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相機寫日記
遇到好笑的事情我真該當下就直接寫下來
不然現在腦子越來越不好使
很多事情都記不清楚、想不起來
不過也是有很多爆笑荒謬到讓人忘不了的小事件
讓我可以信手拈來說寫就寫
均均的耳朵很靈
只要鐵門有什麼動靜她都會發現
每到天黑發現鐵門被開啟她就會衝到樓梯口
開心的迎接姐姐們和爸爸
有天她正在床上玩著玩具
突然聽到鐵門有動靜
不過她依然不動如山的坐著
轉頭看向我:媽媽~~~
我:怎麼了?
均:你老公回來了,應該是你老公回來了啦
#你爸爸回來了
#你生父回來了
#屬於三歲小孩的幽默感
兩位姐姐最近認得不少國字
常常在報章雜誌或新聞媒體搜尋認識的字
有天她們看到一個紙箱
芝指著紙箱說:小三美"ㄖ"(ㄖ這個注音和霓霓合音還拉長)
我被那個ㄖ的合音點到笑穴笑出聲
芝:媽媽什麼是小三美ㄖ
我:是一家店,賣很多美妝雜貨的店
#直到那天我才發現
#原來小三美日的最後一個字是左右顛倒的ㄖ
講完有趣的事情
也加碼來說一個媽媽值得抓狂的事情好了
學校要用落葉來創作
請小朋友方便的話
也可以在假日幫忙撿五種或十種落葉帶到學校
於是我們全家出動
冒著低溫在諾大的公園裡尋覓葉子
秉持著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
我們發抖著蒐集到超過十種不同大小、不同品種的落葉
離開前還冷到留下鼻水欣慰的跟芝說:終於完成了
回到家我叮囑趕快把落葉收進書包
芝:我放在車上了,明天上學直接帶去學校
隔天我載著小妞們回家路上猛然想起那袋落葉
我:姐姐今天用落葉做動物做得怎麼樣?
芝:我忘了把落葉帶去學校啊
我:蛤?那落葉在哪?
芝:在那邊(指)
順著她的手指方向看過去
我看到一大袋落葉孤零零的躺在副駕駛座的腳踏墊深處
想起發抖著在寒冷的天氣中熱血沸騰尋覓的落葉
在看著眼前吹著暖氣舒服躺在腳踏墊上的那袋落葉
我心裡一股氣忍不住訓了芝一頓
她是不是需要植入什麼記憶卡?
買1GB夠嗎?還是1T才夠?我買!
#忘東忘西是家常便飯的孩子們
霓注音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舊作選篇(之24)
聖誕快樂
李怡
(今天是平安夜。謹祝各位讀友聖誕快樂!這篇舊文選自2018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文後補充了一位讀友的留言。)
中國掌權者近年不斷掀動民族主義情緒,想以此穩固政權,大陸網有一張圖,一女子手持橫額,上寫:「抵制聖誕──中國人不過外國節」。
這不是個別人表現,背後是有統治者作意識鼓動的。去年大陸網頁有一張在某機關門外的熒幕照片,上寫:「根據上級規定,任何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幹部、大中小學生不得參與『萬聖節』『聖誕節』等各類『洋節』的慶祝活動。」
聖誕節跟西方文明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對中國由古老封閉的社會進入現代社會,也有根本影響。
眾所周知的公元紀年,就是以耶穌出生之年開始計算的。中共國不依循古時以帝王統治的年號紀年,也不依中華民國以民國紀年,而依照公元紀年,就表示接受了這個以耶穌降生為紀年的西方傳統。
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是,中國的舊曆,也是在17世紀,由羅馬天主教來中國傳教的湯若望神父編撰的,當時稱為《時憲曆》,這曆法一直沿用至今。
中文拼音也來自西方傳教士,發明者是1583年到中國的利瑪竇,他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四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注音。
全世界最統一的休假日,就是星期日,這也起源於《聖經》。中國在民國才得以確立星期制,從此,人民在法律上才有每周休息的權利。
古代中國的記時方式,是依靠打更。中國的第一個鐘錶,是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帶來的,從此中國有了標準的記時方式。
中國古代音樂沒有樂譜記錄,因此在古書上被形容為此曲只應天上有的「霓裳羽衣」,所有的唐宋詞、元曲的曲調,都因為無記錄而失傳。後來雖有工尺譜這種記譜方式,但不流行。五線譜、簡譜,都是西方傳教士帶來的。
全世界的醫院和醫療救護工作,都以十字架為標誌,因為耶穌以給人治療麻風病而聞名於世。近代西醫傳入中國,跟教會的傳教是並行的,中國著名醫院或醫學院前身都曾是教會醫院。「十字標誌=醫院」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清朝的時候,學生們考科舉,學習四書五經。近代基督教教會積極在中國各地創辦大學,把現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國,使中國高等教育迅速同世界接軌。
以上只是一鱗半爪。實際上,中國近代與世界接軌的發展,都是西方傳教士和教會帶來的,例子不可勝數。但1949年後,在無神論的執政黨掌權下,外來教會連同他們帶來的教育、醫療和導人向善的教義都受到打壓,掌權者的洗腦宣傳把西方教會在中國的努力,稱為「外國間諜、文化侵略」,硬將宗教納入「愛國」範疇,近幾年更加強壓制地下宗教崇拜活動,拆十字架,毀教堂。
在整個社會物慾橫流,人民失去信仰、靈性、善意和推己及人之心的情況下,有一則消息在大陸網上流傳:「昨日中午,聖誕老人因到中國摔倒,無人敢扶,已經凍死了,節日取消,請相互轉告。」
為了不讓聖誕老人凍死,西方世界開始不讓聖誕老人去中國了。聖誕老人意味現代西方文明,難怪西方抵制中國的聲音出現並上升。
香港何時會出現讓聖誕老人凍死的社會?
(讀友Ho Wing Hon留言:文中提到:「全世界的醫院和醫療救護工作,都以十字架為標誌」。
世界不同醫學組織,多數是以 「手杖舉起銅蛇」作為標記(看似十架),其典故出自舊約聖經民數記 21:9「摩西就造了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
很多人被蛇咬傷亡,但望見銅蛇就得醫治,以此作為喻意,人看見醫學機構,希望就能得到醫治。
而用「十」字作為醫院標誌,也就是沿用此舊約典故,應用於耶穌十架,取其望見就能得救之喻意,出自約翰福音三章14-15節:「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來,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人子是指耶穌。)
霓注音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回顧八年前:我與亞洲初次邂逅的故事】
« Resurgissant des méandres de la toile, doux souvenirs ravivant la nostalgie. »
「從網路世界的昏暗處湧現的回憶,再度升起懷舊之情」
今天在我的臉書上,跳出了這張八年前的回憶,大家看得出來背景是在哪裡嗎?
« Toujours à contrecourant. » 「總是非主流的我」
我一直都是臉書的忠誠的使用者,當大家慢慢往其他社群移動,我還是每次都拿出手機點進來這裡。我還因此曾經被妹妹笑 :「你幹嘛還在用 FB啊,你是老人嗎?」
我的妹妹們只使用IG, Snapchat或抖音,她們這個年紀的歐洲人也幾乎都不用臉書。我反而無法離開這裡,就算大家說這些軟體功能上都大同小異,但還是覺得FB有些獨特,有他們才有的很棒的功能。
« Une mémoire de poisson rouge. » 「金魚腦」
別人會說我是一個:貼心,忠誠,可靠的朋友。不過也一定會提到我很:拖線,健忘,丟三落四!坦白說,如果沒有FB提醒朋友們的生日,像我這種記憶力很弱的人,很有可能會忘記。但是感謝FB,我就不會忘記他們的生日,也能有個好機會和久未聯繫的朋友能再通話,聯繫感情。
« Mon jardin secret. » 「我的神秘花園」
另一點我很喜歡的是,臉書會回顧舊照片。在學校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常發我們合拍的醜照到 FB,這些很「清蠢」的照片實在是無價的。我也早就把這些照片設定成自己才能看到,FB因此變成了我國高中的照相冊。每次系統讓這些老照片出現時,心裡總是暖暖的,回憶也會馬上湧出來,就像今天的照片,那是我們全家第一次踏上的亞洲土地 ─ 香港。
« La ville des extrêmes et des contradictions. »「充滿各種極端和矛盾的城市」
那時我們家規劃了亞洲的旅行,原本只打算在香港待3天,但在辦理前往中國的簽證的時候,一直缺少文件,變成在香港停留了12天。但也因此讓我和家人有機會深入認識香港,慢慢愛上這個地方。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八年前,在香港的初感受 。
« La métropole transposée dans la jungle » 「叢林中的大都市」
瑞士人眼中的香港就好像是一個歐美大城市,只不過移動到秘密的叢林裡面。回國後,我爸跟他朋友說:「香港就好像是紐約遷到秘密的叢林裡面」。我再也沒有聽過更好的方式可以來形容我當下對香港的第一個印象
« Entre la chaleur et le froid extrême » 「忽(極)冷忽(極)熱」
剛抵達香港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壓迫感:空氣和瑞士很不一樣,潮濕、悶熱,我覺得整個人像被一個濕熱的氣泡罩住。只要到室內逃避濕熱,就得面對莫名其妙超低的溫度。不習慣吹冷氣的歐洲人絕對無法接受餐廳,咖啡店冷氣吹15度,甚至於更低的冷氣。
我們全家人就會覺得:都來到香港了,為何還要面對像瑞士冬天一樣的冷度呢?悶熱的問題,神奇的是過了幾天後,我很快的就適應了這樣的氣候,甚至還愛了下雨過後的午後散步。至於室內的北極溫度,也只能包包裡準備一件長袖或外套。
« La ville qui ne dort jamais »「永不沈睡的城市」
來到香港後的第二個印象,就是熱鬧。不論是白天街上往來的各種行人,或是晚上的繁華霓虹燈的樣子,都讓我感到「哇~」。跟瑞士很不一樣,瑞士只要六點之後,整個城市就會安靜下來,沒有什麼夜生活。但在香港,我體驗到了晚上八、九點後還是可以逛街、買東西吃,在路上跟妹妹們聊天大笑。這樣的夜晚,真的讓我們開了眼界 。
« Le service à la hongkongaise »「有著香港特色的服務」
不知道怎麼買票?總是可以依靠身邊的香港人!不會中文,在香港也不成問題。我們當時很常向當地人問東問西,而他們也總是善良熱情的出手幫忙。生活上幾乎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在香港待了快兩週之後,心裡會把香港人分成兩組:熱情的香港人民與餐廳兇巴巴的老闆娘
來到台灣,我對於服務業的禮貌口氣,和周到服務感到十分驚訝。我跟家人在香港的回憶就是,只要是到巷裡的小餐廳、路邊攤,我們就一直被老闆娘兇到。我還記得第一天晚上吃葷的爸爸想要點燒賣,他指著菜單上他想要吃的東西,但阿姨硬要他點貴的。當下我爸要開始跟她討論,阿姨就開始用粵語尖叫,嚇死我們,結果我們就點她要我們點的料理了 😂
還好身邊有許多很好的香港朋友,讓我知道餐廳裡的阿姨只是香港人裡面少數會這樣的人,她的個性並非代表一般香港人對於外國人的態度。我很好奇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還是只是我們的運氣很差,每次都遇到脾氣特別差的老闆娘?
« Hong Kong, si proche mais si loin à la fois »「若即若離的城市」
在那之後,我再也沒踏上香港這塊土地。來到台灣後,一直想著有機會要再去一次香港旅遊。原本計劃今年初的時候,要到香港旅遊,甚至想著,如果可以的話,在那裡辦一個小小的法文講座,跟香港的朋友們分享法文和文化,同時彌補當時無法和他們用中文聊天的遺憾。
但因為疫情爆發,導致這個計畫必須先暫停。儘管先前,有好幾次都準備好前往香港的計畫,卻總是被突發狀況影響,而被迫暫緩,香港對我來說,是一個明明離我很近、但卻沒機會前往的地方。
而讓我覺得驚訝的是,最近有許多香港的朋友們,透過粉專表達支持與關心,也常常聊到,希望能到香港開法文講座。謝謝這群熱情的朋友,讓我透過線上感受到你們的溫暖,讓我覺得我離香港又更靠近了!
« À jamais dans mon cœur »「永遠在我心裡」
這也是我愛用臉書的一個原因,透過社群的平台,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文化,學習語言,最棒的是,雖然彼此隔著遙遠的距離,但卻依然可以透過網路的方式支持、關心彼此。感謝有了八年前的回憶,讓我認識了中文、體驗了華人的生活。
疫情結束後,我想我一定會迫不及的組團旅遊,除了法國,香港一定是我的旅遊清單的前三名!這邊偷偷先問一下,因為真的好久沒去香港了,跪求香港私房景點、美食
【與法文的初次邂逅・入門法文】
朋友們 🇭🇰 🇹🇼 🇲🇾 🇸🇬
我知道很多人都聽說了我的第一個線上入門法語課程,不過,還是有很多粉絲私訊詢問,所以我想再藉機宣傳一下!感謝網路的世界讓我們如此貼近!雖然無法飛出去,但我們還是可以在網路上空中相會,歡迎想認識法文、法國文化的朋友們來加入我的線上課程喔!
從基礎發音、生活用語到文化大小事等等的小驚喜,通通分享給你!其中我的基礎發音,除了用注音符號協助之外,也放上了國際音標,讓世界各地想學法文的華人朋友可以快速掌握發音技巧!
想來一場與法文的邂逅嗎? 目前推出的三人學法文66折的優惠活動,歡迎你帶著家人、朋友、鄰居,甚至是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們,一起相揪學法文!
點進來,你與法文的距離近在咫尺 👇 😍 https://jella.tw/native_languages/66
#杰宇的法文邂逅
#與香港邂逅
#與亞洲邂逅
#與中文邂逅
#線上課程
#募資優惠
霓注音 在 #笨霓淨思怎麼唸? - 女孩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是這樣的我是自從看dcard之後才知道霓淨思目前都還沒購入相關 ... 尼=霓手機打不出注音好討厭 ... 我都看到字的時候腦子會自動唸出淨霓思 . ... <看更多>
霓注音 在 玩!霓Bar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恰好是小一從注音到國字的重要關鍵. 一年級:. 1.完成了首冊後,在第一冊的國語課教學上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呢?(部首、筆畫、書寫、造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