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懂礦,礦就會幫助你」- #孋孋芽礦訊解讀 體驗心得
先說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我的身邊從來不缺乏共時的神諭或各種靈訊。不過上週某天深夜就有一股莫名的衝動,我神來一筆,仗著要幫她寫推廣文的架勢,挑了十來顆礦石夥伴,硬要她起床解讀礦訊, 孋孋芽liliya-晶礦與寵物溝通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開工(她明明已經躺平XD)。
之前多半都是單顆礦訊,很零碎地詢問或接收到訊息,還沒體驗過完整她的礦訊解讀(奇怪,這服務明明是我促成的XD),所以這次我也很興奮好奇會得到什麼訊息。
結果,第一句話就開嗆…….
礦:「妳連陪噗噗(貓)玩都沒時間,更何況運動,該知道的妳早就知道,一直不去做我們也多說無益。」
不知道哪顆礦礦起的頭,其他礦礦跟著附和。孋孋芽為完整表達礦礦的心聲,露出了翻白眼的表情(用臉讀礦)。
一副就沒有要跟我多談的樣子。好啊,但總不能就這樣結束了吧,我不死心,繼續厚著臉皮發問,想知道還有沒有除了運動其他的訊息。我有三個大方向,感情、工作還有其他。
礦:「目前看起來機率有點低喔。對方好像喜歡性感的。」礦礦表示看衰。
我:「…欸欸,我很性感好不好(礦礦已讀不回),重點是要給我建議啊,我又不是問發展,要知道發展我自己占卜就好。」
先是沒來由地唱起了「515ㄚㄚ」,孋孋芽邊哼也一頭問號,但其實我們已經很習慣礦礦會唱歌了,只是不知道這次祂要說什麼。
「礦礦要我唱的,然後祂說『#喳喳喳』?」
「嗄?喳喳喳??!」
「對,妳去查歌詞,一定有訊息,第二段第三行!」孋孋芽一邊思考一邊收訊。
半信半疑的我滑開了手機搜尋起歌詞。第二段第三行歌詞是「愛情要怎麼到手大家全來聽」…還真的有呼應!!?
「所以這是咒語??」
「礦礦說對。」我和孋孋芽一邊笑到流淚一邊開始在那邊喳來喳去(後面的朋友~一起喳起來~~~)
礦:「妳如果瘦到OO公斤,機率會大增喔。」話鋒一轉,繼續被嗆。
乾,用這個來激我是吧,好啊!話題一轉,突然開始給「減肥」的指引,我已經放棄主導場面(攤手)
礦:「早點睡,吃完不要坐著不動,飲食清淡一點,不要喝飲料,每天運動三十分鐘。」
還真的都是一些早就知道的訊息(艸)馬上站起來扭動身體。
「瑜珈,背部的瑜珈。」應我的要求回答了細節,還指定了特別的動作。
礦:「多出去走走啦,不要待在家。」「好好休息,有精神才能有靈感啊。」「多曬太陽啊。」礦礦們七嘴八舌,但語氣都很厭世,各個都一副早就講一千八百遍的樣子。
我:「很熱耶!會流汗!」聽到曬太陽,我忍不住回嘴。
礦:「不流汗怎麼會瘦!」
我:「…好像很有道理。」
很有趣的是和 #韋捷 的「阿卡西紀錄解讀」和 艾德 生命樹的「聽聽看」一樣,都提到非常類似的訊息,要我多吃特定的食物(海鮮),多去特定的地方走(海邊)。
提到金錢的部分,我問哪個礦可以幫助我,是一個鑰匙形狀的橘色拉長石,而且突然出現了幾句注音文的礦訊,孋孋芽也不理解為何要多這一趴。
礦:「ㄋㄧㄏㄉㄘㄈ,ㄋㄧㄅㄊㄐㄎ,ㄓㄉㄇ?」(妳有很多財富,妳要把它解開,知道嗎?)
礦說我有一個還沒打開的金庫,可以用這個鑰匙打開。還叫我可以開始物色財務管理相關的人才,說是要幫我管錢。
礦:「妳大妹不行,她太會碎念。」嗯,沒錯,她真的是這樣,好吧(攤手)
並提到我可以找哪些人合作,有一些久違的朋友,沒被礦礦提到還真是完全沒想起來XD 或是礦礦提到了一些神秘的地點要我一定去走走,但沒說為什麼,有一種遇到遊戲NPC的感覺。
最後,孋孋芽應我的要求,幫我搭配了目前「適合工作時使用」、「適合運動時使用」、「增加戀愛運使用」等組合,協助我更好地與礦礦合作,協助我每次看到都被鞭一次(誤)。
拜這次礦礦的猛烈洗臉,我才幡然醒悟,開始比較認真地調整飲食和作息,也真的意識到運動和休息的重要性。調整了不到一週,雖然沒有全部做到(心虛望向瑜珈墊),卻也發現精神變得更好,更容易專注,因此做事效率也提高許多,也比較不會胡思亂想了,這大概就是所謂起飛前的臨門一腳吧,希望下次的礦訊會被祂們稱讚(??)
基本上礦礦與人對話的方式,很看個案本身的個性(當然和解讀者也有關),如果像我一樣個性固執又愛批判,礦礦給你的訊息可能也會像這樣尖酸喔XD。你如果也好奇礦礦會給你什麼訊息,或是想知道如何與你的礦礦夥伴更緊密的合作,歡迎找孋孋芽諮詢(她也有接遠距解讀喔)。
這週六 9/26是我和孋孋芽每月一次,共同舉辦的「 嗶哩嗶哩 聊療魔法日」,除了有礦訊解讀、占卜諮詢之外,還有銀河光射線療法等魔法儀式喔。意識與能量的療癒,一次滿足。
愛必 ✨ 塔羅牌卡諮詢 / 魔法儀式 / 靈性旅程 / 相關工作坊與課程帶領,請見置頂貼文或官網:https://www.ibeindeed.net/
韋應物注音 在 人山人海 PMPS Music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剛經》的『空』和『非』思辯,不止宗教、哲學,而是存在於萬事萬物。」― 于逸堯
《盧凱彤 于逸堯 禪外音》
【星島日報】
《如夢幻泡影》9月19–21日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非法」上演
今年九月,進念.二十面體的《如夢幻泡影》,從台灣演到香港。該劇以《金剛經》的「空」和「非」,為創作根基,劇中兩位音樂人于逸堯和盧凱彤,在訪問時大傾佛偈,也談宗教、哲學、藝術,給筆者一個很有思考性的下午。
《如夢幻泡影》創作念頭源自佛經,盧凱彤卻於基督教家庭中成長,于逸堯則是天主教徒,在信仰上好像存有衝突,但盧凱彤指最近五年開始接觸其他宗教,已不稱呼自己為基督徒。「愈來愈不相信甚麼徒、甚麼徒,覺得應該要包容不同宗教,是世界大同,不是世界化(全球化)。」佛教是她基督教以外首個接觸的宗教,現在她會讀《心經》、練氣功,進念曾製作過由《華嚴經》衍生的劇作,她也滿懷興趣的看過兩次。「很有感覺,覺得自己與佛有緣。」于逸堯則在不同宗教,找到相似之處,從教義上到實踐上,都不難理解。「佛教強調生命是一個Loop,帶給我很深的感受,我也較傾向相信這個說法。」
一即是多變化萬千
從at17組團,到個人發展的盧凱彤,這次跟進念第三次合作,反而于逸堯則與這個前劇團,合作無間,包括三次《華嚴經》劇作。「《如夢幻泡影》讓我想起進念第一次的《華嚴經》,一樣艱澀,《華嚴經》甚至有二十分鐘連『一粒音』都沒有,只有呢喃人聲的一幕。」他對劇作最有印象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宇宙觀,他也跟師傅學習華嚴字母的唱誦。「字音要在腦中共鳴,直至進入一種狀態,那便是冥想、修練。」他就把師傅其中一個發音,施以音效,無限延長,甚至造成敲擊節奏,創作成一曲二十分鐘的音樂,再配以曼陀羅變化萬千的畫面。「你說艱澀不艱澀?」其實來來去去都得一個音,卻牽連無窮,那不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音樂演化?第二次《華嚴經》,他組織了一個結合中西的樂團,當中樂器有鋼琴、琵琶、洞簫、敲擊樂,叮叮噹噹現場演奏,儘管概念依舊,但聽起來便比較親切。至於《如夢幻泡影》,他的音樂創作,便在真與假之間斡旋。「許多樂迷都對聆聽有堅持,譬如只聽Analog,不聽Digital,但即使我在你面前拉奏提琴,你聽見的音色,難道便一定是真實嗎?聲音經過空氣振動、通過耳膜,到人類接受神經訊號,才化成聽得見的聲響,這跟聲音經過一條電,有甚麼分別?」
難分真與假
盧凱彤於《如夢幻泡影》現場彈結他,角色吃重,因為于逸堯覺得結他便是縈繞「真」「假」的樂器,「我覺得結他是世界上最成功從Acoustic轉化成Electronic的樂器,但兩者卻仍然並行不悖,而且將永遠存在。」於是彈撥結他弦,便啟動他「如夢幻泡影」的創作理念——電結他經過一連串音效改變,那些聲音成了甚麼?便叫人思考聲音的本源。「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是,表演者現場彈奏,你能否通過音樂,直達對方的內心?那條連繫通道,又是甚麼?」他續道,《金剛經》的「空」和「非」思辯,不止宗教、哲學,而是存在於萬事萬物。
《如夢幻泡影》為舞蹈劇,他不諱言以往在進念較少碰上,不過,資深劇迷可能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于逸堯便曾與進念合作過一些形體、舞蹈的實驗演出,這次可謂再續緣份。盧凱彤在個人歌唱事業,乃至人山人海的演出,都跟舞蹈無緣,她笑言是貪玩,所以舉手報名參與。「其實我小時候已對舞蹈很有興趣,許多人不知道,我讀中學時有玩過音樂劇,跟High King學跳Hip Hop,也曾為梁詠琪的演出伴舞,近年也看回Pina Bausch的舞蹈。」但自入行後,她專注音樂,學過的舞步,便拋諸腦後。「現在身體很『硬』,跳不到舞了。」
佛學和音樂有何共通點?盧凱彤不假思索:「都讓我了解自己,每寫出一首歌,我才知道,原來我可以這麼樣。」盧凱彤新碟快將推出,加上《如夢幻泡影》,樂迷所看見的,會是熟悉的她那一面嗎?
《如夢幻泡影》
藝術總監:平珩 (台北)
導演、設計及編舞:胡恩威
音樂總監:于逸堯@人山人海
現場演奏及音樂創作:盧凱彤
舞台設計:陳瑞憲 (台北)
演出及編舞:松島誠 (東京)、黃大徽、楊永德、舞蹈空間
舞蹈空間舞者:戴于修、陳柏文、陳楷云、駱宜蔚、蘇冠穎
甘翰馨、張智傑、吳禹賢、陳韋云、邱昱瑄
日期︰9月19–21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140, $190, $280, $420, $1,000*
*慈善門票
門票已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演出長約9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凡購買進念2014劇季「劇場大爆炸」演出節目$200以上門票(票面價),即可憑票報名入場觀賞「假音人唱《香港歌書-小流民》夜總會」。
觀眾可於以下網址報名,成功預留座位者會於一星期內收到確認電郵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立即登記︰
https://docs.google.com/…/1OEc8a8mYt4Sj9kXlKe_M-Vh…/viewform
Multimedia Dance Theatre
Dream Illusion Bubble Shadow
Artistic Director: Ping Heng (Taipei)
Director/ Design and Choreography: Mathias Woo
Music Director: Yu Yat-yiu@PMPS
Live and Recorded Guitar Music: Ellen Joyce Loo
Stage Designer: Ray Chen (Taipei)
Performers/ Choreography:
Makoto Matsushima (Tokyo), Dick Wong, David Yeung, Dance Forum
Dance Forum Dancers: Yu-Hsiu Tai, Po-Wen Chen, Kai-Yun Chen, Yi-Wei Lo, Kuan-Ying Su, Han-HsingKan, Chih-ChiehChang,Yu-Hsien Wu, Wei-Yun Chen, Yu-Hsuan Chiu
Sep 19 – 21
Grand Theatre,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Ticket Price︰$140, $190, $280, $420, $1,000*
*Charity Tickets
Tickets NOW available at URBTIX www.urbtix.hk
Running time approximately 90 minutes with no intermission
Anyone who has purchased a ticket to Zuni Theatre Season 2014 programmes and priced above $200, may join Gayamyan Sings "Hong Kong Song Book – Little Rascals" Night Club for FREE upon presenting the ticket.
Seats are limited.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REGISTER NOW!
https://docs.google.com/…/1OEc8a8mYt4Sj9kXlKe_M-Vh…/viewform
韋應物注音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音樂進了耳朵之後去哪裡?
2018-11-12‧ MUZIK AIR編輯部
© CMUSE
如果不是大腦在我們顱骨下以超級複雜的方式在工作,再美好的音樂對我們都只能是充耳不聞的空氣振動而已。儘管大腦如何解析聲音進而讓我們聽到音樂,至今機轉尚未完全明朗,但目前腦神經科學已經能為我們初步指出,大腦究竟用哪裡在「做」音樂,而音樂又對大腦做了什麼。
大腦怎麼處理音樂?
音樂能從各種不同向度來定義,諸如音高、旋律、速度、節奏、音色等等。而人類大腦要產生聽覺,則由較低層次的察覺(detection)循序漸進到較高層次的訊息處理(processing)。舉例來說,「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簡單旋律,並不只是七個音符,而是在空間與時間當中接續起來的聲音頻率、音量強弱與時值長短。耳朵察覺這些微妙的聲音特徵,而大腦不同的區域則負責詮釋耳朵傳遞過來的資訊。在研究大腦損傷的失樂症者(amusia,無法感受音樂)之後,科學家方能在大腦中定位出處理不同聲音向度的部位。
音高
音高是用來堆砌旋律的磚瓦。人類以兩側顳葉處理音高資訊,不過右腦往往更為活躍。有絕對音感的人,大腦構造也不太一樣。神經科學家愛默(Stefan Elmer)的研究就指出,絕對音感者的聽覺皮質(顳葉上處理聲音的部份)與額葉之間有著較強的連結。
速度/節拍
小腦負責處理節拍、節奏與速度的變化。小腦在日常生活中能幫助我們維持運動技巧與全身協調。研究顯示,演奏家的小腦體積會比非演奏家還大,因為演奏家需要精準的時間感與身體協調,才能好好完成演奏。
音色
音色是聲音的品質,與音量強弱無關。當我們辨認不同樂器的音色時,右腦顳葉就運轉起來了——因為音色是不同頻率泛音的疊加,所以處理音高的能力正是處理音色的能力。
情感
杏仁核是大腦當中掌管情緒,特別是引發「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的重要部位。當然,這個部位也深刻牽涉著音樂情感。
另一個被認為與音樂情感有關的部位是海馬迴。海馬迴的功能主要是儲存記憶,而強烈的記憶則與強烈的情感連接在一起,每當音樂觸動了這種回憶,情感也因此受到激發。
若想再考慮其他層次的音樂組成元素,腦部究竟是怎麼同時統整這些,目前就不得而知了。
音樂能讓我變聰明嗎?
大部分的人認為聽古典樂能變得更聰明,這種所謂的「莫札特效應」時常遭人誤解。1990~2000年代許多人都相信,從幼兒時期開始聽莫札特(或是普遍而言的古典樂)能大幅提升智商。聆聽莫札特音樂時,的確可以暫時增進空間知覺與推理能力——不過大概也就僅限於此。然而莫札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在大腦這個主題上依然相當耐人尋味。研究顯示,時常聆聽這首奏鳴曲的癲癇病患,發作頻率會確實下降。
就算不能讓你變聰明,音樂依然是帖良藥
音樂與大腦之間耐人尋味的連結,讓研究者們能夠更深入理解音樂可以如何應用於改善人類生活。音樂治療以腦神經科學研究作為輔助,對行為與情感疾患進行復健與治療,也能用來治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
音樂療法牽涉到腦部結構的知識其中一種,叫做旋律語調療法(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MIT)。這種療法為患有失語症的病患所設計,主要藉由音樂的輔助,幫助病患重新控制發聲器官,而人類處理說話的主要腦區則位在左腦。韋尼克區(Wernicke area)跟布洛卡區(Broca)區都會影響口語模式,這些部位要是有所損傷,病患就會得到失語症(aphasia)。研究顯示,將旋律語調療法整合進療程當中成效顯著,也能讓病患更快恢復口語能力。
以腦神經科學解析音樂對大腦影響的另一個範例則是腦神經音樂療法(Neurologic Music Therapy)。有一種被稱作節奏性聽覺刺激(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RAS)的療法時常被用來讓無法正常行走的病患重拾行走能力,不論其成因是肢體損傷、帕金森氏症、還是中風。在聆聽一組聽覺「信號」(cue)同時,病患要跟著節奏安排自己每個動作的時機,藉此快速重新掌握肌肉運動能力。
此外,一名亞利桑那州的女議員在2011年遭到槍擊,她藉由音樂治療康復的過程還登上了新聞。音樂治療師用這名議員從小就熟悉的流行歌曲輔助,恢復了她的口語能力。
不只腦神經科學家關注音樂
其他關於音樂與大腦的研究當中,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音樂心理學,這也是許多音樂療法發展的基石,同時是一個有待探勘的深邃領域。生物音樂學也關切音樂的心理面向,但更著重音樂之於人類的生物與生理面向。
動物音樂學與生態音樂學則分別檢視音樂與動物、音樂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最後,民族音樂學研究音樂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也包括音樂經驗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面向,因為來自不同音樂文化圈的人演奏並體驗音樂的方式,不僅在外顯的行為與反應上有不同表現,在大腦運作層次也有所不同。
音樂有各式各樣的應用方式能讓我們的每日生活變得更好;而認識大腦則是了解音樂如何改善生命的關鍵一步。不過要是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覺得大腦疲累,不如聽首莫札特好好按摩一下大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