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預 鑄 混凝土 帷幕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預 鑄 混凝土 帷幕牆 在 XUAN 劉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坐時光機回到以前的台北仁愛圓環,圖說也很詳細!
走過台北市仁愛敦南圓環45年
1972 vs 1992 vs 2017
仁愛敦南圓環簡稱仁愛圓環,位於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會處,為台北現代都會形象的指標,素有都市過濾器之稱,將敦化南路和仁愛路相扣在一起;敦化南路充滿著商業氣息,仁愛路則相映著林蔭大道。
圓環中央的銅像為紀念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1879-1964)而鑄造,於1966年建置。于右任先生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於1930年11月18日就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直到1964年11月10日病逝才卸任,任職時間長達34年,是中華民國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
1997年,台北巿政府因進行巿區道路更新及圓環空間規劃,打算將銅像遷置他處,最初預定遷往位在基隆巿中正公園旁,以紀念于右任為名的「崇右企專」,此事在媒體披露後,經台大傅申教授及陸蓉芝教授發起,積極聯繫台北書法界,包括于右任先生入室弟子李普同先生,及各大書法團體和書法家們,以于老在黨國、文學及書法之貢獻,主張銅像應該留在台北市,繼續受民眾親近與瞻仰。並以于老追隨國父革命,在仁愛路上的國父紀念館的石碑林裡,亦有其墨寶碑刻,咸認國父紀念館應是于老銅像之最佳落腳處。
在取得共識後,大家簽名響應,並且多次與台北巿政府都巿發展局協調,希望暫緩將銅像遷至基隆之計畫,並極力協調爭取將銅像留在台北,都發局長張景森先生頗為了解書法界的心意,國父紀念館亦表示歡迎將銅像遷置其園區。繼在徐少萍立委的協助下,並獲得崇右企專之諒解,終於在1997年12月,確定將仁愛圓環的于右任先生銅像遷往國父紀念館的中山碑林園區。
1998年1月元旦假期,台北巿政府動工拆除仁愛圓環的于右任先生銅像。工作人員在切除基座之鋼釘之後,仍無法移動銅像,只好敲開基座,發現原來基座鋼筋一直與銅像內部相連,因此銅像無法從基座上吊走;整座銅像非常堅固,足見設立當時是要將這座銅像傳諸久遠。為了能夠順利拆除,工程人員只好毀壞基座、切斷鋼筋,然後將銅像吊離,但此舉卻使得基座四周的于老生平碑文遭到嚴重斷裂破損。銅像在拆下之後,隨即與破損的碑刻一起送至國父紀念館保管。
最後由國父紀念館規劃,於于右任先生120歲冥誕(1998年4月16日)當周的星期日(4月19日),完成其銅像之遷建工作。銅像立於國父紀念館園區內的翠湖邊草地,由景觀設計師吳哲昌配合現場景觀進行妥善設計,銅像區保留了銅像原體及原碑文,碑文雖在之前拆除時已破裂,但為尊重歷史,只予以拼裝復合,再刻遷建記於後,以延續其設立及遷建紀實。
上圖拍攝於1972年,當時從這個角度仍可清楚見到右上角的仁愛國中校舍。此外,位於畫面最右側的老爺大廈則正在興建中;老爺大廈位於仁愛敦南圓環的東南側(地址為仁愛路四段110號),由華美建設董事長張克東起造,姚元中設計,矜功營造廠承造,1971年11月27日開工,1973年7月10日完工,工程造價約1,157萬元,為一棟地下2層、地上15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共1座70戶。
中圖由唐根禮於1992年12月1日拍攝。
下圖由網友 Benson Yang 於2017年10月31日拍攝及分享。
1992年照片裡,緊鄰老爺大廈、外牆上貼滿了廣告物的建築物曾是財神酒店(1978-1982)所在地。而在2016年的照片裡,財神酒店的位置已經變成一棟24層樓高的現代化建築,即2006年啟用的「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
位於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圓環東南隅的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地址為仁愛路118號,基地面積達2632平方公尺,原為五星級飯店財神酒店所在地,1982年財神酒店歇業後,該大樓便一直呈荒廢狀態,1997年瑞和庭及恆昌開發公司以27億元標下土地,在爭議聲中納入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2000年7月23日開拆,瑞和庭再以45億元轉賣台新銀行,全案在2002年3月通過台北市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聯席審查,並在同年6月動工建造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於2006年3月落成啟用。
讓我們來回顧「財神酒店」這棟建築物的歷史。
1978年開幕的財神酒店,是當時的建築界名人劉成懿向社會大眾集資興建的,眾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起造,和隔壁的老爺酒店一樣由姚元中設計,1975年5月5日開工,1978年7月20日完工,工程造價約4,990萬元,為一棟地下2層、地上15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地址為仁愛路四段116號。
擁有四百多個房間的財神酒店在1980年到1982年間,平均每月盈餘五、六百萬元,這間當時台灣最摩登的五星級觀光飯店,以美麗的中庭和透明的電梯名噪一時,也是國內房地產「共同持分,共同經營」的開山始祖。
後來劉成懿的財務出了問題,因306名小套房持有人的持分問題無法解決,還發生投資人進駐酒店,要求還錢的糾紛,使財神酒店於1982年歇業。幾經轉手,1988年由鴻源機構取得產權,準備重新開張。
鴻源機構原計劃花大錢重新裝修,不料,拆掉外牆後工程尚未完成,鴻源就爆發違法吸金事件而破產倒閉,於是,鴻源的15萬名債權人同時成為財神的新主人。
鴻源機構投資人自救會反對清算拍賣財神酒店,認為財神酒店公告現值約36億元,但市價可能達120億元,在未獲債權人同意前拍賣是侵害債權人權益。但是債權人實在太多,1991年9月1日召開債權人會議,還得借用林口綜合體育館舉行,如何處理酒店當然無法取得共識,問題拖了下來,建築物日漸破敗,就像一棟「沒有穿衣服」的建築物,矗立在仁愛路圓環旁。
財神酒店由閒置而到荒廢,從昔日的台北市仁愛路地標變成了市容的毒瘤,外牆還不時掉落磚塊砸傷路人,成為台北市最精華地段上最醒目的「大危樓」。一直到了1997年,才由瑞和庭建設開發及恆昌開發公司標下這棟建築物。
1998年,台北市政府基於公共安全、都市景觀及兼顧土地開發效益等,將財神酒店劃入台北市第四期的獎勵都市更新地區範圍內,內政部於1998年11月公布都市更新條例,市府依都市更新條例之規定於2000年6月26日公告,正式將該基地納入適用都市更新條例地區,隨即於同年7月23日拆除舊建築,全案在2002年初通過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聯席審查,同年3月21日核定實施,成為台北市第一件依都市更新條例完成審查的都市更新改建案。
2002年6月17日,台北市首宗依「都市更新條例」程序申辦、原財神酒店都市更新案,正式舉行開工動土典禮,台新銀行以45億元天價轉購土地,委託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事務所設計,在仁愛圓環打造「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造價總經費高達78億元,於2006年3月23日落成啟用。
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是一棟地上24層、地下6層的現代化建築,整體造型配合圓環意象,以中國傳統建築燈籠造型為設計理念,配合仁愛路動線塑造有如翻書時書頁對書脊的曲線,勾勒出全新的意象。為了保留仁愛路圓環建築記憶,大樓臨圓環面特別設計45公尺高度的等高線,至於建築外牆是以低反射玻璃帷幕設計,而且帷幕是採單一型式各自獨立定做,加上配合夜間照明設施,創造地區獨特的視覺效果。為了回饋地方,大樓四周退縮留設2至9公尺寬的人行步道,由業主認養,以提供沿街連續完整的開放空間,同時台新銀行配合成立財團法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將二樓留作藝文活動空間,包括小型劇場及展覽(演)等場地,把仁愛圓環轉化為生活化的藝術園地。
預 鑄 混凝土 帷幕牆 在 興隆公共住宅1區(安康社區D基地)預鑄外牆吊裝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安康社區D基地新建工營住宅統包工程主辦機關: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監造單位:喻台生建築師事務所統包施工: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統包設計: ... ... <看更多>
預 鑄 混凝土 帷幕牆 在 預鑄帷幕牆- By HungMeng 豪門國際藝術雕塑開發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GMRC 預鑄 牆材與玻璃 帷幕 結合一塊,既環保節能與安全,同時美觀也兼具新型態建⋯⋯ ... 大型GRC 帷幕 台灣的GMRC Large GRC curtain wall with GMRC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