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緬甸的華裔電影導趙德胤總是能在電影中深入刻劃緬甸雲南移民之中卑微底層的人物個性與其生命樣態,其最新紀錄長片《翡翠之城》處理的則是緬甸玉石場的環境與一群工人的日常生活。研究雲南緬甸邊境人群移動的區域專家張雯勤指出,透過趙導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玉石工人的墮落除了來自個人感官慾望外,更重要的因素恐怕是在於環境結構;除非緬甸的政治環境真正改善,否則百姓終將繼續賭命去營生,因為對於無數卑微底層的百姓而言,那是生活僅有的可能。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38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艾咪拍拍 AmyPaiP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雲南是由許多民族所組成,文化多元又互相包容,氣候涼爽、人民親切,感覺是很適合慢旅行的地方。此次之旅最印象深刻的是參訪邊境小學,下課鐘聲響起,緬甸的孩子往邊境走去,白天來大陸上課的他們,晚上步行走回緬甸的家。真是奇妙!雖然我無法過去,但我用眼睛,即可看見對面那風情萬種的緬甸街區。晚上,我們拜訪「玉市」...
雲南緬甸邊境 在 艾咪拍拍 AmyPaiP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雲南是由許多民族所組成,文化多元又互相包容,氣候涼爽、人民親切,感覺是很適合慢旅行的地方。此次之旅最印象深刻的是參訪邊境小學,下課鐘聲響起,緬甸的孩子往邊境走去,白天來大陸上課的他們,晚上步行走回緬甸的家。真是奇妙!雖然我無法過去,但我用眼睛,即可看見對面那風情萬種的緬甸街區。晚上,我們拜訪「玉市」,一大片人山人海人聲嘈雜,都是直播主正在用手機直播賣玉,場面十分火爆!路上還能遇到緬甸人、巴勒斯坦人、印度人,一副中東、東南亞臉孔,卻一口流利中文在這兜售瑪瑙玉石,討價還價,只能說,世界好大,商機無限啊!
【片中景點】
洱海、大理(札染參訪)、鄭家莊(白族、藏族家訪)、滇西抗戰紀念館、和順古鎮、和順木雕博物館、瑞麗銀井邊防小學
【雲南小Tips】✏
雲南口味:滇緬泰式
著名菜點:過橋米線
飛行時間:昆明-台北,直飛時間3小時上下
直飛航班:東方航空(週2-4-6飛)、四川航空(週1-3-5飛)
直飛票價:大約9000~1.2萬台幣之間
雲南介紹:簡稱滇,與緬甸、寮國和越南相鄰。又稱:七彩雲南,由來是:遠古時上蒼在中國的西南方向撒下一把熱土,形成綿綿群山;傾倒一碗瓊漿形成了星羅棋布的湖泊和縱橫交錯的河流;呵了口仙氣形成七彩雲朵。
雲南緬甸邊境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1]。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2];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老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3]、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
雲南緬甸邊境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1]。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2];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老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3]、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