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藝術史展覽大排長龍,想起潘家欣老師的這段話。長路漫漫,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努力。
#舊文重溫
#據說今天延長到八點
--
身為美術老師的潘家欣,在新書《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中,用輕鬆詼諧的口吻,介紹了臺灣史上二十六位應該被記得、卻時常被遺忘的藝術家。在序言中,她這樣解釋自己的寫作理念:
「本書後來大致定調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近代藝術家書寫,書中收錄的美術家出生時間最早從1871 年開始,最遲的則出生於1920 年。他們出生、成長期間,正逢日本現代化、臺灣被殖民的過程,也經歷了二次大戰,親見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屠殺戒嚴,無論是生活模式、語言、國籍、政治意識的轉變,都是天翻地覆的一代。」
「政權環境的劇烈更迭,激發美術家思考自己是誰、從何歸屬?生命輕如鴻毛,而那些沉重不堪、那些絢麗美好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記憶、去思量?這段近代史脈絡,形成臺灣創作意識的重要養分。美術家的創作,是為自己的一生、也為時代留下註腳,而我們何其有幸,可以欣賞到這些心血結晶。」
「我試圖以時下流行的次世代語言來闡述美術家生平、轉譯生硬的專有名詞,作為通俗讀物,本書的書寫方式並不如學術論文那樣隨時註明出處,而是將參考資料統一放在最後章節,為求生動活潑,更增加了許多趣味性的口語,所以讀者在閱讀這本美術大補帖時,不妨想成是某一種形式的說書。」
「我傳述的故事雖有所本,但是因為經過轉述再轉述,故事便會添加許多血肉、生出更多羽毛來,如果因為這本書,使你對其中的藝術家產生好奇、開始去追尋一路留下的線頭,如果你也因此而念念不忘,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了。事實上,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經過家屬指正,內容也修補了一些過去專欄書寫的闕誤,讓我驚覺還有大片空白亟需彌補,更有許多畫家資料散佚待尋。我期待更多讀者的迴響、更多補遺與修正,繼續拼湊那段破碎而豐富離奇的藝術史頁。」
「是的,這段歷史非常離奇,藝術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殖民地的臺灣,卻因為殖民母國的建設,意外搭上了亞洲近現代化的高速列車,並且在極短時間之內,迸發出極為驚人的創作能量。而當時的臺灣畫家,心中懷抱的夢想,不只是成就個人在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已。雖然畫家彼此間多少有些競爭意識,但是大多數人更秉持要全體『共好共榮』的憧憬。我們讀了那麼多西洋藝術經典,但可曾看過一整群藝術家互動如此親密、相知相惜的盛世?又何嘗讀過如倪蔣懷那樣捨己為人的偉大故事?」
「講得俗一些,這就叫做先人風範。」
「再說一個笑話:十多年前,吾友陳允元棄法律從文學,他說要去念臺灣文學所,當時幼稚的我大吃一驚:『蛤?臺灣哪有什麼文學?你頭殼壞掉啦?』」
「很好笑吧。那就是十二年……不、十六年來國家教育給我的視野:文學只有中國文學、美洲文學、歐洲文學,臺灣是沒有文學的。」
「可是真的嗎?」
「同樣的,我知道現在隨便路上抓一個人,問他什麼是臺灣美術?路人的反應仍然還是:『蛤?臺灣美術?』如果遇到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可能會講出朱銘,看過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人還可以說出個郭雪湖(然後口誤說成郭雪芙這樣)。不過,講到西洋美術的話,隨便一個臺灣民眾都可以說出畢卡索、達文西、梵谷,有些人還知道羅丹。」
「我想說的是:故事沒有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傳頌,那就不會成為經典。」
「我們這一輩人,應該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應有一千個作家去寫陳澄波,要有兩千個老師在學校裡談顏水龍,要有三千篇網路文章分享〈恐怖的檢查〉,戶外教學應走訪三峽清水祖師廟、郭柏川故居或是李梅樹紀念館。讓臺灣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影像,如同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一樣,普及深入眾人的視覺記憶地圖,讓故事鮮豔地活下去吧,一代又一代。」
*潘家欣,《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大寫出版,2019。
*▎博客來 ☞ http://bit.ly/2XRW5LL
#說書 #閱讀日常 #藝術 #歷史記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
「顏水龍生平」的推薦目錄: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聲動美術館: 顏水龍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顏水龍後代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殯葬禮儀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顏水龍後代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殯葬禮儀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藝遊臺南- 熱帶繁花跨國馨香——小林家族捐贈文物展2013年 ... 的評價
- 關於顏水龍生平 在 顏水龍代表作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評價
顏水龍生平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7-16影音檔
作者粉絲頁: 潘家欣 PAN, chia hsin
出版社粉絲頁: 大寫出版 Briefing Press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臺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家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家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才;臺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才。
李梅樹──吾愛吾鄕;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前輩美術家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歷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向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致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家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了多少美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臺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作者簡介:潘家欣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任美術教師。《職校美術》(育達文化,乙版)作者,曾出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2018年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07年獲府城美展水墨類入選、南瀛藝術獎東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擅長以剪紙、文字、繪畫媒材進行跨領域的多元創作。現居臺南,過著教學、藝術創作與寫作多軌並行的斜槓人生。
顏水龍生平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身為美術老師的潘家欣,在新書《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中,用輕鬆詼諧的口吻,介紹了臺灣史上二十六位應該被記得、卻時常被遺忘的藝術家。在序言中,她這樣解釋自己的寫作理念:
「本書後來大致定調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近代藝術家書寫,書中收錄的美術家出生時間最早從1871 年開始,最遲的則出生於1920 年。他們出生、成長期間,正逢日本現代化、臺灣被殖民的過程,也經歷了二次大戰,親見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屠殺戒嚴,無論是生活模式、語言、國籍、政治意識的轉變,都是天翻地覆的一代。」
「政權環境的劇烈更迭,激發美術家思考自己是誰、從何歸屬?生命輕如鴻毛,而那些沉重不堪、那些絢麗美好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記憶、去思量?這段近代史脈絡,形成臺灣創作意識的重要養分。美術家的創作,是為自己的一生、也為時代留下註腳,而我們何其有幸,可以欣賞到這些心血結晶。」
「我試圖以時下流行的次世代語言來闡述美術家生平、轉譯生硬的專有名詞,作為通俗讀物,本書的書寫方式並不如學術論文那樣隨時註明出處,而是將參考資料統一放在最後章節,為求生動活潑,更增加了許多趣味性的口語,所以讀者在閱讀這本美術大補帖時,不妨想成是某一種形式的說書。」
「我傳述的故事雖有所本,但是因為經過轉述再轉述,故事便會添加許多血肉、生出更多羽毛來,如果因為這本書,使你對其中的藝術家產生好奇、開始去追尋一路留下的線頭,如果你也因此而念念不忘,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了。事實上,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經過家屬指正,內容也修補了一些過去專欄書寫的闕誤,讓我驚覺還有大片空白亟需彌補,更有許多畫家資料散佚待尋。我期待更多讀者的迴響、更多補遺與修正,繼續拼湊那段破碎而豐富離奇的藝術史頁。」
「是的,這段歷史非常離奇,藝術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殖民地的臺灣,卻因為殖民母國的建設,意外搭上了亞洲近現代化的高速列車,並且在極短時間之內,迸發出極為驚人的創作能量。而當時的臺灣畫家,心中懷抱的夢想,不只是成就個人在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已。雖然畫家彼此間多少有些競爭意識,但是大多數人更秉持要全體『共好共榮』的憧憬。我們讀了那麼多西洋藝術經典,但可曾看過一整群藝術家互動如此親密、相知相惜的盛世?又何嘗讀過如倪蔣懷那樣捨己為人的偉大故事?」
「講得俗一些,這就叫做先人風範。」
「再說一個笑話:十多年前,吾友陳允元棄法律從文學,他說要去念臺灣文學所,當時幼稚的我大吃一驚:『蛤?臺灣哪有什麼文學?你頭殼壞掉啦?』」
「很好笑吧。那就是十二年……不、十六年來國家教育給我的視野:文學只有中國文學、美洲文學、歐洲文學,臺灣是沒有文學的。」
「可是真的嗎?」
「同樣的,我知道現在隨便路上抓一個人,問他什麼是臺灣美術?路人的反應仍然還是:『蛤?臺灣美術?』如果遇到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可能會講出朱銘,看過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人還可以說出個郭雪湖(然後口誤說成郭雪芙這樣)。不過,講到西洋美術的話,隨便一個臺灣民眾都可以說出畢卡索、達文西、梵谷,有些人還知道羅丹。」
「我想說的是:故事沒有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傳頌,那就不會成為經典。」
「我們這一輩人,應該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應有一千個作家去寫陳澄波,要有兩千個老師在學校裡談顏水龍,要有三千篇網路文章分享〈恐怖的檢查〉,戶外教學應走訪三峽清水祖師廟、郭柏川故居或是李梅樹紀念館。讓臺灣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影像,如同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一樣,普及深入眾人的視覺記憶地圖,讓故事鮮豔地活下去吧,一代又一代。」
*潘家欣,《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大寫出版,2019。
▎博客來 ☞ http://bit.ly/2XRW5LL
#說書 #閱讀日常 #藝術 #歷史記憶
顏水龍生平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臺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家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家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才;臺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才。
李梅樹──吾愛吾鄕;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前輩美術家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歷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向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致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家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了多少美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臺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作者簡介:潘家欣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任美術教師。《職校美術》(育達文化,乙版)作者,曾出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2018年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07年獲府城美展水墨類入選、南瀛藝術獎東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擅長以剪紙、文字、繪畫媒材進行跨領域的多元創作。現居臺南,過著教學、藝術創作與寫作多軌並行的斜槓人生。
顏水龍生平 在 顏水龍後代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殯葬禮儀資訊集合站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顏水龍生平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Mapleton也提到豐原球場新會館國慶日啟用保存顏水龍國寶級馬賽克壁畫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社團法人豐原高爾夫俱樂部新 ... ... <看更多>
顏水龍生平 在 顏水龍後代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殯葬禮儀資訊集合站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顏水龍生平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Mapleton也提到豐原球場新會館國慶日啟用保存顏水龍國寶級馬賽克壁畫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社團法人豐原高爾夫俱樂部新 ... ... <看更多>
顏水龍生平 在 聲動美術館: 顏水龍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931年 顏水龍 與林攀龍先生共遊廬森堡公園,從中尋找作畫的靈感,不久完成兩幅風景寫生,即《蒙特梭利公園》與《廬森堡公園》。這兩幅作品主要以大塊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