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演算法模型於交通運輸市場應用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何思穎、張小玫 發表於 2020年4月28日
由於大眾對汽車及駕駛員安全、運輸成本降低以及自駕車發展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導致人工智慧(AI)在運輸市場中快速成長。2017年市場價值為14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35億美元,2018-2023年的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為16.5%。AI在運輸業中涉及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I系統將會嵌入攝影機、雷達偵測(RADAR)感測器以及光達(LiDAR)等硬體設備,進而安裝在測試中的全自動駕駛車內,包括AI應用程式分為:人機界面(HMI)和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AI產品分為軟體和硬體。2013-2017年以軟體主導了市場且預計2018-2023年期間也將持續主導地位,這要歸因於HMI應用程式中,軟體作為平台部署的情形成長,譬如Microsoft Azure。
交通運輸之AI演算法模型,如下:
類神經網路(ANNs)
說明:類人腦之神經網路,透過先前的經驗和變化權重的資料點(data point)來做出決策。類神經網路可以透過處理大量資料解決複雜的問題,檢測非線性關係。
用途:部份較複雜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透過GPS、加速儀(accelerometer)和磁量計(magnetometer)搜集資料,利用類神經網路來決定運輸模式。類似於人類透過多個資料點的考量來「感受」距離。此外,在公共場合中應用類神經網路模型可以幫助預測公車抵達公車站的時間。
類免疫系統(AIS)
說明:該演算法的靈感來自於人類生物學,特別是人體如何對又稱為抗原的致病原(disease-causing agent)做出反應。AIS模擬了人體免疫系統的特徵抽取(feature extraction)、圖形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學習和記憶。
用途:AIS在圖形辨識、異常檢測(anomaly detection)、分群(clustering)、最佳化(optimization)、規劃(planning)和排程(scheduling)。工程師利用AIS創建了即時調整支援系統,以在網路受到干擾時,幫助公共運輸網路找到解決方案。
模糊邏輯模型(Fuzzy Logic Model)
說明:模擬人類的決策制訂而來的,模糊邏輯指定資料於0到1之間的數值以展現不確定性。該系統已經使用了30多年,最適用於條件模糊且每個動作的結果都是未知的情況。
用途:模糊邏輯具有模擬曖昧且不明確的交通及運輸規劃問題的潛力,同時具備交通控制應用程式,因為模糊邏輯可以在十字路口發出時間訊號,決定汽車應該停留的時間長度。
蟻群最佳化演算法(ACO)
說明:該演算法模擬了蟻群的行為,就是螞蟻根據自己選擇較短路徑以及其他路徑的螞蟻透過費洛蒙分享經驗的選擇方式。該機制幫助螞蟻在兩點之間找尋最快路線。在電腦科學中,這個問題也被稱為旅行推銷員問題(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其中一個推銷員必須拜訪X個城鎮,然後以最小的成本回到起點。
用途:蟻群演算法可以用於選擇更好的公共交通巴士路徑,也可以用於沿途接客的共乘平台,如:Uber Pool。
蜂群最佳化演算法(BCO)
說明:與ACO相似,該算法以蜜蜂的集體覓食運動為例,體現了有組織的團隊工作、協作和緊密溝通。蜜蜂在蜂巢內的運動幫助科學家最佳化汽車的移動。
用途:蜂群演算法可以用於最佳化旅行路徑,減少通勤時間、等待次數、延遲以及空氣/噪音汙染。如:AirB&B
企業合資及併購活動方面,大型汽車OEM製造商正收購具技術取向的新創產業,並且從自動駕駛卡車及其他商業用車輛切入市場。譬如,特斯拉於2017年11月推出具有半自動功能的電動卡車(semi-truck)。此外,nuTonomy Inc.、TuSimple Inc.和Nauto Inc.等新創企業也正著手製造配有自動駕駛系統的商用車和客車。因此,製造商跨業整合會越來越多及著重安全性考量的自駕車技術,正在擴展市場的進步。
附圖:圖、AI演算法模型於交通運輸市場應用
圖、AI在全球運輸市場中價值成長
資料來源: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6578
雷達圖數值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環保署今(5日)進行 #新竹縣關西礦場復礦二階環評的第三次範疇界定會議,本案為西部復礦首例而引發各界關注。
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多次要求開發單位應執行以空載光達(LiDAR)測製數值地形模型,或用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製作地表形變圖,「#可以調查落石崩塌或土石流等可能的地質災害,讓民眾得以安心。」
然而,開發單位經過三次會議,#始終堅持不做LiDAR與InSAR。居民要求在礦區外鄰近地點進行地質鑽探,開發單位也說「沒有必要,這是既有礦場,地質資料充足,應該相當堅固。」
他更說,「#全世界各地有山就有落石,到處都會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雷達圖數值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50 原來是"低優先"】
過去十多年,我們均透過既有正規的管道,提出反映,是否氣象資料能夠考量民間產業需求,能夠和其他國家一樣有同樣標準的發展環境,我們也願意付費,但不要那麼貴,或是能夠提供和各國類似的條件。但始終沒有具體的進步。
這次我主動希望政府能夠考量規費法在各部會的問題,也是拋磚引玉,好多朋友和我說很多民間很多能量因為規費法,無法發展,唯一的來源變成標該單位的標案,這的確很可惜。
不過我們申請後,回應卻是讓大家很無奈也憤怒,原來我們十多年來的反應,是被當成『低優先』! 為何很多國家都反而是把幫助氣象產業發展當成是主力,我們卻是低優先~? 凸顯台灣根本不重視民間產業的發展,有點情何以堪!
--------------------------------------------------------------
回復類型:已開放或依申請提供
聯絡人:林先生
聯絡人電話:(02) 2349-XXXX
聯絡人信箱:XXXX@cwb.gov.tw
依申請提供連結1:https://e-service.cwb.gov.tw/wdps/
Comment:
您好, 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氣象局)開放氣象資料供應管道說明如下: (一)氣象局資料開放平台(含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提供氣象資料下載 此管道不收取任何費用,除提供網站人機介面(UI)供使用者取用資料外,亦提供機器對機器的介面(API)供程式自動化的取用資料。但是,因為氣象局資源有限,目前尚無法將所有開放資料皆經由此平台提供,但會依社會的需求及以下之優先次序,逐步向氣象資料完全開放之目標邁進:
1、 高優先:一般性觀測資料、預報資料及預警資料,此類資料使用族群最廣,使用者最多,其應用範圍包括民生、災防、遊憩、傳播、產銷、物流等,目前已完全於資料開放平台提供。
2、 中優先:歷史觀測資料,依資料項目數位化及品質管理與檢核進程逐步開放,其應用需要在背景氣候的建立及學研應用。以歷史觀測資料之開放為例,目前已開放至2005年之所有氣象觀測資料。
3、 低優先:高專業度及複雜度的特定領域研究或加值應用的近即時觀測、預報資料(例如:使用者少,需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能力方能適當詮釋資料的意義與應用。)
(二)特定用途的氣象相關資料網站 提供特定應用領域、較專業包含圖形、觀測或預報(警)等資料,此類網站例如颱風資料庫、數值天氣預報、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歷史觀測資料查詢下載、劇烈天氣監測等。此管道提供網站介面(UI)供使用者取用資料,亦不收取費用。
(三)客製化或加值型資料服務 資料需要氣象局認證、或有特定資料格式需求、或需提供額外的資料傳輸服務、或氣象局資料開放平台無法滿足之資料供應服務,需要氣象局投入額外的人力、物力及時間加以處理或維持24小時穩定維運者,則可依「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規費收費標準」,向氣象局申購所需的氣象資料,氣象局再依雙方可接受之管道或透過氣象局的專業資料供應服務平台(PDS, Professional Data Services)提供所需氣象資料。
二、關於現行規費收費標準檢討 依據財政部國庫署訂定之規費法,應考量成本變動趨勢、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情形及資訊環境變動等因素影響,定期檢討規費收費標準,氣象局係依此規定至少每3年檢討1次「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規費收費標準」,目前已在進行新一階段的檢討研議。因修訂規費收費標準程序嚴謹,且需考量各方因素,氣象局預計於民國111年前依內外環境與成本狀況,完成新一階段收費標準的再檢討與修訂。
三、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資料開放概況如下:
(一)氣象局自民國86年起即建置網站公開提供各項氣象測報資訊,自103年起並配合政府資料開放政策,建置開放資料平台,依據不同資料特性,提供機器可讀之資料。氣象局開放資料平台為回應各界對氣象開放資料運用更為便利之期待,擬定氣象開放資料共通格式規範,供民眾與系統開發業者透過UI和API取用所需資料進行加值運用,現已提供479資料項,且持續增加資料開放項目,目前每月平均有9,900萬次民眾下載,且持續增加資料開放項目。以108年12月統計之OPEN DATA較頻繁下載使用的資料項與下載量為例,前3名下載資料項分別為一般天氣預報-今明36小時天氣預報(下載次數38,739,604、下載人數728、下載流量597 GB)、自動雨量站-雨量觀測資料(下載次數15,019,296、下載人數271、下載流量3825 GB)、自動氣象站-氣象觀測資料(下載次數7,558,830、下載人數584、下載流量5016 GB)。
(二)有關所提開放資料的時間落差與品項及解析度等,說明如下: 以觀測資料為例:開放資料平台所提供的觀測資料,已整合不同來源、不同種類之氣象觀測,並於收集資料後進行一定的資料品質檢核程序,期能提升所提供資料的品質。然也因不同種類的資料處理過程需時不同,以致在網頁呈現或是OPEN DATA資料提供上略有時間差異,但不致於有明顯的差異。以複雜度較高的雷達觀測整合回波資料為例,自雷達原始資料接收後經除錯、運算、整合至資料產出轉換至官網顯示平均約需9分鐘,而OPEN DATA平台的影像圖及數值資料提供則平均約為7至8分鐘,其時間差異均為資料處理與傳遞所必需之時間,並未有太大的延遲情形;在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輸出資料方面,氣象局已提供現行作業使用之最高解度3公里、地面以及標準層共12層、預報時間至84小時的預報資料,包含氣壓(高度場)、氣溫、相對溼度、風速、風向、降雨等主要氣象參數的數值資料,其內容以可供天氣預報詮釋與加值應用,未來亦將配合模式作業延伸,提供至120小時的預報資料。惟由於數值模式完整輸出及雷達觀測的原始資料量龐大,以每天4次120小時的數值天氣預報區域模式產品資料量約為1720GB,至少需要768Mb/s的頻寬才能勉強進行即時傳輸作業,另,氣象局所屬雷達站在有劇烈天氣的狀況下,每日資料量約需72GB,至少需要32Mb/s的頻寬才能勉強進行即時傳輸作業,即時傳輸需占用大量的頻寬。而此種資料的需求者多屬相當專業之少數使用者,為使資源能更有效地應用,在無償開放平台的資料提供上,屬低優先度的情境,因此後續更多層場資料之提供,需視使用者需求的急迫性與作業資源的可容納性,滾動進行調整。
(三)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規費收費標準所有項目(不含出版品)共59大項,已開放共達43大項以上,其他尚未開放項目,主要為高解析度原始觀測或預報模式數位資料,如雷達、衛星、地震及數值模式資料,另有些雖尚未全項開放之產品實已依實務需求部分開放,因此就內容而言已開放細項實超過43項。若以前述之前3名下載資料換算為規費收入,每月至少達數百萬元,然為促進政府資料的蓬勃應用,配合政府積極推動的資料開放政策是氣象局相當重要的施政方向。
(四)經查美國、日本與澳洲之即時雷達資料供應狀況,日本及澳洲根據不同的資料需求,均收取使用費,氣象局之整合雷達回波圖資及其數據資料則放置於開放平台,實際上未收取費用。
(五)未來,氣象局仍將持續精進資料處理技術,並依據大多數民眾使用氣象資料的需求及優先度,投入適當的資源持續進行氣象測報資料開放的工作。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敬復
結案狀態:已結案(有開放)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
雷達圖數值 在 雷達圖繪製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