘飛完,又不用跑道,像作夢一樣。但限制條件非常的多,多到你會覺得走下山比較快。
Q3: 要降落的話,有哪些限制條件?
A: 以老U機為例,降落需要「基本30m x 30m的乾淨平坦堅硬空地」,不能有樹、不能有雜物,否則降落時一但捲起,會打到旋翼,非常危險。
而新型黑鷹直升機呢?當然,更大,要50m x 50m。
Q4: 如果沒有夠大的空地,那垂降或吊掛呢?
A: 吊掛基本上要「6m x 6m」的空間,怕勾到樹枝等弄斷繩索甚至鋼纜,而且也有地形限制—太斜的坡度、太狹窄的山谷可能會造成氣流不穩不能安全滯空,而且駕駛只有到現場親自確認才知道。
像這次我們在森林裡用手鋸開了一個吊掛場,結果直升機來現場看直接打槍說坡度太陡不能用,超想哭。
Q5: 還有其他限制嗎?
A: 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還有載重限制,會因機型、天候、裝備和任務種類等而有變化,是扣掉「機組人員+裝備重+油料重」後的負重能力,絕不能超重,否則容易失控。2003年,一架救援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意外的U機,正是因為超載而失事。
因此,直升機有一個反常識的點:「我們先去耗油,10分鐘後回來!」,原因是油料太重,先繞一繞把油耗掉,才有餘裕回來載人載貨,或讓機身變靈活方便低空空投後拉高。
Q6: 那可以垂降任何救難人員嗎?
A: 不行,直升機不垂降沒有「3D立體救災能力」的任何人。通常能執行垂降任務的會是和空勤總隊長期合作的特搜人員。
Q7: 直升機看地面視野很好?
A: 並沒有,直升機在山區密林進行空中偵查任務,就像一個近視800度的人拿掉眼鏡保持30cm寫考卷一樣困難。
直升機能做的,就是檢查所有「空地」,森林底下完全不能指望被看見,這一點空拍機也一樣。
Q8: 直升機很貴?
A: 據熟悉直升機的消防分隊長表示:以U機為例,一趟任務油料完全用完的狀況,包含「折舊、機組員鐘點(基本正副駕駛+兩位教練4人)、耗材、油料」,總共在20萬上下。
Q9: 直升機為什麼不飛?來了,為什麼不降落?
A: 不能飛的因素太多了,像下雨、風速過高、能見度不夠、打雷等,直升機都不會飛。而且基地和呼叫點天氣不一定一樣,山上萬里無雲,山下可能正在下大雨。
而要落地,首先要判斷該地形、氣流、風向是否適合降落,先在上空繞圈,條件都吻合才會逆風降落或吊掛。只要任一條件不合,為了飛安都會撤退。
Q10: 如何搭乘直升機?
A: 四個字,「尊重專業」。
要上機,首先,一定要聽從機工長指示,由於直升機噪音在90分貝以上,所以都用比的。不遵守指示,可能會丟了小命。
直升機進場時,把雜物收乾淨、固定好、躲好。
降落時,盡量遠離,並待在機首斜前方駕駛看的到你的位置,不然駕駛看不到人,很容易被尾翼打到。
往飛機前進時,聽從指示,一次從機工長指定側前進手勢指定人數,壓低身體、身上所有物件都要固定好,不然會被旋翼吸走或捲進去,非常危險。下機的流程也差不多。
不知道機工長在比什麼,不要亂動,他們發現你不懂會跑下來跟你說。
飛機上也要聽從機工長指示移動位置,調整配重,不可站立。
直升機起飛時,要先退避,因為他們會先懸停一下,測試馬力是否能順利操控,不妥的話會再次降落丟人丟東西。如果不退,機長發現重量不妥要降落卻沒地方的話,就完蛋了。2003那次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
總之,搭乘直升機是非常狼狽的事,跟「舒適」兩個字根本扯不上邊。
---
「天候、地勢、地貌」都是影響任務的關鍵因素,非常重視駕駛的現場判斷。
直升機來了卻不降落、不吊掛,甚至根本不出動,那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有任何條件不滿足,任務都會取消。直升機能順利完成任務,那個叫「天時、地利、人和」。所有機組員都是希望任務順利,不飛、不載人都有其專業考量。
---
直升機的風險非常高,所有機組人員都是用生命在執行任務,直升機不是「飛來-把人接走-飛走」這麼簡單的事,而是氣象、地理與物理、機械原理所結合的複雜專業,有任何條件出差錯,後果非常嚴重。
在為齊柏林導演追悼時,也可以同時了解這他生前所借重的交通工具,了解他究竟在看見美麗的同時,到底承擔著怎麼樣的風險。也可以思考山區搜救時,是不是所有狀況都需要直升機,將機組員暴露在非必要的風險之中、耗費巨額的社會成本呢?
祝福齊導演,安心的到更高的地方鳥瞰台灣。您的願望,將會由愛著這片土地的人們繼承,繼續堅定的走下去!
#致謝
-感恩空勤516、空勤517全力支援本次山搜
-感謝壽豐分隊羅分隊長與凱哥、和平分隊的吳隊員和她的特搜朋友傾囊相授直升機基礎知識,以及予以本文指導與審閱
「飛機起飛 風速 限制」的推薦目錄:
飛機起飛 風速 限制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1: 直升機很危險?
A: 是的,其實直升機很脆弱,起飛、降落、滯空時尤甚;且只要天候不佳、氣流不穩,都不能飛。因為非常可能被突如其來的亂流搞到失事。
根據統計,2012年台灣公務直升機10年平均失事率10.08次/10萬小時,但2010年國際民航運輸業失事率僅4.0次/十萬小時(蔡建和, 2013),這個數據雖然無法做精準比較,但也大略能感受到直升機比飛機危險的多。」
《 直升機基礎知識漫談 》
這是所有登山人都應該瞭解的直升機小知識,謹獻給齊柏林導演,也感念他為台灣這片土地的付出。
---
今天早上7點鐘,我與2位岳界夥伴剛剛支援一場花蓮壽豐分隊的高難度山搜任務結束,搭乘空勤總隊UH-1H直升機(暱稱U機),從新木瓜返回壽豐分局。
萬萬沒想到,中午正在召開山搜報告會議時,大隊長突然接獲有直升機墜毀的消息,在會議結束後前往支援—我離開分隊後才發現,原來那是齊導演的飛機,對照猶在耳旁的螺旋槳聲和分隊的忙碌聲,那種墜機事故的感覺是如此真實,又那樣錐心。
山難搜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直升機,藉由這個事件和乘坐經驗,和大家分享直升機的特性和限制,希望大家能更深入了解這種既方便,又很不方便、危險而昂貴的交通工具。
---
Q1: 直升機很危險?
A: 是的,其實直升機很脆弱,起飛、降落、滯空時尤甚;且只要天候不佳、氣流不穩,都不能飛。因為非常可能被突如其來的亂流搞到失事。
根據統計,2012年台灣公務直升機10年平均失事率10.08次/10萬小時,但2010年國際民航運輸業失事率僅4.0次/十萬小時(蔡建和, 2013),這個數據雖然無法做精準比較,但也大略能感受到直升機比飛機危險的多。
Q2: 直升機很方便?
A: 對,超方便,好幾天的行程10分鐘飛完,又不用跑道,像作夢一樣。但限制條件非常的多,多到你會覺得走下山比較快。
Q3: 要降落的話,有哪些限制條件?
A: 以老U機為例,降落需要「基本30m x 30m的乾淨平坦堅硬空地」,不能有樹、不能有雜物,否則降落時一但捲起,會打到旋翼,非常危險。
而新型黑鷹直升機呢?當然,更大,要50m x 50m。
Q4: 如果沒有夠大的空地,那垂降或吊掛呢?
A: 吊掛基本上要「6m x 6m」的空間,怕勾到樹枝等弄斷繩索甚至鋼纜,而且也有地形限制—太斜的坡度、太狹窄的山谷可能會造成氣流不穩不能安全滯空,而且駕駛只有到現場親自確認才知道。
像這次我們在森林裡用手鋸開了一個吊掛場,結果直升機來現場看直接打槍說坡度太陡不能用,超想哭。
Q5: 還有其他限制嗎?
A: 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還有載重限制,會因機型、天候、裝備和任務種類等而有變化,是扣掉「機組人員+裝備重+油料重」後的負重能力,絕不能超重,否則容易失控。2003年,一架救援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意外的U機,正是因為超載而失事。
因此,直升機有一個反常識的點:「我們先去耗油,10分鐘後回來!」,原因是油料太重,先繞一繞把油耗掉,才有餘裕回來載人載貨,或讓機身變靈活方便低空空投後拉高。
Q6: 那可以垂降任何救難人員嗎?
A: 不行,直升機不垂降沒有「3D立體救災能力」的任何人。通常能執行垂降任務的會是和空勤總隊長期合作的特搜人員。
Q7: 直升機看地面視野很好?
A: 並沒有,直升機在山區密林進行空中偵查任務,就像一個近視800度的人拿掉眼鏡保持30cm寫考卷一樣困難。
直升機能做的,就是檢查所有「空地」,森林底下完全不能指望被看見,這一點空拍機也一樣。
Q8: 直升機很貴?
A: 據熟悉直升機的消防分隊長表示:以U機為例,一趟任務油料完全用完的狀況,包含「折舊、機組員鐘點(基本正副駕駛+兩位教練4人)、耗材、油料」,總共在20萬上下。
Q9: 直升機為什麼不飛?來了,為什麼不降落?
A: 不能飛的因素太多了,像下雨、風速過高、能見度不夠、打雷等,直升機都不會飛。而且基地和呼叫點天氣不一定一樣,山上萬里無雲,山下可能正在下大雨。
而要落地,首先要判斷該地形、氣流、風向是否適合降落,先在上空繞圈,條件都吻合才會逆風降落或吊掛。只要任一條件不合,為了飛安都會撤退。
Q10: 如何搭乘直升機?
A: 四個字,「尊重專業」。
要上機,首先,一定要聽從機工長指示,由於直升機噪音在90分貝以上,所以都用比的。不遵守指示,可能會丟了小命。
直升機進場時,把雜物收乾淨、固定好、躲好。
降落時,盡量遠離,並待在機首斜前方駕駛看的到你的位置,不然駕駛看不到人,很容易被尾翼打到。
往飛機前進時,聽從指示,一次從機工長指定側前進手勢指定人數,壓低身體、身上所有物件都要固定好,不然會被旋翼吸走或捲進去,非常危險。下機的流程也差不多。
不知道機工長在比什麼,不要亂動,他們發現你不懂會跑下來跟你說。
飛機上也要聽從機工長指示移動位置,調整配重,不可站立。
直升機起飛時,要先退避,因為他們會先懸停一下,測試馬力是否能順利操控,不妥的話會再次降落丟人丟東西。如果不退,機長發現重量不妥要降落卻沒地方的話,就完蛋了。2003那次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
總之,搭乘直升機是非常狼狽的事,跟「舒適」兩個字根本扯不上邊。
---
「天候、地勢、地貌」都是影響任務的關鍵因素,非常重視駕駛的現場判斷。
直升機來了卻不降落、不吊掛,甚至根本不出動,那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有任何條件不滿足,任務都會取消。直升機能順利完成任務,那個叫「天時、地利、人和」。所有機組員都是希望任務順利,不飛、不載人都有其專業考量。
---
直升機的風險非常高,所有機組人員都是用生命在執行任務,直升機不是「飛來-把人接走-飛走」這麼簡單的事,而是氣象、地理與物理、機械原理所結合的複雜專業,有任何條件出差錯,後果非常嚴重。
在為齊柏林導演追悼時,也可以同時了解這他生前所借重的交通工具,了解他究竟在看見美麗的同時,到底承擔著怎麼樣的風險。也可以思考山區搜救時,是不是所有狀況都需要直升機,將機組員暴露在非必要的風險之中、耗費巨額的社會成本呢?
祝福齊導演,安心的到更高的地方鳥瞰台灣。您的願望,將會由愛著這片土地的人們繼承,繼續堅定的走下去!
#致謝
-感恩空勤516、空勤517全力支援本次山搜
-感謝壽豐分隊羅分隊長與凱哥、和平分隊的吳隊員和她的特搜朋友傾囊相授直升機基礎知識,以及予以本文指導與審閱
飛機起飛 風速 限制 在 100mountain 百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負責任的登山者都應該具備風險管理、自救的能力,而不是動不動就要叫直升機來載,直升機是相當有效率的救難工具,但是每一次出勤都是搏命演出,能否順利起降也受限於許多地形、天候因素,不是無時無刻都能飛,預防意外狀況的發生,以及意外發生時第一時間的處理能力,遠比祈禱直升機能順利起飛來得可靠。
#先自救再尋求他救
#長程隊伍衛星電話要帶
#祈禱搜救順利人員平安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 直升機基礎知識漫談 》
這是所有登山人都應該瞭解的直升機小知識,謹獻給齊柏林導演,也感念他為台灣這片土地的付出。
---
今天早上7點鐘,我與2位岳界夥伴剛剛支援一場花蓮壽豐分隊的高難度山搜任務結束,搭乘空勤總隊UH-1H直升機(暱稱U機),從新木瓜返回壽豐分局。
萬萬沒想到,中午正在召開山搜報告會議時,大隊長突然接獲有直升機墜毀的消息,在會議結束後前往支援—我離開分隊後才發現,原來那是齊導演的飛機,對照猶在耳旁的螺旋槳聲和分隊的忙碌聲,那種墜機事故的感覺是如此真實,又那樣錐心。
山難搜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直升機,藉由這個事件和乘坐經驗,和大家分享直升機的特性和限制,希望大家能更深入了解這種既方便,又很不方便、危險而昂貴的交通工具。
---
Q1: 直升機很危險?
A: 是的,其實直升機很脆弱,起飛、降落、滯空時尤甚;且只要天候不佳、氣流不穩,都不能飛。因為非常可能被突如其來的亂流搞到失事。
根據統計,2012年台灣公務直升機10年平均失事率10.08次/10萬小時,但2010年國際民航運輸業失事率僅4.0次/十萬小時(蔡建和, 2013),這個數據雖然無法做精準比較,但也大略能感受到直升機比飛機危險的多。
Q2: 直升機很方便?
A: 對,超方便,好幾天的行程10分鐘飛完,又不用跑道,像作夢一樣。但限制條件非常的多,多到你會覺得走下山比較快。
Q3: 要降落的話,有哪些限制條件?
A: 以老U機為例,降落需要「基本30m x 30m的乾淨平坦堅硬空地」,不能有樹、不能有雜物,否則降落時一但捲起,會打到旋翼,非常危險。
而新型黑鷹直升機呢?當然,更大,要50m x 50m。
Q4: 如果沒有夠大的空地,那垂降或吊掛呢?
A: 吊掛基本上要「6m x 6m」的空間,怕勾到樹枝等弄斷繩索甚至鋼纜,而且也有地形限制—太斜的坡度、太狹窄的山谷可能會造成氣流不穩不能安全滯空,而且駕駛只有到現場親自確認才知道。
像這次我們在森林裡用手鋸開了一個吊掛場,結果直升機來現場看直接打槍說坡度太陡不能用,超想哭。
Q5: 還有其他限制嗎?
A: 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還有載重限制,會因機型、天候、裝備和任務種類等而有變化,是扣掉「機組人員+裝備重+油料重」後的負重能力,絕不能超重,否則容易失控。2003年,一架救援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意外的U機,正是因為超載而失事。
因此,直升機有一個反常識的點:「我們先去耗油,10分鐘後回來!」,原因是油料太重,先繞一繞把油耗掉,才有餘裕回來載人載貨,或讓機身變靈活方便低空空投後拉高。
Q6: 那可以垂降任何救難人員嗎?
A: 不行,直升機不垂降沒有「3D立體救災能力」的任何人。通常能執行垂降任務的會是和空勤總隊長期合作的特搜人員。
Q7: 直升機看地面視野很好?
A: 並沒有,直升機在山區密林進行空中偵查任務,就像一個近視800度的人拿掉眼鏡保持30cm寫考卷一樣困難。
直升機能做的,就是檢查所有「空地」,森林底下完全不能指望被看見,這一點空拍機也一樣。
Q8: 直升機很貴?
A: 據熟悉直升機的消防分隊長表示:以U機為例,一趟任務油料完全用完的狀況,包含「折舊、機組員鐘點(基本正副駕駛+兩位教練4人)、耗材、油料」,總共在20萬上下。
Q9: 直升機為什麼不飛?來了,為什麼不降落?
A: 不能飛的因素太多了,像下雨、風速過高、能見度不夠、打雷等,直升機都不會飛。而且基地和呼叫點天氣不一定一樣,山上萬里無雲,山下可能正在下大雨。
而要落地,首先要判斷該地形、氣流、風向是否適合降落,先在上空繞圈,條件都吻合才會逆風降落或吊掛。只要任一條件不合,為了飛安都會撤退。
Q10: 如何搭乘直升機?
A: 四個字,「尊重專業」。
要上機,首先,一定要聽從機工長指示,由於直升機噪音在90分貝以上,所以都用比的。不遵守指示,可能會丟了小命。
直升機進場時,把雜物收乾淨、固定好、躲好。
降落時,盡量遠離,並待在機首斜前方駕駛看的到你的位置,不然駕駛看不到人,很容易被尾翼打到。
往飛機前進時,聽從指示,一次從機工長指定側前進手勢指定人數,壓低身體、身上所有物件都要固定好,不然會被旋翼吸走或捲進去,非常危險。下機的流程也差不多。
不知道機工長在比什麼,不要亂動,他們發現你不懂會跑下來跟你說。
飛機上也要聽從機工長指示移動位置,調整配重,不可站立。
直升機起飛時,要先退避,因為他們會先懸停一下,測試馬力是否能順利操控,不妥的話會再次降落丟人丟東西。如果不退,機長發現重量不妥要降落卻沒地方的話,就完蛋了。2003那次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
總之,搭乘直升機是非常狼狽的事,跟「舒適」兩個字根本扯不上邊。
---
「天候、地勢、地貌」都是影響任務的關鍵因素,非常重視駕駛的現場判斷。
直升機來了卻不降落、不吊掛,甚至根本不出動,那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有任何條件不滿足,任務都會取消。直升機能順利完成任務,那個叫「天時、地利、人和」。所有機組員都是希望任務順利,不飛、不載人都有其專業考量。
---
直升機的風險非常高,所有機組人員都是用生命在執行任務,直升機不是「飛來-把人接走-飛走」這麼簡單的事,而是氣象、地理與物理、機械原理所結合的複雜專業,有任何條件出差錯,後果非常嚴重。
在為齊柏林導演追悼時,也可以同時了解這他生前所借重的交通工具,了解他究竟在看見美麗的同時,到底承擔著怎麼樣的風險。也可以思考山區搜救時,是不是所有狀況都需要直升機,將機組員暴露在非必要的風險之中、耗費巨額的社會成本呢?
祝福齊導演,安心的到更高的地方鳥瞰台灣。您的願望,將會由愛著這片土地的人們繼承,繼續堅定的走下去!
#致謝
-感恩空勤516、空勤517全力支援本次山搜
-感謝壽豐分隊羅分隊長與凱哥、和平分隊的吳隊員和她的特搜朋友傾囊相授直升機基礎知識,以及予以本文指導與審閱
飛機起飛 風速 限制 在 冰雹。颱風有時會產生冰雹天氣。飛機在飛行中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風切變是一種大氣現象,是風速在水準和垂直方向的突然變化。風切變是導致飛行事故的大敵,國際航空界公認低空風切變是飛機起飛和著陸階段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被人們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