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談台鐵在台灣交通中的定位問題】
我們徵得3Q 陳柏惟同意,轉載今天他發表的文章,這篇用意不在揪出事故元兇,或是高唱「系統性問題」,而是很實際的提出一個問題:台鐵在台灣交通體系中,定位極為尷尬。
西部遠距離:被高鐵打趴
西部短距離:捷運化轉型失敗,地方都想要捷運不要台鐵
東部長距離:平假差異過大,假日運力不足
東部短距離:完全的賠錢貨
貨運:西部滅亡,東部有水泥業
理論上,都會圈中短距離運輸,和東部長距離運輸,應該是台鐵兩大獲利來源,但在決策無法尊重專業,多種勢力角力,以及「台鐵什麼都得做」的政治力要求下,台鐵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台鐵本業開門就虧,但又不能不開車。你要罵台鐵企業文化爛透,要求台鐵改善服務、改善工安、引進各種先進設備,當然都可以。問題在於,不論公司化或民營化,如果不讓台鐵找到獲利的利基,怎樣組織改造都沒有用,甚至在拼命cost down之下,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要求台鐵改革的同時,政策上必須營造一個「#軌道與大眾運輸發展優先」的環境。以下,我們就來看3Q的分析:
■交通革命,卻革了台鐵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書,會這樣寫,台灣史上幾次空間革命包含:
1. 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西部交通從相距數天變成南北12小時內可抵達。
2.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西部主要都市90分鐘內可達,成為一日生活圈。
在一個世紀的空間革命中,台鐵已從「#領導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長距離聯絡的優勢,那麼台鐵應該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更細緻的回顧1908~2007年之間台灣的交通史,粗略來說,前50~60年,是台鐵優勢的時代;而後40~50年,則是台鐵吃土的時代。
■大公路主義興起,擊垮台鐵也荼毒台灣五十年
關鍵的轉變就在1970年代,雖然台鐵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幹線電氣化,然而在同時期,隨著南北高速公路通車,經濟成長帶動私家車輛普及,在政府採取公路建設與汽車工業發展優先的「大公路主義」下,鐵路的優勢快速被侵蝕。1977年起,台鐵運量陷入長年低迷,大量往公路運輸流失。
貨車取代鐵路運輸,侵蝕了台鐵長期的穩定收入;在都會區通勤方面,台鐵改善落後,無法吃到通勤市場,被捷運新系統取代;在長距離運輸方面,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蝕,最後又被高鐵重擊。 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運三連敗,注定台鐵本業難以翻身。
■台鐵定位朝向中短程捷運化發展,為何難成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各都會區的台鐵立體化與捷運化政策,但強調的是「城市縫合」、「減少平交道」,而不是以「#台鐵捷運化」優先考量。在號誌行控未改善、列車車型性能差異過大、緩急不分離甚至缺乏待避線、營運人力不足等狀況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也和捷運系統的發車能力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所謂的「傳統鐵路」在號誌升級,閉塞機制改善,列車性能提升下,其實和「鋼輪鋼軌高運量」捷運系統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JR山手線可以做到11節車廂編成的電聯車尖峰相隔2分鐘發車,日運量400萬人,超越任何一條捷運路線。
然而,台鐵在西幹線,並未以這樣的思維「力拼捷運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奇怪的,例如台中雖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車站都沒有待避線;通勤電車的調度不是在台中與高雄這些大都會區密集發車,而是從台中開到高雄;以至於離峰還是20~30分鐘一班車,完全稱不上「捷運」。
另外,適合台鐵競爭優勢區間的城郊鐵路,包含機場捷運、林園東港延伸這些新線建設,出自於對台鐵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寧可採取全新系統,或盡量延伸現有捷運系統,而不採傳統鐵路建設。這和德法的RER系統,或日本近郊鐵路+直通運轉的模式大相徑庭。
這並不完全是台鐵的錯,畢竟台鐵無法主導建設規格(鐵道局才能),蓋出來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營運需求。加上台鐵還必須負擔許多政治要求,例如這站也要停莒光、自強號,這都讓台鐵的經營舉步維艱。
另外,由於台灣被大公路發展荼毒已久,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道發展極度落後,就算有車站,車站外的接駁,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都很難滿足TOD發展的方向。雖然台鐵手握都會區黃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鐵缺乏自行開發能力,二來就算是要開發恐怕也會被說成炒房炒地圖利財團。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還沒有城市發展重回「軌道導向」的真正決心。
■在東部台鐵為何無法把握優勢?
在東部台鐵相對有競爭力,諷刺的是,這來自公路建設的困難。
1991年環島鐵路網完成。然而,東部運輸平假日落差極大,通車不久,北迴運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開始雙軌電氣化,2005年全部完工,接著又引入太魯閣、普悠瑪等傾斜式列車,嘗試再增加運能。
但在東部運能提升的過程中,花東電氣化先於雙軌化,車站缺乏待避線,與貨列排點上的衝突,樹林作為始發站導致樹林至南港間密度過大等這些問題卻仍然存在,也影響了發車密度的提升。修改機電與月台設施,讓列車編成擴大,理論上比傾斜式列車能帶來更高運能,但卻並未被優先考量。
當然,鐵路的建設成本、安全性、效率與環保性理論上都遠高於公路,繼續擴大鐵路運能,仍比擴建擴寬公路效益更佳。但花東城鎮或觀光區的「無縫接軌」轉乘系統,某種程度上卻付之闕如,若要暢遊花東,自駕便利性仍然較高。季節性波動的遊客,帶來商機,卻也排擠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東部鐵路具備的相對優勢,和大量的觀光資源,理論上政府與台鐵推動鐵道觀光,與補貼客運+共享/租賃運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運輸體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樣成為集團金雞母。
■未來的願景是「#西高鐵東快鐵 」嗎?
在2020年環島鐵路電化完成,以及高鐵確定延伸屏東後,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鐵、東快鐵」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台灣鐵路網定調。
然而,高鐵到底要延伸到何種程度,西高鐵與東高鐵的分界線在哪裡?能否將轉乘最佳化?都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論是南港或屏東,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東快鐵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時速(也是日本窄軌在來線的最高時速)以外,同時也仍須負擔區間車、貨列等不同需求,路線規格要改善到何種程度,也有待釐清。
由於東部極度仰賴長途客運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鐵延伸東部,剩下的台鐵並不具西部還有捷運化與中短程城際運輸的需求,可能淪為政府的經營負擔,這都是在要求速度與品質以外,也需要考慮的。
■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後,台鐵的公司化與民營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台鐵的定位與利基若不能確定,在運輸本業鉅額虧損的狀況下,再如何改造,經營都很困難。
國家政策必須確定的是:
1. 在西部,遠距離高鐵,中短距離台鐵,短距離捷運、公車的完整大眾運輸網建構。做好無縫接軌,逐漸取代私有運具,提升市佔率。
2. 在東部,軌道運輸先於公路運輸發展。提供觀光客區域內接駁機制,釋放聯外公路滿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軌道產業與驗證機制,確立本土需求,並減少重置成本。
我們會看到,前瞻基礎建設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軌道發展取代大公路主義,扭轉過去台灣的長期發展失衡。前瞻預算的問題只在投資優先順序(包含優先升級到ETCS level 2的閉塞控制或其他機電更新方向),以及增加運量的效率問題(包含優先進行緩急分離與增設待避軌,並改善調度區間問題),而不在總額投資過多。
如果我們並不願意推動軌道為主的都市發展導向,不願意讓台鐵透過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獲利與獲得運量,地方與中央無法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鐵做這做那,都只是凌遲已經被砍到見骨的台鐵。
而由於台鐵是全台覆蓋最廣的軌道系統,負擔了城鄉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民營公司才不需要優先賣票給花東鄉親);要提升經營彈性,公司化(維持官股)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鐵道局-台鐵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類似捷運局-捷運公司的關係,由鐵道局興建,政府持有軌道所有權,並交給公司管理營運。若公司化經營順利,遠期可再考慮「車路分離」之民營釋股模式,確保軌道興建與維護之持續。
以上這些政策面的方向,說來容易,也早有人提過,但遭受的阻力卻是無比巨大。
我們都知道台鐵不論在組織管理、內部部門的協調上,都有問題,但如果是推動改革,要給軌道發展一個看得見的未來,讓台鐵足以生存與茁壯,這應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alex l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電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機動公共運輸工具之一,僅次於香港纜車和天星小輪,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是外地旅...
「電車路線北角」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電車路線北角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電車路線北角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電車路線北角 在 用鉛筆寫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電車路線北角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電車路線北角 在 Tommy Chen's Ultra Adventure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電車路線北角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電車路線北角 在 Hong Kong Tram Ride 香港電車VVVF Tram #54 @ 北角總站 ... 的評價
- 關於電車路線北角 在 路軌總長係30公里。其中堅尼地城至到筲箕灣段全為雙線行車 的評價
電車路線北角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覺得台鐵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台鐵408次列車撞擊入侵工程車事故已經第三天,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檢討,從隨便停車與拉手煞車的文化,到台鐵的組織再造不等,在如此重大的悲劇發生之際,我們都想找到一個罪魁禍首。待調查責任與事故原因,必定持續監督。
而今天想談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台鐵的定位?
■交通革命,卻革了台鐵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書,會這樣寫,台灣史上幾次空間革命包含:
1. 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西部交通從相距數天變成南北12小時內可抵達。
2.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西部主要都市90分鐘內可達,成為一日生活圈。
在一個世紀的空間革命中,台鐵已從「領導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長距離聯絡的優勢,那麼台鐵應該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更細緻的回顧1908~2007年之間台灣的交通史,粗略來說,前50~60年,是台鐵優勢的時代;而後40~50年,則是台鐵吃土的時代。
■大公路主義興起,擊垮台鐵也荼毒台灣五十年
關鍵的轉變就在1970年代,雖然台鐵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幹線電氣化,然而在同時期,隨著南北高速公路通車,經濟成長帶動私家車輛普及,在政府採取公路建設與汽車工業發展優先的「大公路主義」下,鐵路的優勢快速被侵蝕。
在貨運方面,貨車取代鐵路運輸,侵蝕了台鐵長期的穩定收入;在都會區通勤方面,台鐵設備改善落後,客運支線不是廢線改公路,就是改為系統不相容的捷運,也未增加通勤路線或列車,在台灣都市化最快的年代,台鐵完全分不到這塊市場;而在長距離運輸方面,台鐵的優勢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蝕,最後又被高鐵重擊。 在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運 連吃三拳,注定台鐵本業難以翻身。
■台鐵定位朝向中短程捷運化發展,為何難成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各都會區的台鐵立體化,往往打著「城市縫合」、「減少平交道交通壅塞」的理由,已經完全是以公路的思維著想了。儘管後來推出「台鐵捷運化」政策,但在號誌行控未改善、列車車型性能差異過大、緩急不分離甚至缺乏待避線、營運人力不足等狀況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也和捷運系統的發車能力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所謂的「傳統鐵路」在號誌升級,閉塞機制改善,列車性能提升下,其實和「鋼輪鋼軌高運量」捷運系統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JR山手線可以做到11節車廂編成的電聯車尖峰相隔2分鐘發車,日運量400萬人,超越任何一條捷運路線。
然而,台鐵在西幹線,並未以這樣的思維「力拼捷運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奇怪的,例如台中雖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車站都沒有待避線;通勤電車的調度不是在台中與高雄這些大都會區密集發車,而是從台中開到高雄;以至於離峰還是20~30分鐘一班車,完全稱不上「捷運」。
另外,適合台鐵競爭優勢區間的城郊鐵路,包含機場捷運、林園東港延伸這些新線建設,出自於對台鐵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寧可採取全新系統,或盡量延伸現有捷運系統,而不採傳統鐵路建設。這和德法的RER系統,或日本近郊鐵路+直通運轉的模式大相徑庭。
這並不完全是台鐵的錯,畢竟台鐵無法主導建設規格(鐵道局才能),蓋出來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營運需求。加上台鐵還必須負擔許多政治要求,例如這站也要停莒光、自強號,這都讓台鐵的經營舉步維艱。
另外,由於台灣被大公路發展荼毒已久,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道發展極度落後,就算有車站,車站外的接駁,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都很難滿足TOD發展的方向。雖然台鐵手握都會區黃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鐵缺乏自行開發能力,二來就算是要開發恐怕也會被說成炒房炒地圖利財團。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還沒有城市發展重回「軌道導向」的真正決心。
■在東部台鐵為何無法把握優勢?
當然,在東部台鐵相對有競爭力,諷刺的是,這來自公路建設的困難。
1980年完成北迴鐵路,1991年完成南迴鐵路之後,環島鐵路網完成。然而,東部運輸存在平假日落差極大的問題,通車不久,北迴運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開始雙軌電氣化,2005年全部完工,接著又引入太魯閣、普悠瑪等傾斜式列車,嘗試再增加運能。
但在東部運能提升的過程中,花東電氣化先於雙軌化,車站缺乏待避線,與貨列排點上的衝突,樹林作為始發站導致樹林至南港間密度過大等這些問題卻仍然存在,也影響了發車密度的提升。修改機電與月台設施,讓列車編成擴大,理論上比傾斜式列車能帶來更高運能,但卻並未被優先考量。
當然,鐵路的建設成本、安全性、效率與環保性理論上都遠高於公路,繼續擴大鐵路運能,仍比擴建擴寬公路效益更佳。但花東城鎮或觀光區的「無縫接軌」轉乘系統,某種程度上卻付之闕如,若要暢遊花東,自駕便利性仍然較高。季節性波動的遊客,帶來商機,卻也排擠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東部鐵路具備的相對優勢,和大量的觀光資源,理論上政府與台鐵推動鐵道觀光,與補貼客運+共享/租賃運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運輸體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樣成為集團金雞母。
■未來的願景是「西高鐵東快鐵 」嗎?
在2020年環島鐵路電化完成,以及高鐵確定延伸屏東後,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鐵、東快鐵」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台灣鐵路網定調。
然而,高鐵到底要延伸到何種程度,西高鐵與東高鐵的分界線在哪裡?能否將轉乘最佳化?都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論是南港或屏東,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東快鐵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時速(也是日本窄軌在來線的最高時速)以外,同時也仍須負擔區間車、貨列等不同需求,路線規格要改善到何種程度,也有待釐清。
由於東部極度仰賴長途客運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鐵延伸東部,剩下的台鐵並不具西部還有捷運化與中短程城際運輸的需求,可能淪為政府的經營負擔,這都是在要求速度與品質以外,也需要考慮的。
■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後,台鐵的公司化與民營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台鐵的定位與利基若不能確定,在運輸本業鉅額虧損的狀況下,再如何改造,經營都很困難。
國家政策必須確定的是:
1. 在西部,遠距離高鐵,中短距離台鐵,短距離捷運、公車的完整大眾運輸網建構。做好無縫接軌,逐漸取代私有運具,提升市佔率。
2. 在東部,軌道運輸先於公路運輸發展。提供觀光客區域內接駁機制,釋放聯外公路滿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軌道產業與驗證機制,確立本土需求,並減少重置成本。
我們會看到,前瞻基礎建設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軌道發展取代大公路主義,扭轉過去台灣的長期發展失衡。前瞻預算的問題只在投資優先順序(包含優先升級到ETCS level 2的閉塞控制等機電更新),以及增加運量的效率問題(包含優先進行緩急分離與增設待避軌,並改善調度區間問題),而不在總額投資過多。
如果我們並不願意推動軌道為主的都市發展導向,不願意讓台鐵透過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獲利與獲得運量,地方與中央無法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鐵做這做那,都只是凌遲已經被砍到見骨的台鐵。
而由於台鐵是全台覆蓋最廣的軌道系統,負擔了城鄉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民營公司才不需要優先賣票給花東鄉親);要提升經營彈性,公司化(維持官股)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鐵道局-台鐵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類似捷運局-捷運公司的關係,由鐵道局興建,政府持有軌道所有權,並交給公司管理營運。若公司化經營順利,遠期可再考慮「車路分離」之民營釋股模式,確保軌道興建與維護之持續。
以上這些政策面的方向,說來容易,也早有人提過,但遭受的阻力卻是無比巨大。
我們都知道台鐵不論在組織管理、內部部門的協調上,都有問題,但如果是推動改革,要給軌道發展一個看得見的未來,讓台鐵足以生存與茁壯,這應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電車路線北角 在 用鉛筆寫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轉眼,311東日本大地震已經十年了,此時此刻,《卡爬的房間》連續三個晚上,藉由三部品,走進東北的三個城市、走入影視作品之中的景色,走入三段不同的人生,然後與故事中人一起面對著他們走過來的路。
《小海女》:海女、鐵路與地方偶像 交織出專屬於東北故鄉的回憶:
https://reurl.cc/kdE63x
今晚,我們從青森縣八戶車站出發,搭著JR八戶線,依著太平洋一路向南而行,來到這條路線的終點,久慈。這個小鎮緊緊的挨著太平洋,也因此2011年的3月11日那天午後,海嘯無情地吞噬了一切。
這個小鎮被摧殘的不只海膽、鐵路與建築物,還有接住了從東京逃亡的小秋,那滿滿的人情與回憶。
然而面對無情與無常,在這裡安身立命的人們,點燃他們的堅毅,不畏逆境的勇氣,積極與樂觀,伴隨著潮騷回憶少女組的歌聲,從東北唱到東京,然後在紅白的舞台上唱響「地元に帰ろう 地元で会おう」。
他們的歌聲一字一句傳遞到日本每個角落,應援著東北故鄉的人們,也應援著每個經歷這場天災後,緩緩起身的人們。
---------------------
《小海女》是NHK於2013年所推出的晨間劇,鬼才編劇宮藤官九郎執筆撰寫,能年玲奈演出女主角天野秋。
故事從在東京適應不良的小秋,因緣際會下隨著母親春子回到她闊別許久的家鄉北三陸市開始。
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小秋意外的身受這個城市的景色、生活、人情,以及海女文化所吸引,不但找回了自信也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結識了摯友結衣,結成了潮騷回憶少女組這樣一個地方偶像。
而因為網路的力量,小秋不但北三陸市的觀光代言人,更成為了全國知名的人物,接著再次回到了東京,踏上一條她從未預期的偶像之路。
除了目前已經改名為 のん的能年玲奈,結衣一角由橋本愛演出,她最近在NHK大河劇《直衝青天》中,飾演主角澀澤榮一的妻子尾高千代。此外,包含有村架純、松崗末優也都有參與演出。
在2013年與《小海女》邂逅之後,想要到小秋、結衣以至於故事中每個人,好好活著的故鄉拜訪,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斷過。而這趟旅行終於在2018年,一路從東京北上,在千轉百折之後,抵達了那個乘載了她滿滿依戀的故鄉:北三陸市,而在現實世界的地圖上,寫作久慈。
由於行程規劃的原因,這一趟並沒有完全還原小秋走過的足跡,返鄉的路線並不是如劇中「盛岡-宮古-久慈」的路線,選擇從東京出發,搭乘東北新幹線一路北上,到達青森縣的八戶站後,換乘JR八戶線到本八戶,並在本八戶住一個晚上,隔天一早再前往久慈。
從本八戶到久慈大約要1個半小時,加上JR八戶線開往久慈的電車大約一個小時一班,因此必須抓好從本八戶出發的時間,才能順利接上。
確認好列車的時間後,當天上午提早出門,先搭車到附近陸奧湊站的早市吃新鮮的比目魚丼與仙貝湯當早餐。
當天,在搭車前的空檔,順道逛了一下當地的市集,一位阿桑向我搭話,她用者濃濃的青森腔問我,是不是東京來的,而我回答「台灣」。
此時她立刻握起我的雙手頻頻鞠躬向我道謝、感謝台灣在311時為日本做的一切。
她接著說,今年81歲,已經在八戶賣了60年的海鮮了。而我們到訪的這天,是這年冬天中,八戶市最冷的一天,因為連八戶人都覺得冷,我們的「運氣很好」。
「台灣應該很熱吧!」她補充說道。
旅行中遇到的人情,即便再小,都彌足珍貴,寒冷的港口城鎮卻有著滿滿的暖意。
時間到了上了車後,沿著JR八戶線一路往南走,大約1個半小時後就抵達了久慈,JR的久慈站與三陸鐵道的久慈站比鄰而建,走幾步路便到了。
雖然劇中的車站是另外搭建而非使用這座車站,但一踏入三陸鐵道的久慈站,迎面襲來的仍是懷念的感覺與滿滿的《小海女》意象,不論是衣服、海報還是手環等商品,都勾起了與北三陸市人們共喜同悲的點滴。
除了聖地巡禮之外,此行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要搭乘期間限定的「暖桌列車」。
從《小海女》的回憶中回到現實後,先到車站的旅客服務中心,向他們說明是預約搭乘「暖桌列車」的旅客,外國旅客須出示訂票時用的護照、繳費,接著就可以領取車票與預訂的"海膽"便當,準備上車。
是的,海膽便當很重要!
三路鐵道的暖桌列車是冬季限定,所有的座位都是暖桌指定席,因此車票比起一般的三陸鐵道列車還要多300日圓,但在寒冬中搭乘暖桌列車是一個很棒的體驗,多300日圓其實一點也不貴。
當天搭乘這部列車的大約有10組客人左右,不過跟服務人員聊了之後發現,只有我們一組外國人,而且當他們聽到我們來自台灣而且是為了追尋《小海女》的足跡時,感到非常的開心,除了不斷向我們表達援助震災的謝意外,也額外送了一些紀念品跟伴手禮給我們。真的覺得很不好意思。
列車出發後,負責導覽的解說員會向大家解說現在窗外的景色為何,有些地方在311時受災嚴重,她也會拿出當時的照片讓大家比對,並說明當時發生海嘯時的情形,那列躲過海嘯侵襲的奇蹟列車也出現在眾人眼前。
除了海嘯之外,在幾個與《小海女》有關的景點,列車也特別停下來讓乘客拍照,像是夏婆婆揮旗與女兒小春、孫女小秋到別的大澤橋梁、結衣大喊想要成為偶像的袖が浜駅(堀內站),滿足了我這趟的心願,甚至站在月台上忍不住模仿結衣喊出「アイドルになりたい!」
在「暖桌列車」上還有另外一個特別的活動,就是「なもみ」。
なもみ是岩手縣的特別習俗,在小正月,也就是1月15日晚上,將會由成年的村民穿著蓑衣、戴上面具,扮成鬼的模樣,為大家驅逐惰性與惡習,而父母則會帶著小孩讓なもみ抱一抱,象徵為孩子趨吉避凶,讓他們平安長大。
在輛車上出現的兩位「なもみ」,都是當地文化復興協會的成員,其中一位還是會長,在卸下惡鬼面具後,後面是慈祥的老先生。他告訴我們,這個文化隨著時間已經逐漸消逝,他很擔心以後的年輕人不知道這樣的文化。所以只要他還能動,他就會想盡各種方式把「なもみ」傳遞下去,也希望身為台灣人的我,有機會能告訴更多台灣人,在岩手有這樣的傳統存在。
從久慈到宮古,車程大約100分鐘左右,而車上的解說、各式活動與窗外的景色,讓這趟旅程不知不覺就結束了,當列車到了宮古後仍然有些意猶未盡。由於這次主要是要搭列車,因此其他的一些景點反而沒有時間造訪,確實有些可惜。但也成為了下次再度造訪久慈的一個動機。
災後至今,這個臨海小鎮的人們仍持續的與自然搏鬥,想要從巨大的傷害中站起來,無論如何都想替他們打氣與應援。而我能做的,或許就是透過這些文字、聲音與影像,把這些事情傳遞下去,讓大家知道,他們為了家鄉,至今一直都還是很努力。
電車路線北角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電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機動公共運輸工具之一,僅次於香港纜車和天星小輪,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是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
https://www.hktramways.com/tc/
經營者: 巴黎地鐵交通發展亞洲有限公司
創立於: 1904 年
車站數: 120
運輸類型: 路面電車
軌距: 1067毫米(窄軌)
上級機構: Veolia Transport China Ltd.
電車路線北角 在 Tommy Chen's Ultra Adventure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公路車初體驗-【台東-台北400km】
台東加路蘭(出發)➔ 東河包子(早餐)➔
7-11豐濱 ➔ 花蓮 ➔ 7-11台泥 ➔ 7-11圓達 ➔
7-11坪林(充電車燈)➔ 台北圓山
上次百岳訓練完後
李筱瑜 Shiao-Yu Li 三鐵一姐面帶微笑:「下次我們去騎騎車!」
我好傻好天真的回:「好啊!👌」
一秒熱血答應!
因為今年有包含騎車的多項耐力賽,
想說剛好可以練一下,
其實一直對騎車很有興趣,
偶爾會看一些轉播比賽,
但我從來都沒有真正騎車的經驗,
連變速、大小盤、輪組、轉速都不懂,
這次突然要和超鐵冠軍一起騎,
其實心裡挺緊張的,
原本想說用以前競速滑輪的緊身衣和安全帽,
但被笑說沒有護墊一定會蛋爆,
謝謝#SCOTT提供公路車,與全套裝備給我,
讓我新手初體驗400km台東一路安全騎回台北
出發前
我:「筱瑜姐,第一個休息點在哪?」
筱瑜姐:「紅綠燈或是7-11。」
結果第一次休息105km!
我才知道台東路線遇不到紅綠燈和小7啊!
兩人中途發生許多超好笑故事
究竟會先肩膀酸?還是腿先爆?還是變蛋花湯?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破風:李筱瑜 Shiao-Yu Li 三鐵一姐
🚴路線:台東-台北
🚴距離:400km
🚴時速:最高68km
🚲公路車:SCOTT Taiwan
#新手騎車初體驗400km
#原來這是筱瑜姐的騎騎車
---------------------------------------------------------------------------------------------------------------------
喜歡我的頻道『請記得"訂閱"彥博的頻道,並開啟小鈴噹的"所有通知"功能』唷!
這樣就能每週準時收看我的教學影片唷!
▶記得訂閱我的youtube並開啟小鈴鐺的"所有通知"功能!
https://www.youtube.com/tommychenpo?sub_confirmation=1
▶追蹤我的IG
https://instagram.com/tommychen1986
▶追蹤我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ommychen0610
#登山技巧
#Runfordream夢想工作室
電車路線北角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疫情下的香港 坐通風的電車
北角站上車,坐到太古站下車
34度戶外當天,坐在電車內無冷氣但有涼風吹埋黎都唔會覺太熱同焗
#香港電車 #香港人遊香港 #HKBLOG #HKBLOGGER #記錄香港
#抗疫生活 #街拍
香港電車提供雙層電車服務,為香港最經濟實惠且方便,以及最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互動路線圖、時間表及車費。
官網
https://www.hktramways.com/tc/
電車路線圖
https://hktramways.com/tc/interactive-map/
-------------------------------------------------------------------------------
otg onthego limited DJI產品香港代理
https://www.otg.com.hk/zh-hant/
DJI OSMO ACTION
https://www.otg.com.hk/zh-hant/shop/handheld-zh-hant/osmo-action/
#osmoaction #OTGOnTheGoLimited @otg_onthego
電車路線北角 在 路軌總長係30公里。其中堅尼地城至到筲箕灣段全為雙線行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電車 現時有7條主要路線: .筲箕灣↔ 上環(西港城) .筲箕灣↔ 跑馬地.北角↔ 石塘咀.銅鑼灣↔ 石塘咀.跑馬地↔ 堅尼地城.筲箕灣↔ 堅尼地城. ... <看更多>
電車路線北角 在 Hong Kong Tram Ride 香港電車VVVF Tram #54 @ 北角總站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日期Date:2022-07-17 路線 Route: 北角 North Point➡️石塘咀Shek Tong Tsui 電車 編號Tram Registration Code:54 電車 全車身廣告Tram Whole Bod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