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
#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 #討好陷阱
.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忍不住要討好別人,他們可能難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不願意特立獨行;就算沒做錯事,也可能會道歉;變更計畫時會懷有罪惡感;他們覺得與其要解釋為什麼沒辦法,不如直接答應。也許他們兼有以上行為,也許你就是如此?
.
我以前也總愛討好別人。守時是我的一貫作風,我在母親預產期當天早上準時出生。我從小就擅長討別人開心。每當我父母舉辦派對,我一定會把握娛樂賓客的機會;我也心甘情願拜訪老人家,為他們唱聖誕頌歌。我就像一隻變色龍,擅長融入任何社交場合,施展取悅別人的能力,滿足他人的期望。成年之後,在職場上或和朋友相處時,我還是不自禁討好別人,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優先要務,似乎欠缺拒絕他人的能力。我想方設法避免別人討厭我(事實上,我更不想要討厭自己),不過討好的行為妨礙我依照自己的想法真誠過活,使我身心俱疲。我現在很少討好別人了,也因此身心都舒暢得多。
.
在我擔任心理治療師的臨床實務中,我每天都看到在這種複雜的兩難局面中苦苦搏鬥的人:他們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卻又不允許討好自己。我會與案主合作,協助他們認清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所以祕訣就是別再試著討好他們。
.
#討好的原因
.
你可能以為,討別人開心是周到、體貼、親切的作法。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渴望掌控別人的反應,避免被討厭的感受讓自己心裡不舒服。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
.
討好者禁不起別人的失望,被討厭更是無法忍受。我們害怕被批判、被認為有所不足。被需要的感覺就和被愛一樣令人滿足。我們討好是因為害怕失去對方,但在此過程中,討人歡心不僅徒勞無功,我們還失去了自己。
.
討好行為的根源很容易理解。人類屬於群居動物,我們依賴群體提供火源、食物及保護,假如被討厭,後果相當嚴重。恐懼、罪惡、羞愧都是本能的感受,目的是保護我們安穩地生活在群體之中。不要觸怒別人,以免失去篝火旁的位置、被驅逐到荒野之中,或死於飢餓掠食者的爪子之下。如果懲罰可能是死亡,那就別惹事生非。
.
然而,現代生活已和遠古大不相同,但這些感受卻沒有隨之演化。我治療室中的案主只不過是忘記別人的生日、打電話請病假、取消和朋友的晚餐約會,卻都感覺彷彿犯下滔天大罪。不論任何事情,只要影響別人或令人稍微不舒服,他們都會極度不自在。
.
討好並不是某種怪癖或個性,而是制約的產物。本書後續將說明討好行為的發展歷程,從出生、童年、青春期一路談到成年,解釋今日所做的選擇如何一再強化早期建立的信仰。
.
#討好的陰暗面
.
過去討好行為常被貼上女性專屬的標籤,的確,就文化刻板印象來說,女孩的成長過程經常被教導要保持恬靜、以他人為優先。不過現今任何人都可能有討好問題,不論性別、年齡或地位。
.
不過長久以來,這個問題都只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說討好者只是「隨和」或「人太好」。相關陳述的口吻一貫輕鬆,甚至是戲謔。建議治療方式相當輕浮、不屑一顧,例如勸討好者:「不要管其他人怎麼想就好了」,或是將應對方法武裝成「啥事都不在乎」的哲學,勸討好者不要理會攻擊辱罵者,或是「別去理那些鳥事」,不過實際上,我們應該全心處理、明快解決。如果解決方法真的就像「不要在意」一樣簡單,那我們早就照做了。事實是,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
討好是一種犧牲自我的強迫症行為,對討好的對象和討好者本身來說,傷害力一樣強大。討好並不是一種可以學習與之共處的良性習慣,這不是充滿好意又無傷大雅的小怪癖。這是焦慮的展現,是因為討好者害怕失去掌控(他人的情緒)而出現的行為。討好者會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避免影響他人或引發不快。不論是討好或極力避免使他人不開心,如果放任這種衝動,討好者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的狀況,身體健康惡化、自我價值低落、自暴自棄。
.
現今要討好的人比以往更多。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要討好的對象無窮無盡,我們的角色和責任往外延伸、擴張,界線模糊不清。旁人期待我們在職場上保持彈性、隨時回應朋友的需求、擔任伴侶的好搭檔,還要抽身照顧年幼子女及年邁父母,永遠沒有打卡下班的一刻。社群網路將討好者推到無遠弗屆的線上觀眾面前,他們的自尊來源被外包給行銷演算法及陌生人比讚的大拇指。
.
你可能不覺得自己有忍不住討好別人的毛病,我許多案主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以為自己絲毫不受他人意見影響,準備好獨立揮灑自己的人生。最明顯的討好行為是想方設法讓身邊的人更輕鬆自在,不過這只占討好者的一小部分,討好行為還有其他多種形式及偽裝。人際關係中如果存在討好的壓力,可能引發多種反應,包括藉由故意不討好來表現自主,不過這些反應都只是自我價值低落、缺乏權力、害怕拒絕的防禦行為。下一章我將介紹四種不同類型的討好者,他們反映的都是同樣的問題:無法自在地做自己。
.
但這個問題是有出路的。
◼️不是要你選擇自私,
◼️只是要你能夠安然地回應自己的需求,
◼️就像你回應他人的需求一樣。
.
如果被喜歡、被需要的代價是犧牲自己,那其實並不值得。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要繼續討好下去,還是真誠地做自己。
.
以經營關係來說,討好自己其實才是負責、慷慨大方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尊重對方的同時真誠過活,我們擁有同時幫助他人與自己的資源及能力,撥出一些心力關注自己並不會減損對他人的關心。關心不是派,分給自己一些,別人不會少一塊。
.
#關心重質不重量
.
本書提供討好的替代之道,但不是阻止你關心他人,事實上,本書呼籲更加關心、提升關心的品質。更加真誠、公平、適當、一致地關心自己和他人。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敢於承受某些人無法接受你真實樣貌的風險,這樣你才能擁抱另一些人對你無條件的接納。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不要將替你判刑、行刑的責任強加於他人之上。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承認除非我們擁有拒絕的權力,否則就無法發自內心地答應。如果我們沒有拒絕的選項,那答應根本就毫無意義。
.
本書將協助你適應被討厭,而不是只是保持沉默;引導你復元,而不是一味擔心失敗;教導你接受批判,而不是逃避。我沒辦法告訴你如何停止討好別人,卻又不會讓任何人不開心,我只能告訴你,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甚至過得更好。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這種關係根本就不牢靠,此外還占據了建立其他穩定健康關係的空間。
.
本書嘗試解釋討好行為的原初動機,並以另一種角度加以說明,為討好者提供建議,協助你從照顧別人的位置上退下來,轉而開始照顧自己。我們會發現,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其實只是反映他們與自我的關係,而不是對我們的公正評價。我們可以學習關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如果發覺自己感覺憎恨,那就該與憎恨的對象設下界線。
.
本書將教你如何做自己,教你如何停止苦苦追逐他人,並留在原地吸引他們;協助你認清這個事實:屬於你的終會自然開花結果,而強摘的果子不甜;鼓勵你花時間與適合自己未來的對象相處,如果不適合,就把他們留在過去。本書教你成為更好的朋友、伴侶、子女、家長,協助你透過更加關心自己,進而提升關心他人的品質,而不是承擔他們的問題。
.
本書也會協助你為失去做好準備,因為失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人不希望你停止討好。如果他們告訴你:「你變了」,你要知道,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不照我的方式行事。」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3aV6aV
-
本文摘自《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作者艾瑪.里德.特雷爾為英國私人機構The Therapy Loft臨床治療所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主管,為個人和團隊提供治療諮詢和指導。
.
你是否因為拒絕別人的請求會有罪惡感?讓別人失望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極力避免發生爭執的場面?對他人的意見很不耐煩,索性全部拒絕假裝不在意?
.
或許你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徒勞無功……那麼,你也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本書告訴你該怎麼做才能繞開討好陷阱。作者艾瑪身為心理師,分享多年臨床實務和無數次治療服務, 帶你看穿討好的真相:討好不是體貼周到,討好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掌控別人反應的策略,一種避免被討厭的策略。然而,當討好成為情緒的困擾、壓力的根源時,便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卻不自知。
.
閱讀這些案例故事,都能引起你的共鳴,並汲取對自己有所助益的建議。每個章節提供反思問題、見解與技巧,幫助你深入瞭解自己,認清討好的陷阱,為人生指引一條更好的路。本書教你如何向願意珍惜你的人付出關心,而這,就從你自己開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女藝人心碎控訴得不到母親的愛!鄭弘儀心疼喊話女星媽媽! ! #母愛#母女#新聞挖挖哇#鄭弘儀 【完整版】►https://youtu.be/pPX71ACXqbI ⭐重新定義媽寶尪?黃宥嘉點名柯文哲陳佩琪 ► ►https://youtu.be/7GCe2jIgNXE ⭐防疫破口在這裡!女醫師說...
青春期 自私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愈吵感情愈好嗎?不見得!但衝突是真正理解對方、改變關係的起點】
(((疫情效應之一:家人彼此厭惡?)))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私訊給我說家裡的衝突變得很多,除了親子之間,更有天天絕對不連戲、卻沒完結篇的手足衝突,有些連夫妻之間也怒目相對,床頭吵、但床尾也和不了,相看兩厭。
家人之間二十四小時被迫黏在一起,到底是親密的「靠」在一起,還是痛苦地「銬」在一起?相信有不少家庭這一陣子已暗潮洶湧、一觸即發,或是早已煙硝處處、千瘡百孔。
「疫後大未來」作者Scott Galloway精準說到疫情期間全球家庭的兩個共同點:
•開始厭惡配偶
•開始厭惡子女(或是子女更厭惡父母)。
在台灣疫情再度爆發時,一位在美國經歷了一年多封閉生活的同學跟我說,令她非常驚訝的是,不少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佳偶經歷了這一年多之後竟變成怨偶,還有人以離婚收場。
另外,則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閉,爸媽看不慣他們,他們也完全不把爸媽放在眼裡,防疫禁令如同關禁閉,親子關係比室友還疏離。沉溺在數位世紀的青少年則有愈來愈高比例的憂鬱傾向。
(((從小一路吵到大的娘家,是我最能自在展現自己的所在)))
說到家庭衝突,我想到了我的國中生物課,其中有一章是講基因配對,有個重點是關於血型的配對。
我記得老師說,若爸媽都是O型,那麼,配出來的孩子就全部都是O型,風趣的生物老師還順便說了血型與個性的關係,最後,她居然下了一個結論:
「如果你們全家都是O型,那你家可熱鬧了,肯定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當時這段課程我上得可認真了,因為當下覺得老師已不是生物老師,而是個半仙,真說準了我家的狀況。老師還問:「有沒有人全家人都O型的啊?」我就傻傻地舉了手,老師報以神秘又同情的一笑。
我娘家共六人,爸媽再加上四個女兒,果真如生物老師的神機妙算,真的三天就有小拌嘴、一週內絕對來個大震盪。
通常一開始只有兩個人吵架,但因為O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天性,一定演變成四個人吵;最後,六個人全都會跳下海,變成全家大亂鬥,驚濤駭浪、雞飛狗跳,正是我娘家的寫照。
當時我驚訝地看著生物老師,點頭如搗蒜。
可是奇怪得很,一晃眼,快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小一路吵到大的不平靜娘家,如今,卻是全宇宙中,讓我感覺最自在、最肆無忌憚的無偽全真所在。
幾個姊妹感情至真至深至切,濃得化不開的相互依存感,讓年過半百的我開始不大敢想像姊妹們終究會老去的未來。
娘家姊妹的Line時刻叮叮咚咚,一點芝麻豆大的事隨時貼、隨便貼、隨時嘻笑怒罵、感時傷懷、喳呼喳呼沒完沒了,一如小時候天天耍寶逗笑或吵鬧不休,只是,到如今,姊妹只耍寶、訴心曲,少了拌嘴與吵架。
而更奇快的是,從小在沒有教養技巧可言的打罵教育中長大的我們,如今卻是朋友眼中最孝順團結的家庭。老媽幾乎受到皇太后級的高級照護與孝順回報。
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個從小吵到天翻地覆、全家人都伶牙俐齒、吵起架毫不留情的家庭,最後卻最具支持力量、最溫暖照人、最能讓每個成員無須偽裝展現真性情?
我是一個親子作家,但是,我自己也有栽在親子問題上受傷難過的時刻,這些時刻,我的姊姊們才不會在乎我是不是個專寫親子議題、道貌岸然的傢伙。
在她們眼中,我不過就是一個心不平靜、需要倒倒垃圾、抓抓浮木的平凡小妹,她們為一個別人稱呼為「老師」、「親子作家」的家人獻上毫不保留的及時救援。
(((不是愈吵感情愈好,而是愈吵愈懂自己與對方)))
難道,感情真的愈吵愈好?不!從小根本沒機會被教導好好傾聽、好好溝通與對話的我們,往往只會破口大罵、甚至演上全武行。
只不過,年齡增長的我們,馬齒並沒有徒長,各自也修持了幾十年,總歸有點長進,終歸學會了好好溝通的技巧。
但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對照一些寧可保持沉默、甚至冷漠疏離也不願把話說清楚講明白的家庭,我的感悟是:因為願意吵架,所以我們愈吵愈懂對方,最後吵成了彼此肚子裡的蛔蟲。
我們非常明瞭解彼此的個性與特質,對方的困境、限制、擔憂、苦楚與需求,一切盡在不言中。
因此,一起長大、一起變老,早就懂得繞過對方的雷、避掉對方的痛點,最後磨成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最佳應援團。
我們姊妹之間連哭點笑點都不必點通,一個眼神、幾個字、一個動作,就能引發連鎖反應,笑出眼淚、哭成花臉。
在這裡我必須鄭重表明,我不是鼓勵吵架。吵架,很不好,代表彼此還沒學會更好的溝通對話技巧,但暗藏於其中有個值得鼓勵的動機,那就是因為在乎彼此,所以很想把話講清楚,有個心想把死結打開來。
我跟所有私訊我的家長說,家有青少年的家庭,千萬別用無菌高標準來衡量親子關係,因為此時期幾乎很難避開爭吵。
因為,孩子在短時間之內迅速變化,大多數的爸媽來不及適應與改變對應之道;而孩子也尚未具備完全獨立自我負責的能力,卻又力斥父母的監督與介入。這種充斥著矛盾的不平衡狀態,本來就處處埋藏地雷,沒有人可以完全不踩到。
我姑且稱此時期的親子爭吵為「激烈溝通」吧,乃是因為,我覺得其中至少也蘊藏著在乎彼此、想表達關心、想相互了解、想把心結打開的良善美意。
(((避免衝突、繞過問題,最後會累積成「衝突債」)))
在「良性衝突」(平安叢書出版)這本書裡,我很認同一個概念,那就是「衝突債」。
作者Liane Davey是組織心理學博士,他認為「每個組織都無法避免衝突、也都需要衝突,但是人們傾向避免衝突、或避免表達不同意見,以規避問題所在,最後就會形成『衝突債』。」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衝突是不好的,所以很多人習慣繞過問題,而非去穿越它們,但是作者說:「衝突是組織的基本要素」、「爭議性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繼續往前推動」。
若是問題一直沒有被提出來討論、讓彼此確認界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問題與對立就變成一種固定的存在,各自將在自己的玻璃罩下保持慣性且疏離、沒有溫度的關係。這絕對悖離人類合作的群性本質。
一個正常的家庭絕對會產生各種不同意見的擦撞,因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經驗、價值觀與解讀方式都不同,因此,夫妻意見相左、兩代衝突、手足爭吵,絕對不是「和諧」的相反詞,「正是通往真正深層理解與達到動態和諧的必要過程」。
累績過多懸而未決的內心疙瘩、維持脆弱的表面和諧,整個組織勢必在某一天爆發慘痛的代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淡漠疏離、不在乎彼此、無法相互支持照應,最後注定是分道揚鑣的平行線。
我省察到的是:我們姊妹若從小到大從不敢有衝突,或沒有勇氣表述自我,就絕對無法因撞擊而帶來彼此的覺知,因而去理解到對方的底線與痛點、在乎與不在乎。這將少掉了刺激自我省思、學習分清人我界線的機會。
良性的衝突,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它像一座充滿礦產的危險高山,裡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果願意好好挖掘資源,我們將學會看清對方的脆弱敏感,也能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更精準地預測對方的反應,避免挑釁對方的罩門,而隨著成熟度增長、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有效溝通的好工具,我們終將學會如何「好好的吵架」,甚或,平和有效的溝通。
人若非天生特具慧根,多數凡夫俗子勢必都得經歷一次次的良性衝突,才能提升對人際互動的敏感度,也才可能學會帶著覺知關照自己的表達方式。
但人們都討厭衝突,因為衝突帶來心裡的不平靜、關係的暫時斷線,但我告訴來信的家長們,當有一天連衝突都嫌煩、都懶的時候,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代表連最基本的「在乎」都已消失。
(((衝突隱藏著豐富的資源,是自我靈性與群性最快速提升的機會)))
所以,請不要對「衝突」抱著這麼大的畏懼與懊惱,它的背後埋藏著豐富的資源,每一次衝突,請好好抓準這些資源,每個人將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更深的覺知,這是讓自我靈性與群性獲得最快速提升的大好機會。
如今,若是家裡發生任何衝突,我已學會先觀照自己的情緒,然後,想一想,這個衝突裡面,我如何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情、想法、界線與原則?而又如何讓對方知道我之所以有這些想法的原因?
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他的處境、他當下的心情、以及他背後隱藏的錯綜複雜的爆發源?我能展望到這次衝突帶來彼此更深的覺知與一起成長嗎?
這才發現,唯有經歷過意見相左、唯有願意如實表達內心的想法,才有機會成為關係親暱長遠、且值得信靠的真正家人。
任何一方若不斷隱忍、息事寧人,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最後可能造就出一個只懂自己、甚至只能利己而學不會善解、利他的巨嬰。
因為沒有任何浪潮打擊到對方的背脊,沒機會刺激到對方的鏡像神經及深層的心智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過度隱忍的父母可能養出無法感知別人痛處的自私孩子,但也可能剛好相反,因為這無疑的是一個錯誤的示範,也就是教導孩子,即使不公不義,也絕對不要站出來「用愛心說誠實話」、學習去爭取該有的權益。
規避問題的父母,很可能為子女示範息事寧人、維持脆弱而疏離的和諧,「因為衝突不被允許,你從未學會如何與人進行開誠布公、善意或有效益的衝突。」
我想說的是,沒有家庭是零衝突的,這不是要安慰所有疫情中有衝突的家庭,因為,我深切體驗到,衝突,不見得只會造成傷害,破壞裡隱含著「創造性資源」,且絕對遠遠多於「僅止於表面的平靜無波」,畢竟,有適度力道的浪頭,才能衝擊到石頭,石頭才有機會改變位置。
(((衝突帶來的痛苦,逼使我們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溝通技巧)))
當然,這裡所說的良性衝突絕非口無遮攔、無休止的大吵大鬧,而是,當難以避免義正嚴詞的「積極溝通」時,請絕對不要只有自責與自愧,在情緒過於激動時停下來、各自分開的那一刻開始,很可能就是開始挖掘資源且創造覺知的起始點。
於是,爸媽因而體會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快速改變,開始學著思考如何運用智慧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拿捏介入與監督的分寸,如何締造孩子感受到被相信的正向氛圍。
而這些看似氣氛搞砸弄僵的一次次激烈溝通,似乎撕裂了親子的情感,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隨著離家、隨著必須體驗獨自扛起責任的每個新階段降臨,孩子都會在回溯這些衝突中更加體貼到父母一路來的辛苦與無私。
這些效應,不可能發生在當下,但是,每一次的良性衝突,都有可能刺激到孩子去體認到父母的焦慮、難處與無條件的初心。
當然,學習避開引發恨意的溝通技巧,是另一個課題,但是,不斷衝突所帶來的痛苦,痛苦又引發衝突的無限循環,很可能就演變成一股最強勁的動力,逼使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對話與溝通方式。
所以,帶著覺知來看待衝突,就是引發改變的創造起點。
青春期 自私 在 未來Fami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家庭經營 #一天一小時都好_只管想著自己
有次和一位在歌壇頗有地位的女歌手聊她的小孩,大家慫恿說,快生第二個!她激動地說:「不行!#一個小孩已經讓我沒有自己了!」我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很多男人就算到了大叔的年紀還仍然組樂團,一幫子湊起來超過二百歲的男人專心地彈著吉他,那是青春期的熱血,但這樣的女人並不多見。
可能在東方傳統中,家務仍屬於女人的專業,所以女人被剝奪了完成自我的權利,也不抗議。女人常在 #走入家庭後甘願做牛做馬,專注於眼前的柴米油鹽而忘了還有遠方。
所以,💟我鼓勵女人要自私一點,.........↘↘
--
🌺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
教育教養大小事,一鍵訂閱不漏接
→ https://bit.ly/38e95iW
#未來親子 https://bit.ly/3h3qQpL
青春期 自私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女藝人心碎控訴得不到母親的愛!鄭弘儀心疼喊話女星媽媽! !
#母愛#母女#新聞挖挖哇#鄭弘儀 【完整版】►https://youtu.be/pPX71ACXqbI
⭐重新定義媽寶尪?黃宥嘉點名柯文哲陳佩琪
► ►https://youtu.be/7GCe2jIgNXE
⭐防疫破口在這裡!女醫師說出疫情最大危機!
► ►https://youtu.be/y_mm36xS8JA
⭐名醫落下男兒淚!哽咽說出台灣醫護人員困境
► ►https://youtu.be/CJuPG6h5zTk
⭐不願幫母親送終?遺憾真實故事讓世人落淚
► ►https://youtu.be/jsL7FxIPsVI
⭐母親狠逼拋棄繼承?狄志偉心碎說出長子委屈
► ►https://youtu.be/63k-oVBcUsM
⭐史上最感人的一集!謝謝你讓我重生惹哭世人!
► ►https://youtu.be/daV7osRAAWY
⭐天才學霸談離婚!人生勝利組婚姻全破碎?
► ►https://youtu.be/e6Wt3X0LkpM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zOAUSYNwoU/hqdefault.jpg)
青春期 自私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女藝人心碎跟爆料母親說出後悔生下她!節目忍不住掉下眼淚!
#心結#母女#新聞挖挖哇#鄭弘儀 【完整版】►https://youtu.be/pPX71ACXqbI
⭐防疫破口在這裡!黃宥嘉說出疫情最大危機!
► ►https://youtu.be/y_mm36xS8JA
⭐交往四年未婚妻?余祥銓爆料女友真實性格
► ►https://youtu.be/lpzT_Kd4cUk
⭐李亞萍火眼金睛!余祥銓獨家曝光余苑綺手術近況
► ►https://youtu.be/WsEtFJx2R6A
⭐重新定義媽寶尪?黃宥嘉點名柯文哲陳佩琪
► ►https://youtu.be/7GCe2jIgNXE
⭐名醫落下男兒淚!哽咽說出台灣醫護人員困境
► ►https://youtu.be/CJuPG6h5zTk
⭐交往四年未婚妻?余祥銓爆料女友真實性格
► ►https://youtu.be/lpzT_Kd4cUk
⭐不願幫母親送終?遺憾真實故事讓世人落淚
► ►https://youtu.be/jsL7FxIPsVI
⭐母親狠逼拋棄繼承?狄志偉心碎說出長子委屈
► ►https://youtu.be/63k-oVBcUsM
⭐天命難為女總統!2021蔡英文最大危機
► ►https://youtu.be/ZzCx8THDmQ8
⭐台灣疫情壓不住!本土感染擴散危機四伏!
► ►https://youtu.be/FrGZFjeTNA8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AX-jw3a0vY/hqdefault.jpg)
青春期 自私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校正回歸挺醫護!抗疫名醫不捨學弟病逝淚崩!►►https://youtu.be/CJuPG6h5zTk
⭐黃宥嘉轟防疫破口!直播爆料捕獲野生楊志良?► ►https://youtu.be/y_mm36xS8JA
⭐台灣疫情壓不住!命理師神算本土感染擴散危機!► ►https://youtu.be/FrGZFjeTNA8
⭐確診爆增不用怕?洪素卿坦言台灣防疫真相► ►https://youtu.be/zS30v387I8I
⭐天命難為女總統!2021蔡英文最大危機► ►https://youtu.be/ZzCx8THDmQ8
⭐柯文哲三級警戒?意想不到本土感染破口現身?► ►https://youtu.be/0-Mt1Janwi8
⭐獅子王癱瘓全台?篩檢最大感染源揭開真相► ►https://youtu.be/iqb_rSSfHaY
⭐情慾流動成疫情破口!「人與人的連結」成台灣危機!► ►https://youtu.be/Xc-36BoLW30
⭐許聖梅血崩罹癌?醫師震撼宣判太離譜► ►https://youtu.be/SmQc1Xnoqp0
⭐大炳亡魂有感應!名嘴嚇破膽全場發毛► ►https://youtu.be/_LAAqQqx_lQ
⭐全家人罹癌吐遺言,她節目淚崩交代身後事
► ►https://youtu.be/IVaBJHWVYgM
⭐劫數難逃血光災!命理師解「八字」揪出病魔
► ►https://youtu.be/IVGzB4evriI
⭐濟公師父破玄機!半世紀旱災預言公開真相
► ►https://youtu.be/B5Dco_gWQ7U
00:00 介紹來賓
01:09 勇闖演藝圈,被媽媽誤會很深?
05:48 受了委屈無法討抱反被責罵!
10:55 女學生月入數十萬,紙醉金迷沉淪下去!
17:43 被前男友打到傷痕累累,母親卻斥責活該?
21:35 結交健身教練,小女孩被當成沙包打?
24:16 被男友打到差點沒命,回家求救也沒用?
28:49 無法得到母親安慰,心理比身體更傷!
35:40 女兒只求媽媽的一個擁抱,很難?
39:57 爸媽很矛盾,愛你卻又愛叨念你?
44:52 不聽從爸媽安排就是誤入歧途?
48:04 無法念私校責怪爸媽錢賺不夠多
53:43 無法得到母親的愛有多痛苦?
56:42 事事被干預,控制狂母親有多可怕?
1:00:27 永遠的媽寶?休想逃脫媽媽的手掌心?
1:05:48 媽媽四處請託, 是幫兒子還是幫倒忙?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PX71ACXqb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