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韋伯理想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韋伯理想型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韋伯理想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韋伯理想型 在 謝智謀-小謀老師 Chihmou Hsie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韋伯理想型 在 韋伯理念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韋伯理想型 在 韋伯理念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韋伯理想型 在 陳俊達 的評價
- 關於韋伯理想型 在 韋伯理想型、韋伯政治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 ... 的評價
- 關於韋伯理想型 在 韋伯理想型、韋伯政治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 ... 的評價
韋伯理想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歌劇魅影 #魅影學
#愛恨之間 #文學與心理
🏷讓人又恨又愛,永不止息的矛盾輪迴
——「魅影學」的奇幻世界
文:楊忠衡(《音樂時代》總編輯)
.
研究《紅樓夢》的人很多,因此有所謂的「紅學」。相信曹雪芹學問再好,寫這部小說時,也不至於刻意留太多迷宮在字裡行間。只是後人太熱愛《紅樓夢》,無事生波,每個故事皺折都想鑽進去探究。於是「紅樓夢」成了一個小宇宙,住著曹雪芹自己,和一堆「夢在紅樓」的奇想者。
.
〈歌劇魅影〉廣受歡迎,使得「魅影學」呼之欲出。除了原著故事、音樂劇之外,它也營造了一個供人自由想像的空間。原著和音樂劇創作者的傳奇,故事背景和發生地,劇中故事的影射動機……大大擴充了讀者和觀眾的閱聽趣味。
.
美國有一對「魅影迷」,以觀賞〈歌劇魅影〉完成終身大事,原因是他們一共觀賞了九十九次。我不知道他們除了各花一萬美元的戲票錢之外,對這部劇有幾多觀感和聯想。我看魅影的次數不多,紐約兩次、倫敦一次、香港三次、台灣兩次,但是對我來說,〈歌劇魅影〉是個思緒的萬花筒,每次看總搖得出一些新意。
.
以下文章是我品味「魅影學」的幾個線索,或許可以做為讀者尋訪這個奇幻世界的引路指南。
.
#自卑與自大
.
安德魯・洛伊・韋伯對《歌劇魅影》產生興趣,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到紐約逛舊書攤,看到這本便宜到不能再便宜的小書,隨手買來殺時間。但他看了之後卻似乎著了魔,決意寫成一部音樂劇。究竟什麼因素,讓一部驚悚小說對韋伯產生比世界名著更大的效應?
.
我的觀察是,《歌劇魅影》是洛伊・韋伯的生命寫照。當作品呼應創作者的生命底蘊時,創作者往往不自覺投入無比心力,效果也更活靈活現。首先是韋伯的人格特質。
.
魅影是缺陷的,韋伯也是缺陷的。原著小說的描述,魅影是智慧過人的畸型兒,長相醜怪。他逃離吉普賽雜技團而藏身歌劇院,以巧妙的手法,暗中操控歌劇院。魅影是一種「缺陷的天才」,外形缺陷招致異樣眼光、孤立排斥,進而影響心理。最後,如劇中克莉絲汀說的:「扭曲的不是你的臉,而是你的靈魂。」
.
韋伯本人則是個輕度的「缺陷天才」,一方面他有過人的才華,另一方面也有不如人的地方。他從小多才多藝,熱愛文學、語文、數理、歷史和音樂,父母讓他學小提琴、法國號、鋼琴,但他從不喜歡規規矩矩學習,所有正經音樂教學法則,對韋伯統統無效。他喜歡創作,不耐煩演奏練習曲,寧可演奏自己的即興作品,如此自然無法在正統音樂體系出人頭地。
.
體格方面,韋伯長相在英國人裡面,算是最其貌不揚的那一型。我們對英國紳士的典型印象:金髮碧眼、高挺的鼻樑、挺拔的身材、翩翩的風度……這些韋伯一概沒有。華爾許(Walsh)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的《洛伊・韋伯,生涯與作品》一書中,特別提到韋伯與他弟弟朱利安(Julian)的諸多對比。安德魯長得像爸爸,中等身材、圓臉、濃眉、黑眼、蒜頭鼻,下巴多肉而渾圓,黑髮像拖把一樣罩在頭上。弟弟朱利安長得像媽媽,英挺高大、長臉、金髮、細眉、高高的鼻子,搭配性感的尖下巴。安德魯就讀牛津大學歷史系時,一個學期就耐不住想創作〈萬世巨星〉而休學;弟弟朱利安則進入皇家音樂學院主修大提琴,曾拜入大師傅尼葉(Pierre Fournier)門下,學而有成,成為英國代表性的大提琴家之一。
.
顯然,韋伯兩兄弟間剛好呈現逃學生和模範生的兩極對比,讓人聯想到音樂劇中夏尼子爵與魅影的兩種典型。安德魯外表平庸,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等等,若不是仗著一股不世出的「鬼才」,他很可能落得一無所有;相反的,由於他名揚四海,後來反而把傑出弟弟的鋒頭比了下去。這種背景,使韋伯同時帶著驕狂與羞怯兩種矛盾氣質。他的舉止總是扭扭捏捏,說話細聲細氣,眼光閃爍,很不稱頭,但言詞內容又因事業成功而顯得財大氣粗、霸氣十足。也許正是這種集自卑與自大於一身的心理狀態,讓他對《歌劇魅影》中的魅影角色一拍即合。
.
#面具 #心靈與外界的中介
.
魅影需要透過面具來彌補殘缺,韋伯亦然。
.
《歌劇魅影》原著塑造的畸形人,與其他類似故事不同。《鐘樓怪人》、《美女與野獸》中,男主角是遮蓋不住的怪物,它只能徹頭徹尾地以怪物形象存在。可是魅影呢?他的缺陷集中在一塊巴掌大的區域,是遮得住的。所以揭不揭面具,是兩種不同情況,也因此遮掩物(面具)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同一句歌詞所說:「假面舞會!藏起你的臉,這個世界就永遠找不到你!」
.
每個人都不完美,各有強處與弱處。強項固然讓人春風得意,弱項只能用面具來偽裝掩藏。這片面具就像覆蓋在心理瘡疤上的膠布,雖然小,撕開來卻痛得不得了。世人絕少完全不戴面具的,人間世不過是場不打烊的化妝舞會。人人戴上面具,裝模作樣,虛情假意,爾虞我詐;但是要小心,千萬別去揭別人的面具,否則「意料之外的災難將會來臨」。
.
面具除了用來遮醜,還有積極的作用,就是表現出想像中的理想身形。就像廟會的七爺八爺,或是非洲的巫師面具,把自己化身為想像中的形象。對於藝術家或文學家而言,他們的作品,乃至詮釋其作品的演員,都是他們的面具。好比一些驚天動地的愛情小說,其實出自生活平淡的宅男作家之手;出神入化的超人漫畫,作者可能手無縛雞之力。貝多芬、莫札特作品胸懷浩大,但現實生活只算弱勢族群。他們需要一張面具,來撐持他們巨大的假想身影。
.
魅影兩副面具都有,一副用來遮掩缺陷,一副用來傳揚理念。因此「歌劇魅影」這首歌中,便有如此的對唱:
.
「我是你戴的面具……」克莉絲汀唱。
「他們聽到的,其實是我……」魅影唱。
.
魅影如何能不愛克莉絲汀呢?對魅影來說,克莉絲汀根本是他的一部份。所以魅影從來沒有誇獎克莉絲汀花容月貌、溫柔嫻淑,魅影只一再向克莉絲汀強調,她的藝術與他的靈魂應該是結合的。唯有如此,才能造成一種完整的「美」,達到生命的圓滿。
.
與其說,魅影愛戀克莉絲汀,不如說魅影是極度自戀。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當人們攬鏡自照時,總希望自己眉清目爽。這並不是我們愛上我們的臉,而是美好的臉代表美好的自己。魅影因為殘缺,所以追求完美的本能更強,那是一種巨大的渴望。克莉絲汀既是他的面具,他當然希望克莉絲汀完美。最後克莉絲汀決定離開他,他跌落到原來殘缺的狀態。結果呢?如何處理戲劇的結局,反映作者面對這個問題時的心態。
.
--
.
全文未完,完整全文刊登於 遠流粉絲團 出版於2020年末,法文直譯之經典全譯紀念本的《歌劇魅影》(Le Fantome de l'Opera)。
.
讀讀紙本書:https://tinyurl.com/y2lejjwd
下載電子書:https://readmoo.com/book/210163293000101
.
--
.
潛伏在幕後的黑影,是推手還是魔手?
繚繞於劇院的歌聲,是笑傲還是悲鳴?
.
巴黎歌劇院的一場換角演出,讓備受打壓的新秀克莉絲汀出場一鳴驚人,在場觀眾如痴如醉,大家紛紛預測這位新女伶的時代即將到來。
.
年輕俊秀夏尼子爵韓晤,也被這女神震懾到不能自已,他更發現,這位麗人竟是佔據他心海良久卻不敢表露的青梅竹馬,那位純潔嬌弱的走唱女孩!
.
演出結束後,他直奔克莉絲汀的廂房。但她似乎已不認得他,態度顯得猶疑,而且她似乎藏有一位神祕戀人──在門的那端飄來那人猶如遊魂般乞憐的聲音:「克莉絲汀,你一定得愛我!」
.
痛苦的韓晤失去理智衝進廂房,卻不見任何人影。走出房門,看見一具遭殺害的屍體被抬了出去……不久後他即發現,驚擾他的絕非那死透的工人,而是一具活著的恐怖鬼魅──劇院大名鼎鼎的「五號廂房之鬼」!
.
來無影去無蹤的鬼魅,原本只是偶爾現身騷鬧,隨著克莉絲汀的成功與韓晤的顧戀追求,一步一步引發鬼魅更加張狂的作為⋯⋯
韋伯理想型 在 謝智謀-小謀老師 Chihmou Hsie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給今年新生
開學前,看到學長姐開始介紹社團,開始拉人進社團,學長姐開始介紹啦啦隊,開始準備迎新、加入校友會,似乎展開了大學四年中從幾十年前都相同的固有樣貌。我去過許多國內外大學,特殊的是台灣很多大學都在排迎新晚會活動,師大各系都花很多時間在練啦啦隊;但我在世界很多大學,看不到這個新生大眾的行為模式。
大學應該是開始尋求自我的學習方向,開始找尋自己人生定位,尋找社會的影響價值,找到一個可施力的桿槓位置。期待大學生思考的是,我是否會無形在別人規則中去尋找自我的方向與定位,是否認真試圖尋找你自己是甚麼與要甚麼,華人的大學框架模式是否已經對我們自我心靈的一種順理成章壓制而無法自由揮灑的奔放解脫,我們是否一定要被如此壓制模式引領過四年,或是不自知的被著樣大環境帶著四年。
相同的,是不是我們的學校社會也提供極少的機會與平台,讓孩子去展現他們不同的發展可能。也許大學生也可以想想可以實踐甚麼,可以改變些什麼。我極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行動與實踐,並不斷對社會議題反思找到解決方法。我相信你們對人,對自己,對學校,對社會有理想,有熱情。但是要去尋求那一份熱情的出口,DO SOMETHINGS FOR THE COMMUNITY, SOCIETY, COUNTRY AND THE WORLD.
下圖是許多年前我參訪1365年成立的維也納大學(該校孕育著20個諾貝爾獎)後,坐在校園旁1860年開業的Café Central咖啡館閱讀,心中想起一百多年來有多少的思想家、藝術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坐在那裏,跟青年學子對話,思辨,孕育出青年渴望知識,渴望學習,渴望思考,渴望生命與改變的地方。此時,也渴望台師大,也可以創造這樣的地方,讓「一些著名的研究室實驗室學者、知識淵博的歷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或是冒險家」,走出來,與孩子對話,在文薈廳,在樹下。而大學生也應該想想除了傳統活動,一些從小學到大學還在玩的團康遊戲,我們還能做甚麼。
下列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或任教:
羅伯特·巴拉尼(醫學,發現血色素)
漢斯·菲舍爾(化學)
里夏德·庫恩(化學)
馬克斯·佩魯茨(化學)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經濟學)
維克托·赫斯(物理,宇宙射線發現者)
卡爾·蘭德施泰納(醫學,人類血型發現者)
康拉德·洛倫茲 (醫學)
卡爾·馮·弗里希 (醫學)
埃爾溫·薛丁格 (物理,薛丁格方程發明者)
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醫學)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文學)
埃利亞斯·卡內蒂(文學)
其他重要人物:
格里哥·孟德爾,遺傳學奠基人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心理學奠基人之一
約瑟夫·熊彼特,政治經濟學家
Eduard Zirm,1905年主司首次眼角膜移植手術,亦是最早器官移植手術案例之一
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奧地利經濟學派奠基人之一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奧地利經濟學派奠基人之一
克里斯蒂安·都卜勒,提出都卜勒效應,成為光學、天文學、氣象學、醫學等學科重要的基礎。
馬克斯·韋伯,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發現產褥熱成因者、令孕婦死亡率大幅下降。
愛德華·修斯,著名地質學家。
莉澤·邁特納,核分裂理論專家。
路德維希·波茲曼,熱力學家。
恩斯特·馬赫,物理學家。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歐洲聯盟創辦人之一、歐盟之父之一
理察·尼古拉斯·馮·康登霍維-凱勒奇,歐洲一體化倡議者,亦被視為歐盟之父之一
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現代煉油技術發明人
賈科莫·恰米奇安,太陽能板之父
安東·韋伯恩,作曲家,對20世紀現代音樂具有重要影響
西奧多·赫茨爾,錫安主義創建人、被視為現代以色列國父
韋伯理想型 在 韋伯理念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韋伯理念型」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Ideal Type - 理想類型-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雖然如此,理想類型仍然反映了現實中的某些層面,而且也可以用 ... ... <看更多>
韋伯理想型 在 陳俊達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深談: [行政學]的天才----[韋伯] 提出之[理想型官僚體制](Ideal type of Bureaucracy)純粹經由"想像"毫無實證根據!!.... 卻又屹立了一百年,通行實施全球!! ... <看更多>
韋伯理想型 在 韋伯理念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韋伯理念型」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Ideal Type - 理想類型-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雖然如此,理想類型仍然反映了現實中的某些層面,而且也可以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