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學姊被性騷擾事件爆發後,Kofan在第一時間,是攻擊自由時報和簡舒培議員,在議會就更妙了;雖有議員吆喝「兩邊一起對質」實屬不當,不過有其他議員的言論更讓人看不懂了,不論藍綠質詢性騷擾案,不是為了正義,只是為了讓柯文哲難看,一舉推翻了質詢性騷擾案的正當性.
成為了「台灣政治與媒體墮落的噁心現狀」.
神父向來反對「某事是為了意圖掩蓋某事」或者「難道沒有別的事可以做了嗎?」的簡單思維,我們不會說,輔大性侵只是一個突發案件,因為其他校務委員調查這件事,就變成了置輔大校務問題或者教育問題於不顧.
柯文哲第一時間沒有尋正常管道,送性平會或者勞動局處理,而是私了,在幾個月事件爆發後,雖然有副市長舉行調查委員會,but,當事人市長居然在調查之前出來定義,「這只是工作摩擦」,跟當時的「情慾流動」有異曲同工之妙.
柯文哲事後在樓梯間,看到大量媒體,居然對被害者黃說「你是副發言人,你去應付一下」,相比單一市議員要求對質的不當言論,這更糟糕,是以權勢要求被害人去替自己解決麻煩.
夏林清畢竟和柯文哲不同,他並沒有抓住人心中最軟的那一塊,有一群粉絲支撐,或者偏狹的認知依附,可以止住人們的疑惑和怒吼,不過柯文哲可能有.
當一個極端自利的人,站在議事台中心,人們反應不是去譴責這個最大的利己者,而是去挑質疑者們的瑕疵,認為他們不夠正義,所以不是正義,只是在為難柯文哲,也就是最大的惡,這種誤導和偏誤,可以說是中華民國社會最無知的集體墮落.
這些人想掩蓋什麼?這些人在護航著什麼?這些人對柯文哲要偏袒到什麼地步?為什麼看不見柯文哲,只看見其他人要對他不利?
撇開性不談,學姊的處境,可能反映了時下女性面臨的職場現狀,有一群長官喜歡異男說教,奪命連環摳,要求女性參加自己的飯局,然後打著「我為你好的」名義,把自己的騷擾包裝成好意,喜歡命令或指揮女性到自己跟前,聆聽自己的叮嚀,關上門以後,發生什麼事?為什麼女性表達了恐懼以後,還要加以拒絕開門?怎麼會對自己冒犯他人的行為一點感覺也沒有?我相信,這樣的行為絕對不只一次.
至於長官的長官呢?平常表現出一副愛護的態度,並連連升自己的官,但到了牴觸自己利益的時候,這樣的愛護卻消失了,變成繞過正常程序,將兩人調開,卻仍處在同個樓層裡,擅自為自己主張,這不是性騷擾,然後,還可以命令自己禁聲,當作自己的背書.
「可以叫學姊、小牛陪吃飯」,然後真的有人這麼做了,「你價碼要出夠高」,把下屬當作自己的所有物.
此時的柯文哲,就像是劣化的秋元康,把政治,當成偶像明星產業來經營,只告訴她受歡迎的好處,而沒告訴他處於人群的風險,那些喜歡你的,可能一瞬間轉變成厭惡,那些說要保護你的,可能一瞬間轉變成對你落井下石,因為,偶像是販賣夢想的產業,當夢想破滅,就是背叛,和不信任,猜疑,攻擊.
給予不尋常的待遇,反而可能造成不公正,在台北市,你的老闆可能不是柯文哲,而是全台北市民.
當你把這個中間人,當成是老闆,認為他的命令就是絕對的,自己只是照著他的想法走而已,卻很可能,風險都是由自己承擔,無論是他叫你服務自己的政黨,給超乎尋常的職缺,這些,可能都是在幫自己樹敵,並且吸引質疑而已,讓你更忠誠於他,遇到其他也忠於他的人,受到傷害的時候,「為了大局」只能失去自主,任人擺布.
真正出了事以後,卻彷彿是你自己的問題,他站在高處,要你履行上司和下屬的義務,「你去應付一下」.
台北市民,不能幼稚化,把柯文哲的利益,當成自己的利益,用「都是政治鬥爭」、「藍綠一樣爛」去合理化一切,去掩蓋批評,去洗自己的腦,自欺欺人.
公務員應該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是為台北市服務,而不是為市長單一個人的福祉而服務.
如果只是如同這個劉姓加害者一樣,只要討好市長就能升官,一個月變成市政顧問,因為「很會交際」,很會安排下鄉行程和幫助台灣民眾黨,那麼,公務員就是在比誰比較會討好市長,變成在爭寵罷了,只會釀起無止盡的鬥爭,正常變成不正常,就像在練蠱,這不是一個正常能做事的環境,一個正常的公務員職場的系統.
話說,柯文哲要求副發言人去參選什麼立委,加入自己的黨派,然後派親信去當什麼「保母」,去勸說合意,然後,這親信藉機騷擾,不就是事情的原因之一嗎?正常的公務員文化,沒有被建立起來,每個人都公私不分,黨政不分,上下交相賊.
如果一個職場環境,被騷擾的事情不能說,傳出去就成為一種罪,外部的人一質疑就是政治操作,那就算有高薪有什麼用?看似很自由有什麼用處?其他領不怎樣薪水的人呢?過去隱忍的人呢?未來可能的受害者呢?如果連這麼顯目的人都能被騷擾,被禁聲,還有誰不會有可能遭到這種對待?這是台北市政府,還是犯罪的溫床?
不要相信,什麼柯文哲的改變政治文化,我是政治文化的傳道者.
或者學他驚天一喊,「台灣人都沒事做了嗎?」、「講統獨講什麼國家認同,幾百萬人民卻暴露在肺癌危險當中!」、「我討厭台灣社會選舉一到,就舉國瘋狂!」去迴避質疑,去轉移焦點,去掩蓋問題.
我們並不會說,質問柯文哲「西藏喇嘛流行自焚,給中共帶來很大困擾」這是在遮掩市政議題,如此下來,犯錯的人,會繼續犯錯,越犯越開心,一邊自以為討論「正確」,流失的價值,卻越來越多,直到犯錯的人將謊言和顢頇淹沒所有.
所有的正義,都具備著瑕疵,正義的結果,往往不是最好的,但是卻可以樹立起標竿,預防下一個被害者,下下一個.
如果打著「極度自私」的心態,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只願要其他人去滿足自己心中的正確,去關心自己想關心的問題,不能關心別的「你的正義不是我的正義」高傲的,去審判正義,那麼,真正的正義就不會存在,每一種正義,都是從自私構築起來的無私,差別在於,那為他人著想的心,可以蒐集到什麼程度,如果不夠,應該補足,而非,如果不夠,你們就不能成立,就是惡的,就是自私,那就只是在間接放任「惡」罷了,你知道的,「惡」幾乎不用面對任何標準,任何審判,在一群只想著自己心中最軟的一塊的人前.
正義就是這樣堆積起來的,真正純潔無瑕的正義其實不存在.
老話一句, 她是你的勞工,不是你的女人,行李,或者一袋馬鈴薯,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抓住正義的尾】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預防中間人攻擊 在 唐家婕 - Jane T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誰有能力揪出白宮的“內鬼”?】
9月7日,紐時匿名社論刊出的第三天。
川普在推特、訪問、公開演說中提起這篇社論,言詞反覆又缺乏邏輯。
“我對批評一點都不在意”。川普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說。
川普說這件事最大的問題在於《紐約時報》竟然決定刊登一位高階官員的匿名投書。不過幾秒,又改了一套思路,說這位匿名者應該不是什麼“高階”官員、可能只是低階員工、或說不定是《紐約時報》虛構了一個假人物。
接下來,川普稱這位匿名者是“叛國”罪,危及國家安全,因此司法部長賽申斯“應該介入調查”。(註:美國憲法定義的叛國罪僅限於對美國“發動戰爭”,或在美國正式處於戰爭狀態給予敵人“援助和慰藉” ,美國歷史上關於叛國罪的指控案例還未超過30個案例)
■ 司法部?
針對美國總統要求司法部對新聞機構進行調查,《紐約時報》迅速發表聲明:“我們相信,司法部了解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所有的美國公民,司法部不會公然濫用政府權力。來自總統的威脅只讓再次讓我們強調了保護社論文章作者身分的重要。同時,總統的威脅也是對美國民主制度中,媒體自由獨立重要性的一次警示。”
川普揚言要司法部撤查媒體及洩密者已經不是第一次。分析普遍認為,由司法部出馬的可能性極低。
連向來力挺川普的福克斯新聞台,主播Chris Wallace也批評川普把司法部門當成武器的作法。“顯然地,這(匿名社論)是對總統的羞辱與干擾,你可以爭論這是反民主的(anti-democratic),但是我不認為你能論述這是違法(illegal)。”
■ 測謊機?
第二個方法是來自川普盟友、肯塔基州參議員蘭德保羅的建議,他認為總統應該把測謊機帶進白宮,並對身邊的高階官員進行測謊。《紐約時報》報導,目前白宮裡正由幕僚長凱利領導一個非正式的“抓鬼”小組,手上掌握著一份12人的嫌犯名單。
整起事件發展至此,許多人回想起1972年導致尼克森下臺的水門案,“深喉嚨”隱姓埋名了30年,才由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坦承,自己是洩密給媒體“內鬼”。
■ 媒體
事實上,這樣匿名書寫的情節,又更像曾經轟動美國政壇,在1996年匿名出版的一本政治小說。
1996年1月,一本名為“原色”的政治虛構小說出版,書的情結描述一位南方民主黨州長,與他同樣野心勃勃的強勢妻子,如何玩弄各種政治手段、隱藏婚外情、攻擊對手,以奪得最後的美國總統大位。
小說人物與克林頓夫婦的雷同、細節與真實事件的聯繫,讓這本匿名小說也在華盛頓引起軒然大波,揪出“匿名者”的遊戲隨之展開。
經過美國媒體鍥而不捨地分析語句、採訪、到最後比對關鍵手稿的字跡,終於在當年7月17日華盛頓郵報刊出關鍵手稿比對後,新聞週刊(Newsweek)記者Joe Klein坦承自己是作者。(先前他曾多次公開否認)
今年已經72歲的Klein回顧,當時媒體對於揪出匿名者的追逐簡直是“瘋狂的”,他至今仍懷疑是華盛頓郵報到底如何得到他的手稿?難道是潛入他的辦公室?
不論如何,Klein說自己當時匿名寫書的動機只是記錄下採訪競選過程中的內幕,並希望透過匿名小說讓人們“大笑並思考政治”。“我根本沒有冒任何風險,” Klein在昨日與華郵的訪問中說到,他認為寫下這篇匿名社論的川普政府官員“冒著太大的風險,這是一種愛國主義行為。”
目前,知道這位“內鬼”真實身分的是紐約時報評論部編輯金道爾(Jim Dao)。
在社論刊出幾天前,這位“高級官員”透過中間人與金道爾聯繫上。中間人告訴金道爾,這位高級官員有興趣為紐約時報寫一篇“爆炸性”的文章,揭露白宮內部的“抵抗”勢力。
金道爾證實他與這位作者直接交談,並且把文章上報給頁面編輯James Bennet。“紐約時報中只有極少數人知道這個人的身份”,金道爾接受CNN訪問時表示,他們 “採取了一些特殊的預防措施來保護這個人的身份”,且也不會向自家報社記者透漏這位作者身分。
---
匿名社論風波發展自此,記者室裡最狗血的討論串大概是這位匿名官員的動機吧!?
是良心發現,真的希望大眾知道政府內的情況?誰能如此無後顧之憂地、在最終幾乎註定會被揪出的情況下,走這步險棋?
是自救?意識到川普政府這艘大船就要沉了,極早跳下為自己的名聲、政治路途、甚至選舉、寫書、或是哈佛Fellowship鋪路?
是影響11月的期中選舉?影響輿論,刺激民主黨投票率以拿下國會,有機會發動罷免總統?
—
“我說,你怎麼能罷免一個做得這麼好的總統呢?經濟這麼好,我是怎麼辦到的?”
川普在6日晚間的選舉造勢上說到,台下上千位支持者歡聲鼓舞。
“華盛頓真是個鬼地方。”川普說。
—
#Indeed.
#YahFriday!!
圖為昨日在白宮南草坪,為川老先生及一群senior officer 送機/ 還有午后的白宮西翼。
預防中間人攻擊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60. 醫療新聞不同娛樂新聞,懇請傳媒恪守專業操守
近日報紙上充斥「醫療事故」的報道,網民的留言不外乎「醫生收得咁高人工就唔應該犯錯!」,或者「而家醫生無醫德!」——處處可見醫患關係愈見緊張的證據。而這些怨言的導火線,往往來自標題誇張失實的報紙;和記者刻意的誤導和隱瞞。一位同學直說,laymen不懂醫學知識而錯誤理解個案,是不知者不罪;但作為中間人的傳媒,為了賺取點擊率而嘩眾取寵,就是他們的操守問題了。
1. 把「醫療事故」和「程序風險」混為一談
我們先搞清楚一點,所有醫療的程序、治療方法去一定和利處和弊處。小至吃一顆傷風藥以致眼睏,大至服類固醇導致情緒失調白內障等副作用,都是病人需接受的風險之一。照X光電子掃描都有輻射啊。連最沒侵入性的療程都有風險,更別說其他林林總總更aggressive的治療了。作為醫生,擁有專業知識,就是要為病人平衡利弊,在風險和用處之間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
開漏藥可能是失誤,開錯腦也是不能反駁的錯誤;但換肝手術後出現排斥、已知又不能百分百預防的後遺症和風險,卻不能當成人為醫療事故。
昨天開始廣傳的「導管錯插動脈」事件,正是傳媒把兩者混為一談的例子。內文已經寫明此為已知的風險,病人簽同意書時已經知悉利弊,怎麽記者報道時,還得大字寫明「公院又搞錯」(註一),誤導讀者此為醫療事故?
2. 對投訴內容囫圇吞棗,缺乏分析
病人進醫院後反而病情變差,有情緒、氣上心頭而怪責醫生,我可以理解。但傳媒作為旁觀者,理應冷靜思考,理解事件的始末。記得有宗病人因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去世,家屬質疑抗生素開得太遲,但抗生素不是神藥不能殺毒啊!(註二)記者有渠道獲得相關資訊但不寫,公眾就無從得知,也只能把指頭指向醫生了。現在有傳媒開放報料熱線,市民人手一機就能上報,當中孰是孰非就靠記者的操守把關了。
另,一些議員總愛自己支持完減醫療開支,另一邊廂又為了「刷存在感」而大放厥詞(註三),指「不能接受醫院用已知併發症,作為如此嚴重後果的解釋,否則醫生不用負責」。這樣反智的言論,傳媒又照單全收照報不疑,只會令歪理愈傳愈廣,醫患關係也因這樣的挑撥離間愈來愈差。
3. 標題黨當道
有時記者在報道內文寫得清晰符合事實,但標題卻偏要嘩眾取寵,兩樣事件發生在一名病人身上,就偏要放在同一句標題中,硬要拉個因果關係來。同一單報導,明明報道裡寫明中風原因初步相信由心臟問題引致,還要是右頸動脈血腫但左腦中風,怎麼標題可以直接寫「洗血變中風」,好像兩者有直接關係?(註四)
取其他醫生的專業意見再斷章取義以求落井下石,今次的事件中有位醫生發文澄清自己的言論被扭曲成攻擊同行,相信這不是唯一一次(註五)。記者寫甚麼,讀者就如實相信了,記者的操守使我們相信您們沒有刻意隱瞞,所以未必會找會raw source重聽。記者的專業,是「作」新聞的最後底線。
我好明白的,本來現在速食文化當道,記者總要在海量的資訊中吸引讀者停下來給個like留個comment,不出一兩句soundbite怎能挑起讀者情緒再推高點擊率?但一時熱潮過後,大眾腦海中只記得標題中的指責,而忘記/略過了背後的真相。
當疑犯可以直接未審先判寫成色魔,牽涉投訴中的醫生當然可以被放在審判台上,任大家貼上「無醫德」、「只識賺錢」、「垃圾醫生」的標籤了。
**
一連串偏頗的報道過後,昨晚只見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出聲明道出此事(註六),可能其他醫生有不同的壓力而不能明言吧。但好些同學不約而同地跟我說,每次看到這些失實的報道,心中只有氣憤,討厭傳媒挑撥離間;灰心失望,覺得再努力讀書將來都只能在過勞的環境中給予病人sub-optimal的服務,還可能遭懷疑和冷言相待。好多留言叫醫生「醫者父母心」,但醫患關係繼續彊化的話,我們只會被視為惡毒的後父後母。
我醫學生的身份沒有壓力,但願一篇文章能喚醒傳媒記者的良心,做新聞要吸引眼球的,去C1報道娛樂新聞誰和誰傳誹聞吧,別把同一套搬去正經的醫療新聞,醫者和病人關係變差,這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註一:https://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posts/1421592771234187 原題為【搞錯動靜脈??】等誤導性字句,文字現已更改。
註二:http://orientaldaily.on.cc/…/odn-20170403-0403_00176_007.ht…
註三: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news/20170514/56694111
註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13802208667287&id=913809045333274
註五: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92313697508706&id=485741731499246
註六:https://m.facebook.com/chiho.ng.146/posts/10154594891148034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