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智慧物聯網 開啟產業新契機
2020-02-08 23:51 經濟日報 / 鄭華琦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進展,IoT結合AI並透過感測技術之輔助,藉由傳遞訊號、處理數據、儲存學習經驗實現實體世界遠距離無法達成之工作程序,未來的生活型態將是大數據(Big Data)、超連結(Supper-Connectivity)、人工智慧與雲端(Cloud)的逐步整合。
法國市調公司Yole Developpement亦揭示九大科技應用趨勢,未來會影響的生活模式包括:智能汽車、移動、5G帶寬增加、AR / VR,人工智能/機器學習(AI / ML)、無人駕駛汽車、醫療保健、工業4.0,這將使日常生活對感測器有更多需求和依賴。
IHS Markit預測,物聯網設備市場從2016年17.7億台安裝量,2020年將達到307億台,預期2025年增加到754億台,顯示市場對於IoT的普遍接受度與依賴性與日俱增。
近年來應用於IoT之3D影像感測市場逐漸明朗且廣泛,主要涵蓋工/商業、科學/太空安全、醫療、消費性電子與車用等領域。技術包含近距離的 VCSEL技術(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主要應用於智慧手機,與較長距離的ToF(飛時測距)技術可切入虛擬實境、地圖導航、機器視覺、安全認證、體感操作等領域。
Yole Development預估,全球3D成像與感測器市場規模2016年至2022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約38%,2022年可能超過90億美元,成長性將是2016年的七倍。
感測器在消費電子應用是增長最快的市場,2016-2022年的CAGR達160%,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0億美元。另外,自動化產業的感測器使用比例愈來愈高,如連網汽車電子、自駕車等都對感測器有很高的需求。無人自駕車與工業自動化兩者於 2016 年到 2022 年的CAGR分別為50%與13%,成長性分別居第二及第三位。
目前3D感測技術主要分為立體視覺、結構光、飛時測距(ToF),各技術發展皆已具備商業化應用的水準,現階段的主流技術包括ToF及結構光等。
就功能而言,3D感測主要是利用繞射式光學元件(DOE)、CMOS影像感測器、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等元件的運作,配合不同演算法進行量測與儲存。除可進行人臉辨識,也被應用在ADAS系統,如自駕車及ADAS的 3D感測應用,即是利用光達(LiDAR)測量及感測車輛與外在環境物體間的距離,以達到自動煞車功能,或利用車內的感測技術確認駕駛者的狀態,進行行車監控警示等。
無人商店也是3D感測的關鍵應用。這是利用3D感測來進行人臉或物像特徵辨識,包括應用在人員進出管制,針對進入商店的人員進行辨識,並附帶計算客流量、客群管理,也能偵測物品移動或轉移,進一步達成商品結帳、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甚至分消費特性與行為管理。
3D感測應用極廣,監控或影像辨識的各種應用陸續推出,需求將有爆發性成長。因此包括傳統晶圓代工廠、砷化鎵等化合物晶圓代工廠、磊晶片供應商、光學元件封測廠等上、中、下游產業鏈,可望受惠於3D感測所需之光學元件的代工業務而強勁成長。
3D感測模組硬體廠商、演算法及3D視覺數位訊號處理器(DSP)供應商、提供 3D 景深技術之設計廠商、CMOS 影像感測器及演算法業者等,相關周邊的產業也連動性受惠。隨著AIoT運用普及化,該產業鏈的相關廠商也面臨更多挑戰與機會。
AIoT新時代來臨,對台灣影響至深,除基本零組件外,串聯各組件之材料至為關鍵。特別是符合高階應用感測器之零組件,與延長機器壽命之構裝方法與特殊材料,將隨新載具增加應用機會。台廠應積極利用AI的學習與演算,強化產業設計與生產,以及透過智慧系統與服務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此外,AIoT(智慧物聯網)應用通常是少量多樣之高階產品(或應用)而非高量生產,因此對感測器的需求著重具備嚴苛條件下的可靠運作、精準且小型的裝置。隨著人機、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連結協作日趨精密,感測器的任務也從被動監測,演化成主動探測預防型維護、資產控管與數據分析,協助增加生產效率的重要角色。 IoT發展關鍵在於介面間的協作與資訊傳輸,台灣可運用這項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與演算能力,讓製造業更有效率,並積極拓展貼近生活之交通、醫療、救援、金融服務等相關產業。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331137?from=udn-relatednews_ch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蘋果剛發佈的iPhone X 來勢洶洶,當中Face ID似乎是未來手機必備的技術。到底這個技術背後又有甚麼投資機會呢?立即去片,亦不忘給Like及Share支持我們的分析 :) 最近朋友間討論的熱點相信非蘋果莫屬,新發佈的iPhone X引起眾多手機用戶的關注(當然還有炒家)。當中Face ID...
雷射共振腔功能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產業追蹤/智慧物聯網 開啟產業新契機
2020-02-08 23:51 經濟日報 / 鄭華琦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進展,IoT結合AI並透過感測技術之輔助,藉由傳遞訊號、處理數據、儲存學習經驗實現實體世界遠距離無法達成之工作程序,未來的生活型態將是大數據(Big Data)、超連結(Supper-Connectivity)、人工智慧與雲端(Cloud)的逐步整合。
法國市調公司Yole Developpement亦揭示九大科技應用趨勢,未來會影響的生活模式包括:智能汽車、移動、5G帶寬增加、AR / VR,人工智能/機器學習(AI / ML)、無人駕駛汽車、醫療保健、工業4.0,這將使日常生活對感測器有更多需求和依賴。
IHS Markit預測,物聯網設備市場從2016年17.7億台安裝量,2020年將達到307億台,預期2025年增加到754億台,顯示市場對於IoT的普遍接受度與依賴性與日俱增。
近年來應用於IoT之3D影像感測市場逐漸明朗且廣泛,主要涵蓋工/商業、科學/太空安全、醫療、消費性電子與車用等領域。技術包含近距離的 VCSEL技術(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主要應用於智慧手機,與較長距離的ToF(飛時測距)技術可切入虛擬實境、地圖導航、機器視覺、安全認證、體感操作等領域。
Yole Development預估,全球3D成像與感測器市場規模2016年至2022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約38%,2022年可能超過90億美元,成長性將是2016年的七倍。
感測器在消費電子應用是增長最快的市場,2016-2022年的CAGR達160%,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0億美元。另外,自動化產業的感測器使用比例愈來愈高,如連網汽車電子、自駕車等都對感測器有很高的需求。無人自駕車與工業自動化兩者於 2016 年到 2022 年的CAGR分別為50%與13%,成長性分別居第二及第三位。
目前3D感測技術主要分為立體視覺、結構光、飛時測距(ToF),各技術發展皆已具備商業化應用的水準,現階段的主流技術包括ToF及結構光等。
就功能而言,3D感測主要是利用繞射式光學元件(DOE)、CMOS影像感測器、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等元件的運作,配合不同演算法進行量測與儲存。除可進行人臉辨識,也被應用在ADAS系統,如自駕車及ADAS的 3D感測應用,即是利用光達(LiDAR)測量及感測車輛與外在環境物體間的距離,以達到自動煞車功能,或利用車內的感測技術確認駕駛者的狀態,進行行車監控警示等。
無人商店也是3D感測的關鍵應用。這是利用3D感測來進行人臉或物像特徵辨識,包括應用在人員進出管制,針對進入商店的人員進行辨識,並附帶計算客流量、客群管理,也能偵測物品移動或轉移,進一步達成商品結帳、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甚至分消費特性與行為管理。
3D感測應用極廣,監控或影像辨識的各種應用陸續推出,需求將有爆發性成長。因此包括傳統晶圓代工廠、砷化鎵等化合物晶圓代工廠、磊晶片供應商、光學元件封測廠等上、中、下游產業鏈,可望受惠於3D感測所需之光學元件的代工業務而強勁成長。
3D感測模組硬體廠商、演算法及3D視覺數位訊號處理器(DSP)供應商、提供 3D 景深技術之設計廠商、CMOS 影像感測器及演算法業者等,相關周邊的產業也連動性受惠。隨著AIoT運用普及化,該產業鏈的相關廠商也面臨更多挑戰與機會。
AIoT新時代來臨,對台灣影響至深,除基本零組件外,串聯各組件之材料至為關鍵。特別是符合高階應用感測器之零組件,與延長機器壽命之構裝方法與特殊材料,將隨新載具增加應用機會。台廠應積極利用AI的學習與演算,強化產業設計與生產,以及透過智慧系統與服務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此外,AIoT(智慧物聯網)應用通常是少量多樣之高階產品(或應用)而非高量生產,因此對感測器的需求著重具備嚴苛條件下的可靠運作、精準且小型的裝置。隨著人機、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連結協作日趨精密,感測器的任務也從被動監測,演化成主動探測預防型維護、資產控管與數據分析,協助增加生產效率的重要角色。 IoT發展關鍵在於介面間的協作與資訊傳輸,台灣可運用這項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與演算能力,讓製造業更有效率,並積極拓展貼近生活之交通、醫療、救援、金融服務等相關產業。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331137…
雷射共振腔功能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D感測技術崛起 蘋果領先安卓陣營2年
發稿時間:2018/03/20 19:27
(中央社舊金山20日綜合外電報導)3家手機零件製造大廠告訴路透社,大多數安卓手機必須等到2019年,才能配備如同蘋果(Apple)臉部辨識功能Face ID的3D感測功能。這項技術接下來幾年料帶來數十億美元收益。
全球智慧型手機年度出貨量估計達15億支,過去10年,研發新功能一直是爭奪全球市佔率的重點,以龐大研發預算自豪的蘋果經常處於領先地位。
舉例來說,蘋果2013年9月推出iPhone 5S,主打Home鍵指紋辨識(Touch ID)功能,最大競爭對手三星(Samsung)隔年4月推出的Galaxy S5才搭載指紋辨識系統,其他廠牌隨後跟進。
3D感測技術料將強化新一代智慧型手機,不僅能精準辨識臉部、識別行動支付所需的生物特徵、感應手勢,還能讓使用者享受身歷其境的購物和遊戲體驗。
科技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預測,至2021年,40%的智慧型手機將搭載3D相機。3D相機也能應用在所謂的擴增實境(AR),讓螢幕上的虛擬物體能與現實世界場景相結合。
顧能分析師艾倫森(Jon Erensen)說:「這對AR來說非常重要。我想,這是你不會希望錯過的功能。」
零件製造商Viavi Solutions Inc、Finisar Corp和Ams AG說,在關鍵部分遇到瓶頸,意味各家廠商要到明年才能實現智慧型手機大規模採用3D感測技術。
這代表中國的華為和小米及其他廠牌在這項技術上,可能落後蘋果近2年。蘋果去年9月在iPhone問世10週年紀念時,發表搭載Face ID功能的iPhone X。
然而,安卓手機製造商正為取得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s)苦惱不已,而這是蘋果Face ID硬體的核心部分。
目前市面上有少數安卓手機配備3D感測功能,例如華碩(Asus)去年上市的ZenFone AR,不過這些機型並未搭載像iPhone X臉部辨識所用的感測器。(譯者:劉文瑜/核稿:徐崇哲)
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803200337-1.aspx
雷射共振腔功能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蘋果剛發佈的iPhone X 來勢洶洶,當中Face ID似乎是未來手機必備的技術。到底這個技術背後又有甚麼投資機會呢?立即去片,亦不忘給Like及Share支持我們的分析 :)
最近朋友間討論的熱點相信非蘋果莫屬,新發佈的iPhone X引起眾多手機用戶的關注(當然還有炒家)。當中Face ID可算是突破性的技術,令人十分期待。到底這個技術對未來的手機帶來甚麼沖擊?今天跟大家分享3D傳感技術背後的投資機會。
過往蘋果公司一直處於潮流的頂端,其發佈的產品不少具革命性,由教主喬布斯時代開始,iPhone的誕生便掀起了智能電話的潮流,令每年一度的新手機發佈會都引來全球注目。
自喬布斯離開以後,蘋果在產品創新方面受到批評,本次發佈會為首部iPhone面世的10周年,市場一直流傳蘋果將公布具震撼性的產品。最終不出所料,為紀念10週年的iPhone X觸目登場,還配備了不少行業領先的技術。對比之下,iPhone 8則比較令人失望而回,令預售情況未達預期。雖然市場傳出蘋果在供應iPhone X的進度未如理想,但我們可留意的並不只是手機本身,其配備的新技術或有可能成為未來手機的趨勢。
Face ID(面部認證)則被視為未來手機必備的技術。過去的指紋認證出現錯誤的機會率達5萬分之一,但面部認證則把安全性大大提高至1百萬之一的機會,才會出現失誤。主因是Face ID會把面部分成3萬個繪點,以紅外線投射技術,找出面部的凹凸和深度資訊,然後利用芯片處理器作分析。整個技術名為3D傳感(3D sensing)技術,不但可分辨平面照片及真正面形的分別,更可在黑暗的環境中使用,令用家不受環境所限而未能解鎖。還可配合Apple Pay的技術,令支付交易的準確度及安全性提升。
另一邊廂,中國其實亦有把面部認證的技術連接至支付的層面。早於本月初,支付寶平台已跟KFC合作,推出刷面支付功能。透過設置於店內的支付裝置,顧客在點餐後可利用這個支付技術進行交易。在宣傳片中,女顧客不論在淡妝或是濃妝的情況下均辨識成功,甚至在配戴假髮及背後受到其他人騷擾的情況下亦無阻力刷臉技術的識別功能,成功透過刷險技術來支付。由此可見,兩大支付平台均染指這個認證技術,把3D技術使用在消費者的層面上,3D傳感的市場將可迎來爆炸性的增長。
我們把技術分拆成5個範疇,分別為3D 圖像處理芯片、紅外發射器、紅外傳感/接收器、攝影器和3D系統組裝。
3D 圖像處理芯片
是為技術的核心,把接收回來的3D圖像的資訊分析,跟儲存在手機的ID作確認。其實蘋果一直致力在這個芯片開發技術,希望研發出自家的處理器,並運用於自家產品中。而3D芯片則由Primesense所提供,此公司其實早已在2013年被蘋果以$3億美金收購,可見蘋果對3D市場的重視。技術上,蘋果需留心$155及$148支持,上望目標$180。
紅外發射器
較為特別的光學技術,由美國光學公司Lumemtum所提供。其3D光學技術是行內領先的。透過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令紅外線能分辨出面部的深度資訊。從圖表上分析,現呈一浪高於一浪之態,留心$53支持,上方目標$69及$78。
紅外傳感/接收器
攝影器
接收器跟攝影器的技術密不可分,從光學鏡頭接收深度資訊,再交由處理器作分析。而台灣的大立光及港股的舜宇光學在這個範疇均有涉獵。
3D系統組裝
整個3D技術的最後一環,台灣鴻海旗下的富智康一直為蘋果iPhone提供組裝的技術。但其基本面一般,需於在技術分析多花功夫。
3D傳感技術開始走向消費者的層面,跟過去指紋認證技術的潮流相似。如能成為未來手機必備的技術,相關公司可作中長線部署。
雷射共振腔功能 在 雷射光學共振腔Part1 HD 1080p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