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長笛有聲書系列音樂會」第一部曲順利的在8/21台北文水藝文中心落幕!
8/17、8/21台北文水藝文中心
8/19 高雄市立音樂館
這場音樂會從還在蛋殼裡的籌備階段中,經歷了很多事情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難和困惑,當時完全沒有想過究竟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帶來什麼樣的衝擊。時間過得好快,音樂會結束後沒多久就開始懷念起音樂會前排練時種種的一切...
「我好像失去了什麼,卻好像獲得了更重要的什麼!」
就好像Philip Glass那首「方陣中的音樂」一樣,我們每一天不斷的重複著已經習慣了的生活型態,千篇一律的問候內容,拘泥於規範與規律的思維方式,我們也許會重複用著同一個牙刷、同一種刷牙方式和同一個漱口杯,也許在這其中唯一會改變的只有每天會吃的餐點和換穿不一樣的內外衣,也許有時候…連衣服也懶得換。這是重複的美,重複自有它獨特的魅力,就像哲學家Kierkegaard說過的話:「重複的辯證法並不深奧,因為被重複的東西已經存在,否則就不能重複。但恰恰是已經存在這一事實使之成為新的東西。」也許在無休止符的重複之中,我們會不斷反覆地找到新的自我和重新對宇宙萬物生命的意義產生新的沉思。
我很好奇,在這樣一片充滿生氣、富有創造力及勇於發聲的土地上,我們為何這樣沒沒無聞 ?我們的含蓄是否變成了自身的枷鎖,牢牢的禁錮著俗稱自由與寬容的內在。
沒錯,我們需要動聽的音樂陶冶性情、舒緩壓力、享受被愛的滋潤;但也絕對別忘了我們音樂家需要持續的在音樂路上前進,我們的父母無法永遠保護著我們,我們的祖先總有一天會脫離祖靈的這個稱號,若是現代樂已死,巴哈該會多麼的傷心 ?想想巴哈那個年代,巴哈的作品有多少超現代化的情感表達方式與創作技巧,使他的作品在巴哈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死後近百年才得以重見天日,獲得世人認同 ;莫扎特這個天才,僅僅只有他才被容許使用禁忌的平行五度和八度;有多少人忘了貝多芬那語彙艱澀的弦樂四重奏;「現代音樂之父」史特拉文斯基的Petrouchka曾被多少人轟擊、又有多少人嗤之以鼻 ?
而現在,這些前人的超現代作品,在你我的耳朵裡是否已經可以理解,甚至於喜歡上它們 ?這些樂曲現代嗎 ?對於前人來說,這之中的作品簡直連聽都不想聽,這種讓人聽不懂的樂曲和毫無喜悅可言的音樂,覺得那根本就不是音樂;然而對於你我來說,它們經過了幾百年的洗禮,居然神奇的變成了好音樂,俗稱「古典音樂」。
言歸正傳,雖然在這些現代作品中排練時有很多的困難,邊唱邊念的安可曲這樣效果十足的曲目,在尚未演過這樣「外放」、「舞台性效果」的譜時,雖然一開始練習就讓人脹紅了臉,羞紅了雙頰,但也因為這些困難、瓶頸和突破,讓這三場音樂會變得無懈可擊。要做與常人不同之事,除了勇氣還要有一點衝勁,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夠一起保持開放的心「荒唐」的「夥伴」。
在史特拉斯堡音樂院的戲劇老師Marc Locci說的一句話常常鼓勵和警惕著我:「在舞台這個空間裡,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滑稽,那麼你就非常有可能讓你的觀眾覺得不舒服。倘若在這舞台上大家一起滑稽、荒唐、抓狂、瘋狂,那麼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就是最正常不過的人了 !」
(Quand on est sur la scène, s'il n'y a qu'une personne qui est ironique, alors que les gens lui moquent. Mais s'il y a beaucoup de personnes qui sont ironiques, absurdes, foufous sur la scène ensemble, ce n'est plus l'absurde mais un nouveau univers, c'est un nouveau monde, notre petit univers. Alors, c'est nous qui sont les gens les plus normaux dans ce petit monde.)
共勉之,希望來聽這幾場音樂會的親朋好友們,在音樂會的當下你們有很好的享受到「舞台上的魅力」和「舞台下的樂趣」。
下一次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請拭目以待 !
#台北文水藝文中心 #高雄市立音樂館 #長笛有聲書
音樂家巴哈稱號 在 【音樂家稱號連連看】解答 昨天的音樂家連連看你連對了嗎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音樂家稱號連連看】解答 昨天的音樂家連連看你連對了嗎? ✔️ 莫札特(音樂神童) ✔️ 貝多芬(樂聖) ✔️ 海頓(弦樂四重奏/交響樂之父) ✔️ 巴哈(音樂之父) 一 ... ... <看更多>
音樂家巴哈稱號 在 Re: 關於巴哈(跟管仲無關改一下標題) - 看板histori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Rucca (Rucca)》之銘言:
: 有點晚才來參與討論巴洛克音樂的盛會我感到一些可惜,也看了兩位在下面一連串精彩的
: 討論,但是因為我對於音樂手法的琢磨目前不多,比較注重在歷史背景上,因此就就我所
: 知的來跟大家一起分享討論一下
: : 巴哈在他一生當中,名氣並沒有很響亮,甚至被一般音樂知識份子認為是三流音樂創作者
: 巴哈基本上就算是在當時也應該沒被認為是三流音樂家,當然也許我跟您對三流音樂家的
: 定義不同。巴哈雖然是為貴族服務或當教堂樂長,但是基本上都是被"聘"的,科登的大公
: 與萊比錫議會應該不會隨便請三流的音樂家來服務自己,畢竟這事關顏面。而且巴哈生平
: 有幾件事情也證明他不會是三流。一個是當時薩克森選侯強者奧古斯特登基波蘭國王時,
: 巴哈為了他的登基寫了B小調彌撒,並且得到"德勒斯登音樂家"的稱號,基本上這是當時在
: 薩克森活動的音樂家中被認為是很高的榮耀。另一個就是巴哈被腓特烈大帝邀請去普魯士
: 。光這幾個事情也能證明他在當時、當地都是一個有名望的音樂家。
: 當然我猜你可能是因為看了某些資料而有這樣的感覺,而我猜這個資料可能是來自於薩克
: 森宮廷,當時大都聘請來自於義大利或法國的音樂家,當地本身的音樂家根本進不了德勒
: 斯登工作(這也是為什麼巴哈得到這個稱號其實很厲害),以上層社會以及全歐洲的角度來
: 看,巴哈當時真的只能算是一個在"地方"上有名的音樂家,而在德意志地區以外就默默無
: 名
這點我相當認同,巴哈的確是當時當地有名的音樂作曲家,但論當時整個歐洲來說,他算
是三流的音樂作曲家。
而韓德爾當時的名氣已經高於巴哈,因為韓德兒不但會寫義大利文歌劇,甚至會寫英文神
劇,所以當時他在整個歐洲的知名度相當響亮,也難怪巴哈曾經有造訪過他,但因為那時
韓德爾已經去英國了,所以兩人始終無緣見面。
: 死後鮮少被演奏的原因可能是思想型態的改變。古典(啟蒙)與浪漫時期(這裡說的不只是
: 音樂上的分野)的人對巴洛克藝術是有所批評的,認為過於裝飾。
從前古典主義開始,當時的作曲家就認為巴洛克的音樂太過矯飾,所以才會提倡以旋律加
伴奏的方式(主音音樂)來取代巴洛克時期的複音音樂。
當然因為音樂的和聲與對位已經在巴洛克時代開始定型了(其實早在文藝復興時代早期開
始有這趨勢,只是一開始是人聲,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晚期朝樂器開始著手),所以前古
典主義的主音音樂,其和聲與對位基本上還是遵守巴洛克時代的形式。
: 關於巴哈開始被知道這事情其實比孟德爾頌發現馬太聖詠更早。在德意志地區民族意識開
: 始起來後(19世紀初中),許多文人哲學家開始研究德意志的偉人。那時候巴哈與韓德爾就
: 被認為是他們代表的作曲家,只是可能只是被認為是過去重要,而沒覺得他的作品怎樣。
: 直到孟德爾頌發表馬太受難曲,大家才驚為天人。
巴哈的音樂其實早在他過世時就開始流傳,一開始是他為十二平均律所寫的前奏加賦格曲
「十二平均律」,當時有一些作曲家拿這首曲子來研究和聲與對位的架構,例如莫札特、
貝多芬和蕭邦(蕭邦幼年時代有彈過巴哈的十二平均律,所以他的作曲方式有一點點受到
巴哈的影響。)。
但真正讓大眾知道巴哈作品存在的人卻是孟德爾頌,孟德爾頌當時則是花了很多年的心血
,把巴哈的馬太受難曲的原稿找出來,並且利用自己的萊比錫布商交響樂團加以演奏,讓
當時的聽眾被這首作品感動,因此巴哈的作品開始被大量重視,也開始被許多音樂學者們
拿來研究,甚至許多音樂學者都論定巴哈就是巴洛克時代最典型的音樂家。
: 剛剛看了您另一篇文章了解您對韓德爾作品覺得較低的原因了。然而就韓德爾現在的名氣
: 與重要性來說,您這段的比喻還是令我困惑的。就現在學音樂的人來說,巴哈與韓德爾一
: 樣的重要;對德國人來說,這兩位皆是他們18世紀初代表的音樂家;對英國人來說,韓德
: 爾是更令他們親切的,BBC就出了一套英國重要作曲家的影片,裡面就包含韓德爾。從這樣
: 來看我真的覺得無法拿巴哈與韓德爾來做這樣的比喻。
韓德爾在現在古典音樂史當中,確實是名氣很大,只是他的名氣跟巴哈相比,有一大段落
差。韓德爾目前被學者經常研究的是他的弦樂作品以及神劇,反觀他當時最紅時期所寫的
義大利歌劇反而沒有在研究。而且論知名度來說,當時的韓德爾確實高過巴哈,可是現在
反而是巴哈高過韓德爾。
最重要的是,韓德爾一生當中只有幾年為名氣和工作問題而煩惱,而巴哈一生當中卻為了
生活及勞資問題而和貴族與教廷爭吵。
有個證據可以顯示巴哈為這個問題而煩惱,他在年輕時(從阿恩施塔特到威瑪)在教堂擔
任管風琴演奏家,可是因為自己演奏的形式與教廷不合,甚至教廷還恐嚇他再這樣亂搞就
要讓他解聘,因此他才會趁柯登的公爵剛上任之後,立即調到那兒去擔任宮廷作曲家。
後來巴哈在柯登貴族當中,所受到的待遇還不錯,至少柯登公爵喜歡音樂,因此巴哈在那
時期創作許多不少作品,直到柯登公爵過世之後,公爵的兒子不喜歡音樂,才讓巴哈又想
調到別處就職。
後來萊比錫教廷因缺少教廷音樂家,本來想找當時赫赫有名的義大利音樂家泰雷曼來擔任
,但是泰雷曼並不想在那邊就職,後來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才聘請巴哈來當任,而巴哈當時
在萊比錫就任教廷音樂家時,也經常忙於演奏、作曲、教授學徒,而忙到昏頭轉向,因此
當時他有向教廷提高薪水,但是教廷並不接受他這項提議,以致於巴哈當時跟萊比錫教廷
起衝突,並且差點要被革職,後來是巴哈因眼睛的問題而提早退休,並在當地寫了最後兩
首作品—「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就與世長辭了。
反觀韓德爾一生都過的榮華富貴,他在德國時就已經寫了德文歌劇,後來到英國發展後,
向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獻上「水上音樂」這首名曲,才讓他在英國貴族界開始嶄露頭角,後
來他在英國大量寫許多義大利文歌劇,讓英國貴族們都喜歡觀看他的歌劇,使得他在這時
期得到很高的名氣和財富。
但等到英國流行本土歌劇後,義大利文歌劇立即冷漠,因此韓德爾就被大眾冷漠下來,連
生活也遭受波及,後來他用英文來寫上神劇「哈雷路亞」,並在英國上演之後,他的名氣
又受到大眾重視,因此他死後被葬在西敏寺,也被許多英國人認為他是最有名的音樂家。
但以現在來看,韓德兒的許多作品都是為當時的大眾品味而寫的,這跟巴哈不一樣,巴哈
的音樂都是為上帝而寫的,因此巴哈所寫的音樂都是有仔細的推敲而寫的,反觀韓德爾的
歌劇為了符合大眾品味,所以有些寫出來的作品都是即時而寫的,因此韓德爾的作品鮮少
被巴哈作品那樣大量受學者研究,因此論現在名氣而言,韓德兒確實輸給巴哈。
而我以巴哈與韓德爾來當例子,是一方面一般人對這兩人都有很深的認識,而剛好這兩人
在當時與現在的知名度都有很大的落差,所以才會以這兩人來當例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30.65.214
※ 編輯: tarantella 來自: 163.30.65.214 (01/01 10:38)
※ 編輯: tarantella 來自: 163.30.65.214 (01/01 10:41)
因為當時的教宗及其他教會人士認為世俗複音音樂有違背上帝的旨意。
後來是帕勒斯提納與其他音樂家聯合起來,向教廷申明複音音樂的重要性,所以教皇才准
許複音音樂能夠繼續使用,但必須要有限定性的使用。
而後來帕勒斯提納也針對這項提議,把當時世俗複音音樂的曲風稍微簡約,並且逐漸化為
宗教音樂的作曲和聲與對位方式,使得後來的音樂家在寫宗教音樂作品時,其形式都是遵
守帕勒斯提納的方式來寫的。
※ 編輯: tarantella 來自: 163.30.65.214 (01/01 13:50)
※ 編輯: tarantella 來自: 163.30.65.214 (01/01 13:58)
現在我們台灣學音樂的人,對於音樂史的脈絡不是很清楚(就連大學音樂系的人也是搞不
清楚),其原因就在於一般音樂教授鮮少會把國外的音樂史書籍翻譯成中文,或是把音樂
相關的歷史背景詳細寫出來,使得大部分的人對於音樂史的脈絡就是非常模糊,只有懂英
文的音樂學者搞清楚狀況。
這也是我之所以要翻譯音樂史的原因,並且要附加相關音樂學知識,就是仿效馬丁‧路得
的作法,把當時只有拉丁文版的聖經翻譯成德文版本,讓普通人都能瞭解聖經,其意義就
是這樣。
※ 編輯: tarantella 來自: 163.30.65.214 (01/01 15:02)
我是從他的書籍當中得知音樂史的脈絡。
另外大陸那邊有出版音樂學導論的相關書籍,建議你可以去看一看,好瞭解音樂學的基礎
理論。
※ 編輯: tarantella 來自: 163.30.65.214 (01/01 17:42)
以後我有空會詳細解說這方面的事情了。
※ 編輯: tarantella 來自: 163.30.65.214 (01/02 08: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