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婆通堪,泰國中部彭世洛府大名鼎鼎的雲遊僧人,今年89歲高齡, 14歲便已經剃度為僧,今年已經記名在寺廟掛單75年了, 75年之間師傅步行走遍了泰國的每一個府,虛心向不同的高僧,阿贊學習法術,除此,還曾步行至老撾,拜巴古齊宏為師,在寺廟中修行兩年,隨後回到泰國,又前往孔敬府,黎逸府修行,最後在彭世洛府興建寺廟瓦咋桑,以便修行!
龍婆通堪早年曾向龍婆moon(滿)學習過法術,得到了龍婆moon製作命運自身的開光方法,後來又獲得了很多龍婆滿早期的佛牌,囙此在2561年的時候開始著手製作這一期紀念他的恩師龍婆滿的命運自身,所用到的資料均為龍婆滿加持過的聖粉,以及龍婆滿加持過的佛牌碎料,磨成粉末混在一起壓制,經過一整個守夏節的加持,力量滿滿,由於現在龍婆滿的佛牌價格越來越高,因此泰國的藏家們也將這批龍婆通堪加持的命運自身作為龍婆滿命運自身的最佳替代品!強效招財招人緣保平安擋險!請供價平易近人!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
雲遊僧人 在 吳啟禎書法創作-書法藝術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機會寫到良寬的詩歌,維基上是這樣寫的:良寬,號大愚,俗名山本榮藏「やまもとえいぞう」,生於日本越後國出雲崎,江戶時代的禪門曹洞宗僧人。他為一位雲遊僧人,尤其憑藉詩歌,書法著稱,他的作品讚頌自然之美。風靡一時。他的詩風對後世產生影響。
大家可以欣賞一下,詩歌與書法。
雲遊僧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像。這是非常慎重,珍貴難得的經驗。造像完成時,刻下發願文記錄緣起過程、時間、共同出資的佛弟子、指導法師、造像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人或眾人發願造像目的。發願是學佛、修行成佛的起點,可稱為初發心。發願造像供養佛陀,同時請佛見證、護持眾人的修行。發願產生的動力既是向上供養佛,也是祈請佛向下護持。藉由造像,發願者與佛陀之間深層地溝通互動,這是我們將發願文的展覽命名為「與佛有約」的原因。
「與佛有約」,約定的內容分為供養與護持。何以造像供養?佛教強調佛形像(色身)莊嚴美好,非世間語言所能比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觀者無上歡喜,目不能捨,心更嚮往,由此走上學佛之道。可以說在佛教傳播上,文字與圖像並重,尤其是對初階者,佛像莊嚴是直觀入門的捷徑。
佛教又說畢竟空,三界唯心,色身如幻;故《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古來名僧大德都深知圖像的重要,《續高僧傳》記載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613-681),造淨土變相三百多幅。日本的雲遊僧圓空(1632-1695),盡其一生日夜雕刻木佛像,行腳四方以佛像與信徒結緣,他刻了十萬尊以上的佛像,至今在各地寺院遺存約五千尊。他們都成功地透過佛像傳播佛法。如展覽拓片內容所見,或個人發願,或信眾相約共同集資造像,表明他們供養佛陀,虔誠修行的心意,與古代高僧的願力沒有兩樣。僧俗積極複製圖像,造像無數的過程,是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
「與佛有約」約定的第二部分是請佛護持,或稱保佑、加持。為何需要請佛加持?發願是修行者實踐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自力,而佛陀加持可以說是他力;自力與他力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修行菩薩道者,在實踐生活中唯恐自力有限,智慧不足,故祈請佛力加被,速成佛道。現實世間紛擾不斷,飛來橫禍難以預料,故而需要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的保護,「千處祈求千處應」,滿足世俗人的需求。
佛陀出家,修行證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無常世間,超越生死輪迴。他證得圓滿正覺,說法度化無數弟子,最後在雙樹之間側臥,宣稱進入常樂我淨的無餘涅槃。弟子們依法火葬荼毗後,將無數的佛舍利子分送天下,造塔供養,流傳佛法。從此佛陀不在世間,進入像法時期。僧眾為了克服佛法即將消失的深刻憂慮,除傳抄經典,講經說法之外,更加強對佛舍利的崇拜。世間護法的皇帝如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供養佛陀,在各地造八萬四千佛塔;隋文帝也仿效阿育王,積極在全國各州造立舍利塔。
在無佛的時代,修行者造像祈願,將來往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在久遠的未來將下生世間成佛,並且廣大說法,令所有眾生開悟。修行者往生兜率天,將來也隨著彌勒下生,聞法開悟。這是最初往生者的心願。到了南北朝末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逐漸取代兜率天,成為世俗信眾臨終往生的標的。阿彌陀成佛前曾發四十八大願,其淨土極樂世界莊嚴光輝,滿足物質需求,修行精進,更方便的是信者臨終前只要發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必得往生。
從展覽拓片可看出,發願者涵蓋社會各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軍、士兵、僧人與民眾,不分貴賤,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發願,共同參與供養與實踐學佛修行的經驗,此展共分分為六大展區。
• 壹、莊嚴
• 貳、崇因樹果
• 叁、現世利益
• 肆、修行實踐
• 伍、佛法復興
• 陸、淨土往生
雲遊僧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三桂村隸屬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地理位置位於大良鎮東北偏北13公里,轄區東起番禺水道市橋河段,與大夫山森林公園隔河相望;西臨陳村水道碧江河段,緊挨大型住宅社區順德碧桂園;南至武廣火車編組站,直通番禺區沙灣鎮;北至105國道。三桂村委會、三桂村黨委、村行政服務站皆位於鵬存里7號內,占地577.7平方米;村委會於1998年成立至今,轄區面積約2.44平方公里。傳說在北宋中期,一僧一道兩人雲遊到葫蘆崗渡口,兩人站在山崖大石眺望,前有江水滔滔,後有小山形似葫蘆,左邊沃野連綿,右邊小村炊煙嫋嫋,問艄公此村何名,艄公答曰初開村無名,道人細看四周,見渡口旁有三棵枝繁葉茂的桂花樹,幽幽清香,便對僧人說三桂如何?僧人拍手稱好,在渡口巨石用手指寫下“三桂”二字,因此得名。北宋初期已有移民到此聚居,村中主要姓氏有 何、梁、陳、李、張。現存宗祠一座。全村面積約2.4平方公里,轄下四個村民小組,分別為:中心村、桂東村、新基村、桂南西村。常住人口約4206人,外來人口約2385人,現有民營企業35多間,2007年工農生產總值8500萬元。三桂村重視經濟建設和文明建設的發展道理,社會綜合力不斷增強,村容村貌不斷提升,道路硬底化達90%,村內建有小學、幼稚園、燈光球場、老人活動中心、門診合作醫療所和市場,現有公園5個,分別是新基公園、桂南西公園、中心公園、桂東公園、三桂生態主題公園。
雲遊僧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三桂村SANGUI隸屬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地理位置位於大良鎮東北偏北13公里,轄區東起番禺水道市橋河段,與大夫山森林公園隔河相望;西臨陳村水道碧江河段,緊挨大型住宅小區順德碧桂園;南至武廣火車編組站,直通番禺區沙灣鎮;北至105國道。傳說在北宋中期,一僧一道兩人雲遊到葫蘆崗渡口,兩人站在山崖大石眺望,前有江水滔滔,後有小山形似葫蘆,左邊沃野連綿,右邊小村炊煙嫋嫋,問艄公此村何名,艄公答曰初開村無名,道人細看四周,見渡口旁有三棵枝繁葉茂的桂花樹,幽幽清香,便對僧人說三桂如何?僧人拍手稱好,在渡口巨石用手指寫下“三桂”二字,因此得名。三桂村委會、三桂村黨委、村行政服務站皆位於鵬存里7號內,占地577.7平方米;村委會於1998年成立至今,轄區面積約2.44平方公里。轄下四個村民小組,分別為:中心村、桂東村、新基村、桂南西村。常住人口約4206人,外來人口約2385人,現有民營企業35多間,2007年工農生產總值8500萬元。2014年1月換屆選舉完畢,第六屆村兩委班子成員共5人,其中黨員5人,平均年齡40歲,大專以上學歷4人。村中主要姓氏有 何、梁、陳、李、張。現存宗祠一座。
雲遊僧人 在 有兩位一起學佛的僧人死了, 希望能見到他們。」山神問過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冥報記—宿太山廟客僧】 隋朝大業年間,有一位外來僧人,雲遊到太山廟,向廟主借住一晚,廟主說:「廟裡沒有別的房間,只有神殿旁邊的廂房可以睡;可是,凡是住在這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