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芬分鐘# #芬享# #世界那么大# #育儿# #儿童教育#
”我們的教育現場,到底想教孩子什麼?是促進孩子的成長,還是用最簡易的方法分門別類,或經過分級汰選的制度,將孩子一一定位?“
這是一位媽媽在台灣天下雜誌投書中的疑問,他給的標題是:當我的孩子,成了教育現場的少數民族……
(原文出處: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0280?fbclid=IwAR2_67IMdnnKrs9zoopUgqRXo5uCLL8W7FWBl16it6TRGCgZcN471jPUjZ4)
當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恐怕最不想接到的就是老師的電話,因為那不是孩子受傷了,就可能是孩子成了問題學生?但就在開學沒多久,這位投書的媽媽就接到了老師電話,老師告訴家長種種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總之認為孩子所有“脫軌“的行爲是”不正常”,甚至明示暗示的和媽媽說:...要不要帶孩子去看個醫生?
這個老師口中的問題學生,卻在五歲之前曾經被邀請有過六場個人畫展,這點美術長才老師沒有欣賞。他有很多自己的堅持,因為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每天六點半起床把爸爸媽媽叫起來說他要去上課,那他其實愛去學校,他注音考了零分,但是英文數學卻有不錯的分數...,媽媽怎麼觀察都不覺得孩子是老師口中的學生。最後順著老師的意還真的去了醫院,醫生問媽媽:你為什麼帶孩子來看我?因為孩子有困擾嗎?媽媽回答:我帶孩子來看你,是因為,老師有困擾。
“我知道我那嚮往自由的孩子,成了教育現場的少數民族,漢人眼中的狄蠻戎夷,缺少儒家教化的化外之民。或許他早已看穿老師的期待與他對學校的期待不相吻合,所有的不合作運動,都顯示著他無聲的抗議。若再被貼上一個「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的標籤,他會成為被學習尊重的少數?還是被排斥霸凌的少數?” 這位媽媽在投書中再問。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喜好,但是當我們把有著自己個性的孩子送進學校以後,教育似乎急著把他們標準化變成千篇一律,為什麼?不要以為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後,希望教育給予他們什麼?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在展現自己的個性同時,也隨時擔心著被貼上標籤?而身為家長不想把眼中的寶貝寵成一個過於自我的人,但是又怎麼當孩子堅強的後盾說:沒關係,你真的可以做自己?
這位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有個了解他而願意撐他挺他的媽媽,我從他育兒的觀念中找到了值得學習的觀念,因此邀請了這位媽媽一起分享,他為什麼堅持?他看見了孩子的什麼可能性?他怎麼努力在體制內找到彼此共存的可能?這位媽媽提出的問題和答案,我覺得身而為人,都應該思考:我們憑什麼可以讓任何一個人覺得他是少數民族?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