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中,網路資訊與假帳號製造身份混淆的劇情如何設計】
新聞曾經報導過,一個日本變態男如何靠著偶像網路的自拍照,由瞳孔中的街景倒影來比對google map,確認住處後再行跟蹤猥褻。
如今世界情勢的政治詭譎,如在弦上,一觸即發,為求目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中最為氾濫橫行者,更非假帳號帶風向莫屬了。
這些聽來似近非近、似遠非遠的生活日常點滴,具有高度的真實性,但弔詭的是,若要發生在自己身上,其機率又難以計算揣想。
可讀者一定會覺得驚訝,因為這些新聞事件,或說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鬼故事,在推理小說中的設定,簡直就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應該也可以算是一種年代流行事物詭計,畢竟若不是這樣數位時代的背景,也不可能達到這種資訊外洩的危機。
如日本志駕晃《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書如其名的把一嬌憨可掬天兵丟手機事件,衍生出社群隱私、金融財務與人身安全等危險。
這時人們赫然才驚覺,原本以為不過是生活日常的一件小事(掉手機),沒想到竟然會讓自己的一切無所遁形,還暴露在危險裡面。
不過如果以為這已經是極限,那只能說太傻太天真,覺悟太早,因為個資、社群與財務等相關,能運用的壞事,可說是太多太多了。
如香港陳浩基《網內人》資訊時代網內網外互打的犯罪,實是誰陰錯陽差後續誰居心不良從中搞鬼,使得肉搜霸凌成為復仇的媒介。
或者S. J. 華森(S.J. Watson)《雙面陷阱》(Second Life)姊妹閨密妳的帳號不是妳的帳號的混淆不清,就在槍聲響起時,將一切都了結。
但這樣還沒完(有完沒完),如果說人們以為,所謂的不在場證明,僅限於眼耳口鼻記憶的不可相信等,那就有點跟不上流行惹~
要知道,如今各種新興的社交軟體盛行,一堆打卡,早已成了人們生活日常分秒必爭的例行,這個比什麼不在場證明,都更有效率。
關鍵重點是,當人的名字/帳號/手機都有可能不是人的名字/帳號/手機了,那麼請問社交軟體打卡的動態更新,還剩下了幾分可信?
好比卡洛琳.凱普尼斯(Caroline Kepnes)《安眠書店》(YOU),誰的墳上都可以長草了,可藏身幕後之人還在幫他在推特上打卡標記。
或塔拉・伊莎貝拉.伯頓(Tara Isabella Burton)《社交動物》(Social Creature),喜歡豢養並更新閨密的名媛,終有一天也得到了報應。
這個劇情與人設,乍看下猶如平行世界推理重心由「愛情」移轉到雙女,但其實那些跟蹤騷擾行徑不是愛情,只是包裝在愛裡而已。
因《安眠書店》跟蹤變態至圈養的恐怖行徑,大致等同林斯諺〈床鬼〉加上符傲思(John Fowles)《蝴蝶春夢》(The Collector)的描寫。
這樣的主題也多出現在「消失的女孩」結合「來找我別找我請找到我」的結構佈局來進行書寫,結局由古至今則由悲劇到女力激勵。
《社交動物》則以上流上會的光鮮亮麗為噱頭,容貌打扮的酷肖,女版麻雀變鳳凰的情節,卻演變成鳩佔鵲巢,身份混淆的雙面。
這個程度,或許早已超越了變臉APP與濾鏡美妝效果的難辨,甚至遠遠超過變臉換面抽心改靈魂的改變,只要誰擁有誰的數位媒介。
看來推理雖常被人詬病,書寫了社會寫實包括犯罪的各種細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想,這也由此提醒人們關於生活日常的安全相關。
不過最後要說,遭遇犯罪等同遇上天災,其實有時根本無能預防,檢討被害只是二度傷害且害怕恐懼自己有天碰上的心理作祟而已。
警語:本文僅適用於推理小說中的劇情人物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與模仿的途徑與目的。
★臺灣作家林斯諺短篇結集《床鬼》,愛而不得跟蹤至舍的同名短篇,或韓國電影講獨居女子套房被入侵的危險《鎖命危機》(Door Lock)等,多以單方的過度迷戀,並試圖以不正當的手段達成心願。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