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便利貼打造你的硬知識體系!~~極簡閱讀法】
「閱讀提升你的見識,學習發揮你的價值。」
歡迎收看我的學習之路,我是威爾遜。
昨天,有一位非常用心學習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他近半年的成長見聞。他報名了很多講座跟工作坊,看了好多厲害的講師精美的簡報,也參與了各種小組實作!當下收穫滿滿,但回去沒多久後,他發現自己用得出來的東西好少,即使寫了筆記,但似乎只是寫下難讀的密碼符號,應用上綁手綁腳,說不出哪裡有問題。
🔍學越多,焦慮越大,怎麼辦?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請給我一分鐘,讓我稍微簡答!
第一,大腦的記憶是非常短暫的,你現在記得的知識兩個禮拜後,還會留下的大概只剩10%!
第二,在你沒有熟練一項技術(方法)前,短時間又學了其他方法,你的工具表面上增加實際上更雜亂,更別提要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了!🧠
第三,寫再多筆記,也只是講師的隻言片語,他的語言不一定是你能吸收的,而他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你。
哇!那這麼聽來,學習需要先專一,再持續漸進,那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我自學,深化能力呢?
這裡我要推薦一本書:極簡閱讀!
那,我們先從拆書談起吧!💡
↠↠↠
一、拆書不只拆精華,案例也重要
拆書的核心環節為RIA,分別是:Reading閱讀拆頁、Interpretation講解引導、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
☑ Reading閱讀拆頁:拆書家請學習者閱讀原書拆頁
☑ Interpretation講解引導:拆書家講解引導,促進學習者理解知識並連結自己
☑ 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拆書家催化促動,促進學習者將書中內容拆為己用
學習者在拆書過程中,最重要的事反覆「體驗」跟「思考」。而拆書家的專業是:把培訓跟圖書的落差環節,幫你補足。
如果說:培訓 = 圖書 + X
☛那這個X就是 = A1(思考經驗)+A2(規劃應用)+A3(現場演練)
而拆書家不但要重視書中案例,有些案例可能不符合國情,或是寫的客群跟學習者不同(專業經理人,可是你的對象是一般上班族)。現場演練,也要設計具啟發又有趣味性的方法。
你可能會想,拆書家也厲害了,那如果我自己拆書,可以怎麼做呢?
方法:R+I(自己的話)+A1(自己經驗)+A2(目標+行動)
工具:準備三種顏色的便利貼,一隻紅筆。🖊
R:讀書讀到有意思的地方,很深刻的理論、精彩的案例、作者洞見、畫下來。
小提醒:剛開始練習可能覺得每句話都好重要都想畫,你要忍住,好好選。
I: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一次畫線的地方。
小提醒:不要講得太複雜,越白話越好,講得越清楚,代表你跟作者越靠近。
A1:寫下畫線處有關的經驗,反覆思考,確認這句話真的跟自己有關。
小提醒:如果你發現你找不到自身經驗,可以寫別人的,你聽過的案例,完全沒有的話,建議你先割愛,或是等整個拆書步驟完後再查資料補齊
A2:寫下你可以採取的行動,列下3步驟,循序漸進。
小提醒:這是最難執行的步驟,很多人寫出來不會行動,很可惜止步不前了。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實作需要注意的地方:
↠↠↠
二、拆書的細項標準
I:重複知識的標準
用自己的語言詮釋、對原文相關知識解讀準確、邏輯清晰文字精煉、將原文知識點總結或轉化成具體的操作方式或建議步驟。
你真的理解作者的話嗎?你是用舊知識來詮釋新知識嗎?很多人以為自己讀懂了,看透了,實際上是把自己過去學習的東西套用進去,如果真的可以套用,那你就不該大費周章把知道的知識又標記出來。📑
我的I便利貼:
從蘇日戰爭的例子,作者分析了貪婪的本質,是無盡的慾望,面對貪婪,我們要畫出明確的邊界
A1:內化知識的標準
一、鮮活:自己親生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認知。
二、故事:相關敘事要素大都完整,能夠清晰地呈現出起因跟後果
三、對應:和原文或I便利貼的四個要素對應,使之成為貼切的案例。
四、思考: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能幫助自己更深入理解經驗,也加深對原文資訊的認知
A1便利貼上最好寫「總是」、「經常」、「好多」,而不是「有一次,怎樣….」。
尋找具體經驗,要將大腦中的各式資訊反覆配對後,找到最貼切的經驗,還要用符合原文資訊的方式講述出來。💬
我的A1便利貼:
三年前有一位朋友跟我借錢投資,不斷強調投資標的可以創造多大的收益,我當時答應了,後來當來血本無歸,現在想來,問題就在「貪婪」,我想要不勞而獲,沒想過天下從沒有白吃的午餐。
A2:應用知識的標準:
一、目標:是否規劃了目標?目標符合SMART法則?
二、行動:行動是否可以拉近現狀與目標的距離?具體行動步驟如何?行動人是誰?在哪裡?行動何時開始?頻率如何?
三、關聯:是否使用了原文資訊或I便利貼的方法。
四、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動他人做到的嗎?可以量化的程度嗎?行動顯性化嗎?
寫A2便利貼前,先訂目標,實現目標是行動的最佳獎賞,在規劃行動,貼在你的電腦桌前,檢查自己能否確實做到。
我的便利貼:
目標:21天的10分鐘靜坐
行動:每天早起後,在床上靜坐10分鐘,反省自己昨天是否有貪心的慾望,去除雜念,把心思拉回今天目標,再開始整理儀容,完成儀式後在便利貼上打小勾勾✅
↠↠↠
三、打造思考的知識體系
在武俠小說大俠練武時,常常將各門派的絕學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獨門招式。
同樣的,學習的累積除了聚沙成塔,更需要慢慢就夠出自己的知識體系。
假設今天的知識點是:設立個人邊界,避免他人侵權
資訊概括:讓別人清楚你的底線在哪☝
前因後果: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因為多數人都很客氣,被別人佔便宜當下都不好說出口;也有可能是上對下全力不對等關係,敢怒不敢言,或者乾脆接受現實,安於現狀。
適用範圍:有反例嗎?熱戀中的情侶似乎是反例,他們的底線可以調整,可以為對方改變一切?媒體自律似乎也是反例?紅媒綠媒爭吵不斷,電視台為了收視率及利益放棄捍衛新聞品質。
A1:我在某公司中發現員工權益清楚條列,該公司團隊氣氛好,員工很有戰鬥力,願意捍衛企業價值。
A2:生活上我該建立清楚的邊界,避免自己答應朋友不確定能否做到的事,損害彼此關係。
這是一個隨筆簡單的舉例,你在思考寫下的過程中,不但擴大了知事體系的可能性,更可以在案例中舉一反三,找到跟書中矛盾或相似之處,讓你更了解對這門知識的掌握度。👀
案例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有三種思考推薦給你:
1.從問題出發:遇到問題去追問思考、諮詢請教,又助於更深層的理解問題。梳理總結重複的問題,並在追問中規劃行動目標跟具體的做法。
2.從點到網:針對經驗之談、部門總結的實戰技巧、網路的秘招、書上的名言佳句,進行分析跟整理。
3.從網到點:精心挑一本某領域好書!認真梳理這本書的框架體系,把書本整理出的便利貼放到框架不同位置(相關書也可),各種知識來源、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放進去。
如果框架某些部份是空的,那代表這個跟你無關;如果有些知識模稜兩可,兩種可能:一是這個知識本身的適用範圍還不清楚,二是你用的框架需要升級,你要再不斷調整、統籌、組織點之間的關聯、因果、分類、範圍,這個過程是形成個人知識體系的必要過程。
↠↠↠
四、小結
今天文章的難度五顆星,比較不好消化,期待你在看完後(不要暈倒),能夠拿本書出來實作。
唯有與過去經驗連結,在未來能充分應用,你才是真正的學到又做到!
比正確答案更重要的是,不斷思考和深化自己的學問
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盡力消化和應用學到的知識
讓我們共勉之!👏👏👏
謝謝你看到這!!今天有特別贈書活動喔!!(感謝楓書坊贊助)
只要你按讚分享本文,留言本篇的收穫
我們就贈書:要反骨就反骨到底(名額2位)
抽獎截止日:8/18(日)24:00
公布時間:8/19(一)19:10
這裡是威爾遜的學習之路,感謝你的閱讀,恭喜你在成長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我是威爾遜,我們下次見。
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幫我按讚並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顯性知識例子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快要兩年了
我們對於所要面對的問題
有沒有更深的認識呢?
【清晰而迫切的危機】
人活在世界上要擔憂的事情很多,其中許多事是杞人憂天,許多事擔心也沒用,因此,擔憂不擔憂,有點像是個人的選擇,或是個性的一部分。不過,人如果弄不清楚自己應該或不應該要擔憂什麼事,往往就會被旁人或媒體引導,去擔憂一些對自己不重要的事。例如,商人利用一般大眾對身體形象的焦慮,操弄極瘦身材的美感,造成許多身體健康但體型一般的人對自己的身材產生嚴重的焦慮,進而成為瘦身市場的肥羊,這就是一個商業成功但民眾受害的例子。
擔憂不該擔憂的事是個自尋煩惱的過程,但是否認應該擔憂的事,卻可能會錯過採取行動的重要時機,導致嚴重的後果,而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在面對的一個大家不夠擔憂的事情,就是「高齡化社會裡中老年人的人體運動能力」。
乍看之下你會覺得奇怪,我們現在是要培養世界盃長青組國手了嗎?中老年人為什麼要「人體運動能力」呢?請聽我慢慢說明。
在老化的過程裡,人體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改變,但是如果我們釐清一下整個畫面,我們會看到,逐漸老去的是人的「身體」,然後,在你覺得我說的是廢話之前,我再補充一下,所謂身體的老化,其實是一段「身體正在流失有用的組織」的過程,沒錯,老年人之所以體弱多病,最重要的原因是身體在流失有用的組織,更精確講,就是流失了肌肉和骨質。
許許多多我們看到的老化現象都跟肌肉及骨質的流失有關,從過去的經驗我們知道,許多人一過中年,身材就開始變得臃腫肥胖,接著就開始出現各種代謝相關的疾病,許多人把這個問題歸咎在「過胖」,可是其實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過瘦」,更仔細講,人在老化的過程流失了大量的肌肉,又因為肌肉本身是新陳代謝旺盛的組織,肌肉流失會影響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降低的同時,如果飲食習慣不變,身體開始無法消耗食物的熱量,多餘的熱量可能導致脂肪的堆積,結果就是一個越來越肥胖的中老年人體態。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沒有暴飲暴食,但是人過中年腰圍就越來越大。臃腫的身材與過高的慢性病機率有關,跨過了疾病這條界線,整個人的健康管理常常會變成一個吃力又沮喪的過程。
另外一個跟肌肉和骨質流失相關的問題,是老人跌倒的問題。老年人跌倒是一個危險的事,是一個後遺症很多的事,年輕人如果跌倒,起身拍拍灰塵,頂多留下幾天的瘀青,但是老年人跌倒往往導致較重的傷勢,嚴重的可能發生骨折,而骨折對於老年人來說是一個代價很高的事情,因為骨折之後可能會致時失去行動能力,除了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料之外,更會因為行動不便而再次大幅降低行動能力,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些行動力可能一去不返。近年來我們更知道一件事,就是跌倒與骨折的因果關係未必如我們想像中的簡單,以往我們認為老年人因跌倒而骨折,現在我們知道,在骨質疏鬆加上肌肉無力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先骨折後跌倒,也就是說,骨骼和肌肉已經弱到無法支撐人體姿勢,以至於結構崩解。
就算沒有發生前面的肥胖、慢性病或骨折跌倒等意外傷害,失去自由的行動能力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網路時代經常給人天涯比鄰、無遠弗屆的錯覺,忽略了「最重要的自由其實是身體的自由」,一個人雖然可以透過視訊聯絡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但是如果想要從椅子上站起來出門逛一逛、走一走都覺得吃力,心裡的失落感是相當巨大的。心情惡劣又行動不便的人,通常不會太好相處。
所以,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清晰而迫切的危機,就是高齡化社會裡,我們對於老年人失去「人體運動能力」這件事,還沒有打算要面對,或是以為自己可以面對。你可能會說,政府有長照政策可以因應,標榜孝道也可以逼迫子女收拾自家老人的問題,但是這樣的方法都不夠好,最好的方式,是盡可能讓老人保持活力,可以照顧自己。
想要老人照顧自己,乍聽之下既絕情又絕義,而且想起來也很不可行,老人不是應該要養生嗎?應該要坐著含飴弄孫嗎?不是應該要被家人伺候,才能夠彰顯子女的孝道嗎?我說,不要再傳播這樣的傳統幻覺了,被人伺候的感覺,永遠比不上自由自在的快樂,所以,我們需要因應的問題非常清楚,就是「如何提升中老年人的人體運動能力」。子女如果要展現孝心,請說服老人接受訓練,來提升人體運動能力。
先前提過,老化的過程是一個身體流失有用的組織的過程,人體運動能力的降低、新陳代謝的改變、跌倒出意外的機率增加,其實都跟肌肉及骨質流失有關,在傳統的認知裡,這些東西是一去不復返的(人要服老,不要想動,要保養,要吃靈藥......以下省略三千字),但是其實,人類在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其實早就已經掌握了有效提升肌肉和骨質的技術,沒錯,就是「肌力及體能訓練」。
有一群特殊的人稱作「體能教練」,而我剛好是其中一個,我們不是健身教練,我們對雕塑線條和瘦身沒興趣,我們也不是舉重或健力選手,雖然我們都玩重量,但是舉重選手是為了舉更重所以必須變強壯,我們是為了變強壯所以不斷地舉重量,利用重量變強壯之後,可以更用力從事其他的運動;讓籃球員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讓技擊運動員攻擊力更強,更不容易受傷等等,都是體能教練的專長。我們有自己的技術系統,有自己的方法論,有自己的目標設定,但總而言之,「體能教練是提升肌力及體能的專家」。
體能教練是一個出現還不到半世紀的行業,許多人甚至從沒聽過這個名詞,最初的發源,是在體育先進國家裡,為了幫助各種項目的競技運動員變強壯、提高運動表現,並且避免運動傷害的一群人。在過去的十多年來,肌力及體能訓練經歷了科學化的過程,達到今天百花齊放的年代,並且逐漸走出競技運動的小圈圈,開始服務一般民眾。我們有幸活在「新訓練時代」,人類的生活的方式即將發生典範轉移,訓練將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新訓練時代的出現跟高齡化社會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人類的生活型態演變至今,進入的高速變化的時代,過去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都不曾經歷過如此短時間內的巨變,一時之間,人類的壽命延長到前所未有之長,面對這樣的現象,人類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生命的延長拓展了人生的可能性,憂的是我們並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六七十歲以後的身體。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發現,上一代的經驗幾乎是失敗的,因為在許多的國家裡,老化意味著失能和孤寂,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或極少數的個人發現,這個難題其實有簡單的方法可以應對,「訓練」,可以逆轉大部份老化的現象。
先前提過,老化的過程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最重要卻最不受重視的事情,是肌肉和骨質的流失,因為流失的過程不痛不癢,直到疾病上身人才會開始緊張,緊張久了就變成絕望,但這種絕望是不必要的,在肌力訓練的領域裡,體能教練早就已經找到提升肌肉量和提升骨質的訓練方法,透過針對人體自然動作而設計的訓練動作,再經由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肌力和骨質的提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雖然沒有魔法的瞬間效果,但是如果操作得當,要脫胎換骨也不是太久的事。
你可能會問,這不就是運動嗎?讓老人多運動不就好了嗎?
是的,基本上是沒錯,老人需要多運動,但真正的問題是,要做什麼運動呢?
除了體育科系以外,很少人會刻意區分「活動」、「運動」、「競技」和「訓練」,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幾個名詞有時甚至是互通的,都是一個把自己搞的一身臭汗的過程,但是對於體能教練來說,差別可大了。
「活動」泛指任何非靜態的人體狀態,「運動」是以身體活動為目的的活動,「競技」是有規則有勝負的體能遊戲,唯有「訓練」是一個以提升人體運動能力為長期目標的行動。說這麼多不是在拋書袋,而是要凸顯一個事實是,很多人以為自己的運動方式有益健康,實際上卻大有問題。
老化的過程會流失肌肉和骨質,所以訓練的目標應該要以能「提升肌肉量」和「提升骨密度」為首要目標,才能夠進一步提升人體運動能力。但是,在訓練學上面,刺激骨質和肌肉生長的訓練「強度」都很高,以一般日常生活的「活動」如散步、做家事、罵小孩等等,雖然可能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但是操勞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動作有足夠的「強度」,「疲勞度不等於強度,很累的事情不等於很有效果」,所以即使你生活在一種忙碌的狀態,不表示你的運動量足以抗老化,這不表示你就應該要每天躺著不起床,動態生活仍有其益處,但是不表示可以增進肌肉和骨質。
有些人會說,除了每天操勞之外,我還會上健身房,或是在自家附近跑步,或是經常游泳,這樣總可以了吧?的確,這樣至少達到「運動」的程度,但是問題是,就像藥物有很多種一樣,運動也有很多種,吃藥要用對處方,運動也要有對的運動處方,並不是任何運動都有助於骨質和肌肉的增加。每個運動對身體的效果,都是先對身體產生一個刺激,讓身體的整個系統感覺震盪,然後藉著人體自然恢復的過程,恢復到比受刺激之前更好的狀態。所以,任何運動都會經歷一個破壞和建設的過程,用比較文言的方法來講,每個運動都會帶來「分解」和「合成」的過程。
不過,因為運動有很多種,有些的分解效果多些,有些的合成效果多些,所以,各種各樣的運動在體能教練的眼裡,就像是各種處方一樣,必須因時制宜的運用,比方說,又慢又長的跑步,是一個分解型的訓練,身體會加速排除組織,所以很適合讓過胖的人減肥,但是不適合讓缺乏肌肉量的人使用。而舉起槓鈴或啞鈴的肌力訓練,如果重量夠重,高於一個人最大力量的70%以上,就有很明顯的合成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規律訓練就可以產生肌肉生長現象,更美妙的是,這樣的重量也已經重到足以刺激骨質的提高。
只可惜,近年來所謂的「健身產業」,其實很多骨子裡都是「瘦身產業」,因為減肥的錢好賺,所以健身房裡流行的大多是偏向「分解型」的訓練,例如很輕的啞鈴或器械,或者是所謂心肺訓練區的跑步機和腳踏車,這些訓練通常阻力小,進入門檻低,而且是以延長操作時間為目標,不是以逐步提高阻力為目標,讓初學者容易上手,也容易上癮,流汗之後的暢快感讓人樂此不疲,只可惜,不是提升骨質和肌肉的好選擇。在此也強烈建議中老年人不要亂減肥,即使脂肪度過高需要減,也要先從增加肌肉量來著手,不要用坊間的減肥處方,很多老人是「顯性的胖子、隱性的瘦子」,胖在脂肪過多,瘦在肌肉過少,這時候如果使用了瘦身的處方,不管多小心都會減到珍貴且所剩無幾的肌肉,讓代謝率更差,脂肪更頑固,加上肌肉越來越弱,運動越來越吃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惡夢;反之,如果可以先建立肌肉量,則逐漸提高的代謝率會開始消耗脂肪,讓身體進入良性循環。
另一個容易搞錯的訓練選項,是錯把「競技」當成訓練,所謂的競技,就是有規則有勝負的體能遊戲,找三五好友打籃球,報名路跑比賽,或是去桌球館或羽球館打球,這些都是競技。競技很好,很值得鼓勵,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要先知道,那就是「競技本身不是變強壯的最好選擇,你要先變強壯才能參加競技」,對於骨質和肌肉都成問題的中老年人來說,直接競技的危險性很高,不要說打一場籃球很危險,跑一場路跑其實也很危險,只不過是危險的形式不同罷了,激烈的籃球對老年人來說近乎格鬥,要玩自己要有心理準備,而又慢又長的路跑比賽可能會重複累積細微的傷害,讓人在類似冷水煮青蛙的情況下逐漸累積受傷。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對症下藥的肌力訓練,由好的體能教練來執行,先清除中老年人常見的動作障礙(例如常見的核心無力、關節幅度受限、代償等等),接著教授有負重潛力的人體自然動作(如深蹲、跨步、屈髖、推拉等),並且逐步實施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這是針對肌肉流失和骨密度降低最直接的做法,而我們也已經知道,肌肉和骨質的流失是後續整個老化的骨牌效應的第一張牌,如果這張牌穩住,後面的骨牌不會倒,肌肉量大、骨質堅實的人,不容易堆積過多的脂肪,而旺盛的肌肉代謝會讓人遠離慢性病,而強勁的肌肉和穩健的骨骼結構讓人保持行動能力,不易受傷也不易跌倒。透過這樣的方式,世界上一些觀念進步的國家已經出現貨真價實的強壯老人,試想,如果有一位長期鍛鍊的老人,深蹲硬舉都破200公斤,推雪橇扛滾木樣樣難不倒,我們根本不需要對他「長照」,他比年輕人強壯多了。
對各位長輩說幾句冒犯的話:在我看來,接受肌力訓練是一種責任,因為大量的失能老人出現,不僅對個人是一個難受的過程,對子女也是一個沈重的負擔,與其倒下來考驗子女的孝心,不如站起來追尋人生的樂趣。
對政府說幾句話:長照政策啟動,我們看到的是摩拳擦掌的財團,結好蜘蛛網等著綑住倒下來的老人和他們的家人,整個長照系統只在下游解決問題,卻無法從上游減低老年人失能的比例,就算目前有祭出一些中老年人的運動方案,裡面的訓練處方都偏向低強度的活動,或是無目標設定的運動,長照政策可能適合已經失能的老人,但是對於尚未步入長照蜘蛛網,卻已經朝那個方向滑落的老人們,我們不能只設一個長照計畫等著接手,我們需要的是中老年人的「常訓」計畫,沒錯,訓練學的知識要普及,訓練的機構要四處林立,因為人類的壽命已經這麼長,我們也都已經知道,傳統的生活方式無法讓身體保用多年,訓練必須是一個中年以前就該介入的手段。
對整個社會講幾句話:如果我們的社會有什麼真正的問題不是媒體操作出來的,不是政客爭權奪利搞出來的,而是我們真的人人都必須面對的,則「高齡化社會的人體運動能力問題」一定是其中之一。
顯性知識例子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大媽與沙耶.異常與正常 | SOSreader】
怎麼看大媽表演,是一個人思維正常與否的分際。
要愛惜一般人和常識,他們不會談很多理論,不受太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更能直覺面對問題。表演大媽已是人神共憤,但也有極少數人唱反調,要支持大媽到底。
有人認為表演大媽是「活躍的基層文化」、「輕舞飛揚的獨立女性」。中二病自然也有月旦時事的人權,但游談無根是常態。據傳媒訪問,其中一檔大媽歌舞團的當紅成員,一晚收到的打賞有五、六千元,依此推算,月薪有十五萬、年薪達一百八十萬。肚滿腸肥,無本生利,犧牲的是市民的行人通道和公共空間。這也叫基層?甚麼文化?根本是一盤生意。
為甚麼這些極少數熱衷發膠音呢?大齡中二病喜歡與主流敵對,並不少見,但也是不少文化人、知識份子、社運人士的思考藝術。
他們要批判的政權和資本家,就是社會建制和主流。他們發現這個主流在壓迫很多人。這是對的。但「主流社會」的意義,慢慢不再限於最初的政權和資本家。由於要製造議題和製造論述,不管是永續社運組織或者生產論文,這個要批判和修理的「主流」,定義不斷被人擴大,這個叫做「將事情問題化」。
後來整個社會一些最根本的東西、令社群成為社群的東西和標準,也遭到這些人揚棄和批判。
他們眼見大媽遭整個社會的大多數批判,就假定「遭大多數反對的一定是弱勢」,自動進入濟弱扶傾的「社會正義戰士模式」,卻連這些大媽財力驚人、有黑社會護航的事實都不願關注,就來指天篤地,發表「論述」。
另一個例子是,旺角殺街的時候,有中國文青形容有關決定可惜,因為旺角的群魔亂舞,在其眼中是「光怪陸離、充滿野草般的生命力」。
這個沒有根據的浪漫想像,幾乎是一套自動進入的「反主流」情緒套板——那種進步份子的Kitsch/Kitschen。就因為大媽夠俗爛、夠騷擾、夠反主流,有些人就會認為那是顛覆,很有價值的;凡是與「主流社會」不一樣的,他們就歌頌。
但那些「顛覆」、「逾越」所耗用的成本,成本由誰付,是否公義,這些政治經濟學的嚴肅問題,就不是這些文青有興趣的事了。
這些社會主義戰士,和他們理論上最討厭的新自由主義者、市場放任論者,最後都殊途同歸,在一支名為「自由」的旗幟之下匯集。
「自由派」這個字,如同「中國人」,在現在已是貶義,用來嘲弄人的。說到最後,他們還是訴諸「大媽有表演自由」來解套。這是歐美傳來的思想瘟役。有些極端的左翼,是唯階級論,不承認一切社群和標準,他們認為反對大媽自由「表演」,就是社群在壓迫個體;新自由主義者則是唯市場論、唯自由論,也不承認社群的位格和干預。
這兩群人看似在吵吵鬧鬧,其最終議程都是瓦解社群和國族。有人認為「大多數人」對大媽表演無名火起,是歧視、是不科學的民粹。但其實這裡有一個東西叫「公意」,叫人民的普遍意志。這個公意不需要小組討論、不需要開論壇互相inform,大家是根據常識、美感、利害、歷史等等,去判定是否接受,雖然未必細緻,但並不是突然爆發,是起碼用十年時間慢慢由民間醞釀,多番協調不果,才有此公意形成。它比起社會正義戰士、文青感情用事的「論述」、「感嘆」,靠譜得多。
正如本土史家徐承恩最近說:
「沒有社群及隨之而來的規範,就不可能有自由。有的只會是失範。」
「失範」(Anomie)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指一個社會的傳統價值、社群體系散失、遭破壞,乃至瓦解,社群的成員因此失去價值指引、價值觀瓦解的迷亂狀態。香港遭中國殖民的這些年,不就是如此的一個過程嗎?從社會的核心價值、是非觀、社群的組成,乃至最顯性的市容,均處於不斷解構的瓦解過程。
一些與新自由主義狼狽為奸的社會主義戰士,其最變態扭曲的地方是,他們視失範為美、視淪陷為束縛解散、視群魔亂舞為自由。老實說,這樣的甚麼甚麼主義,其實是精神問題。就算是有名氣的學院中人,教授博士,也共享這種精神病,認為參與社會事務,必須以「克服」國族主義為目標。這些人雖然美輪美奐,但也是理論精神病人。
我也不是歧視,很多人都有精神問題,不同人不同派別有不同的精神病。如此真心地維護明顯的社會不公義——殖民者的橫行無忌,以醜為美,根本是《沙耶之歌》的主角。
這個遊戲的主角在動過大腦手術之後,精神出了問題,整個世界都是一片惡臭的血肉模糊,而一個叫做沙耶的異形生物在他看來,卻是一個嬌小的美少女。沙耶是食人的,而相處下來之後,男主角愛上了沙耶,學會了食人,而且都覺得幾好食。
如果你這樣看,你就會明白為甚麼這些侵略者,總是有一班家有恆產的社會正義戰士苦戀著。真的有一些是真心的,但越真心越恐怖。當標準已經變異生病,樸素的道德感情,在正常世界就是砒霜;毒殺的對象是常識,以及那名為「香港」的社群。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