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鳥需知 ◎陳斐雯
常常看見你
在鳥店徘徊留連
終日素描一隻籠中的畫眉
所以猜想你喜歡鳥
我也喜歡,不過
比你貪心一點
總共擁有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統統養在天空裡
從來不必擔心
誰會遠走高飛
我請大風陪它們賽跑
如果累了便躺在雲上喘口氣
如果吃膩春天的食物
夏天自然會有新奇的菜單
夜晚如果睏倦
每棵樹都可供高枕安眠
我一點也不擔心
如果真的十分想念
一抬頭便能相見
在鳥店徘徊留連
看見你買下那隻畫眉
提籠悠哉散步離去
遺落在地上的素描簿裡
畫的竟是自己
所以我說你喜歡鳥
我也是
只是比你貪心一點點
總共也才幾億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養在天空裡
養在雨後的電線桿上
養在陽光午睡的草坪
養在你正提籠散步的小公園
--
◎ 作者簡介
本名陳斐雯,女,1963年8月20 日出生,台中人。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任「人間雜誌」特約採訪記者,自立晚報藝文組記者兼自立早報兒童版主編、中時晚報副刊、中國時報編輯。
曾獲文化大學文藝行列獎散文、新詩雙料冠軍、第四屆華岡詩獎魁首。
詩作具有敏感的纖情,透過多變的抒情,編織一種現代的美,語言清澈,想像飛躍。
--
◎小編宇路賞析
在進入詩的賞析之前,需要稍微花點篇幅介紹該時代背景,更有助於讀者們理解選讀這首詩的理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的作者張雙英在論及八〇年代新詩時,認為在「政治因素」、「經濟與社會因素」、「文學因素」等三個領域上的改變,導致了台灣的新詩走向了多元化的時代。其中產生了「生態詩」這種新的題材,張雙英以陳斐雯於一九八三年發表的作品〈地球花園〉作為代表舉例,認為該首詩是觸及到「環境生態」問題的好作品。
這說法可能是來自於焦桐寫過的一篇文章〈八十年代的新浪潮〉,該文提到:「陳斐雯的語言清新,想像飛越,『地球花園』、『養鳥須知』是難得一見的生態詩佳構。」〈地〉、〈鳥〉二詩接連被選入了《創世紀詩選》以及向明所編選的《七十三年詩選》(爾雅出版)(註一),並且在詩選中向明認為「這種從博愛觀出發的自然生態保育理論,較之一般的只知責難和揭發的詩文,既具親和感又有說服力,任何人讀了都會覺得摘花捕鳥是一種多麼自私的,自絕於大自然的愚笨之舉。」
不論是向明、焦桐,似乎都認為〈地〉、〈鳥〉二詩在分類上屬於生態詩(之後張雙英也承續了這樣的觀點),然而詩人林燿德卻持否定看法,在〈生命場中的蒔花女──論陳斐雯的詩〉文中表達他的觀點:
「『生態詩』的重點應集中焦距於人類文明破壞大自然循環法則與生物鏈結構的層面上,最終落實在客觀世界的改造;陳斐雯的『地球花園』與『養鳥須知』二詩,固然在字面意義上透露了對人類控制生物遺傳基因與生存環境的事實有所不滿與關切,但其強調的理念乃落實在於『萬物與我同在』的人生觀,『地球花園』與『天空鳥園』的宏偉藍圖,並非以客觀世界的環境改塑為終極目的,而係以人類的心靈空間為其投射與開拓的真正園圃。」
這兩種觀點的分歧,若要詳細解析,恐怕篇幅太長,但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和區別。一即是生態詩的定義,以及所包含的範圍廣度,林燿德的觀點是「狹義」的生態詩,其範圍限定在著重讓讀者意識到人類正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喚起讀者的環保意識,這類詩以前篇所賞析白樵的〈白鷺鷥的抗議〉為代表;向明等人的觀點則是較「廣義」的,只要在主題上涉及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便得以歸類為生態詩。二是「手段」上的不同,因為向明的注文也認為陳斐雯的詩要傳達「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是自私的行為」,進而引發讀者做出「所以人類不該破壞環境以及剝奪生物的自由」這樣的反思。
只是陳斐雯用的手法並非「責難和揭發」,而是有其他的做法,相較於〈白鷺鷥的抗議〉這類詩更有效果。
瞭解觀點差異之後,讓我們實際從文本來看,究竟爭議的關鍵在何處。從首兩段,可以清楚的看見兩組對應關係,「你」之於「一隻籠中的畫眉」,和「我」之於「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統統養在天空裡」的鳥。第三段重點在描述「大自然中的動物」享有各種好處,潛台詞即是「籠中的畫眉」不但不自由,而且不能隨處帶著走,若不在身邊還會擔心並想念。第四段「看見你買下那隻畫眉/提籠悠哉散步離去」,「你」在字面意義上擁有了那隻畫眉,但「遺落在地上的素描簿裡/畫的竟是自己」,顯見「你」根本毫不關心畫眉的生死,只在乎自己。最末段利用「一點點」和「總共也才幾億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之間的差距對比做強調,而且「養在你正提籠散步的小公園」,表示「我」的世界之寬廣,也包含了「你」所擁有的那隻畫眉和所在的小地方。
在下結論之前,先提到在〈地球花園〉這首詩中,有一句「(我)不許妳摘花」,表示「我」對「摘花」這樣的動作是排斥的,而且還禁止「妳」去做。但是在〈養鳥須知〉裡面,我們卻沒有看到「我」對「你」做出任何強制的行為,只是「看見你買下」僅此而已。所以對〈地〉詩,我們也許能說陳斐雯想以「摘花」借代「破壞環境」的行為,呼籲讀者要愛惜地球;然而〈鳥〉詩更合理的解釋,是想以「我的貪心」和「你的自私」做出對比,表達一種胸襟的開闊,告訴讀者人不應著眼於小處,較趨近於林燿德所說,是一種人生觀和心靈空間的描繪。
由於〈地〉詩和〈鳥〉詩在對應結構上的相似,令我們很難不將這兩首詩所傳達的意旨視作相同的來看待,若真是如此,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即〈地〉詩並沒有想要提倡環保意識,而「不許妳摘花」這一句,用「我希望妳同我看見把地球當作一座花園的美好,因此我不要妳去做摘花這件事」的意思去解釋,套用在人生觀這方面其實也可通,只是過了一年,作者對於把這種人生觀強加於他人身上的態度軟化了。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做個總結,事實上向明的觀點並不無道理,從讀者角度來看以及廣義的說是生態詩是能夠成立,只是如果分析到最後,將作品意圖考慮在內,會發現陳斐雯此二詩的重點並非放在生態保育的目的,那麼要說是生態詩便有點牽強了。
最後有一則與生態詩爭議無關的小趣事:〈養鳥須知〉於2016年被節選入國中會考的國文科考題,陳斐雯本人在臉書上表示:「我不知道答案是哪一個啊啊啊(掩臉)」,引起熱烈討論。
※註一:以上「八〇年代」或「八十年代」均指西元一九八〇-八九年,而「七十三年詩選」係民國記年,即西元一九八四年的詩選,前後皆為同一年代,為避免閱讀混亂故在此註明。
※註二:連同白樵〈白鷺鷥的抗議〉賞析,感謝主編謝三進提供閱讀資料。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陳斐雯 #養鳥需知 #年度詩選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20.html
靈籠白月魁 在 林彥甫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的台鐵事故已造成至少 51 人死亡。看到有位倖存的爸爸望著自己罹難的小女兒,跟救難人員說:可以讓我再抱抱她嗎。直接爆哭😭😭😭
或許我們能多的事情不多,但至少能夠小額捐款支持受難者和家屬,他們受創的身心會很需要社工的陪伴,能多陪一戶是一戶。
===
衛福部【台鐵太魯閣號事故】捐款專戶
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長楊錦青說,捐款受理期程到 4 月底,民眾可利用以下捐款專戶進行捐款:
1.金融機構臨櫃匯款:帳號270750「中央銀行國庫局」,戶名為「衛生福利部賑災專戶」。
2.郵政劃撥方式:劃撥帳號50269506,戶名為「衛生福利部賑災專戶」。
3.國外部分:國外民眾捐款帳號為007-09-11868-0「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國外部」,戶名為「衛生福利部賑災專戶」。
捐款者請指定捐款用途為「0402太魯閣號事故案」,並請於空白處敘明捐款人姓名、電話及收據寄送地址,傳真至02-85906065, 以利寄送收據。
===
事件始末報導請參考:
報導者:台鐵近60年最嚴重意外:太魯閣號事故51死,188人輕重傷
https://bit.ly/3wp2Zq7
相關災情資訊彙整請參考:
2021-04-02 太魯閣號列車脫軌事故災情整合平台
https://bit.ly/2R5ADkD
也藉此分享一篇很切實的評論:
李兆立 /太魯閣號悲劇 能成最後一次心碎嗎?
在各界的慰問與救援不斷湧入,台灣社會為死傷者祈禱的同時,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運安會)也於第一時間啟動調查,並指出這起事故有多項疑點待釐清,會儘速徹查後向國人報告。
然而,就在事故真相仍待釐清時,「工程車司機就是罪魁禍首,台鐵只是受害者」的說法就已開始盛行,地檢署也立即聲押了該名司機,這位「全民公敵」儼然成為這次太魯閣號慘劇的罪魁禍首。
老實說,這樣的劇情發展,讓人有滿滿的既視感。
2018年10月21日,也就是距今不到三年前,台鐵普悠瑪號一樣在東部發生出軌意外,司機立刻於10月22日遭地檢署聲押,並在第一時間被指為「超速害死人」的罪魁禍首,受盡社會的嚴厲撻伐。
結果呢?因爲這次重大事故而成立的運安會,在最終的調查報告中清楚指出,普悠瑪事故的主因是「台鐵的四大根源錯誤」累積。
如今,我們再次遭遇台鐵重大事故,此刻究竟要如何一口咬定,這些根源錯誤有被有效解決,一切都只是單純因為一個司機意外的疏忽,所導致的悲劇?
「意外」與「疏忽」本來就是隨時可能發生,因此站在維護公共安全的立場,才需要從制度面設下一道道的「防呆機制」,一層一層接住各種疏忽所可能造成的傷害,才能將事故的發生率和損壞率降到最小。
回到這次太魯閣號的事故,這一道道的防呆機制有發揮作用嗎?
首先,這次造成意外的工程車所滑落的起始點,是台鐵「山側邊坡安全防護設施工程」,結果卻發生工程車停在「不該停的斜坡」上,施工區域也未依規定設置「安全圍籬」。施工與監造單位為何沒有落實安全規範,應該儘速釐清。
其次,疑似未拉好手煞車而釀災的工程車司機,正好是工地負責人,然而,這位負責人2014年承包花蓮縣政府的橋樑修復工程時,卻指示員工用電腦軟體剪貼2張假的圍堰圖片來供驗收,目前更一審被認定有罪。這樣的工程公司,為何能得標台鐵的安全防護設施工程,實在有待釐清。
最後,明明上述疑點都未釐清,台鐵的內部群組卻傳出要定調「將責任推給廠商,以降低本局負評」。雖然台鐵在證實這個「群組訊息為真」的同時,也澄清「僅為幕僚建議」,但台鐵整體的安全意識和究責文化,在經歷普悠瑪事故後是否有改善,同樣有待釐清。
遺憾的是,在上述疑點一一釐清前,司機已經被定調為唯一兇手,而任何對台鐵提出的疑問,也同樣被打為扯政府後腿的罪人。
只許對單一的個人獵巫,卻不准對結構失靈提出質疑。這個無論經歷幾次政黨輪替,卻依舊籠罩在台灣社會的文化,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今日公祭,明日忘記」,是台灣名列世界前茅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無論換哪一黨執政,依舊「好官我自為之」的台鐵。
真的希望台灣社會為這次太魯閣事故所流的淚,不會再次白流。任何一條安全回家的路,都應該得到制度性的層層防護,而不是再靠天佑台灣。這次的悲劇,可以成為最後一次心碎。
靈籠白月魁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鐵太魯閣號意外發生後,搶救、搶修仍在進行中。
謝謝投入救難工作的每一個人,還有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讓大家在悲痛之餘,仍然感受到台灣社會的陣陣暖意。
祈願逝者安息,傷者盡快康復。
--
事件始末報導請參考:
報導者:台鐵近60年最嚴重意外:太魯閣號事故51死,188人輕重傷
https://bit.ly/3wp2Zq7
相關災情資訊彙整請參考:
2021-04-02 太魯閣號列車脫軌事故災情整合平台
https://bit.ly/2R5ADkD
也藉此分享一篇很切實的評論:
李兆立 /太魯閣號悲劇 能成最後一次心碎嗎?
在各界的慰問與救援不斷湧入,台灣社會為死傷者祈禱的同時,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運安會)也於第一時間啟動調查,並指出這起事故有多項疑點待釐清,會儘速徹查後向國人報告。
然而,就在事故真相仍待釐清時,「工程車司機就是罪魁禍首,台鐵只是受害者」的說法就已開始盛行,地檢署也立即聲押了該名司機,這位「全民公敵」儼然成為這次太魯閣號慘劇的罪魁禍首。
老實說,這樣的劇情發展,讓人有滿滿的既視感。
2018年10月21日,也就是距今不到三年前,台鐵普悠瑪號一樣在東部發生出軌意外,司機立刻於10月22日遭地檢署聲押,並在第一時間被指為「超速害死人」的罪魁禍首,受盡社會的嚴厲撻伐。
結果呢?因爲這次重大事故而成立的運安會,在最終的調查報告中清楚指出,普悠瑪事故的主因是「台鐵的四大根源錯誤」累積。
如今,我們再次遭遇台鐵重大事故,此刻究竟要如何一口咬定,這些根源錯誤有被有效解決,一切都只是單純因為一個司機意外的疏忽,所導致的悲劇?
「意外」與「疏忽」本來就是隨時可能發生,因此站在維護公共安全的立場,才需要從制度面設下一道道的「防呆機制」,一層一層接住各種疏忽所可能造成的傷害,才能將事故的發生率和損壞率降到最小。
回到這次太魯閣號的事故,這一道道的防呆機制有發揮作用嗎?
首先,這次造成意外的工程車所滑落的起始點,是台鐵「山側邊坡安全防護設施工程」,結果卻發生工程車停在「不該停的斜坡」上,施工區域也未依規定設置「安全圍籬」。施工與監造單位為何沒有落實安全規範,應該儘速釐清。
其次,疑似未拉好手煞車而釀災的工程車司機,正好是工地負責人,然而,這位負責人2014年承包花蓮縣政府的橋樑修復工程時,卻指示員工用電腦軟體剪貼2張假的圍堰圖片來供驗收,目前更一審被認定有罪。這樣的工程公司,為何能得標台鐵的安全防護設施工程,實在有待釐清。
最後,明明上述疑點都未釐清,台鐵的內部群組卻傳出要定調「將責任推給廠商,以降低本局負評」。雖然台鐵在證實這個「群組訊息為真」的同時,也澄清「僅為幕僚建議」,但台鐵整體的安全意識和究責文化,在經歷普悠瑪事故後是否有改善,同樣有待釐清。
遺憾的是,在上述疑點一一釐清前,司機已經被定調為唯一兇手,而任何對台鐵提出的疑問,也同樣被打為扯政府後腿的罪人。
只許對單一的個人獵巫,卻不准對結構失靈提出質疑。這個無論經歷幾次政黨輪替,卻依舊籠罩在台灣社會的文化,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今日公祭,明日忘記」,是台灣名列世界前茅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無論換哪一黨執政,依舊「好官我自為之」的台鐵。
真的希望台灣社會為這次太魯閣事故所流的淚,不會再次白流。任何一條安全回家的路,都應該得到制度性的層層防護,而不是再靠天佑台灣。這次的悲劇,可以成為最後一次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