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頸】
有聽說過,香港有些明星曾經改動自己的出生年份,讓人在維基查閱時自己歲數比較年輕。日本人可能比較老實,尤其做動畫的宮崎駿,今年老老實實已經八十歲。好記得1984年(讀者提出該是1987年)在旺角凱聲戲院看《風之谷》,駕著粗黑框眼鏡和穿著綠色軍褸的周潤發也在同場觀看,但見到發哥的興奮沒有蓋過看宮崎駿電影的震撼,沒想到少年時看宮崎駿動畫既感觸良多也別開生面,恢宏而具批判性的世界觀,甚至會讓小朋友和成年人發人深省,會思量我們平日是怎樣對待別人,對待這世界。
然後知道打後大部分妙趣可人的奇幻少女,都是由這粗眉男子創造。但歲月總不饒人,宮崎駿的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預計在今年上映,明顯是謝幕樂曲,事實上早在2013年的《風起了》,已經開始有強烈回顧前塵的意味。好難想像,上齣仍會蹦蹦跳的《崖上的波兒》是2008年作品,當年宮崎駿已經六十七歲。《波兒》票房大賣,但我再沒有強烈投入,估不到多年以後看宮崎駿記錄片,才知道吉卜力另一位靈魂人物鈴木敏夫有同樣的想法。的確《波兒》以後,宮老創造奇幻少女的活潑靈魂逐漸消散,但就是因為他沒有貪圖安逸,他仍在努力地消耗自己的精神魂魄。
他仍是每天早上十時回到公司,冲咖啡和跟同事打招呼,然後不斷通過繪畫和街上亂拍擷取靈感,他不斷開戲,就是為了不斷製造迫自己埋牆角的壓力。甚至在2011年日本東北太平洋近海發生強烈地震,波及吉卜力工作室附近一帶,民心非常惶恐,當所有員工一致同意休假時,唯獨宮崎駿一人極力反對,他認為只有繼續工作才能保衞生理常態驅除怯懦。即使有人提議他不妨再繪製如同龍貓般可愛設定,他卻無時無刻希望超越這個在顛峰狀態時創造的經典角色。可是在記錄片真實地看到,宮崎駿製作《波兒》時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他的電影沒習慣先寫劇本,反而是邊繪畫設定邊創作故事,卻很多時畫不出任何新奇畫面來,每天也感到體力在衰退狀態。
宮崎駿孩提時代有點像大雄,從小體質潺弱,唸書成績不算優異,運動會上跑步經常包尾,在同學面前感到極度自卑。更不幸是在六歲時他的母親患上不可醫治的脊椎結核病,本來好動壯健的婦人變得整天卧床,連簡單的翻身動作也做不到,教孩提時代的宮崎駿苦惱不已,更只能盡量隱藏對母親的倚賴,幸好他後來藉著繪畫拾回自信,可是世事從來難以兩全其美,宮老的動畫成功為世界帶來歡樂和反省,自己卻因此嚴重疏忽了家庭。
1967年出生的兒子宮崎吾朗長大後,在訪問指出作為宮崎馳兒子一直承受匪夷所思之壓力,又認為自己童年時父親幾乎不見蹤影,往往只能通過他的作品來理解父親,二人關係稱得上冷漠。那邊廂對於自己希望繼承父業,宮老亦三番四次率直得過份地認為他不是材料,更表明父子二人沒有需要同場演出。事實上宮崎駿處事作息態度如同苦行僧,除了迫使自己尋求突破,他更信奉頂尖兒創作者必須抵受長期的暴躁和孤獨,他甚至認為能夠保持長期焦躁狀態,是另一種方式的沸騰,才可以保持不斷創作的熱度。
宮崎駿早在1979年三十八歲,拍完《雷朋三世》票房未如理想,在創作上首度遇上樽頸,他事前張揚的《魔法公主》意念沒有人願意採用,這世上好像沒有人明白他,直至遇上動畫雜誌《Animage》編輯鈴木敏夫,在宮崎駿最意志消沉時扶了他一把,他的開創力未必比宮崎駿強,卻深深洞悉宮老的內心世界,更把他藏在骨髓內的橋段透徹理解並加以詮釋,之後鈴木敏夫更加入宮崎駿團隊,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才有之後永垂不朽的《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幽靈公主》。同時間宮崎吾朗在得不到父親鼓勵下,也是鈴木敏夫一直在穿針引線,讓父子二人終於有機會携手合作,雖然某程度證明了宮崎駿對兒子的評價,殘忍的事實是宮崎駿的確太難被超越,或比肩。大概只有同時代的另一位動畫大師高畑勲,才有資格跟宮崎酸相提並論。
兩人一直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年長以後雖然少見面,宮崎駿一直關注對方的作品和存在,只要知道彼此仍在活著仍在生產,對自己就可以保留,振奮作用,可是高畑勲於2018年離世,教宮崎駿悲慟不已。我們的人生難免會碰上足以讓人意志消沉甚至跌進谷底的樽頸位置,而樽頸往往不容易由個人力量突破。對宮崎駿來說,高畑勲是具激勵作用的對手;鈴木敏夫就像條靈敏的忠犬,嗅到老朋友體內的腐朽味道,或神智正藴釀著崩塌錯亂,就在轉角位置幾乎仆倒的檔兒,不慌不忙來挽扶宮老一把,剛剛足夠讓他從地獄返回人間。
#宮崎駿和鈴木敏夫在高畑勲的喪禮
#圖片來自cinematodayjp
風犬少年的天空評價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此詩是我三十年選集的序詩。
沒有別的序文了!就是這樣,乾乾淨淨的一本詩選。
秋末冬初,精裝出版。
詩人 ◎顏艾琳
我知道不會沒沒無名。
當其他人複誦我的緋聞
跟討論我的作品
一樣頻繁、扭曲之外
歷史早因更大的誤解
將我寫入風流的辭典。
每出版一本書
便完成另一座墓碑。
嫉妒我的文人
將我魔鬼化
而讀者卻視我為偶像。
我年紀輕輕
已是活著的
神
--
◎作者簡介
顏艾琳,台灣台南下營人,1968年出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肄業。年輕時玩過搖滾樂團、劇場、薪火詩刊社、地下刊物。目前擔任新北市政府顧問、耕莘文教院顧問、韓國文學季刊《詩評》台灣區顧問、大陸詩歌刊物顧問與網站專欄詩人;曾獲出版優秀青年獎、創世紀詩刊40週年優選詩作獎、文建會新詩創作優等獎、全國優秀詩人獎、2010年度吳濁流新詩正獎、2011年中國文藝文學類新詩獎章、2012年海南島第一屆桂冠詩人獎、2015年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並擔任重要文學獎評審與藝文講師、策劃人、主持人、諮詢委員,2010年與劉亮延合編並主演舞台劇《無色之色》。著有《顏艾琳的秘密口袋》、《已經》、《抽象的地圖》、《骨皮肉》、《晝月出現的時刻》、《漫畫鼻子》、《黑暗溫泉》、《跟天空玩遊戲》、《點萬物之名》、《讓詩飛揚起來》、《她方》、《林園詩畫光圈》、《微美》、《詩樂翩篇》、《A贏的地味》15本書;重要詩作已譯成英、法、韓、日文等,《超級販賣機》被金曲獎歌后羅思容改編成靈魂流行樂、《少女的果實》和《新竹小調》被改編成微電影、近20首入選各版本中學到研究所之語文教材。自2005年起以專業人士身份受聘元智、世新、清雲科大、北商大、原住民部落大學等講師,駐校跟駐地藝術家、讀書會老師,曾任豐年社總編輯、《齊東詩舍》總監。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作為國內重要的中生代女詩人,顏艾琳的〈詩人〉全詩建立在對詩人這門行當的世俗想像上,既自信又自嘲,饒富趣味。
第一句「我知道不會沒沒無名。」就使用了句號,讓此句成為一種結論,強化了力度。但在意義上的判斷,是好是壞則需要尋找連接的脈絡。果然詩人第二行就開始帶動風向:「當其他人複誦我的緋聞/跟討論我的作品/一樣頻繁、扭曲之外」──好輕易我們就可以想起一些文學史上格外風流或下流的例子,來滿足自己的窺秘心態。但顏艾琳顯然沒有打算輕易放過這點,這一段的結尾是:「歷史早因更大的誤解/將我寫入風流的辭典。」當一個因詩成名的詩人卻因其私生活而可以成為純情或無情或朝廷鷹犬這樣的借代,這樣的價值判斷又是否可以凌駕在其詩人身分之上?顏艾琳寫「更大的誤解」,或許暗示了流言不真,卻未嘗沒有批判以私生活討論取代對文學成就下判斷的眼光是否有問題的意思。
第二段的開頭:「每出版一本書/便完成另一座墓碑」的脈絡跟上下文脈絡看似不相關,其實卻是全詩的樞紐所在。「作者已死」在今日文藝青年中並非什麼新鮮的概念,但一個文學的藝術家能否堅守本心的以自己的創作確認自己的位置,並且將作品的好壞評估誠實交付給讀者去下判斷呢?這首詩中提到了其他創作者可能帶來的負面評價,跟讀者可能的推崇,這讓自己年紀輕輕便已是活著的神。最後一段的解讀可能可以視為顏艾琳的自嘲,一個詩人因為這些無關於詩的部分而增加了「被討論」的價值,好像真的成為了神一樣;卻也可能是在提醒自己應當回歸本心,畢竟創作者只有在面對自己的作品時才會是真正具備天生神力,可以自由修改與創造的那個somebody。
好多人常說成名要趁早,於是急著想加入詩人的序列。但在阿Ben看來,其實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詩人,有沒有真正的能力,這都要從他的作品去判斷。不是有錢可以出書,有人脈可以互相吹捧就能夠橫空出世的。對顏艾琳這首詩的解讀,我其實不太確定。但我很鼓勵讀者們可以更信任自己的眼光,去勇敢的辨認什麼好與壞,透過作品去認識自己喜歡的詩人。畢竟,詩人還是因詩成名的人呀!
風犬少年的天空評價 在 週日好時光 小實 Annie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創作是否如此,皆是堆起一座又一座的墳
樂此不彼^____^
詩人 ◎#顏艾琳
我知道不會沒沒無名。
當其他人複誦我的緋聞
跟討論我的作品
一樣頻繁、扭曲之外
歷史早因更大的誤解
將我寫入風流的辭典。
每出版一本書
便完成另一座墓碑。
嫉妒我的文人
將我魔鬼化
而讀者卻視我為偶像。
我年紀輕輕
已是活著的
神
--
◎作者簡介
顏艾琳,台灣台南下營人,1968年出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肄業。年輕時玩過搖滾樂團、劇場、薪火詩刊社、地下刊物。目前擔任新北市政府顧問、耕莘文教院顧問、韓國文學季刊《詩評》台灣區顧問、大陸詩歌刊物顧問與網站專欄詩人;曾獲出版優秀青年獎、創世紀詩刊40週年優選詩作獎、文建會新詩創作優等獎、全國優秀詩人獎、2010年度吳濁流新詩正獎、2011年中國文藝文學類新詩獎章、2012年海南島第一屆桂冠詩人獎、2015年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並擔任重要文學獎評審與藝文講師、策劃人、主持人、諮詢委員,2010年與劉亮延合編並主演舞台劇《無色之色》。著有《顏艾琳的秘密口袋》、《已經》、《抽象的地圖》、《骨皮肉》、《晝月出現的時刻》、《漫畫鼻子》、《黑暗溫泉》、《跟天空玩遊戲》、《點萬物之名》、《讓詩飛揚起來》、《她方》、《林園詩畫光圈》、《微美》、《詩樂翩篇》、《A贏的地味》15本書;重要詩作已譯成英、法、韓、日文等,《超級販賣機》被金曲獎歌后羅思容改編成靈魂流行樂、《少女的果實》和《新竹小調》被改編成微電影、近20首入選各版本中學到研究所之語文教材。自2005年起以專業人士身份受聘元智、世新、清雲科大、北商大、原住民部落大學等講師,駐校跟駐地藝術家、讀書會老師,曾任豐年社總編輯、《齊東詩舍》總監。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Openclipart|inky2010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作為國內重要的中生代女詩人,顏艾琳的〈詩人〉全詩建立在對詩人這門行當的世俗想像上,既自信又自嘲,饒富趣味。
第一句「我知道不會沒沒無名。」就使用了句號,讓此句成為一種結論,強化了力度。但在意義上的判斷,是好是壞則需要尋找連接的脈絡。果然詩人第二行就開始帶動風向:「當其他人複誦我的緋聞/跟討論我的作品/一樣頻繁、扭曲之外」──好輕易我們就可以想起一些文學史上格外風流或下流的例子,來滿足自己的窺秘心態。但顏艾琳顯然沒有打算輕易放過這點,這一段的結尾是:「歷史早因更大的誤解/將我寫入風流的辭典。」當一個因詩成名的詩人卻因其私生活而可以成為純情或無情或朝廷鷹犬這樣的借代,這樣的價值判斷又是否可以凌駕在其詩人身分之上?顏艾琳寫「更大的誤解」,或許暗示了流言不真,卻未嘗沒有批判以私生活討論取代對文學成就下判斷的眼光是否有問題的意思。
第二段的開頭:「每出版一本書/便完成另一座墓碑」的脈絡跟上下文脈絡看似不相關,其實卻是全詩的樞紐所在。「作者已死」在今日文藝青年中並非什麼新鮮的概念,但一個文學的藝術家能否堅守本心的以自己的創作確認自己的位置,並且將作品的好壞評估誠實交付給讀者去下判斷呢?這首詩中提到了其他創作者可能帶來的負面評價,跟讀者可能的推崇,這讓自己年紀輕輕便已是活著的神。最後一段的解讀可能可以視為顏艾琳的自嘲,一個詩人因為這些無關於詩的部分而增加了「被討論」的價值,好像真的成為了神一樣;卻也可能是在提醒自己應當回歸本心,畢竟創作者只有在面對自己的作品時才會是真正具備天生神力,可以自由修改與創造的那個somebody。
好多人常說成名要趁早,於是急著想加入詩人的序列。但在阿Ben看來,其實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詩人,有沒有真正的能力,這都要從他的作品去判斷。不是有錢可以出書,有人脈可以互相吹捧就能夠橫空出世的。對顏艾琳這首詩的解讀,我其實不太確定。但我很鼓勵讀者們可以更信任自己的眼光,去勇敢的辨認什麼好與壞,透過作品去認識自己喜歡的詩人。畢竟,詩人還是因詩成名的人呀!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5/2016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