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 我來到一間歷史悠久的老人院, 準備與一位婆婆的媳婦討論預設醫療計劃。
預設醫療計劃 (Advance Care Planning), 就是透過溝通, 與病人或其家屬, 討論日後的照顧選擇; 當中包括在心臟停頓時是否施行心外壓、插喉等俗稱急救的程序。
我要探訪的婆婆已經96歲了, 住在這間老人院已超過20年。這幾年機能退化已再不能與人溝通, 雙腳彎曲亦只能躺在床上, 最近更因進食問題在外科病房入院期間被插上了胃喉。她有3個女兒,年紀也不少了, 身體也不太健康; 兒子又因病過身; 媳婦不想奶奶辛苦, 希望日後她百年歸老可順應自然。故此我們約了她在老人院討論預設醫療指示。
看過了婆婆, 我跟媳婦走到老人院大廳, 外展護士也已經在那裏等候我們。
「叫埋老人院職員一齊傾啦。」我向外展護士説。通常我會譤請職員一起討論, 讓他們也知道家人心意。
「唔好叫佢, 頭先先同佢嘈完嚟。」外展護士向我打眼色。
為什麼呢? 心裏帶着疑問。。。
討論完畢, 我走到老人院的辦公室, 跟職員傾講一下。有時不了解就會製造不必要的誤會。
「想同你講吓呢。。。」
「我都同你地講咗啦, 我反對你地攪啲咁嘅野, 你地要簽我無得阻止你, 但係唔關我地事。」
想不到我還未開控, 職員已反應激烈。
「我同你講呀, 呢度開咗廿幾年, 我大大話話照顧咗佢地廿幾年, 個個我地都咁錫, 我想佢地個個都長命百歳㗎。我係基督徒, 我唔會接受你地咁做。。。」職員充滿怒氣, 但似乎對老友記還是不錯的。
「咪住先。 我解釋俾你聽我地做緊乜同為乜野先。有啲年紀好大, 有好多長期病患嘅老友記, 咁佢真係有日會走㗎嘛, 咁你都知㗎啦, 就算點搓點㩒佢個心佢都唔會番轉頭, 你認唔認同先。」我嘗試解釋。
「我知呀, 好似佢咁, 個心停咗, 緊係順其自然啦。但係為乜要簽呢張野先? 明明有時入咗院處理吓, 就好地地番番嚟個啦。」
很多人的確有個誤解, 簽了不作心肺復甦治療, 就等於我們放棄照顧長者, 是見死不救; 也有不少人懷疑, '無事無幹' 為什麼突然要簽份文件, 你們究竟有何居心。
我停了一停, 再慢慢説: 「聽到呢到, 其實我同你諗法係一致㗎喎, 大家都係想呀婆, 大家都係想呀婆有日要走嘅時候順其自然唔想佢辛苦。」
職員聽到我這樣說, 怒氣好樣減退了點。
「其實就算簽咗個文件, 我地都係咁照顧同醫治婆婆嘅問題㗎。我都唔係第一日上嚟啦, 你知我地點做野㗎。」
我停了一會又再説: 「如果無傾過, 屋企人又無心理準備, 有時三更半夜突發嚟, 佢地點反應過嚟呢?」
「咁你地醫生個刻可以做决定, 由得佢自然去㗎嘛。」
「咁既然係咁, 點解唔早啲傾, 俾番個選擇權俾屋企人呢? 佢聽完, 可以選擇唔簽㗎喎。但係起碼有多個選擇呀。」
聽到這裏, 職員似乎多了點明白。
或許, 大家的最終希望, 都是婆婆舒舒服服, 活得快樂, 只是觀點與角度的不同。
但我仍然認同, 通過溝通、了解、認識,明白不同選擇的意義和理念, 就能為長者計劃最適當的照顧方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寧願你在我親人身上落錯刀,總好過將來在其他病人身上落錯刀。』大體老師的親屬與我們分享這番說話,令我相當感動。」三年級醫學生馮子珊說。提到死亡,我們總會先想起一堆實務:預設醫療指示、立定遺囑、分配資產、喪葬禮儀。可是,在回歸大地之外,我們的身體還可以做些什麼?末期癌症病人馮敏瑜已申請成為「大體老...
預設醫療計劃 在 走在醫院前線。醫生有班老友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一間政府資助老人院的會客室裏, 家屬和來自我們CGAS 團隊的護士正與我圍着圓枱坐着, 大家正在討論一位老友記院友的情況。院友是位 102 歲的婆婆, 有嚴重腦退化, 已不能與人溝通。
我首先發言: 「聽職員講,婆婆似乎食得多咗, 食完啲豆腐花同糖水, 都再肯食啲糊飯。」
「一時時啦, 有時都唔肯開口食㗎, 勁氹都唔得。」坐在我對面婆婆的孫女答道。
「係, 明白。不過婆婆已經102歲囉, 坦白講, 就算食得唔多, 我自己嘅諗法係, 都無謂插條胃喉餵囉, 無謂佢辛苦呀, 食得幾多得幾多,你地點睇?」
「我地都係咁諗, 唔想插胃喉。」坐在孫女旁邊, 婆婆的小兒子接着開腔, 然後立刻望着旁邊的兩個大兒子。
「係呀。係呀。」兩位兒子齊聲附和。
「明白。如果婆婆唔食野, 我地盡量試吓啲方法睇吓佢會唔會食得好啲, 咁我地姑娘會盡力協助你地嘅。」
我再説: 「亦到咁講, 婆婆102 歲囉, 真係要面對現實, 佢真係會有一日會情況轉差, 遲早有一日會走嘅, 如果到個果時候, 你想唔想佢俾我地壓個心, 插喉, 做急救果啲野?」
「我唔想佢辛苦。」小兒子立刻回答, 然後又轉身望着兩位哥哥。
「我地都係咁諗。」另一位兒子説。
小兒子像舒了一口氣。
别人看來以為是理所當然的決定, 當真正要自己面對時, 卻不是如想像中容易; 不同人的確有着不同的想法, 尤其在生死這問題上, 這並没有絶對的對與錯。
家人在這問題上的共識卻絶對能減輕主要照顧者的壓力。
「咁我啲簽埋呢份文件, 簽咗我地會係電腦記錄番, 咁婆婆去邊間醫管局醫院我地都知你地嘅意願。」我解釋。
小兒子拿起圓珠筆, 略有所思, 神情有點凝重, 然後慢慢的在表格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係唔係都係簽個時有啲揞住揞住咁? 」小兒子簽完名, 我問他。
有些家屬對做這個決定感到非常為難, 寧願醫生為他們作主; 他們總覺得作出這個決定代表自己親手把摯親送走。又不捨, 又不想摯親辛苦,當中的掙扎可想而知。
「坦白講呢幾日係有啲, 不過宜家簽完反而有啲釋懷。」小兒子也很老實分享自己的感受。
放手, 就算未算是放開所有,其實並不是想像中般說得輕鬆。
但這也是我們作為老人科醫生, 與晚期病人家屬討論預設醫療指示的原因。在適當時候作深入的討論, 總比真的到臨終時, 家屬面對着慌張, 不知所惜時才作決定來得容易。
以往不知多少次在深宵零晨時分, 遇到情況非常差的病友, 專業判斷告訴我紓緩治療是最佳選擇; 奈何打給睡夢中的家人時, 他們的確是毫無準備, 根本未必能突然作出最合適的決定。
在合適的時候討論預設醫療計劃, 一定會是未來大勢所趨。
預設醫療計劃 在 走在醫院前線。醫生有班老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咦, 你地到咗啦。」我對面前的婆婆説。在婆婆左邊的是她的兒子。
這是一間私營老人院, 今天我特定前來, 與他們討論李伯的狀況。李伯80多歲了, 有栢金遜和嚴重腦退化症。由於栢金遜影響吞嚥肌肉, 他經言語治療師評估後被評定不適宜自己進食, 故此被插上胃喉餵食胃奶。
但作為李伯太太的婆婆, 一直不忍心他不能進食, 所以婆婆不理我們多番勸籲, 堅持把食物餵到他的嘴裏, 而且每天也來餵。李伯也十分抗拒胃喉, 經常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不想插胃喉。
以李伯的嚴重吞嚥困難, 用口餵食的確有哽到風險。事實上他經常有啖聲, 仍可能是輕微哽到的結果。但家人心意堅定, 認定若李伯不能用口進食, 便會失去人生意義和樂趣。在衡量及明白所有利害後, 我們唯有盡力配合他們一家人的要求。
這就是 Comfort feeding 的概念。
今天我與外展隊護士前來, 就是要跟李伯家人討論當前情況和以後的安排。
話說現在醫管局正在老人院推行 Advanced care planning 預設照顧計劃, 一隊專責隊伍會專門跟病人及其家屬討論當病人病況轉差時的醫療安排, 當中包括心臓停頓時是否急救, 插氣管喉和做心外壓; 吞嚥困難時是否使用胃喉等等。。。 旨在讓病友和其家屬為摯親作出最適合自己的安排。
「點呀, 餵成點呀?」我直入正題。
「幾好呀, 餵到㗎, 小心啲餵無問題, 你睇。」婆婆一邊把匙羹放進李伯口中, 一邊跟我説。
「不過都係有好多痰, 都係有風險㗎。」我一再強調。
「明㗎啦。你唔俾佢食佢仲慘, 我地明㗎啦。」兒子跟我説。
我跟婆婆和兒子走出大廳再談。
「我明白你地嘅心意, 但係叔叔就咁食嘢真係有機會哽親, 哽親有機會會肺炎, 叔叔年紀大如果肺炎起嚟可能會走㗎。」我逐一解釋。
「佢都幾十歲啦, 係唔係遲早都會走㗎啦, 我唔想佢辛苦, 想佢舒服啲, 你最好整走埋條胃喉佢。」婆婆說起來甚有條理。
「咁可能會唔夠營養喎。」
「食得幾多都好啦,佢好唔鍾意條胃喉, 成日叫我整走佢, 睇見我都唔忍心。」婆婆再説。
「如果有一日佢要走, 你想唔想同佢做急救, 即係心外壓插氣喉嗰啲?」
「唔好呀, 等佢自然走呀, 唔好要佢辛苦呀。」
「我明白。」
我拿出小册子和表格, 再跟婆婆和兒子解釋一遍, 確保他明白當前狀況, 説着說着。。。
「有一日叔叔走咗, 你會不會好唔開心, 好掛住佢㗎? 」我突然一問。
一路表現既理智又冷靜的婆婆, 突然雙眼通紅, 涙水也從眼角流了出來。
幾十年老伴, 又不捨, 又不想看着他辛苦, 這種矛盾實在難以形容。。。
又試想想, 婆婆現在全副精神放在丈夫身上, 幾乎大半天都留在老人院照顧丈夫。萬一丈夫走了, 婆婆是否能夠支撑得住, 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
事情總比想像中複雜。。。
這就是預設治療計劃的精粹。有些事情, 怎避也避不過, 只有作好準備, 透過與摯親討論計劃, 才能為病友作出最適合的決定。決定並没有絶對的對與錯, 但肯定希望是最切合病友和家人需要的。另外, 家人的心理和情緖支援也是我們非常重視的。
作為醫護人員,絶對希望能做到這些。
<<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d directive 和 <<預設醫療計劃>> Advance care planning 乃大趨勢, 有機會希望跟大家多討論。
預設醫療計劃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寧願你在我親人身上落錯刀,總好過將來在其他病人身上落錯刀。』大體老師的親屬與我們分享這番說話,令我相當感動。」三年級醫學生馮子珊說。提到死亡,我們總會先想起一堆實務:預設醫療指示、立定遺囑、分配資產、喪葬禮儀。可是,在回歸大地之外,我們的身體還可以做些什麼?末期癌症病人馮敏瑜已申請成為「大體老師」,死後捐出遺體讓醫科生學習。「人生很短,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既然可以物盡其用幫到人,又可以另一方式延續生命,why not?」
「計劃死亡之後的事情,亦代表要計劃死亡之前的事情。人人都知道終有一日要面對死亡,不過是否代表每個人都能夠按此計劃人生?」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陳立基如是說。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的醫學院,分別設立了遺體捐贈計劃,鼓勵人們死後捐出身體作醫學及教學用途。成為「老師」,可以是亡者的新使命。
延伸閱讀
【93歲王秀雲婆婆 死亡是在花旁睡覺】https://goo.gl/0W0BnW
【亞洲人為何特別怕死】 https://goo.gl/gPQKTb
【物盡其用:我的親人是大體老師】 https://goo.gl/zYp5oO
香港大學「大體老師」:http://www.med.hku.hk/bdp/index.html
中文大學「無言老師」:http://www.sbs.cuhk.edu.hk/bd/
明周娛樂: https://bka.mpweekly.com
明周文化: https://bkb.mpweekly.com
Mings Fashion & Beauty: https://mings.mp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